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相似的挑戰、不同的邏輯:院校研究的中國化

院校研究誕生于美國,20世紀70年代后逐漸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院校研究概念被介紹到中國。2000年,華中科技大學成立院校發展研究中心,標志著院校研究在中國開始制度化。院校研究的基本任務是對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自我研究,以發現學校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解決方案,促進學校工作的改進。[1]盡管美國院校研究引入中國已近30年,但院校研究在中國依然處于無序狀態,學校從事院校研究的機構五花八門,有些學校是院校研究所或高等教育研究所,有些學校是發展規劃處、學科辦、評估中心、政策研究室等,而且很多學校這些機構同時設置,院校研究力量分散。正如列維·施特勞斯所言,倘若我們發現同樣一種荒謬的情況一次又一次地出現,這種情況就不會是徹底荒謬的,否則它就不會反復出現。如何在無序中尋找有序,是中國院校研究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本序從院校研究動力機制的角度探討如下問題:中美院校研究的發展邏輯有什么異同?中國的行動者是如何理解院校研究的?中國院校研究的突破點在哪里?

一、沖擊-應對模式:美國院校研究的發展邏輯

當代組織理論的一個基本共識是開放系統的觀念。人們相信,變化中的環境條件是組織變革的外在動力,組織受到的影響、組織的回應,都直接來自于環境。這就是“沖擊-應對模式”,其核心觀點是組織變革是一種外部沖擊、內部反應的模式,即組織變革主要受著外界的影響,并努力適應著外界的需求。這種模式對于解釋美國院校研究的發展邏輯具有較高的適切性。

院校研究賴以存在的前提條件是組織自主權。沒有辦學自主權,學校就不能自主地、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方向和建構院校系統。就歷史文化基因而言,世界有兩大高等教育體系:羅馬傳統和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德國、法國等羅馬傳統的高等教育體系強調國家對大學進行直接的管理和控制,英國、美國等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高等教育體系則重視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長時間的歷史積淀所形成的獨特傳統難以被輕易改變,這是美國大學擁有充分自主權的歷史文化基因。據此,我們很容易解釋院校研究為何首先產生于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高等教育體系,但很難解釋院校研究為什么首先產生于美國,而不是英國或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英聯邦國家。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考察院校研究產生的環境條件。

院校研究產生的另外一個重要條件是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這里的資源配置是指大學的辦學資源從何而來或者說誰控制大學的辦學資源。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官僚控制模式,即高等教育經費配置決策由校外機構如中央政府做出,辦學經費根據明確規定的分配標準分配給各院校。二是院校控制模式,即院校有條件獲得獨立的經費來源,如大學自己擁有土地、財產或捐贈。三是市場模式,即大學通過出賣服務(教學、研究和咨詢)來獲得收入。[2]資源配置的市場模式是院校研究產生的制度根源。沒有辦學資源的競爭和組織生存的危機,大學一般不會自覺地提出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問題,也就不可能產生旨在改進學校工作,提高管理效益的院校研究。

趙炬明在考察美國院校研究產生的背景和發展邏輯時,提出了一個觀點,即院校研究是在大學由傳統學院向現代大學轉變過程中作為現代大學管理的參謀而出現的。他認為,現代大學與傳統大學在組織和管理上有根本的不同:19世紀的傳統學院規模小,以聯系緊密的學者共同體和經驗管理為基礎;現代大學規模巨大,以科層制和專業化管理為基本特征。[3]他進而認為,推動大學組織和管理上轉型的驅動型因素是大眾化。院校研究的發展與高等教育規模直接相關,規模大、組織結構就復雜,管理也就越復雜。巨型大學的產生,管理的復雜性超過管理者的能力,于是需要別人幫助他收集信息、分析問題、提供咨詢。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產生了對院校研究的普遍需要。這些觀點當然是成立的。從沖擊反應模式來看,院校研究是大學面對外部環境沖擊而做出的一種組織反應。大眾化不僅給大學內部的組織和管理帶來了直接挑戰,更為重要的是其重塑了大學的外部環境。首先,大眾化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大眾化以及普及化促使大學的辦學經費由主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向主要依靠學生和學校轉變。學費上漲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由行政關系向市場關系轉變。學校自籌經費比例的上升加劇了外部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生源、師資、科研經費等都需要通過市場化競爭獲取。其次,大眾化推動了社會問責制的建立。市場化使政府、社會和學生有意識地利用手中的資源迫使大學確立效益原則,進而形成監督大學工作的問責機制(信息公開、評估、認證等)。由此可見,大眾化直接造成了辦學資源的緊缺和社會監督的加強,重塑了大學的生存環境。正是在這種環境壓力下,美國大學決定設置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業的研究人員從事院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研究院校發展問題,提供決策咨詢,院校研究就此誕生。

應該說,院校研究在美國的產生是社會需求邏輯推動的。院校研究從“二戰”后創生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發展,從美國大學的一種制度創新發展成為一種國際化現象,在于它滿足了社會對大學管理改進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研究轉型:中國院校研究的發展邏輯

關于中國院校研究的創生,當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院校研究產生于改革開放之初,基本上是一種本土化的制度創新。1980年前后,隨著高等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為了加強對學校自身發展的研究,中國高校普遍設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或者高等教育研究室(屬行政系列)。這些機構主要針對學校存在的問題開展“校本研究”。另一種觀點認為,院校研究產生于大眾化時代,是一種美國制度的全球擴散現象。1999年,隨著擴大招生政策的開啟,一些學者開始思考中國是否需要像美國一樣開展院校研究。如其所言,“如果中國高等學校也面臨規模不斷擴大及社會問責不斷增強的挑戰,中國高校是否需要院校研究”[4]。在劉獻君、趙炬明等推動下,華中科技大學于2000年率先成立了以學校管理為研究對象的院校研究機構。

上述兩種觀點都不能用美國院校研究的發展邏輯來解釋。根據美國院校研究的發展邏輯,院校研究產生的前提是學校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作為具有濃厚羅馬傳統色彩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十分強調國家行為,學校辦學自主權十分有限。改革開放之初的“校本研究”如果屬于院校研究,顯然與學校擁有辦學自主權的邏輯前提不符。根據沖擊反應模式,大眾化必然帶來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社會問責制的建立,進而產生了對院校研究的普遍需求。但中國的情況并非如此。由于歷史文化基因的不同,面臨相似的挑戰并不一定引起相似的反應。這是因為有三種不同的范式塑造了大學的實際反應。第一種是本國特色范式,即幾乎所有國家在所有改革中都將保留其獨特傳統的某些基本元素。第二種是現代化范式,即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得不尋找最先進的解決辦法。原則上說,這些先進的方法可能被所有國家采用。第三種是政治范式,即考慮一個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和國民情緒,每個國家都會選擇不同的改革等級。[5]事實上,在中國大學變革與轉型過程中,歷史積淀與承襲下來的“國家行為”一直是其主導因素。在中國,大眾化并沒有帶來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資源配置的國家中心模式依然處于主導地位;大眾化也沒有帶來社會問責制的建立,基于公共利益原則和效益原則的“管辦評分離”改革依然只停留在政策層面。中國大多數學校也并沒有產生對院校研究的強烈需求,院校研究在大學內部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由此可見,社會需求邏輯很難解釋中國院校研究的創生與發展。

中國院校研究的發展主要遵循學科邏輯而非社會需求邏輯。中國院校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轉型的結果。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始于改革開放時代的“校本研究”。30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經歷了兩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由經驗性研究向學科化轉型。在初創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以經驗研究為特色。由于大部分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屬行政系列,加之大部分研究者理論儲備不足,“校本研究”朝著行政化方向發展。[6]值得指出的是,廈門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部分大學的高等教育研究室有意識地朝學科化方向發展,走向學術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之路。第二次轉型是由學科化、理論化向跨學科、實用化轉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開展,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進入了學科化時代。高等教育研究為了在大學中獲得學術地位,不斷強化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學科的專業性,使得學科專業壁壘增加、學術研究脫離實踐等弊端日益凸顯,面臨嚴重的合法性危機。正如院校研究學會會長劉獻君所言,高等教育研究成為只開花不結果的樹。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亟待轉型。轉型的方向主要有三個:一是需要與大學決策有更緊密的聯系,使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心從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轉到學校管理的實踐研究,使其研究更貼近決策需求;二是需要與其他學科有更緊密的跨學科合作,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研究;三是需要更加關注中國實踐和中國國情,重視中國元素,開創高等教育的實踐學派。“強烈面向問題、強烈面向實踐、強烈面向應用”的院校研究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轉型的新方向。院校研究的核心是為學校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跨學科性。[7]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向院校研究轉型可以用知識生產模式Ⅱ理論來解釋。知識生產模式Ⅱ理論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人類學術界正在發生一場革命性的學術轉型:知識生產模式Ⅰ正在轉向知識生產模式Ⅱ。與傳統的學科知識生產模式(模式Ⅰ)不同,知識生產模式Ⅱ強調學術研究的應用導向和跨學科特點。[8]

院校研究在中國的產生是學術轉型推動的。院校研究從世紀之交勃興發展到現在依然處于無序狀態,是因為我們引入美國經驗時對兩國院校研究發展邏輯的差異缺乏清醒的認識,執著于用美國院校研究的標準套用中國的實踐。如果說美國院校研究是社會需求邏輯決定的,中國院校研究則是學術轉型邏輯推動的。因此,美國院校研究的倡導者是學校變革的行動者,中國院校研究的發起者是學術研究者。

三、院校研究:引領大學變革

院校研究雖然起源于美國,但院校研究已經全球化。作為一種全球化現象,院校研究在中國必然經歷一個制度重組過程。美國院校研究的經驗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現成的制度原則和實踐模式,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原則和模式來進行創新。事實上,在一種制度的全球擴散過程中,行動者可以通過選擇、理解、合并、重構等方式,融入本土元素,形成新的制度性的解決方案。

展望未來,中國院校研究的突破點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第一,推動院校研究的發展邏輯從學術轉型邏輯走向社會需求邏輯。一方面要推動高等教育宏觀治理模式的變革,為院校研究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另一方面要引導院校研究者面向實踐,密切跟蹤院校管理的需求,滿足需求、創造需求。第二,推動院校研究從管理研究走向變革研究。推動大學變革是院校研究的主要使命,院校研究必須聚焦于大學變革,為建立有效的院校系統服務。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大學變革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體制層面的變革,二是管理層面的變革,三是技術層面的變革。其中,技術變革以管理變革為前提,管理變革以體制變革為前提。第三,推動院校研究從模仿借鑒走向自主創新。中國院校研究的技術、方法可以從美國移植和借鑒,但院校研究的問題意識、決策模式卻需要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中國元素。圍繞大學變革,院校研究應抓住三大中心論題。一是宏觀政策研究。中國大學變革的影響因素,50%以上需要用宏觀政策變革來解釋。盡管中國已經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但高等教育變革中的國家行為卻沒有改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等雖已昭示大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外部環境的沖擊對大學的直接影響卻不大。外部環境主要通過影響政府的政策對大學施加強大的影響,這是中國院校研究必須重視宏觀政策的重要原因。二是院校決策研究。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必須由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由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細化管理。科學管理和精細化管理要求建立基于證據的決策和基于數據的決策。戰略發展規劃是院校決策研究的重點領域。從決策議程的產生到改革方案的建構,從政策的合法化到改革的實施,院校研究需要全程參與,而且要逐步實現由決策支持向決策引導轉變。三是監測與評估研究。沒有監測就沒有問責,沒有評估就沒有管理。院校研究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回應外部問責,確保大學辦學符合公共利益原則和效益原則。監測與評估不但能夠有效識別院校發展存在的問題,而且能夠提供有力的質量證據。

大學變革就是大學面對外部環境的挑戰而做出的積極反應,一般涉及組織與結構的調整。在本書中,我提出以下觀點:第一,大學變革是院校研究的中心論題。院校研究是當代高等教育研究最具活力的研究方向,院校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強力地面向問題、強力地面向現實、強烈地面向應用。大學變革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作為一種介于抽象的統一性理論與具體經驗性描述之間的研究形態,院校研究與大學變革十分切合。第二,大學變革的驅動力來自于外部環境的變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大眾化是驅動大學變革的外部力量。除此之外,大學變革還受自身文化傳統的影響,先前的實踐影響其后的選擇,歷史決定現實,這就是所謂的路徑依賴。人們常說,大學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這句話道出了影響大學變革的內外部因素。第三,大學變革還常常取決于關鍵的行動者。正是因為行動者的加入,大學變革更復雜、更具偶然性。從行動者的角度看,大學變革有兩種邏輯,一種是人為設計邏輯,另一種是自然演化邏輯。前者使大學在短期內發生革命性的變遷,后者使大學在長時段內發生漸進性的演變。人為設計在短期內會產生很大功效,但自然演化才是大學變革的常態。第四,大學變革主要表現為大學組織結構的調整。大學傳統的組織結構是行會模式,這種模式運行的關鍵是擁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大學的現代化就是把科層組織模式引入大學。這種等級管理模式在滿足大規模教學工作的需要和維護廣泛接受的標準方面,曾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它也是阻礙變革的主要因素。

我把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研究范式的建構,主要致力于建構一個分析框架,用于理解大學變革。該分析框架解釋大學變革主要受外部環境、組織文化和關鍵行動者三個方面的制約。第二部分是實證研究的積累,主要通過案例檢驗理論框架的解釋力。案例研究遵循復現邏輯而非抽樣邏輯,案例研究對理論的檢驗是強檢驗。一個理想的分析框架必須具有四個功能,即描述、解釋、評價和預測。第三部分是未來大學的展望,基于需求決定論和復雜系統理論,對未來的大學模式進行了前瞻性思考。

本書的內容是根據我2011年以來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管理與政策分析”博士生課程講稿的基礎上撰寫的。許多朋友、同事和學生給了我諸多的啟示和幫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原主編姜嘉樂先生、《中國高教研究》的主編王小梅女士給了我有益的評論和指導。我的幾位學生吳越、張芳芳、莫甲鳳、黃容霞為本書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我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的同事秦惠民、申素平、李立國、胡娟、嚴平、周詳、潘昆峰、崔盛、葉陽永等在研究過程中給予我的幫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旗县| 射阳县| 湟中县| 武安市| 麻栗坡县| 尼木县| 安庆市| 张北县| 苍梧县| 肃南| 夹江县| 屯留县| 内黄县| 新河县| 谷城县| 延安市| 黑山县| 紫金县| 正宁县| 潞城市| 榆树市| 新建县| 盐源县| 衡阳市| 嵩明县| 保康县| 苏州市| 巴林右旗| 金坛市| 建平县| 长垣县| 黑山县| 周至县| 石阡县| 牟定县| 清丰县| 壶关县| 泸州市| 乳山市| 闻喜县|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