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人做到巧舌如簧——口吐蓮花要有的說話心計
- 做人要精明做事要高明
- 冠誠編著
- 15617字
- 2019-07-01 17:43:10
謹言慎行,張嘴一定要有“把門的”
說話講尺度是真學問,辦事論分寸是大文章。不管是與人說話、與人交往、與人辦事,都蘊涵著分寸的玄機。
古今成大事者,都深諳說話與辦事之道。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說話與辦事的能力。說話嘴上要有硬功夫,辦事心里要有軟手段。一個人說話辦事八面玲瓏,在這個社會上活得就很風光,否則,在這個社會上活得就很憋屈。因此,說話辦事要有尺度和分寸意識。本書既有關于說話辦事能力的獨特思路,又有社交大師的成功經驗。當你領悟本書后,你就能夠成為一名說話辦事的高手,把話說得滴水不漏,把事辦得漂漂亮亮,讓自己最想說的話、最難辦的事“水到渠成”。
《禮記·緇衣》中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坦蕩,但其前提又是樸素,是始于足下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就是起點。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就會少很多煩惱。
多思、多聽、多想、多看、謹言、慎行,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寡悔”,讓自己少一點兒后悔。世上沒有賣后悔藥的。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一個人在說話時少了指責、抱怨,在行為中少了很多讓自己后悔的舉動,這個人出去做官做事,都能成功。
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人的三寸之舌從笨拙到靈巧,然后伴隨著一生無休止的“嘮叨”,誰能知道,到底產生了多少絕詞妙句、豪言壯語、警世箴言,同時又制造了多少廢話乃至一言而失天下的蠢話?
人的舌頭的確經常惹麻煩、搬弄是非。但是否因此就緘口不語,放棄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呢?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其實,嘴的功能亦不能忽視,嘴是心靈的大門。人們常對失言者說:“你嘴上缺個把門的。”
對于這種人,我們奉勸他采取下列措施:
(1)說話之前先考慮成熟,不成熟的話不要說。
(2)上帝給了你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讓你多聽少說。在聆聽的時候,我們的耳朵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愛好揀選喜歡的聽,遇上不合于自己心意的話,不應立刻反駁和批評。
(3)有些喜歡賣弄學問的人,他們時常引經據典,所用的術語又比較深奧沉悶,作為一個聆聽者,很容易表露出疲倦或沒有興趣,這種不禮貌的態度理應避免。
(4)社交傾談時我們會被其他的東西所吸引而心不在焉,又或因牽掛別的事而令自己分心,這是應該避免的。
三言兩語,給人最好的第一印象
生活中,大家每天都與別人相處,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些人春風得意,有些人卻交際失言……出現這種情況,你就該意識到“自己是否是受歡迎的人”。
當你第一次看到一個人時,頭腦中可能瞬間就會產生一個印象,或胖,或瘦,或伶俐,或可愛。不僅通過他的外形,他的談吐,他的動作,甚至他的眼神都能透露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便是對一個人的第一形象。
我們無法否認一個人的第一形象是相當重要的。研究表明,我們當中仍然有90%的人,是在會面的最初幾分鐘內就彼此作出判斷。由于人類是一種視覺占主導的動物,因此我們對事物的印象,源于自己之所見。外表在個人印象中占50%以上,種族、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膚色、形體、語言、衣著和打扮,它們都作為外表的一部分起著相應的作用。另外,說話的聲音和方式則占個人印象的38%,而信息或說話的內容僅占7%。適宜性、可靠性、吸引性、財產狀況和社會地位,對這些因素的判斷是基于一個人的“直覺”和客觀觀察兩者的結合,這種判斷時對時錯。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稱之為“30秒文化”的世界中,充斥于電視、網絡、周日增刊和繞舌雜志中的各種勸誘形象鋪天蓋地,這使我們都成了形象分析專家。不論自己愿意與否,別人都會對我們的衣著、說話方式、環境布置評頭品足。
曾國藩招納人才,必定是召見面試,談話后才決定是否起用。有一次,他約了三個人在會客室等候。三人等了許久,只見其中一人靜坐沉思,一人來回踱步,一人則一臉不耐煩的樣子。到了傍晚,曾國藩派人告訴他們三個人,可以回家等候錄用的消息了。有人問曾國藩其中究竟。他說:“那個沉思的人,心情不暢,命不長矣,但為人沉穩持重;來回踱步的,氣度膽識不凡,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個不耐煩的人,英勇果斷,但有點兒心急,功成后可能會殉國。”這三人后來都成了軍中需要的人才。
且不說我們會不會遇到像曾國藩這樣的高人,“第一印象”定生死的規律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它宛如一副有色眼鏡,戴上它看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某種不變的顏色。人一生的事業和發展往往取決于偶然的機遇。機遇經常稍縱即逝,好印象可使機遇之門敞開,壞印象可與機遇失之交臂。
懂得說話方式,與人初次見面將會變得愉悅很多。我們不妨試一試,來塑造完美的第一形象吧。在這里有一些小建議送給你:
報姓名時略加說明
記憶術中有一種被稱做“記憶聯合”的方法,這是一種把一件事與其他事連在一起的記憶方法,初次見面的人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加深他人對你的印象。比如你姓張,可說:“我姓張,張飛的張,不是文章的章。”這樣加以說明,對方會認可你的幽默風趣,也會更容易記住你。
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
初次見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與利用對方的興趣、愛好,就能縮短雙方的距離,加深對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談健康長壽,和少婦談孩子和減肥,和孩子談米老鼠、唐老鴨等。即使是自己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與其談談新聞、書籍等話題,這都能在短時間內使對方喜歡上你。
引導對方談得意之事
任何人都有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如果沒有他人的詢問,自己也不便主動提及。而這時,你若能適時而恰到好處地將它提出來作為話題,對方一定會欣喜萬分,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適當地給人機會,你們的關系會更加融洽。
身體也是表達自我的一種語言,如果你剛進入商業領域,那你就得花點兒時間盡快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下,什么樣的形體語言可以讓人接受。自信而不自大,不過于焦慮、急切或低三下四,將顯示出你的個人氣質和風度。埃勒瑞·薩姆森告訴我們,要做到四“要”五“不要”。
(1)商業化的站立姿勢要將雙手插在口袋里,兩腿略微分開;
(2)接觸到別人的視線時要友好地揚一下眉,眼睛亮一下;與人握手要堅定而不過于熱情;
(3)盡量不做小動作,這樣看起來沉著而有分寸;
(4)不要兩腿交叉,文件夾或公文包像擋箭牌一樣抱在胸前,這是一種高度的防衛姿態,同時看起來也粗俗不雅;
(5)不要理理頭發、摳摳指甲,或做若有所思狀,這些都表示缺乏自信或感到無聊;
(6)不要向后仰著頭從鼻子底下看人,這樣看起來高人一等。若你的眼鏡片變焦實在糟糕,可以偶爾為之;
(7)不要觸碰別人,侵入別人的領地是沒有規矩的行為;
(8)不要到處串門,令人生厭。
另外,在說話方面,要避免說大話,避免陳詞濫調,避免喋喋不休。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讓我們謹記古訓,在日常生活中,盡情發揮自己的語言才能吧!語言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知識水平、素質和修養,最重要的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中,它已經關系著你的人際交往能力,甚至生存能力。
曲徑通幽,巧用迂回的說話法
高山擋路、石頭絆腳之時,不妨另辟蹊徑,運用迂回的辦法。
遇到困難不低頭,是我們一直信奉的人生哲理,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多種多樣。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是“直腸子”,為人處世“不撞南墻不回頭”,十頭牛也拉不回來。這樣的做法往往達不到好的效果。高山擋路、石頭絆腳之時,不妨另辟蹊徑,運用迂回的辦法。
在明朝嘉靖年間,當時身為“給事官”的李樂為人清正廉潔,以能夠直言而名聞天下。一次科考,他發現其中存在舞弊現象,就當即上奏皇帝。可是皇帝另有心思,對此事置之不理。李樂卻并不罷休,直接又去面奏皇帝。結果惹得龍顏大怒,以揭短罪懲罰李樂,給李樂的嘴巴貼上了封條,并且不準任何人私自揭下。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有封條在,李樂就無法進食,其實也就等于給李樂定下了死罪。就在此時,有一個官員徑直走到李樂身邊,一邊責罵“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打了李樂兩個大大的耳光,當即就把貼在李樂嘴上的封條給打破了。由于他是站在皇帝的立場上說話,所以皇帝并不好發作。此人正是李樂的學生,他的這一舉動打破了皇帝與李樂之間的僵局,達到了“曲線救人”的目的。
李樂的學生面對危急情況,采取巧妙的方法在保全自己的同時也救下了自己的老師。正是他“曲線救人”,用迂回的方式巧避鋒芒,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樣,把迂回的技巧應用在語言上,用輕松幽默的話語代替直言的尖銳,往往能夠創造愉悅的交流環境。
一個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在一家外資企業打工,在較短的時間內,連續兩次提出合理化建議,使生產成本分別下降20%和10%。外企老板對他非常滿意,對他說:“小伙子,好好干,我不會虧待你的。”
年輕人當然知道這句承諾的含義。可能意義重大,也可能一文不值。他想得到確切的答復,便輕松一笑,說:“我想您會把這句話放到我的薪水袋里。”外企老板會心一笑,爽快應道:“會的,一定會的。”不久他就獲得了一個大紅包和加薪獎勵。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里存在著迂回的脈絡,有著八股般起承轉合的優美。有人把它分成了三個階段:
首先就是聊聊天氣,彼此寒暄。林語堂先生曾形象地把這稱為氣象學的內容。而這些“氣象學的內容”為的就是起到聯系感情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些內容關乎每個人的生活,平常而又不至于乏味,所以不會遭到初識之人的排斥。
其次是談談往事以追溯一下過往的感情。林語堂先生把這一部分稱為“史學”。這一部分較上一段就更加深入了一層,是從大眾的生活層面過渡到彼此較為特殊的那一塊。比如同在一個胡同住過,同在一家小店吃過可口的飯菜;或是同為校友,上過哪位老師的課。通過這一個層次的交流,彼此的距離就又近了不少。
再次就是談談時下發生的事,同發一聲感慨。這一段被林語堂先生稱為“政治學”。基礎的感情鋪墊已經打好,接下來就可以共同進入侃的境界了。無論是國事、家事還是天下事都可以隨便開聊。這一段如果做得好,那么感情就更加融洽,甚至會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此時時機已經悄然成熟,可以開始展開真正想談之事。
直言無罪,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滿嘴謊言的人肯定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但是,一個人要是連一句謊言也不會說,有時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
我們生活中有一句俗話,叫做“會做媳婦的兩頭瞞,不會做媳婦的兩頭傳”,說的也是同一道理。在家庭生活中,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不能太過于固守真實,不能太較真,有時不妨說一些善意的謊言,才可以獲得更圓滿的結局。
例如,客人的孩子摔壞了杯子,我們會說“沒關系,早就想換新的了”。其實未必如此,不過是為了減輕客人的心理壓力而已。所以,生活中,面對一些情景,我們不一定非說實話,因為實話有些時候對人、對事是無益的。既然實話會傷害別人,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實話實說呢?其實,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化解一些生活中的尷尬和誤會,也是一種適應現實和世俗的明智之舉。
一天清晨,王女士離開下榻的酒店,坐上的士,對司機說:“請你去昆侖飯店。”
司機說:“國都,麗都,首都,王都,新大都等,我全知道,你要去的昆侖,我更知道。”
王女士心想這是個幽默的司機,還沒有來得及說什么,他又開口了:“小姐,你是干什么的?”
“你看我像干什么的?”
“像老板。”
“我才不要當老板呢,多累。”
“累?開車的,沒有客人急,有了客人累。開餐館的,沒有客人急,有了客人累。什么時候不累?去見馬克思就不累了。”這個司機從反光鏡看了王女士一眼,又說:“姑娘,你十七八歲的時候,一定很好看。如果我還年輕,一定會站在馬路上追你。”
“我可早結婚啦!還有兩個孩子呢!”王女士笑著說。
“結婚啦?你聽過沒:結婚是錯誤,離婚是醒悟,沒有孩子是廢物,有了孩子是失誤,再婚是執迷不悟。”王女士不知道他從哪里聽來這么一長串笑話。
不一會兒,王女士的目的地到了。下車時,司機又說:“你笑得這樣陽光燦爛,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再見到你。”
你說這個司機說的是實話還是謊話?其實,贊美的真假并不重要,說者高興,聽者更高興。不要太認真,彼此沒有傷害,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個世界不就更和諧了嗎?
但是,說謊要說得恰到好處,必須把握好說謊的尺度,否則,弄巧成拙不說,還會給人留下虛偽做作的印象。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如同幸福的美酒;惡意的謊言是陰險的,如同毒藥。惡意的謊言是惡意的欺騙,是惡意的玩弄,是惡意的引誘,是惡意的傷害,如果一旦與它為伍,那么所產生的傷害,不僅會讓周圍的人遭殃,而且最終也會讓它的制造者萬劫不復。
做人要實在當然沒錯,但是實在過了頭,就會成負擔,讓人難以承受,往往費力不討好。說話太實在,會產生尷尬,會產生誤會,也會產生麻煩。固執于“絕對真實”的人往往會迷失自己。生活中,我們需要坦誠相待,而某些特殊時刻,我們也需要善意的“謊言”,也需要美麗的“欺騙”。
阿福有一個叫王剛的表叔,今年四十五,性格耿直,老實忠厚。阿福雖與表叔僅見過三次面,但對他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坦白地說,那印象很壞,因為表叔曾經正氣凜然地說他“沒出息”。
那是阿福上初一的時候,表叔從部隊回來探親到他家,問起了他的學習情況。他媽說剛上初中時成績還在班上前幾名,后來就放松了,初二上學期成績直線下降,降到了班上二十來名。表叔當場就對阿福說:“我看你這樣子,就知道你沒出息,瘦得像個猴,腰也挺不直。學習再不抓緊,就更沒出息了!”阿福當時好傷心,甚至有點兒緊張,不知往哪里站了。他媽當時也不高興表叔這么說兒子,阿福樣子的確長得不怎么樣,但一定就沒出息嗎?
我們可以看出,王剛的初衷是好的,他是勸說阿福要努力上進,但是好的用心卻沒有用好的方式表達出來,結果反而造成了阿福的誤解。可見,說實話也是需要技巧的。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來看,說話對于我們的人際交往是多么的重要啊!幾乎可以這樣說,誰掌握了說謊話和說實話的技巧,誰就等于掌握了說話技巧的精髓。
片語明心,話不在多貴在真誠
法國的拉羅什福說:“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人們崇尚真誠,需要真誠,渴望真誠。而如今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真誠在很多人追逐名利的喧囂嘈雜中,顯得特別蒼白無力,對人真誠反而會被一些人嘲諷為“老實、愚蠢、膚淺、幼稚”,人際關系也成了表面化、程式化。我們可以違心地恭維女士們并不漂亮的衣裳,可以夸張地附和大笑,可以指鹿為馬……但是人世間最美好的品質,無須刻意奉承,無須太多表白,更無須無聊爭論。人擁有一顆真誠的心,就擁有了人世間最寶貴的財富。
為人真誠,應該是心地真誠、言語真誠、行為真誠、感情真誠。真誠做人,雖有時使你的利益受到損害,但你的心靈深處是寧靜的、坦然的;而虛偽,雖有時使你占到便宜,但你的心靈深處是不安的、負累的。虛偽是人生的一片沼澤,真誠則是人生的一面旗幟。所以,不要讓虛偽屏蔽了心中與生俱來的本真和美好!
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誤會和隔閡,掌握一定的道歉技巧,是消除誤會和隔閡,增進友誼,密切關系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在道歉的時候一定要誠心誠意,態度要認真、誠懇、不虛偽、不做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都對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是他們的做法卻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二戰中,德國的納粹組織曾經殺死了歐洲許多無辜的人民。全世界的人們一提到納粹無不露出憤怒的神色,但是,德國人用自己的真誠化解了仇恨。1970年,德國時任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殉難者紀念碑前,出人意料地雙膝下跪,沉痛謝罪,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前任總理施羅德,也面對華沙起義死難者紀念墻深深鞠躬,表達了對當年納粹暴行的羞愧和道歉。最近,德國政府又在柏林市中心,當年希特勒自殺的遺址附近,建造了占地2萬平方米的大屠殺紀念碑林,旨在紀念600萬在二戰中死難的猶太人,再一次向世界表明“不忘歷史”的決心。德國人深刻反省的態度,得到了歐洲人民的寬恕和諒解。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還告誡所有的德國公民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納粹分子曾經讓許多國家蒙受災難,德國民眾必須向受害者作真誠的道歉。并強調說:“納粹暴行給德國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頁,我們必須懺悔,不能再讓歷史重演。”
施羅德的真誠讓德國和周圍的鄰國相處得越來越融洽,并且世界各國也紛紛與德國建交,德國因此贏得了國際上更多的朋友。相比之下,日本就不同了,他們不但不對自己的行為懺悔,而且還千方百計地逃避和狡辯自己的罪行。他們的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華戰爭,結果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鬧得越來越僵,使自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還是施羅德的一句話說得有道理:“真誠地道歉不但不會失去朋友,反而會贏得更多的朋友!”由此可見真誠道歉的魅力。
點到為止,切忌把人說到沒有退路
當你不顧別人的尊嚴,讓人家當眾出丑,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只會讓別人瞧不起你。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做爭強好勝的“嘴上英雄”。
永遠都不要想著在爭論中打倒對方。當你把對方逼得走投無路時,他也會找到一個更好的理由來對付你。你永遠無法取得真正的勝利。退一步說,即使爭出了結果:你輸了,帶來的只是對自己魯莽行為的悔恨和死魚般的掙扎,在對方振振有詞的神態中自慚形穢,純粹自討苦吃;你贏了,你揚揚自得,別人的觀點被你攻擊得千瘡百孔,體無完膚,那又能說明什么呢?證明了他的觀點一無是處,能證明你比他優越,你比他知識更廣博嗎?其實,你大錯特錯了,你不顧別人的尊嚴,讓人家當眾出丑,來滿足你的虛榮,只會讓其他人瞧不起你。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高官非常喜歡下棋,而且也自詡為下棋高手。甲是其門下一名食客。有一次,甲與高官下棋,一出手便表現咄咄逼人之勢。高官自知遇上勁敵,不多久,就心神大亂。甲見對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興,故意留出一個破綻。高官發現了,抓住機會立即進攻,滿以為可以轉敗為勝。誰知甲突然使出撒手锏,一子落盤,很得意地說道:“你還想不死嗎?”高官正殺得興起,突遭此打擊,心中大為惱火,起身就走。
據說,這位高官是一位胸懷寬廣的人。可是,被甲這么一“逼”,也覺得顏面大失,頗為不快,因此對甲始終耿耿于懷。而甲呢,卻是莫名其妙,他始終搞不明白高官為什么從此不再與他下棋。更讓人感嘆的是高官本可使甲飛黃騰達,只是為了這一點兒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甲只有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終老。更讓人同情的是,甲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自己不得志的原因。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爭強好勝的人。他們總是追求表面的光彩,喜歡嘩眾取寵,喜歡有人追隨其左右的“面子”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你傷害了他的“面子”,他會將之視為“奇恥大辱”,會一直耿耿于懷,并可能隨時找機會進行報復。但他們忽略的是:自己的“面子”如此重要,別人的“面子”豈不也很重要?
有一年,英國退役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一次,他在河南洛陽參觀時,無意中看到劇院正在上演豫劇《穆桂英掛帥》。當他了解該劇的劇情后,連連搖頭,說:“這個戲不好,怎么能讓女人當元帥?”于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員發生了一次小小的爭論。開始時,中方陪同人員解釋說:“這是中國的民間傳奇,群眾很愛看。”蒙哥馬利立即斷言:“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中方人員不服氣地說:“我們主張男女平等,男同志能辦到的事,女同志也能辦到。中國紅軍里就有很多女戰士,現在解放軍里還有位女少將呢!”蒙哥馬利毫不退讓:“我一向對紅軍、解放軍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軍里還有一位女少將。如果真的是這樣,會有損解放軍聲譽的。”中方人員又反駁說:“英國女王也是女的。按照英國的政治體制,女王是英國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這會不會有損英國軍隊的聲譽呢?”蒙哥馬利突然語塞,無話可說了。
顯然,蒙哥馬利對這個爭論結局,感到有些難堪,心中的不悅之感是可想而知的。事后當周恩來總理知道這件事時,嚴肅地批評了有關人員,并指出:“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駁他?弄得人家無話可說,你就勝利了嗎?”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悟出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不要爭強好勝傷人面子。周總理之所以要批評有關的陪同人員,就是因為那位同志當時疏忽了這一點,在爭論中將自己的意見或看法強加于人,沒有給對方留有充分的余地,弄得人家無話可說下不了臺,有損來賓的面子,這是不足取的。
世上有一種人,他總是和別人過不去,當別人每提一件事時,他都會和人家爭論不休。這種人無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都會回避他,不愿意和他進行深層次的交往。他好像就是一個愛挑毛病的“語言檢查官”,把別人犯的小小的錯誤掛在嘴上,讓別人不好下臺。喜歡這種惡作劇的人在做這種事的時候感到無比的快樂,而帶來的卻是談話者的尷尬和憤怒,沒有人會喜歡這種人的。
一次,卡耐基參加一個宴會。宴會上,有人提議一個人講一個笑話活躍氣氛。大家挨個講了起來,笑話令人捧腹,全場人都過得很愉快。最后,輪到卡耐基左邊的一個先生講了。他講了一個幽默故事,在結尾的時候引了一句話,意思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那位老先生為了證明這句話,還特意提到這是《圣經》上說的。
卡耐基一聽就知道他錯了。他立馬說道:“這出自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出自《圣經》。”
那位先生聽了卡耐基的反駁,馬上反唇相譏,說了一大堆話。
卡耐基正想和他反駁,忽然想起自己的老友維克多·里諾在右邊坐著。維克多·里諾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卡耐基讓維克多證明自己是對的。
維克多盯著卡耐基說:“戴爾,是你搞錯了,莎士比亞的著作上沒這句話,這位先生是正確的,《圣經》上確實有這句話。”隨即卡耐基感到維克多在桌下踢了自己一腳。他很不解,出于禮貌,向那位先生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滿腹疑問的卡耐基向維克多埋怨:“你明知那本來就是莎士比亞說的,你還幫著他說話,真不夠朋友。還讓我向他道歉,真是顛倒黑白了。”維克多一聽,笑著說:“《李爾王》第二幕第一場上,有這句話。可是我可愛的戴爾,我們是參加宴會的客人,而你知道嗎,那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學者。為什么我要去證明他是錯的?你以為證明了你是對的,那些人和那位先生會喜歡你,認為你學識淵博嗎?不,絕不會。為什么不保留一下他的顏面呢?為什么要讓他下不了臺呢?他并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么去和他抬杠?記住,永遠不要和別人正面沖突。”
是的,永遠不要和別人正面沖突。天底下只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論,就像避開眼鏡蛇和鼠疫一樣地避開爭論。
爭論帶給別人的絕不是快樂,而是心理上的煩躁。與人爭論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別人,也包括自己。而且,十有八九的爭論結果只會使雙方都比以前更堅信自己是絕對的正確。
搭訕交友,該開口時千萬不要害羞
搭訕可以讓你有機會享受與自己心儀對象約會的美好體驗,而那些畏畏縮縮、不善于搭訕的人,只能永遠停留在無盡的懊悔之中。
搭訕是什么呢?搭訕即主動和陌生人交流,北京話叫“套磁”。搭訕是有其好處的,它可以讓你有機會享受與自己心儀對象約會的美好體驗。而那些畏畏縮縮、不善于搭訕的人,只能永遠停留在無盡的懊悔之中。其實,搭訕有時候不只是搭訕。只要你敢于搭訕,你就會隨之改變、向上提升,并擴充能量,從此走出人際疏離,活得自信而開心,對自己和他人充滿興趣和熱情。
搭訕就要說話,而你的聲音是促成搭訕成功的一大保障。所有的美國總統都曾接受過聲音訓練,這真是令人驚訝!這也恰恰證明了聲音對于搭訕者的重要性。你可以通過一些課程來提升一下自己的聲音質量。當眾大聲說話,會被視為沒有修養,而一個低沉的聲音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并博得信任和好感。請記住,你的聲音很重要。
與人搭訕時,你可以談這樣的話題,如一些名言、一些人物,你看過的電影、戲劇,聽過的音樂會等等。有時兩人在一起,一句話都不講,會覺得很尷尬,你愈是不講愈會覺得害羞,心跳愈快,就愈加笨拙。你從談話中,可以了解到對方對你的話題有沒有興趣,如果他對你的話題沒興趣,你可以坦誠地問他,“你對什么問題有興趣”?他說:“我喜歡看奧運轉播。”那你就問:“你最喜歡看哪一項?”這時他也許會很興奮地說喜歡足球,話題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即使你的眼睛沒注意他,他也會很高興地與你談話。但是有些人,你跟他談喝茶的事,他會把話題轉移到跟他太太有關的事情上,那么這時你就要利用他談話的信息關心他的事,你們之間的談話同樣可以持續下去。
此外,積極地傾聽別人的講話也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傾聽別人的講話時,你的眼睛要注視他,專心地聽,最好能夠將別人講話的主要內容復述出來。
“附和”是專心傾聽對方說話的最簡單的信號,體現了談話雙方的認真交流。真正用心聽他人談話時,總會發現談話中有自己不懂的、有趣的或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如果能夠將聽時的感想積極地表現出來,隨聲附和,在談話中加入“真是這樣嗎”“你說的是……”“為什么”之類的話,定能使對方的談話興趣倍增,樂于與你交談。
(1)必須勇于和陌生人交談
有些人一見到陌生人就感到渾身不自在,“不好意思”交談,甚至有人還會感到無從啟齒,“沒有辦法”交談。他們或是局促一角,尷尬窘迫;或欲言又止,囁嚅迂訥;或說話生硬,使人誤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和陌生人交談的勇氣。試想一下,一個沒有勇氣同陌生人交談,或者不會與陌生人交談的人,又怎能圓滿地求人辦事呢?
(2)尋找共同點
在與陌生人交談時,要善于從對方身上尋找共同點,并由此引出話題,這樣就會產生親近感。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面有所表現,只要你善于觀察,就會發現共同點。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名退伍軍人同一個陌生人相遇,退伍軍人開車,陌生人坐在車的座上。汽車上路后不久就拋錨了,退伍軍人忙活了一通還沒有修好。這個陌生人建議退伍軍人把油路再查一遍,退伍軍人將信將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毛病。這名退伍軍人感到陌生人的這絕活有可能是從部隊學來的,于是試探地問道:“你在部隊待過吧?”“嗯,待了六七年。”“噢,算來咱倆還是戰友呢。你當兵時部隊在哪?”于是這一對陌生人就攀談了起來。當然,察言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大家對此有興趣,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氣氛。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也還會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
陌生人在一起相處時,開口講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打破原本沉默的局面。有人以打招呼開場,主動詢問對方籍貫、身份,從中獲取信息;有人通過說話口音、言辭,了解對方情況;有人以動作開場,邊做事邊以話試探;有人甚至靠借火吸煙發現對方特點,打開交際的局面。
發現雙方的共同點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隨著交談內容的深入,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更有益于雙方,可以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層的共同點。其實在生活中共同點很好把握,這只是需要你自己動腦筋。比如:談天氣、服飾、逸聞趣事等等皆可從中尋找共同點。
(3)從聊天場地找話題
甲:呀,你墻上這幅照片好像是五彩灘吧?我也去過那里。
乙:是嗎?你什么時候去的?
甲:去年7月份。新疆是個好地方。
乙:真是美極了。
兩人由此攀談起來。
(4)善于詼諧幽默
搭訕中,也常常需要一點兒幽默,為搭訕加上一分幽默,就多了三分熱烈的氣氛。
重慶談判時,曾有人向毛澤東提問:“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先生?”這是國人關注的焦點。毛澤東機智而不失風趣地笑答:“蔣先生的蔣字,是將軍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個草頭將軍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個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數中國人利益的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易如反掌。”
這原本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卻被毛澤東在笑談中輕輕松松地解決了,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與陌生人交談的時候,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不為提問而提問
只問那些對你的搭訕“有用”的問題。這個“有用”主要是指幫你判斷眼下跟對方相處的機會和可能。
(2)盡可能用陳述句代替疑問句
比如,搭訕一個正在大堂徘徊的女同學,說“你是在等人嗎”就不如“看來你的朋友也晚了”有效。仔細體會,后者的語氣更果斷、自然、友好,而且還巧妙地暗示了搭訕者本人的狀態。相比之下,前者的單純發問既沒說明你自己的任何信息,還要求對方向你提供她的情況,這就很容易讓女同學緊張和抗拒。
(3)不要求對方回答的提問
比如“我想認識你”以及“我們一起走怎么樣?”這兩句話的實質是“我是個想認識你的人”以及“我是個想跟你一起走的人”,僅僅是向對方陳述你的來意。可如果說完之后你就沉默了,那么這兩句話就變成了純粹的疑問句“我想認識你,行不行?”“我們一起走,好不好?”而對方也就必須在“是”和“否”之間作一個選擇了。這時候,出于自我保護本能,對方更容易作出否定的回答。所以,關鍵的技巧就是不能沉默,不能尷尬,不能等著他(她)說話,要馬上切入第二句閑聊。比如“今天天氣如何如何”、“這個地方怎樣怎樣”……于是,雙方就都有臺階了。
(4)結束時的提問要直接
搭訕時最后的問題通常就是索要聯系方式。坦誠地向對方說出你的愿望效果更好,勇敢自信的男性要比拐彎抹角的男性更能滿足女同學的虛榮心。所以,那種先找個再見的理由再索要電話的方式其實是很幼稚的,除非你的目標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
思而后言,話到嘴邊最好留半句
盡管說話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無須拐彎抹角,但在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傷害他人,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幫助,必須將要表達之意寓于含蓄,而不能做所謂的“直腸子”,快人快語。
從古至今,那些諳于世故的人流傳下來一句極有價值的話:“話到嘴邊留半句。”在說話之前要先過濾一下自己的語言,想想自己的語言給他人帶來快樂還是傷害。每個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秘密和隱私,這兩種東西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這份自由的空間甚至不希望讓任何人介入。在這個空間里有他們的傷痛,有他們僅存的自尊。能夠替他們保守秘密和隱私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同樣尊重了自己。
生活中有些人性格直爽,敢說敢做敢當,無論什么隱私都可以“事無不言”,這種人從表面看好像活得很瀟灑,但是從側面觀察幾乎都是遍體鱗傷的英雄,很容易被他人掌握和了解。有些人沒有勇氣做英雄,他們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做“與人為善,與己為善”的老好人,但是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這種人。
索羅斯說過一句話:“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識都有缺陷。”這是一句經典的話,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留下半句自以為是的見解。不要執于偏見,凡事多思考,這樣至少可以使謬誤減少一點兒,也給自己留一點兒思考的空間。
我們要留下的半句話就是對他人的指責和批評。如果我們非說不可,也要恰到好處,點到為止,不要過分傷害到他人的自尊。這其中也包含著一種做人藝術和涵養,既讓他人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又不會傷其自尊。
我們要留下的半句話是那些毫無意義的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話是多余的,牢騷太多會傷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本來就很多,沒有一個圓滿的世界,你的抱怨不但不能實現你的愿望,反而會使你的心情越來越糟。哲學大師叔本華說過:“一個人的痛苦只要你說一遍就增加一次痛苦,在痛苦的基礎上你會感到更加的痛苦。”這就是惡性循環。
我們會想:話到嘴邊留半句,這里留半句,那里留半句,留來留去,我們還有什么說的呢?其實要留的半句絕不是有用的話,要留的半句就是有害無益的話,留半句可以給別人一些尊重,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一些處世的空間。
那么,話到嘴邊,應該留下哪“半句”呢?
(1)隱私或秘密不可輕易泄露
隱私和秘密,將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弱點。也有一些人,“心底無私天地寬”,敢說就敢做,敢做就敢當,沒有什么隱私,也不怕受損,“事無不可言”。這種人經常會“打落牙齒和血吞”,弄得遍體鱗傷,所以話到嘴邊,留下這半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2)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
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殘缺不全時,會形成偏見。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所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識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帶有偏見,但掌握信息較多、比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緒的人往往意見更正確,至少更令人信服。那些經驗豐富的領導人,當別人進行熱烈的討論時,他卻坐在那里一言不發。等別人把想說的話都說完了,他再發表意見,一開口就語驚四座,讓大家都覺得自愧不如。其實,他在保持沉默時,并非沒有想法,只不過能隱忍不言而已。當他聽完所有人的討論后,掌握的信息就比別人多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想法,自然勝過所有人。
(3)避免對別人不恰當地批評和指責
所謂不恰當,有多種含義:如果你看錯了對象,誤會了人家,批評和指責無疑是不恰當的。假如對方確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還得看情況。比如,你這樣做,是否對他確有幫助?是否會加深誤會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對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有改正的傾向,你就沒有必要再對他說三道四了。
當你確定批評他是必須的而且有必要時,點到為止效果會更好。
(4)不發毫無價值的牢騷
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已經吃到肚子里的東西,總是要自行消化的,豈能吐出來讓別人心情難受?抱怨通常沒有價值,只有一種例外:你想讓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卻不便當面說,想讓眼前這個多嘴多舌的人帶話過去。
來點兒幽默,讓關系從“認識”升級到“朋友”
人們喜歡幽默的人,是因為這樣的人能夠使人放松下來,并給人帶來歡聲笑語。笑可以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心理上的快感,也能讓人們的關系從“相識”升級到“朋友”。
先講一個幽默的小故事:
在一家高級飯店,一位喜歡挑剔的女人點了一份兒煎蛋。她對女侍者說:“蛋白要全熟,但蛋黃要全生,必須還能流動。不要用太多的油去煎,鹽要少放,加點胡椒。還有,一定要是一個鄉下快活的母雞下的新鮮蛋。”“請問一下,”女侍者溫柔地說,“那母雞的名字叫阿珍,可合你心意?”
一句幽默的話,不光帶給人歡笑,還會改變人對事情的看法。在上面的小笑話中,相信即使是那個挑剔的女人,聽到這樣一句幽默的話也會哈哈一樂,為自己的過度挑剔感到些許不好意思吧。將幽默帶到工作中去會為你注入熱情,消除緊張,從而使你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幽默感是一種視困難為充滿樂趣的挑戰精神,這對你有最佳工作表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樂趣是人類的興奮劑,會讓人們工作起來更有效率。把幽默帶到你的工作中去,將增加你對工作的理解,還能進一步使人富有洞察力和控制力。任何一個成功運用語言達到與同事和解、回敬同事指責、批評的成功范例或多或少都少不了幽默的功勞。
一位廠長在年初的職工代表大會上遭到了一名女工的不斷質問,因為她認為自己在上年報銷的醫藥費實在太少。她厲聲問道:“去年一年中,廠里在這方面到底為職工花了多少錢?”
這位廠長說出了幾十萬元的數字。
“我想我快要暈倒了。”女工說。
這位廠長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解下了自己的手表和領帶,放在桌上說:“在你暈倒之前,請接受這筆投資。”于是在場的大多數職工都會心地笑起來。這位廠長的幽默表達了一個重要信息,即企業很重視職工的需求,他本人也確實關心。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可以犧牲自己,但廠里資金有限也是事實。
那名女工當然不會暈倒,廠長的這個小小的幽默不僅沒有讓她感到更加氣憤和不平,相反倒是使其頓然沉思,進而猛醒,把對廠里和領導的抱怨、不滿都化作了理解和同情。
奧格·曼狄諾說:“幽默是精神的緩沖劑。”高尚的幽默,可以淡化矛盾,消除誤會,使不利的一方擺脫困境。一句幽默的戲劇性語句和一個幽默的戲劇性行為,其效果遠超過了一份長篇大論的反駁和糾正。幽默不僅產生笑料,更是一種門學問,一門功力很深的素養。可以想象一個不懂幽默的人多少總有些令人索然無味。
蕭伯納有一次在街上被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撞倒了。肇事者嚇得六神無主,驚慌之中連忙向他道歉,然而蕭伯納卻對他說:“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點勁兒,那就可作為撞死蕭伯納的好漢而永遠名垂史冊啦!”一句話使緊張的氣氛變得輕松起來。
幽默雖然人人向往,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它。有人說如果在自己周圍擺放一些幽默材料——比如讓你的辦公室隨處可見笑話、卡通畫、幽默新聞圖片以及電子郵件、滑稽圖案等物品,會積極主動地培養我們在環境中隨時隨地體會幽默的能力。
大凡善于幽默者,也是知識淵博、辯才杰出、思維敏捷的人。他們非常注意有趣的事物,懂得開玩笑的場合,善于因人、因事不同而開不同的玩笑,能令人耳目一新。善于表達幽默的人,容易被他人喜歡。幽默的人易與人保持和睦的關系。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令人碰得頭破血流仍然得不到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來點兒幽默,卻往往會迎刃而解,使同事之間、夫妻之間化干戈為玉帛。幽默還能增強成功的信心,信心有時比能力更重要。生活的艱難曲折極易使人喪失自信,放棄目標,若以幽默對待挫折往往能夠重新鼓起希望的風帆。
奧格·曼狄諾認為,真正的幽默是一門學問,是科學,并不僅僅是引人發笑,引人發笑并不都是幽默。它需要具備一些素質和特征。幽默的前提是諧趣,必然有滑稽的因素,我們能認識到的一切似乎是一種突然的頓悟,是一種愉快感和包含笑的行為的具體感受。幽默的智慧是理智,它能將一個人的豐富經驗,敏銳的洞察力,廣博的知識融合起來揭示出現實生活中的特殊矛盾,從中發掘喜劇情趣,創造出崇高的幽默。幽默的標志是高尚,有些自以為幽默的人常將別人作為笑料,以求嘩眾取寵,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真正的幽默是尊重人、贊美人,將嚴肅的人生哲理寓于滑稽與微笑之中,貶抑偽惡的實質是褒揚真善,幽默的高尚正體現在其中。幽默的價值是審美,美感是人們欣賞審美對象時產生的怡情悅性的情感體驗。幽默的美感反映在嬉笑戲謔中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受,反映在靈活的言行中啟迪人的智慧。美感使得幽默永遠保持雋永迷人的魅力。
奧格·曼狄諾指出,培養和提高幽默能力,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仔細觀察生活。觀察生活,尋找喜劇素材,需要我們善于變換視角,去發掘和表現這些素材。
2.要學習幽默技巧。幽默不是天生就會的,是后天學習掌握的。許多關于幽默的書籍和先人的經驗,都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范例,值得我們廣泛涉獵、借鑒。
3.要敢于表達幽默。幽默能力只有在表達幽默的過程中才能得到檢驗和提高,因而積極實踐極為重要。選擇適當的場合,針對適當的對象,都可顯示自己學習的幽默技巧。
但是幽默也要適當才行。如果一味地開一些不著邊際的玩笑,說一些有損他人自尊心的笑話,就完全不是有利于關系發展的選擇了。所以幽默也要注意幾大誤區:
1.不要用他人的身體上或相貌上的缺陷來取樂。這會大大地傷害到他人的自尊心,讓對方失去自信甚至惱羞成怒,你會不知不覺他被對方拖進不受歡迎的黑名單。
2.不要和對方以吹噓式的幽默溝通,你自以為很幽默,但有可能他人覺得你是在自吹自擂,會給人輕浮的印象。畢竟每個人對幽默的理解與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3.不要和對方一直開玩笑而忽略了談話的主題與對方的感受。開玩笑雖然能讓你更有魅力,但也要懂得察言觀色適可而止。有的時候輕松的氛圍太濃反而會讓他人對你沒有信任感,覺得你是個不可靠、不認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