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伎與樂舞
- 穆渭生 張維慎
- 423字
- 2019-09-09 16:41:04
前言
在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中,隋、唐帝國是承前啟后的強盛時代,其國家音樂歌舞亦稱繁榮興旺,而盛唐為其輝煌頂峰。有太常雅樂(“二舞”、“十二和”、“三大舞”等)、燕樂(以“十部樂”、“二部伎”為代表)和鼓吹樂(鼓吹五部、“熊羆十二案”等),有宮廷教坊散樂(歌舞、雜戲等)、“皇帝梨園”音聲(“法曲”樂章等),以及各民族和外邦樂舞(“四方樂”或“四夷樂”)等,其藝術風格活潑多樣,主題思想鮮明豐富,或如江山風濤,氣象萬千;或似清溪流響,遺聲后世。
自中華民國時代迄于今,中外學者研究唐代樂官、樂伎和樂舞藝術的文章著作,已達數(shù)百上千篇、本之多,可謂斐然大觀。僅從文題、書名顯示的旨趣來看,晚近學者的觀照視野,大多先是從詩詞、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等文學和藝術的角度切入。近年來的碩士、博士論文中,有不少以樂官和樂舞機構為課題,側重國家禮樂制度沿革層面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不同的觀察角度,各有其獨具之慧眼,精湛之論述,允為學術園地百花爭艷、生機盎然之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