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太常“樂部”與用樂制度

中華傳統文化向來以“禮樂文明”著稱。傳說唐堯、虞舜之時,有祭天、祭地和祭宗廟之禮。殷禮因于夏人,而有所損益;周禮則因于殷、夏,亦有所損益。自西周初年周公攝政、主持“制禮作樂”,奠定制度框架,后世歷代沿承損益而不替。其王朝國家之“五禮”儀制與太常音樂歌舞,可謂如影隨形,相輔而行。(1)《隋書·禮儀志一》云:“周公(姬旦)救亂,弘制斯文,以吉禮敬鬼神,以兇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2)《隋書·音樂志上》云:“[樂者]升平之冠帶,王化之源本……五帝作樂,三王制禮……其用之也,動天地,感鬼神,格祖宗,諧邦國。樹風成化,象德昭功,啟萬物之情,通天下之志……禮定其象,樂平其心,外敬內和,合情飾貌,猶陰陽以成化,若日月以為明也。”(3)《舊唐書·音樂志一》云:“樂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圣王乃調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頌,蕩之以鐘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滌精靈,可以祛怨思。施之于邦國,則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則神祇格;施之于賓宴,則君臣和;施之于戰陣,則士民勇。”(4)《唐六典·禮部》云:“凡國有五聲、八音、六律、六呂。陳四懸之度,分二舞之節,以和人倫,以調節氣,以享鬼神,以序賓客。凡私家不得設鐘、磬。”

從組織形態著眼,隋唐兩代國家樂舞的主體“構件”,就是立于太常樂署、“著于樂令”據《新唐書》卷五六《刑法志》:“令者……國家之制度也。”同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自周、陳以上,雅、鄭淆雜而無別,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當’。”的諸多“樂部”(樂隊或樂團)。這也是隋唐大一統王朝在國家樂舞制度建設上的重大成就。沈冬:《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王小盾:《隋唐音樂及其周邊》,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城市| 芷江| 临沧市| 长丰县| 白水县| 高清| 襄汾县| 越西县| 石屏县| 莱阳市| 泽库县| 婺源县| 凯里市| 新竹县| 兰考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兴文县| 泽普县| 澄迈县| 壤塘县| 岳西县| 宿松县| 东丽区| 房山区| 黄梅县| 台南县| 固始县| 栾城县| 延安市| 刚察县| 丹东市| 永平县| 府谷县| 兴宁市| 永嘉县| 丰台区| 辉南县| 平泉县| 肃南| 浦城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