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盛唐宮廷系統樂官概況

盛唐(以及唐后期)的宮廷“教坊使”為皇帝“欽差”,擔任“教坊使”的高級宦官,其人并不一定精通音樂。而教坊副使、判官、都知,內教坊諸曹博士等,一般由精通音樂者擔任,其身份卻并非宦官;他們分工負責樂舞教習與演奏等具體事務,多是從精于伎藝的樂工中選任。參看左漢林:《唐代教坊及內教坊樂官考論》,《寧夏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盛唐的宮廷樂舞機構和樂官設置情況如下表:

(表2-2) 盛唐宮廷樂舞機構與樂官簡表

② 按:唐代的“使”職,屬于臨時差遣性質,因事而設,事罷則停,無固定的員額和品級(凡任“使”職者,有其原任官職,稱為“本官”),具有明顯的靈活性。但也有些“使”職會因實際需要而常設不廢。而“教坊使”和“梨園使”就屬于這種情況。在“使”職(如節度、觀察、防御使)之下,均置有副使、支使、判官、推官、巡官、進奏官等僚佐,組成一個職能機構(使府、幕府),但不像正式官制那樣規范。使府僚佐(一般都沒有官階品級)的選任,采用“自辟制”;也有從朝廷派遣的,而其官品、升遷改轉,需要上報朝廷來任命。參看張國剛:《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33頁;寧志新:《隋唐使職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9—23、99—110頁。

③ 按:唐代“檢校官”有兩種意義,一種指代理某官;一種指地方使職帶御史臺和三省官銜,稱檢校官。據〔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正員不足,權補試、攝、檢校。”

④ 按:唐代的“博士”為專精一藝的職官,如醫學、算學、書學博士等。據《唐六典·內侍省》:“掖庭局宮教博士”為從九品下階,可作為“教坊博士”的級別參照。

然由于史料零落,盛唐宮廷教坊職官的詳情已難得盡知。但可肯定的一點是,其稱謂和員額并不限于上述范圍(簡表所舉)。據《唐六典·吏部尚書》:

凡諸司置直(直官),皆有定制【諸司諸色有品直:……太常寺三十人……教坊二十人……】。

按:教坊“直官”除了這“[有品直]二十人”以外,還有“無品級”的(即“流外官”),其人數比“有品級”的更多。由于內、外教坊的規模,先后經歷了發展擴大、由盛轉衰而人員縮減的曲折過程,是故其低級樂官的員額與名稱,并非固定不變。因為較多涉及唐后期的情況,此處不贅述。

自從唐玄宗開元初年,將教坊改隸宮廷系統之后,“太常禮司”專掌政治禮儀性的“雅樂”、“燕樂”和“鼓吹樂”,更顯得名副其實。然而,太常樂舞不僅適用于朝廷“五禮”儀制,還用于傳統節慶和“酺會”設樂,則“俗樂”仍不可缺少。如前揭《唐六典·太常寺·太樂署》所載:

短番散樂一千人,諸州有定額。長上散樂一百人,太常自訪召。

其中“諸州有定額”的“短番散樂”,就是落籍地方、輪班到京城來供役的樂伎。但自開元二年(714)以后,太常樂署下“正規編制”的“散樂”,就不再以“教坊”相稱了(以“部”為伎藝單位)。

如開元年間,在長安城南曲江池畔的上巳節宴會上,就曾有“百辟(官吏)會于山亭,恩賜太常及教坊聲樂”的盛況。〔唐〕康駢:《劇談錄·曲江》∥《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太常與宮廷的“散樂”同場表演時,常有互競高下的熱烈氛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恭城| 山阳县| 德安县| 贵定县| 保靖县| 原平市| 江津市| 当雄县| 博野县| 耒阳市| 曲靖市| 曲松县| 万盛区| 宣化县| 常宁市| 固原市| 合川市| 吉首市| 驻马店市| 隆子县| 平潭县| 玛纳斯县| 蕉岭县| 农安县| 噶尔县| 镇原县| 辉县市| 图们市| 蛟河市| 弥渡县| 彭山县| 泰安市| 赤城县| 岐山县| 宝山区| 绵竹市| 苏尼特左旗| 申扎县| 金川县| 南昌县| 建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