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伎與樂舞
- 穆渭生 張維慎
- 552字
- 2019-09-09 16:41:05
凡例
東漢王充《論衡·謝短》云:“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愚昧迂執,不合時宜)……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比喻無知而不明事理)。”歷史著作(除了專門的理論性研究外)應該追求古今貫通,雅俗共賞,給讀者以知識和啟迪,才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本于此,對于文中下列內容,均加以注明,用()、【 】,或用[ ]等。
1.凡古代皇帝年號,注明對應的公元紀年,用阿拉伯數字。如: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正月,……
2.凡古代地名,注明對應的今地名。如:
唐長安興慶宮(今西安市興慶宮公園),……
3.凡人物姓名、生卒年代,加以注明。如: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
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1254—1323)指出,……
4.凡專用名詞、僻字、難字,加以注解。如:
奏“二舞”(文舞、武舞)以為眾樂之容。
5.凡加以補充說明者。如:
在玄宗朝之前,外教坊(以俗樂為主業)也屬太常寺管轄,……
6.凡標明內容前后互見、參見。如:
儀仗鼓吹音樂起源于軍中之樂(軍樂。詳見后文敘述)。
7.凡引文有分歧之義而加以注明者。如:
……先取戶內人及近新(按:應為“近親”)充[侍]。
8.凡引文中的原有注文,加 【】。如:
……雜于聲兒【坊中呼太常人為“聲伎兒”】后立,……
9.凡增添文字以通順文意者,用[]。如:
“假萬騎、仗內音樂,送[公]主還第,天子(中宗)親幸,宴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