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陜甘邊蘇區鄜縣政權組織的建立

一 陜甘邊蘇區

1933年3月,紅26軍基本掃清了耀縣照金周邊的國民黨反動勢力,逐漸開辟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在此前后,中共陜西省委派金理科金理科(1904—1935),陜西省三原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陜甘邊區特委書記等職。1935年秋,在陜北錯誤肅反中被殺害。、習仲勛等到照金,籌建陜甘邊的黨、政、軍領導機構。3月8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別委員會成立,金理科任書記,習仲勛任軍委書記兼團特委書記。4月5日,在照金兔兒梁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建立了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周冬至為主席,習仲勛為副主席。同時還成立了陜甘邊游擊隊總指揮部,李妙齋、吳岱峰先后任總指揮,習仲勛、張秀山先后任政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建立了23個游擊隊。紅26軍在照金建立了隨營學校。根據地在薛家寨建立了醫院、被服廠、修械廠、倉庫等后方機關。

1933年10月,照金失守。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機關突圍到甘肅隴東。11月3日至5日,中共陜甘邊特委在甘肅省合水縣包家寨召開會議,決定以橋山山脈為依托,創建以南梁地區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劉志丹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狡兔三窟”的構想,擬建立以陜北安定、隴東南梁、關中照金為中心的一、二、三路游擊區。三路游擊區又以南梁為中心,紅26軍居中策應,沿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建立、鞏固和擴大陜甘邊蘇區。鄜縣作為橋山山脈的腹地,成為紅26軍、第三路游擊隊總指揮部活動的區域。

圖為南梁荔園堡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1934年2月25日,中共紅42師黨委在南梁小河溝四合臺村召開群眾大會,重新選舉成立了新的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尚未滿21歲的習仲勛當選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白天章、賈生秀為副主席。

1934年11月,中共陜甘邊特委和邊區革命委員會在南梁的荔園堡主持召開了陜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習仲勛任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賈生秀、牛永清為副主席。鄜西縣革命委員會和鄜甘縣革命委員會直屬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管轄。1935年2月,中共陜甘邊特委和陜北特委在赤源縣周家鹼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對陜甘邊區和陜北蘇區實行統一領導,撤銷中共陜北特委,原陜北特委所屬組織歸西北工委領導,保留中共陜甘邊特委。中共陜甘邊特委在中共西北工委的領導下,管轄陜甘邊區的黨政軍民組織。鄜縣的黨政軍民組織仍直屬中共陜甘邊特委領導。惠子俊惠子俊(1910—1944),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1933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西安市工委、西安市委書記等職。1944年病逝,年僅34歲。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書記,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一說謝子長)。從此,西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西北軍委在中共西北工委的領導下,統一指揮主力紅軍和地方軍事組織。同年9月15日,由鄂豫陜根據地突圍的紅25軍經過長征抵達延川縣永坪鎮,與紅26、27軍會師,組成紅15軍團。隨之,中共北方局代表朱理治、上海臨時中央局代表聶洪鈞聶洪鈞(1905—1966),湖北省咸寧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駐陜北蘇區代表,陜甘晉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曾參加勞山戰役、榆林橋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國務院糧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和紅25軍政委程子華組成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抵駐西北代表團,朱理治任書記。9月17日,西北代表團召開中共西北工委、鄂豫陜省委會議,決定撤銷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陜省委,成立了中共陜甘晉省委,朱理治任書記、郭洪濤郭洪濤(1909—2004),陜西省米脂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員。曾任中共陜甘晉省委副書記,陜北省委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鐵道部副部長、國務院第六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等職。任副書記。改組了西北軍委,聶洪鈞為主席。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長征到陜北。11月初,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了中共陜甘晉省委及其領導的西北軍委,設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以及中共中央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亦稱中共西北中央局革命軍事委員會),將西北革命根據地分設為陜北省、陜甘省和神府特區、關中特區、三邊特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最高政府機關,博古、林伯渠先后任主席。鄜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宜縣蘇維埃政府直屬陜甘省蘇維埃政府管轄。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合作的抗日局面逐步形成。1937年2月,為了適應邊區改制工作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中共陜甘寧特區委員會。同年5月1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行政會議通過的《陜甘寧邊區議會及行政組織綱要》,開始使用“陜甘寧邊區”的名稱。

二 鄜縣蘇區政權的建立

1934年春至1935年春,在中共陜甘邊區特委、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及紅26軍的領導和支持下,鄜縣西南、西部及北部與臨省、臨縣交界的地區分別建立了鄜西縣、鄜甘縣和中宜縣3個革命委員會。這3個革命委員會均直屬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管轄。當時,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轄鄜西縣、鄜甘縣、中宜縣、慶北縣、赤安縣、華池縣和南區革命委員會。1935年11月,根據中共陜甘省委和陜甘省蘇維埃政府的決定,鄜西縣和鄜甘縣合并,成立了鄜縣蘇維埃政府。鄜縣縣域西部蘇區及鄜縣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形成了與縣域東部國民黨鄜縣政府的對峙局面。鄜縣成為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鄜西縣革命委員會的建立

1933年3月中、下旬,中共陜甘邊區特委軍委書記習仲勛帶領特委干部從小石崖來到鄜縣槐樹莊一帶進行革命活動。他在榆樹臺村召集李先生(會看病)、方有才及附近村的徐天興、張元成、張生太等人,在李先生家開會。宣傳打土豪、分田地,貧苦農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動員大家團結起來,開展土地革命運動。會上成立了以李先生、方有才為正、副組長,徐天興、張元成、張生太為成員的貧雇農聯合小組。會后,小組成員分片包干,一邊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一邊秘密發展赤衛隊員,醞釀建立農民赤衛隊組織。榆樹臺貧雇農聯合小組是鄜縣農村建立最早的村農會組織。

同年6月,何彥江受紅軍委派,回到直羅鎮小河子川,秘密發展黨的組織,籌建紅色政權。10月,中共陜甘邊區特委、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派李彥(耀縣人)、蘭志敏、陳國棟等來到小河子川,在李家溝成立了鄜西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員有何彥江、趙全美、郭振明等。接著李彥又在南溝門召開了群眾大會,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使貧苦農民脫離苦海,翻身得解放。經過半年多的籌備,1934年4月,在藥埠頭與后小河子之間的崖窯砭村一孔窯洞里,由李彥、陳國棟主持召開了小河子川和直羅鎮附近村莊30多名貧雇農代表會,選舉產生了鄜縣第一個紅色政權——鄜西縣革命委員會。這是鄜縣第一個由貧雇農直接選舉的縣級紅色政權。第二天,李彥在暖泉寺召集會議,宣布選舉結果和委員分工:鄜西縣革命委員會主席韓明奎,秘書趙文品(文家廟人),土地委員何彥江,經濟委員任學才(直羅安家川人),糧食委員趙全美,軍事委員李興發(又名李忠,監軍臺人),后任郭振明。鄜西縣革命委員會機關駐地開始設在直羅鎮李家溝村,后遷至藥埠頭村。

鄜西縣革命委員會轄5個鄉蘇維埃政府和16個村農會。5個鄉蘇維埃政府分別是:槐樹莊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張明華;小河子鄉蘇維埃政府,主席薛建有;黨家灣鄉蘇維埃政府,主席趙木匠;安家川鄉蘇維埃政府,主席文道發;文家廟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何彥海。1934年5月,鄜西縣革命委員會劃歸陜甘邊區第三路地區駐小石崖辦事處領導,同月,陜甘邊區第三路地區辦事處改稱陜甘邊南區革命委員會。1935年7、8月間,鄜西縣革命委員會又劃歸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直轄。1935年11月,鄜西縣革命委員會和鄜甘縣革命委員會合并,成立了鄜縣蘇維埃政府。

鄜西縣革命委員會的地方武裝有鄜西游擊隊、保衛隊、警衛隊等。鄜西保衛隊、警衛隊的主要任務以維護當地社會治安秩序為主,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和保護群眾的生產建設,同時還配合鄜縣游擊隊出擊,并協助紅26軍作戰。1934年12月,鄜西游擊隊隊長宋桐高率部在陜西與甘肅交界地區與國民黨地方武裝交戰,不幸被敵人包圍,宋桐高被捕后,其他隊員失散。

(二)鄜甘縣革命委員會的建立

1933年秋冬,紅26軍和第三路游擊隊總指揮部以及邊德榮領導的鄜縣游擊隊活動的地域已經發展到鄜縣的大申號川和甘泉的府村川,并在這些地區普遍建立了農會。1934年4月,中共陜甘邊區特委、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派馬文瑞在甘泉縣府村成立了鄜甘縣革命委員會,張尚達、王居仁、李彥先后任主席。秘書趙振興,土地部部長常□□,糧食部部長劉麻子,肅反部部長雪萬仁,軍事部部長先后由張尚達、李彥兼任。

鄜甘縣革命委員會轄鄜縣境內的古衣川、畔上、岔口和甘泉縣的府村川、道鎮等地區。在鄜縣境內設3個鄉蘇維埃政府,轄23個自然村,在行政村建有村農會組織。鄜甘縣革命委員會機關駐地開始在甘泉府村,1935年6月,機關移至鄜縣佘家塬村。

鄜甘縣革命委員會的武裝力量有鄜甘游擊一支隊、二支隊,鄜甘赤衛隊,鄜甘保衛隊等。鄜甘游擊一支隊、二支隊,鄜甘赤衛隊主要活動在鄜縣北道德、大申號和甘泉縣府村川一帶。鄜甘保衛隊主要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和生產建設成果,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鄜甘縣各武裝力量在鄜甘地區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不斷擴大蘇區,多次與鄜縣游擊隊配合,聲東擊西,圍攻了湫塬、卜巷、八合、上立石寨子的民團武裝,打得民團武裝暈頭轉向。

(三)中宜縣革命委員會的建立

1934年春,陜甘邊區第三路游擊隊總指揮部在鄜縣西南部邊沿的寺仙、青兒塬及中部(今黃陵)的邊沿阿黨塬等地打土豪、分田地,創建農民聯合會,不斷擴大紅軍的影響。1935年春,陜甘邊南區革命委員會主席黃子文在鄜縣寺仙塬前桃園村建立了中宜縣革命委員會,中共陜甘邊區特委調三路游擊隊總指揮部政委張仲良任主席,李百順任副主席,秘書王英,土地部部長呂平,財政部部長曹秀,糧食部部長王建邦,文化部部長劉金海,保衛局局長郗成哉。中宜縣革命委員會轄地為鄜縣境內西南部的青兒塬、寺仙、南道德、張村驛(葫蘆河川榆樹村以下村莊)、吉子現和黃陵縣阿黨、孫村、丁村、蘇家峁、段家塬等地,東至吉子現塬舊村、富村等,西至張家村、陳家村、夏家河,南至南溝畔、阿黨村,北至張村驛榆樹村以下,東西長13公里,南北寬11公里,總面積143平方公里。下轄6個鄉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寺仙前桃園村。

中宜縣革命委員會的武裝力量有中宜游擊隊和中宜赤衛隊。這兩支武裝力量主要活動在鄜縣南道德、寺仙、張村驛和黃陵縣阿黨地區。1935年1月,鄜縣南道德狼虎頭民團教練李景熙投奔紅軍,參加了中宜游擊隊,任游擊隊隊長。他率隊攻克狼虎頭民團,繳槍40支,圍殲了狼虎頭、吉子現南村寨子的民團武裝。9月,中宜游擊隊改編為中宜獨立營。

1935年8月,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將中宜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中宜縣蘇維埃政府。中宜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主席張仲良,副主席趙邦興,秘書王英,機關仍駐在鄜縣寺仙前桃園村。中宜縣蘇維埃政府下轄6個區蘇維埃政府。其中在鄜縣境內有4個區,即第一區(青兒塬)蘇維埃政府(主席□□□),轄青兒塬等村;第二區(寺仙)蘇維埃政府(主席劉扣拴),轄寺仙、后桃園、李家洼、太平等村;第三區(南道德)蘇維埃政府(主席□□□),轄棗林子、西道德、丁家塬、謝家洼等村;第六區(吉子現南村)蘇維埃政府(主席馬艮春、繼任王國富,副主席孫考文),轄固險、東屯磨、吉子現、安子頭。在中部縣(今黃陵縣)境內2個區,即第四區(蘇家峁)蘇維埃政府,轄蘇家峁、段家塬等村;第五區(阿黨)蘇維埃政府,轄阿黨村、孫村、丁村、康村等。

1935年11月,中共中宜縣委書記劉恩善兼任中宜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董海峰任中宜縣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直羅鎮戰役前夕,中宜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宜縣委機關移駐張村驛鎮,領導群眾開展支前工作。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及時組織了500多副擔架,籌集了20多萬斤糧食及其他物資支援前線。直羅鎮戰役勝利后,中宜縣黨政機關又遷回前桃園村。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根據中共陜甘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積極動員青壯年參加紅軍,壯大紅軍力量。1936年3月,國民黨東北軍進犯中宜等蘇區,縣委、縣蘇維埃政府轉移至北道德塬,區鄉政府受到破壞,中宜縣又變成游擊區。同年4月,中共陜甘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決定撤銷中宜縣建制,中宜縣蘇維埃政府隨之撤銷。

在鄜縣地區建立的三個革命委員會及其武裝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不斷鞏固和擴大了紅色政權,共產黨員也在斗爭中得到了錘煉和提高,為中共鄜縣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四)鄜縣蘇維埃政府的成立

1935年11月初,中共陜甘省委和陜甘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鄜縣北道德村。11月10日,中共陜甘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派少共陜甘省委副書記竭俊勛到鄜縣北道德臥虎塬(一說茉胡塬),主持召開了鄜西縣、鄜甘縣黨政軍領導人聯席會議。根據中共陜甘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的決定,宣布合并鄜西縣、鄜甘縣兩個革命委員會及其所轄區域,成立了鄜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鄜縣委員會。鄜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賈生秀(甘肅東華池人,原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繼任郝建堂,副主席韓明奎,秘書胡鳳鳴,內務部部長張建榮,財政部部長任學財、繼任李永斌,糧食部部長韓恒斌,文化部部長趙文品,保衛局局長施作善、繼任張岐山(鄜縣湫塬人)。鄜縣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北道德東村,共轄5個區蘇維埃政府、24個鄉蘇維埃政府。第一區(大申號)蘇維埃政府(主席武占才、繼任李鳳俊),駐地羅家塔,轄古義川、畔上、岔口、太安、黃甫店等5個鄉蘇維埃政府;第二區(鉗二)蘇維埃政府(主席李應海、繼任任學斌、李鳳俊),駐地鉗二,后移駐西陳超、緱家灣,轄鉗二、陳超、太奇、羊泉、石家河、清澗等6個鄉蘇維埃政府;第三區(道德)蘇維埃政府(主席蘇德榮),駐地高池,后移駐上柳池,轄高池、湫塬、道德、小塬子等4個鄉蘇維埃政府;第四區(張村驛)蘇維埃政府(主席傅保貴、副主席許光有),駐地張村驛,轄蘆村溝、寺峪、下河灣、張村驛、廣家寨等5個鄉蘇維埃政府;第五區(直羅)蘇維埃政府(主席蘭英奎、繼任柯玉建、蘭英奎),駐地直羅鎮,轄直羅、黨家灣、臥虎塬、李家溝等4個鄉蘇維埃政府。縣蘇維埃政府重新組建了縣、區、鄉雇農工會、貧農團、游擊隊、赤衛隊、兒童團等組織。并在各區設有赤衛軍(營),各鄉設有赤衛軍、連(分隊)等地方武裝。

1935年11月11日,剛剛成立的中共鄜縣縣委、鄜縣蘇維埃政府在北道德迎來了長征初到陜北的毛澤東、周恩來及其領導的中央紅軍。鄜縣蘇維埃政府立即帶領廣大群眾籌集糧草、組織擔架隊、設立接待站,全力以赴為直羅鎮戰役做準備,圓滿完成了支前任務。

1936年5月,國民黨東北軍侵占鄜縣蘇區,對蘇區進行大肆“清剿”,推行“移民并村,構筑碉堡”的政策,強行將幾個村子的農民集中到一個村子,實施集中營式的管理控制。國民黨又恢復了縣區鄉各級政權。陜甘省黨政軍機關和鄜縣黨政機關被迫轉移,除大申號區外,其余區、鄉蘇維埃政權均遭受嚴重破壞。6月,鄜縣蘇維埃政府與縣委合并組成戰地工作委員會,領導全縣人民開展游擊戰爭。9月,鄜縣蘇維埃政府恢復,機關駐大申號羅家塔村,轄區僅有大申號區蘇維埃政權及其所屬的5個鄉蘇維埃政權。西安事變后,鄜縣蘇維埃政府機關遷至太安塬曲兒村,以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需要。1937年4月,鄜縣蘇維埃政府隨縣委機關秘密轉移至城內,根據陜北省政府的指示,為適應統一戰線的工作環境,鄜縣蘇維埃政府改稱為縣委工作部,原蘇維埃政府主席郝建堂任縣委工作部部長,在縣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涞水县| 独山县| 三都| 富源县| 炎陵县| 忻州市| 临沧市| 临桂县| 台安县| 黔南| 武夷山市| 周口市| 海林市| 和顺县| 桂阳县| 峨边| 砀山县| 元江| 铅山县| 阿图什市| 鄯善县| 琼海市| 兴山县| 北票市| 永福县| 平遥县| 邯郸县| 禹城市| 古丈县| 贵定县| 正蓝旗| 大田县| 资阳市| 辽宁省| 平顶山市| 舞钢市| 资阳市| 崇信县| 高清| 内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