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富縣歷史(第一卷)(1921-1949)
- 中共富縣黨委黨史研究室
- 6985字
- 2019-09-09 17:26:34
第一節 中共鄜縣地方組織的建立
一 早期黨員及黨的組織
(一)鄜縣早期的中共黨員
鄜縣較早參加黨組織的活動和加入黨組織的,是20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在延安、西安等地上學的青年學生。他們在城里讀書,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閱讀了一些馬列主義著作和進步書籍,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得到中共組織的培養和指引,樹立了共產主義信念。
鄜縣鉗二村的李永文。1924年9月至1926年7月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受南開中學“愛國樂群、嚴謹務實、蓬勃向上、艱苦創新”校訓的熏陶,以及黨領導的社團組織廣泛活動的影響,閱讀了許多進步書刊,積極向上,立志報國。1927年春在西安成德中學秘密參加黨的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同年秋,大革命失敗后,西安成德中學黨組織遭到破壞,李永文離開西安。1928年2月入北平京師大學校(北京大學等幾校合并成立)補習班,一邊補習功課,一邊以學生身份為掩護,秘密為黨組織印制發放文件和資料。1931年在國立北京大學讀書期間,繼續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多次參加北大學生的愛國游行示威等活動,曾在北大紅樓和其在一起學習世界語的同學崔義(后為志丹縣干休所離休干部)一塊印刷黨內文件。1932年后半年,李永文在北平延安會館介紹李杰庸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北平市社會科學聯盟的組織工作。
1934年,李永文離開北京回到陜西西安,在楊虎城部某團任上尉軍需,并秘密為中共組織搞兵運工作。1935年3月,他辭去軍需職務回到鄜縣,仍然從事革命活動,曾多次化裝簡行,秘密潛入縣城調查搜集國民黨政權、劣紳們的有關情報。4月,參與陜甘游擊隊攻克卜巷民團寨子的戰斗,消滅了民團武裝。隨后,別母離妻,來到甘泉下寺灣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秘書處,負責蘇維埃政府《紅色西北》報的謄寫和印刷,并協助編輯工作。在此,他還翻譯了一些從國統區搜集來的英文報刊上的文章,給黨組織提供了很多重要情報。1935年10月,李永文在陜北錯誤肅反中慘遭殺害。
鄜縣田廂村的王樹勛。1928年秋考入省立延安四中學習。在校期間,他秘密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和中共延安組織編印的《熒火》、《曙光》等進步刊物,積極參加中共延安四中組織的活動,勇于接受和出色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1929年秋經同學王世泰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后在中共省立延安四中學生支部擔任宣傳委員、黨小組組長等職。在此期間,入黨的還有鄜縣同學李文斌、魯永文等。1930年冬,因鬧學潮,國民黨當局解散了省立延安四中,王樹勛等受到通緝。于是,王樹勛改名王創業,李文斌改名李向陽,與鄜縣同學一起返回家鄉組織革命活動。1931年春,王樹勛等鄜縣籍同學又到榆林職中上學,由于軍閥井岳秀在榆林捕殺共產黨人和進步學生,中共地下組織決定王樹勛等學生黨員離開榆林,分別去外地活動。王樹勛等回到家鄉,開辦了農民夜校,宣傳進步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同年秋,王樹勛在交道塬建立了鄜縣第一支革命武裝。這支革命武裝因遭國民黨民團“圍剿”失敗。1932年春,王樹勛只身赴陜北尋找黨組織,先在今吳起縣新寨堡以教書為掩護開展工作,與紅軍游擊隊里應外合,攻克新寨堡,戰斗中王樹勛被俘,后跳崖逃脫。1933年,王樹勛與中共地下組織取得聯系,被派到甘肅國民黨軍鄧寶珊部新編11旅搞兵運工作。1936年3月25日,王樹勛率部起義,遭國民黨東北軍何柱國部“圍剿”,起義失敗。王樹勛于5月4日被捕,6月18日在蘭州英勇就義。
鄜縣直羅、槐樹莊、張家灣一帶緊臨甘肅隴東南梁一線,是劉志丹領導的陜甘工農紅軍較早開辟的游擊區和蘇區之一,黨員的發展工作也相對較早。
1930年10月,直羅鎮小河子川屈家溝村的何彥江參加了劉志丹領導的紅軍游擊隊,并在部隊上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6月,何彥江受中共組織的派遣,回到家鄉,在中共陜甘特委干部李彥(陜西關中人)等人的幫助下,秘密發展黨員,建立革命武裝。通過走親訪友,宣傳革命道理,進行革命活動。這年臘月初三,何彥江在藥埠頭介紹韓明奎、朱應有等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加入黨組織的還有青年農民張生太、薛建有、鄧耀才、柯玉建等。到1933年底,直羅鎮南川、西川共發展黨員14人。1934年,何彥江、韓明奎又秘密發展了屈尚文(屈家溝人)、張慶才等一批黨員,直羅南川、西川共有黨員31人。這些黨員大都成為地方武裝力量的骨干。土地革命時期,何彥江為鄜縣的黨員發展、黨組織的創建以及地方武裝的建立都做出了貢獻。
1933年8月,北道德湫塬村的何思恭在宜君紅軍游擊隊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城關監軍臺村的李忠在陜甘紅軍隊伍加入黨組織。大申號村的孫繼堂也參加了打擊土豪劣紳的斗爭,于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工農紅軍的宣傳影響下,鄜縣各地青年紛紛覺醒,投奔紅軍,加入黨組織,參加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中。
(二)黨的基層組織的建立
隨著土地革命的蓬勃發展,中共鄜縣地方組織建立的條件日趨成熟。1933年秋,中共陜甘邊區特委派李彥等到鄜縣直羅鎮一帶,創建黨的地方組織、建立工農政權和革命武裝。農歷臘月初三(公歷1934年1月17日),李彥召集何彥江和新接收的黨員韓明奎、朱應有、張生太、薛建有、鄧耀才、柯玉建共7名黨員,成立了中共屈家溝黨小組,何彥江擔任黨小組組長。這個黨小組是鄜縣最早建立的黨小組,直接由中共陜甘邊區特委領導。同月,李永文利用學校放寒假時間,在黑水寺楊家灣建立了以劉德有為組長的黨小組,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此時,鄜縣有兩個黨小組開展秘密活動。屈家溝黨小組一成立,就積極做好發展黨員工作,1934年2月,又新發展黨員7名。同年4月,鄜西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后,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在鄜西縣革命委員會轄區的小河子川,創建了中共藥埠頭支部(書記朱應有)、小河子支部(書記薛建有)和屈家溝支部(書記鄧耀才)等3個中共基層支部,共有黨員31名。這3個黨支部是鄜縣建立最早的黨支部,開始隸屬中共陜甘邊區特委領導,1934年9月,劃歸中共陜甘邊南區委員會直轄,1935年9月又歸中共陜甘特委領導。1935年直羅鎮南川、西川又發展黨員16名,到年底,直羅的藥埠頭、小河子、屈家溝、寨子灣等黨支部共有黨員47人。同年11月,大申號區建立了中共古義川鄉支部(書記張德貴)、畔上鄉支部(書記王尚志)、岔口鄉支部(書記韓學增)、黃甫店鄉支部(書記杜聿金)。張村驛區成立了中共下河灣鄉支部(書記石昌國)。至此全縣共有黨員60多人。這時候的黨員大都是單線聯系,秘密開展工作,黨員的主要活動是組織村農會,成立赤衛隊,參加打擊土豪劣紳的斗爭。
中共鄜縣基層黨支部創建后,在中共陜甘特委的直接領導下,以開展農民運動為中心,積極組織雇農會,領導窮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運動。同時發展壯大革命武裝力量,保衛新生的蘇區政權,為中共鄜縣縣委的建立創造條件。有閱讀能力的中共黨員,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人人都做黨的宣傳員,通過農民夜校、群眾集會,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號召農民群眾組織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土豪劣紳,實現耕者有其田,鞏固和發展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與此同時,在鄜縣境內建立的鄜甘、中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革命委員會),在其轄區也都組建了中共基層組織。這些基層組織的建立和活動為縣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二 中共鄜縣委員會的建立
(一)中共鄜縣工委的成立
1935年10月初,中共陜甘特委派李繼德到鄜縣,以鄜西縣革命委員會轄區的中共黨員和黨支部為基礎,成立了中共鄜縣工作委員會,李繼德任工委書記。中共鄜縣工委隸屬中共陜甘特委領導,內設組織部(何彥江任組織部長)、宣傳部(屈尚文任宣傳部長)兩個部門。中共鄜縣工作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和整頓黨的組織,擴大蘇區,秘密發展黨員,壯大黨的隊伍。
(二)中共鄜縣縣委的成立
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吳起鎮。11月初,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共陜甘晉省委,設立中共陜北省委和中共陜甘省委。中共陜甘省委書記朱理治、副書記李富春。鄜縣劃歸中共陜甘省委領導。11月10日,中共陜甘省委撤銷了中共鄜縣工作委員會,合并鄜西縣和鄜甘縣的中共組織,成立了中共鄜縣委員會,并派紅15軍團政治部地方部代理部長郭子清擔任縣委書記。縣委設組織部(部長何彥江,后任張育民)、宣傳部(部長屈尚文,后任郝向華)、軍事部(部長李興發)、保衛部(部長施作善)、統戰部(部長田玉成)等部門,辦理日常事務。縣委機關駐地北道德東村。縣委成立后,立即在所轄的五個蘇區分別建立了五個區黨委,即中共第一區(大申號)委員會(區委書記王志敏)、中共第二區(鉗二)委員會(區委書記羅積全)、中共第三區(道德)委員會(區委書記王友山)、中共第四區(張村驛)委員會(區委書記霍生江)、中共第五區(直羅)委員會(區委書記柯玉建)。從此,鄜縣的各級黨組織逐步健全。1935年11月,中共鄜縣縣委轄五個區委、八個黨支部,共有黨員60余名。
中共鄜縣縣委建立后,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同年11月11日,剛剛成立的中共鄜縣縣委和鄜縣蘇維埃政府立即組織鄜縣蘇區廣大軍民在北道德的東村,興高采烈地歡迎勝利結束長征,到達鄜縣的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人和中央紅軍。縣委動員老百姓紛紛騰出自家的房子、窯洞,供紅軍宿營;拿出家里的小米、白面、咸菜,送給紅軍,千方百計為紅軍提供各種方便。在直羅鎮戰役期間,中共鄜縣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中宜縣委、中宜縣蘇維埃政府積極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抬擔架、運送糧食,全力以赴做好戰勤工作,保證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
直羅鎮戰役后,中共鄜縣縣委又領導全縣人民開展了擴紅和創建地方武裝工作,擴大鞏固了鄜縣蘇區。是年冬,縣委在積極發展黨員、壯大組織力量的同時,以基層組織為單位,分別秘密舉辦了一次黨員培訓班,時間20天左右。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如何發展黨的組織,如何開展地下工作,如何鞏固和擴大蘇區,如何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一切工作任務。通過培訓,使廣大黨員明確了工作方法和斗爭策略,進一步堅定了為黨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正當革命形勢發展處在高潮的時候,1936年3月,國民黨東北軍乘紅一方面軍主力東征,離開鄜縣之機,又以七個師的兵力,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5月,東北軍第57軍111師在數架飛機的掩護下進攻在北道德的中共陜甘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及中共鄜縣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駐地。紅29軍奮力抵抗,257團團長喬鳳鳴在阻擊戰中壯烈犧牲,原鄜縣游擊隊隊長、獨立營營長邊德榮也在阻擊戰中陣亡。由于敵強我弱,鄜縣黨政機關隨陜甘省委、省政府轉移到甘泉縣府村川一帶,進行游擊戰爭。接著,國民黨又侵占了鄜縣除大申號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鄜縣蘇區的各級黨政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部分黨政干部和黨員投敵叛變,一些黨員和組織失去聯系。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黨的組織和一大批堅定分子,使鄜縣的黨組織和黨員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和鍛煉。6月,中共陜甘省委撤銷,中共鄜縣縣委劃歸中共陜北省委管轄。根據中共陜北省委的指示,為適應戰爭環境,中共鄜縣縣委和鄜縣蘇維埃政府合并組成黨政合署的鄜縣戰地工作委員會,韓明奎任鄜縣戰地工作委員會書記。鄜縣戰地工作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積極開展了爭取國民黨東北軍聯合抗日的工作,領導全縣軍民堅持在大申號一帶開展游擊戰爭。1936年9月,中共鄜縣縣委恢復,韓明奎擔任縣委書記,縣委機關駐地在大申號區羅家塔村。縣委堅持在大申號、城關一帶開展游擊戰和統一戰線工作。1937年4月,中共陜北省委任命霍士廉為中共鄜縣縣委書記。經國共雙方協商,縣委機關遷入鄜縣城內,以鄜縣抗日救國會的名義開展工作,中共鄜縣縣委書記霍士廉兼任鄜縣抗日救國會主任。
國民黨東北軍侵占鄜縣以后,中共組織的活動主要以地下斗爭為主,黨員都是單獨行動、單線聯系,收集、遞送情報,發展黨員,發動群眾進行抗糧、抗捐、抗丁等活動。大申號區在區黨委和區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繼續發動群眾完成土改任務,補發土地證,發展壯大黨團組織隊伍,擴大自衛軍武裝力量,搞好擴紅征兵工作,組織群眾土法自制武器彈藥,創辦織紡合作社,建設蘇區,保衛蘇區,有力地支援了前方和敵占區人民的抗糧抗捐和減租減息斗爭。1936年10月,區黨委在第三鄉新莊科秘密舉辦了黨員培訓班,參加培訓的黨員10多人,培訓時間20多天。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地下工作,擴大革命斗爭范圍,樹立堅決完成黨所交給的一切任務的思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鄜縣的中共組織及其黨所領導的政權組織、軍事組織、群眾團體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經歷了艱難的斗爭歷程,為擴大蘇區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鄜縣黨的地方組織創建之初,處在最艱苦的游擊戰爭時期,黨的日常活動以秘密的地下斗爭為主,發展黨員,壯大隊伍,開展武裝革命,創建蘇區并進行土地革命運動。
三 中共中宜縣委員會的建立
1935年11月,中共陜甘省委派劉恩善來到鄜縣寺仙前桃園村,在中宜縣蘇區建立了中共中宜縣委員會,縣委書記劉恩善,組織部部長李繼德,宣傳部部長王英。中共中宜縣委直屬中共陜甘省委領導,縣委機關駐鄜縣寺仙前桃園村。中共中宜縣委轄鄜縣境內的寺仙、南道德、吉子現等區鄉的中共組織。直羅鎮戰役前,中共中宜縣委遷至張村驛鎮,領導群眾開展支前工作。直羅鎮戰役后,縣委機關又遷回前桃園村。1936年春,中宜縣委根據中共陜甘省委的工作指示,積極開展擴紅運動,動員廣大青年踴躍參加紅軍,積極大膽地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3月,各項工作尚未全面展開,東北軍趁紅一方面軍主力東征,入侵陜甘省所轄中宜、鄜縣大部地區,中宜地區成為游擊區,中共中宜縣委機關遷至北道德。4月,中共陜甘省委決定撤銷中宜縣建制,中宜縣委隨之撤銷,其所屬中共基層組織歸中共鄜縣縣委領導。
四 鄜縣群團組織的建立
(一)鄜縣基層農民聯合會
1930年后,劉志丹率領部隊,在鄜縣西部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鄜縣農村普遍建立了雇農會、貧農團,隨后統一改組為農民聯合會(簡稱農會),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蘇維埃基層政權基礎組織。1934年春,鄜西縣、鄜甘縣革命委員會就是在農會的基礎上創建的。1935年11月,鄜西縣、鄜甘縣合并成立鄜縣蘇維埃政府。縣區鄉蘇維埃政府在農村的基層組織就是農會。農會設主席、副主席以及財糧、軍事、文化委員等。基層農會的領導成員均由農會會員選舉產生。
(二)鄜西縣的群眾組織
1934年4月,隨著鄜西縣革命委員會的建立,鄜西縣各群眾團體組織、地方武裝也相繼建立起來。當時建立的有:(1)鄜西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支部,書記薛志榮,組織委員龍帶有,宣傳委員李唐娃,以上3人是1934年前季發展的團員,后季發展了胡德清等2人,共5名團員。(2)鄜西雇農工會,工會主席朱應有,委員鄧耀才。(3)鄜西貧農團,主席薛建有,委員胡德清。(4)鄜西赤衛大隊,大隊長宋金定,一村一個班,共100余名赤衛隊員。(5)鄜西警衛隊,下轄兩個支隊,一支隊(南川),隊長郭振明,20多人;二支隊(西川),隊長劉新漢,10余人。(6)鄜西保衛隊,隊長薛生榮,指導員方有才,共30人左右。
(三)少共鄜縣委員會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更名為少年共產黨(簡稱少共)。當時,在少共陜甘省委的指導下,少共鄜縣委員會成立,趙振興(東陳超人)、魏銀川先后任少共鄜縣委員會書記。少共鄜縣委員會成立后,積極動員青少年投入直羅鎮戰役的支前和戰后的擴紅工作,并建立少共武裝,設立了放哨站,協助維護蘇區秩序。1936年5月,東北軍侵占鄜縣,鄜縣少共組織停止工作。10月,隨著縣委的恢復又重新開始工作。1937年春,少共鄜縣縣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青年工作的決議》和少共陜甘省委的指示,積極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以少共鄜縣縣委為主體公開建立了由各界愛國青年組成的鄜縣青年救國會,從1937年春到1937年7月,魏銀川、劉書亭先后任鄜縣青年救國會主任。全縣有1200余名青年參加青年救國會。鄜縣青年救國會在中共鄜縣縣委的領導下,聯合和團結各界青年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四)鄜縣婦女聯合會和鄜縣工會
領導全縣婦女工作的鄜縣婦女聯合會,于1935年11月成立,李萬云(女)任婦聯主任。1936年5月,國民黨東北軍進犯鄜縣蘇區,鄜縣婦女聯合會停止工作。1937年4月,領導和組織婦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鄜縣婦女救國會成立。楊曉村(女)、崔秀珍(女)先后擔任鄜縣婦女救國會主任。
鄜縣工會于1935年11月成立,主席朱應有,1936年6月,因進入游擊戰爭時期,鄜縣工會停止工作。
(五)鄜縣抗日救國會
1937年4月,在中共鄜縣縣委的領導組織下,鄜縣各黨各派和各界群眾聯合成立了鄜縣抗日救國會。在國民黨縣政府所轄的10個區聯保處,相繼建立了10個區抗日救國會和48個鄉抗日救國會。縣委委派中共各級黨政干部200多人到各級抗日救國會任職,組織動員各界群眾團結起來,共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從此,中共鄜縣縣委以公開的鄜縣抗日救國會為掩護遷至縣城開展工作。中共鄜縣縣委書記霍士廉兼任鄜縣抗日救國會主任。鄜縣抗日救國會在中共鄜縣縣委的領導下,積極參與抗日救亡工作,團結各界愛國人士,同國民黨頑固分子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建立全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7年6月26日《新中華報》第一版以《鄜縣抗救會工作的開展》為題,報道了鄜縣抗日救國會開展工作的情況。文章中寫道:鄜縣各界抗日救國會工作異常活躍,由于領導同志的努力,在全縣范圍內,從縣城至農村群眾中建立了各級與各界救國會的組織,民眾取得了民主自由。例如行政保甲等現由人民改選出真正能代表自己利益的領袖,并執行了減租減息(雜稅均以半數征收),特別是調劑糧食,確實解決了目前無法生活的人民,大家都有飯吃。所以,群眾都積極地參加抗日工作,擁護救國會,每有一點問題就來救國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