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亞戲劇選(世界文學名著名譯典藏)
- (英)莎士比亞
- 3143字
- 2019-06-19 15:03:52
導讀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詩人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期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描繪出了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逐步取代封建貴族的統治地位的歷史進程和五光十色的社會背景,表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和諧理想。
莎士比亞一生共寫有37部詩劇,還寫了154首14行詩和兩首長詩。在劇壇和詩壇統領風騷。他的劇作是西方戲劇藝術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他的不少劇作被公認為是英國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傳世佳作。可以說他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文學家之一。就如同他的朋友、著名的戲劇家本·瓊孫所說:“他不只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全世紀。”
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中部沃里克郡艾汶河畔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富裕市民家庭,莎士比亞有機會進市立文法學校念書。在校學習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文學典籍,從而擴大豐富了文學視野及藝術修養。十幾歲時因家庭破產而輟學。開始奔波謀生,22歲時,他離開家鄉去倫敦謀生,起先在劇院打雜,后來當上一名演員,進而改編和編寫劇本。莎士比亞除了參加演出和編劇,還廣泛接觸社會,常常隨劇團出入宮廷或來到鄉間。這些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1590年到1592年間,莎士比亞創作了歷史劇《亨利六世》(共3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下來,莎士比亞就開始了他漫長而輝煌的戲劇創作生涯。
后來學界一般把他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一時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于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篇)(1596—1597)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把理想的鮑西婭所在的貝爾蒙特描繪成理想世界,拿它與充滿金錢罪惡的威尼斯現實世界相比,劇中性格純樸、富有才華和正義感的鮑西婭則是莎士比亞塑造的一個理想的資產階級女性形象。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相同,又稱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是反映人文主義者愛情、理想與封建壓迫之間沖突的一出充滿詩意地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對純真的青年為了追求愛情自由,最終以死反抗阻礙他們結合的封建勢力,在情節上雖屬悲劇,卻也充滿了喜劇作品中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向往和對未來的信心,全劇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氣氛,實際是一首青春與愛情的贊歌。盡管主人公的結局是悲劇,但封建貴族之間的隔閡卻消除了,愛情、理想最終得勝,羅密歐與朱麗葉成為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表現了人文主義者對真、善、美的認識與理想。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這時期所寫的喜劇《終成眷屬》《一報還一報》等也同樣具有悲劇色彩。這一時期的杰出成就是悲劇,他寫出了《哈姆雷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5—1608)等著名悲劇,揭露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出現的社會罪惡和資本主義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姆雷特》,作者在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形象上寄托著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許多特點。他的內心矛盾也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在矛盾。這部悲劇就其表現的社會內容和哲學內涵來說都是最豐富的。它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主人公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早在12世紀就流傳著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英法兩國的劇作家都據其情節寫過中世紀的血親復仇為中心的劇本。1601年,莎士比亞將其改編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沖突的杰出悲劇,使這一復仇故事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寫在《哈姆雷特》以后的幾部悲劇中,浪漫主義色彩越來越弱,現實主義描寫越來越突出。1608年以后,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后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作者通過奇詭的夢幻世界表現出對人類的朦朧憧憬。《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部分都是根據舊劇本、編年史與小說故事創作的,在創作中注入了自己的先進理想,給舊的題材以豐富而深刻的內容,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從內容到形式都進行了創新。莎士比亞是無與倫比的戲劇結構大師,他的劇本固然有悲、喜劇之分,但在創作實際中又打破了悲、喜劇的界限,不受嚴格的傳統體裁劃分的限制,從而展現出更豐富飽滿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描寫幾條相互平行交錯的線索,來促進生動復雜的情節發展。寫作技巧上則表現出一種奇妙的戲劇緊迫感,逐漸加快的情節發展的節奏,往往有一氣呵成的神來之筆,令觀眾驚嘆不已。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從主題到人物刻畫和細節描寫,都放射出人文主義者反封建、反宗教的強烈思想光輝。他的劇作首先是反映真實生活的戲劇,在反映生活真實的同時,又注入人文主義的理想,在他的戲劇中,現實主義的描繪往往與浪漫主義的抒寫渾然融合。他筆下的人物,富有現實生活氣息,有如此廣闊的生活畫面: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民百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劇中婆娑起舞,而每個人又有各自的愛憎、傷悲與歡樂,每個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是陰險狡詐,極端自私,麥克白和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為理想、正義獻身,奧賽羅與哈姆雷特各異。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環境中。塑造了一批杰出的藝術典型。
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蕩如驚濤拍岸,令人回味無窮。據后人統計,莎士比亞所用的詞匯在一萬五千個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隱喻、雙關語,許多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語言已經成了英文中的成語、典故,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詞藻。語言形式則既以無韻詩為主,又雜有古體詩、民謠體、俚諺與輕快滑稽的散文體對話,可謂多種多樣、豐富生動,成為構成莎士比亞戲劇藝術大廈的基本材料。
莎士比亞早已不屬于某個國家、某個民族,他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他的劇作曾被譯成多種文字為世界讀者喜愛,歷時至今,經久不衰。自20世紀初莎士比亞被介紹到中國之后,就受到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的深深喜愛。
本集收入了由朱生豪先生譯的包括《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李爾王》五部經典戲劇。基本反映了早中期莎士比亞劇作的創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