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補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 (美)杰弗里·E.楊等
- 3861字
- 2019-06-04 18:10:34
遺棄陷阱的起源
當我們討論性格陷阱的起源時,我們關注的主要還是童年生活環境的特征。我們現在已經比較了解,有缺失的童年環境(例如虐待、忽視和酗酒)會促進性格陷阱的形成。相對來說,我們不太討論遺傳的作用,部分原因是,研究者也不甚了解生理因素在長期人格模式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我們認為,遺傳一定會影響我們的氣質,進而影響我們兒時被對待的方式,以及我們當時的回應方式。但是,我們很少有辦法去推測,孩子的氣質具體會如何影響特定性格陷阱的形成。
但是,遺棄陷阱并不符合這種一般規律,是個例外。嬰兒的研究者們觀察到,有些嬰兒對分離的反應,比其他嬰兒大很多。這說明,有些人也許從生理上,就更容易產生遺棄陷阱。
我們如何回應與照顧者的分離,看起來至少有一部分是取決于先天因素的。對于新生兒來說,與母親的分離攸關生死。在動物世界里,嬰兒的存活完全依賴于母親,如果失去了母親,通常就會死亡。所以,嬰兒的行為,天生就是為了避免與母親分離。一旦與母親分開,他們會哭,會表現出痛苦。就像約翰·鮑爾比在他的經典著作《分離》中描述的那樣,他們會“抗議”。
鮑爾比描述了幾個與母親暫時分離的嬰兒和小孩子。他們與其他孩子一起被放在托兒所里。通過對他們的觀察發現,分離有三個階段,所有孩子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鮑爾比的分離三階段
1.焦慮
2.絕望
3.解離
如前所述,孩子們首先會“抗議”,他們會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拼命地尋找母親,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安慰他們。他們還會間歇性地生母親的氣。但是,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如果母親仍沒回來,他們也就消停了,并進入一段抑郁期。在此期間,他們冷漠而回避。如果這時候托兒所老師試圖與他們接觸并建立情感聯結,他們會完全漠視。但是,足夠長時間以后,他們的抑郁會消退,并建立新的依戀。
如果母親在這個時候回來,孩子會進入第三階段,解離。孩子會對母親很冷漠,不想接近,或對母親沒興趣。但是,隨著時間流逝,解離會被打破,孩子會再度依戀母親。此時,如果母親又離開孩子的視線,孩子就很有可能會黏人且焦慮,即對母親產生了鮑爾比所說的“焦慮型依戀”。
鮑爾比說焦慮、絕望、解離的模式是普遍適用的。在與母親分離時,所有孩子都會有這種反應。此外,在動物世界里也是一樣。不只是人類嬰兒,各種動物的嬰兒也會有大體相同的反應模式。這種行為如此普遍,明顯說明受某種生物因素影響。
你也許發現了鮑爾比的分離過程與我們所說的遺棄循環的相似之處:焦慮、悲傷和憤怒。有些人,像琳西,對這個情緒循環的體驗似乎天生就異常強烈。在面對分離時,他們的焦慮、悲傷和憤怒情緒異常強烈,以至于無法自我安慰,甚至感到完全與周圍隔絕,感到絕望。他們無法長時間把自己的注意力從這種感覺上移開。如果離開的人不回來,他們就冷靜不下來,沒有安全感。他們對于失去所愛之人極度敏感。他們可以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結,這是他們的天賦之一,但他們無法忍受孤單。
天生對分離反應強烈的人,天生對所愛之人的離開無法自我安慰的人,都更容易產生遺棄陷阱。但這并不意味著,有這種生理特點的所有人都會有遺棄陷阱。它也部分取決于早期童年環境。
如果你在嬰兒期,有穩定的情感聯結,特別是與母親,或其他重要的人,那即使你有這種生理傾向,可能也不會產生性格陷阱。但如果你的成長環境太不穩定,又不斷失去很多重要的人和物,那即使你沒有這種生理傾向,也很可能會產生性格陷阱。
然而,如果一個人的這種生理傾向越強,那么激活這個性格陷阱所需要的創傷就越少。以至于我們有時候回溯一個人的過往,卻全然找不到是什么讓其性格陷阱如此強烈。
遺棄陷阱的起源
1.你可能有分離焦慮的生理傾向,獨處有困難。
2.在你小時候,父母中有人去世或離開了家。
3.在你小時候,母親住院了或與你分開了很長時間。
4.你是被保姆帶大的;或是在福利機構里長大,母親形象缺失;或者在很小的時候就去寄宿學校上學了。
5.母親不穩定。她經常因為抑郁、憤怒、醉酒,或者因其他緣故而離開你。
6.你小的時候父母離婚了,或總是打架,讓你擔心家庭會破裂。
7.因為某些原因,你失去了父母對你的關注。例如:弟弟或妹妹的降生、父母再婚。
8.你的家庭關系過分親密,你被過度保護。小時候,你沒學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當然了,早年失去父母是遺棄陷阱最糟糕的起源。艾比就屬于這種情況。也許是父母一方生病了,不得不長時間離開你。也許是父母離異了,其中一方搬走了,漸漸忘記了你。在這里,父母死亡、生病、分居和離婚都屬于同一種類型,都是重要的關系,最后卻分離了。在生命早期失去父母是特別痛苦的。一般來講,失去得越早,孩子越易受傷,遺棄陷阱就會越強。
還有一些別的因素會決定失去父母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其中,其他親密關系的質量就很重要。比如艾比,她和母親的關系是非常穩定有愛的,這給她提供了莫大的支持,削弱了她遺棄陷阱的強度。所以,她的遺棄陷阱只局限在某些特定領域。她只會在與男性的戀愛關愛中重現自己的遺棄陷阱。另外,如果你找到了其他人替代失去的父母,并與其建立很好的關系,比如繼父母,也會有所幫助。而如果失去的父母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與你恢復關系,比如生病的父母痊愈回家,分居的父母破鏡重圓,或酗酒的父母戒酒了等,這些都會有很大的好處。很多種經歷都可以治愈遺棄陷阱。但是,被遺棄的記憶并不會消失。如果你有了很多治愈性的經歷,那么可能只有很嚴重的事件,才會觸發你的遺棄陷阱,比如真正失去所愛之人。如果你早年曾失去父母,就會很清楚承受這種失去會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再度陷入那種痛苦的可能性會讓人非常恐懼。
我們來看一下遺棄陷阱和情感剝奪陷阱的關鍵區別。情感剝奪的情況是,在現實中,父母總是在那里的,但是在情感關系上,你們一直不好,父母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愛、照顧和共情。這時,親子關系是穩定的,但不夠親密。而遺棄的情況是,曾經有過與父母的情感聯結,但又失去了,或者父母會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完全無法預測。不幸的是,對有些孩子來說,父母既對他們沒有很好的感情,且又無法預測。這也是比較常見的情況,結果孩子通常會既有情感剝奪陷阱又有遺棄陷阱。
除了失去父母,遺棄陷阱的另外一個來源是:童年時,生命中沒有一個穩定的成人可以持續扮演母親角色。例如:有些孩子,父母沒有時間照顧他們,就請保姆或送托兒所,但是又經常換保姆或換托兒所;也可能雖然沒換托兒所,但是托兒所總換老師。在生命的頭幾年,孩子尤其需要一個穩定的照顧者。這個照顧者可以不是父母,但如果總換人,就會造成不良影響。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全是陌生人的世界里。
下一個來源是比較微妙的。也許,你擁有一個穩定的主要照顧者,但是她與你相處的方式可能并不穩定。例如,帕特里克的酒鬼母親,她有的時候可以做到非常親密有愛,然而僅僅幾小時后,卻又變得異常冷漠。琳西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可能和琳西有相同的基因,情緒波動也很大。她人雖然總是在的,但是她與琳西相處的方式是變化莫測的。
琳西:我母親會在那兒陪我,或者我應該說她人是在那里的。她有時很快樂、興奮,也對我感興趣,但有時又陷入深深的抑郁中,整天躺在床上,無論我做什么,她都沒反應。
這種起源反映了母親與孩子日常的互動方式。如果互動是不穩定的,那孩子就會產生遺棄陷阱。
喝酒的時候,帕特里克的母親并不會虐待他,只是很冷漠而已。并不是說只有虐待的父母,才會導致遺棄陷阱。如果你的父母,因為吸毒或脾氣不好,總是在愛你與對你不好這兩種模式中轉換,你就可能會產生遺棄陷阱。但你也有可能沒產生這個問題,因為這還取決于,對你來說,這種虐待是否是一種情感聯結的喪失。對于一個幾乎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任何東西的孩子來說,懲罰也可以是一種情感聯結。虐待的父母也有兩種,一種是和孩子有聯結的,另一種是冷漠疏離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虐待和遺棄未必是同一個問題。
還有一些其他童年遭遇也會導致遺棄陷阱。也許你的父母總是吵架,讓你感覺家庭很不穩定,隨時可能破裂。也許你的父母離婚了,各自再婚,有繼子繼女。也許在你的父母與新家庭成員互動時,你感覺自己被拋棄了。也許你的父母把對你的關注和照顧轉到了弟弟或妹妹身上。當然,并不是說弟弟或妹妹的降生一定會給哥哥和姐姐帶來創傷。一般情況下,這些事件并不會導致遺棄陷阱。但是,如果它們觸發了非常強烈的遺棄感,那么就會導致遺棄陷阱了。換言之,遺棄陷阱的產生主要取決于自我感受到的被遺棄的程度。
很多時候,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遺棄了,就會一直跟著他們,像影子一樣尾隨他們、觀察他們,或待在離他們很近的地方。在外人看來,似乎孩子和父母關系很親近。然而事實是相反的,正因為他們之間缺乏很強的聯系,所以孩子才覺得要確保能看到父母。只有如此,他們才能確定自己和父母是有某種情感聯結的。對于這樣的孩子來說,保持和父母的關系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們的全部精力都花在這上面了,沒有精力再去關注其他人了。
最后,如前所述,遺棄陷阱也可能源于過度保護的環境,可能與依賴陷阱同時發生。依賴的孩子也會害怕被拋棄。艾比和她母親之間就是這種情況。
艾比:父親去世后,母親不想讓我離開她半步。她害怕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在我身上,然后也失去我。我也總想跟母親在一起。我記得我不想去學校,不想去和朋友玩,更想待在家里。
艾比想跟母親盡量待在一起的需求影響了她的自主性。她沒能自由地探索世界,也沒能建立起自我照顧的自信。她一直依賴母親引領和指導她。事實上,母親可能也想要這樣,因為她無法面對再一次的失去。
而別的孩子對失去父母的反應可能是變得更加自立。因為沒有人再照顧他們了,于是他們學會了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