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語言是符號系統
一、語言的符號性
什么是符號?符號(sign/symbol)是社會約定的代表某事物的標記。用甲代表乙,甲便是乙的符號。例如,人的姓名是人的符號,交通路口的紅綠燈,用紅、黃、綠三種顏色的燈光分別代表“禁止通行”、“準備或慢行”、“可以通行”三種交通指令,也是符號。
符號的種類很多,旗語、信號燈、文字是視覺符號,汽笛、軍號聲、哨聲是聽覺符號,六個凸點的盲文是觸覺符號等。
符號有兩個基本特征:
一是任何符號都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符號的形式叫能指(signifier),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物質外殼,如顏色、聲音、形體等;符號的內容叫所指(signified/reference),是形式所表達的意義。只有形式沒有意義不能稱為符號。用于交通的紅綠燈是符號,室內裝飾用的彩燈不是符號。
二是符號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即能指和所指之間具有任意性(arbitrariness)。兩者聯系是社會約定的,而不是客觀事物本身的因果關系。這點和自然界的征候有別。“魚兒跳”預示“大雨到”,大雁南飛預示冬天來了,濃煙預示大火,這些都是征候。但是如果約定一下,把點火作為報警則成為符號,比如古代的烽火(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也就是說,符號的意義是社會賦予的,而不是本身固有的。任意性不等于隨意性,能指和所指關系一旦約定,對使用者個人便具有強制性。
語言也是符號,是一種聽覺符號(指有聲語言),能指是語音,所指是語義,語言符號是音義的統一體,音、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為什么漢人用“shuǐ”這個聲音,英語用water代表“由氫和氧構成的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只能解釋為約定俗成。
與一般的符號比較,語言符號還具有以下特點:
1.線條性(linearity)
指語言符號按時間先后依次出現,呈線性排列,不在空間的面上鋪開。紅綠燈,橫排、豎排、排成三角形皆可,旗語,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運轉,但說話只能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說。例如,“一件新大衣”,盡管“一件”和“新”都修飾“大衣”,但漢語只能按這樣的先后順序排列。語言中也含有非線性因素,如聲調、語調、輕重音。
2.層次性(hierarchy)
指語言符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組合時分先后次序。線條性只是語言符號的外在表現,層次性才是語言符號的內在本質。層次性來源于語言結構的包孕性,大結構套小結構,一層套一層,就構成層次性。例如:

既然有層次性,就不是簡單的A+B+C,而可能是(A+B)+C或A+(B+C)。相鄰的兩個符號可能沒有直接關系,“一朵紅花”中“朵”和“紅”就沒有直接關系。其他符號的層次性不太明顯。
3.生成性(generativity)
指利用簡單的單位和規則可以造出復雜的單位。生成性根源于語言的遞歸性(recursion),是語言的生命源泉。假定有已知單位“我、愛、媽媽”,已知規則“主謂、偏正、述賓”,可以得出:
a.我愛、媽媽愛(主謂)
b.我媽媽(偏正)
c.愛我、愛媽媽(述賓)
d.我愛媽媽、媽媽愛我、愛我媽媽(綜合運用)
生成性使人類能夠以簡馭繁,用有限掌握無限。其他符號的生成能力很弱甚至沒有。
4.開放性(opening)
指實際話語的無限性和語言系統的變動性。生成性必然導致實際語句的無限性。語言還是個動態的不斷創新的系統,新質要素不斷產生,舊質要素逐步消亡,整個系統不斷完善。變動性并不排斥穩固性,語言中的基本單位和基本結構是相當穩固的,語言的發展、變化是在穩定基礎上的變動。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它只能采取漸變的方式,而不能采取突變的方式。其他符號,如暗號,一旦得知被敵方破譯,可以立即更改。
以上四點,語言符號比其他符號表現得更為明顯。
有些教材將任意性和強制性也作為語言符號的特點。我們認為這兩點是所有符號共有的特點,而非語言符號獨具的特點。
二、語言的系統性
1.語言結構要素及其單位
對語言的結構要素,學界有不同的看法。20世紀50年代以前,一般是語音、詞匯、語法三分法。20世紀50年代轉換生成語言學之后,很多學者主張語音、語義、語法三分法。當然,也有人主張語音、語義、詞匯、語法四分法。從形式和內容著眼,語言是由語音和語義構成的系統;從實體和規則著眼,語言是由詞匯和語法構成的系統。總括起來,語言是由語音、語義、詞匯和語法四要素構成的系統,也可以說語言是由詞匯和語法構成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各結構要素都有自己的單位,從語音系統劃分出來的單位是音素(或音位)、音節等,從語義系統劃分出來的單位是義素、義位等,從音義結合體劃分出來的單位是語素、詞、詞組、句子、句群等。
2.語言的層級體系
語言結構要素的各個單位,并非一盤散沙,互不相干,而是互相關聯,處于不同的層和級,共同構成一個層級裝置,即語言的層級體系(hierarchical system)。語言層級裝置圖如圖1-3所示。

圖1-3 語言層級裝置圖
首先,這個層級體系可以分為底層和上層兩層。底層是一套音素和由音素組成的音節,為語言符號準備了形式部分;另一套是義素和由義素組成的義位,為語言符號準備了內容部分。無論是語音層還是語義層,都是單面體。上層是音義結合體,即語符和語符列。上層是雙面體。由底層到上層發生了質的飛躍。
其次,上層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語素,是構詞材料;第二級是由語素構成的詞,是造句材料;第三級是由詞構成的句子,是交際的基本單位。
再次,這個層級體系中,越是下級單位數量越少,音素(常用的,一般歸納為音位)幾十個,音節幾百個,語素幾千個,詞幾萬個,句子無窮個。簡單的下級單位和規則構成復雜的上級單位,以至無窮,便是這個層級體系提供的效能。
最后,這個層級體系靠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運轉。
由于語言符號具有系統性的特點,研究一個符號的結構和功能時就應該放在系統之中來觀察,因為一個符號的價值取決于該符號在系統中的地位以及跟其他符號的關系。例如,英語的mutton來源于法語的mouton,但兩者并不等值:法語mouton既指“羊肉”,也指“羊”,沒有專指“羊”的詞;英語mutton只指“羊肉”,指“羊”時用sheep。因此,兩者在不同的系統中獲得的價值不同。
3.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這兩種關系是語言層級裝置的運轉機制。
組合關系(syntagmatic relation)是符號之間線性的搭配關系。不同的組合關系,形成不同的結構體。“偉大祖國”與“祖國偉大”不同。組合關系構成符號鏈。這種關系往往是顯性的。
聚合關系(paradigmatic relation)是功能相同的符號之間能夠互相替換的類聚關系。類聚成群的聚合體成員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X一下(X=來、去、看、打、喊、動、笑……)。這種關系往往是隱性的。
廣義的組合關系還包括語言符號形成的組合和意義的組合。例如,漢語音節mā是由輔音m和元音ɑ組合而成,“吃飯”是由表示動作的義位“吃”和表示受事的義位“飯”組合而成。廣義的聚合關系還包括語言符號形式的聚合和意義的聚合。例如,同音詞(如“公式”和“攻勢”)、異形詞(如“唯一”和“惟一”)是形式的聚合,teacher、reader、leader是同后綴詞的聚合,同義詞、反義詞、類義詞、語義場是意義的聚合。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猶如幾何學中的橫軸和縱軸,借助這兩個軸,更容易說明符號在語言系統中的地位。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如圖1-4所示:

圖1-4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任何一個詞語都處在橫、縱兩種關系之中。例如,“看”,跟“他”構成主謂關系,和“書”構成述賓關系,同時與“買”一類詞類聚成群,能夠互相替換。每個符號就這樣處于“網”中,構成一個網絡系統。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語言系統的兩種根本關系,語言這部機器就靠它們來運轉,掌握它們,就掌握了剖析語言現象的一把總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