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學理論與訓練
- 安華林
- 2799字
- 2019-11-01 14:15:41
第二節 語言是思維工具
一、思維的類型
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推理等認識的精神活動,是人腦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機能和過程。根據思維活動的不同形態,可將思維相對地分為三種類型。
1.動覺思維
指在從事某種活動時通過對現場情景的直觀感知,控制和調整動作去影響思維對象的思維活動。又叫“動作思維”、“直觀動作思維”或“技術思維”。例如,機械修理師在工作時、運動員在打球時用的就是這種思維。
2.形象思維
指在頭腦中喚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對表象進行加工改造的思維活動。文學家、藝術家就充分利用這種思維活動進行創作。日常生活中,著手布置房間之前,就利用形象思維思考著布置方案。
3.抽象思維
指以某些抽象的符號為工具,運用邏輯形式對事物進行理性認識的思維活動。現代思維科學研究表明,語言是抽象思維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算珠、棋子、牌具、公式等都可以作為抽象思維的工具。數學家、哲學家主要靠這種思維思考抽象復雜的問題。
有人把前兩種思維統稱為非語言思維,后一種稱為語言思維。
二、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復雜,其中的奧秘目前還沒有完全揭開。傳統觀點認為,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如果沒有語言,思維就無所依附。20世紀3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沃爾夫發表系列論文,進一步強調語言對思維的作用,提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稱“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這反映在1956年結集出版的《語言、思想與現實》一書中。他們認為,語言不同,思維也不同,語言結構決定思維的方式。真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覺地建立在該族人的語言習慣之上的,語言是認識社會現實的指南。使用不同語言的各社會成員所生活的世界是多種多樣的許多個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標志的一個同樣的世界。操不同語言的人借助語言來對現實世界進行分類。由于語言不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各不相同。例如,美洲印第安語中的河皮語只用一個詞來表示昆蟲、飛行員、飛機,愛斯基摩語有三個表示雪的詞,反映他們對世界的不同認識。這種觀點把語言對思維的作用絕對化了。
如果考慮到思維活動的復雜性,“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的傳統觀點就有失片面。實驗表明,嬰幼兒在會說話之前,能對事物進行初步的概括和歸類,如能把分別畫有各種衣服、植物、動物的一些圖片按類歸堆;黑猩猩會用去掉樹葉的莖作為“釣竿”去“釣”洞中的白蟻,說明他們(或它們)能簡單地歸納和推理,卻不需要語言的參與。球類運動員在進行球類運動時,靠的主要是“感覺”(動覺思維),沒有時間進行理性思考;文學家、畫家在創作時有時主要用形象思維。這些都說明思維和語言可以分離。
但是,總體來說,語言和思維關系密切。人類發展到今天,思維高度發達,抽象程度很高,有待處理的問題有的十分復雜,要離開語言進行復雜的思維幾乎不可能,因為動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抽象程度畢竟有限。
語言和思維的聯系表現在:
(1)一定的思維水平是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思維能力是語言表達的基礎。沒有思維,語言既沒有產生的可能,也沒有表達的內容。
(2)語言促進思維的發展。語言的出現加快思維發展的速度。一般認為人類已有300萬年的歷史,直到約5萬年前語言才出現。語言出現之前,人類思維的發展十分緩慢,基本呈水平狀;語言出現之后,人類思維發展的速度突然加快,發生質的飛躍,如圖1-2所示。

圖1-2 語言促進思維發展的示意圖
可見,語言對思維的促進作用何等巨大!原因在于:①語言使思維成果定型化。語言可以鞏固思維的成果,如用詞表達概念,使后人得以繼承前人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向前發展。②語言有助于思維條理化、清晰化。③語言使思維成果公開化。語言將思維的成果表達出來,讓別人理解,得以傳播。
(3)總體而言,思維離不開語言的參與。盡管嬰幼兒及高等動物可以只有非語言思維,但就掌握語言的人來說,情況就不同了。雖然球類運動員、機械師較多運用動覺思維,藝術家、文學家較多運用形象思維,數學家、哲學家較多運用抽象思維,但只是暫時有所側重而已,并不是說運用非語言思維就不用語言思維了,相反,在實際的思維過程中,三種思維互相滲透,很難截然分清,以語言為工具的抽象思維起著主導作用,組織和制約著思維的全過程。因此,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
語言和思維的區別表現在:
(1)出現的時間不同。如果把思維作為人類的本質特征之一的話,就可以認為人類一出現便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而語言是思維發展到一定水平并在其他條件的作用下產生的結果。
(2)范疇不同。思維是隱性的心理現象,語言是顯性的習慣系統。語言有時并不能真實地反映思維成果,如“鐵路”、“鐵筆”其實是鋼的,而“鋼筆”實際上是合金的,“鯨魚”并不是魚,“太陽東升西落”實際是“地球自西向東運轉”。不是人們認識不了,而是語言習慣使然。這些說明語言和思維是兩個范疇的東西。
(3)機制不同。思維可以分為思維行為和思維成果(即思想)。思維行為對客觀世界進行編碼成為思想。語言是表達思維的工具,它是思維成果即思想的代碼,它“編”的是思想的“碼”,是對客觀存在的“再編碼”。兩次編碼過程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經驗、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無論是思想還是語言,它們和客觀存在的同一性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語言和編碼對象是有一定距離的。因此,概念不等于詞、邏輯不等于語法。
(4)單位不同。由于思維和語言的機制不同,導致兩者的單位不同。盡管概念常用詞表達,判斷常用單句表達,推理常用復句表達,但各組并不等同。以概念和詞語為例,表達“配偶”(女方)這一概念,說法很多:妻子、愛人、夫人、太太、老婆、拙荊、賤內、糟糠、孩子他媽、我家那口子、屋里人、后面人、我女人、做飯的……前面幾個是詞,后面幾個是詞組,而且它們有風格、感情等色彩上的差別,但概念卻沒有色彩差異。有時,一個詞表達多個概念,“這朵花很紅”、“她這幾年很紅”,兩個“紅”的概念義不同。句子有多義句、同義句、省略句、變式句等多種情況,與判斷和推理也不能一一對應。
(5)作用不同。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為人類服務,思維則是人腦反映外界事物的行為和結果。
(6)特點不同。思維規律具有共性,語言具有個性。思維規律全人類基本相同,由A>B,B>C,得到A>C,全世界都一樣,所以才有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而語言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這就是為什么需要翻譯,卻又能夠翻譯的道理。舉兩例說明:
英語的uncle是漢語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的統稱,英語沒有分稱,漢語沒有統稱。但并不是說英語的人沒有能力分別,只要稍加解釋他們就會明白。這是語言的民族性。
英語的fat既可以跟人搭配,如fat man,也可以跟動物搭配,如fat pig,但漢語普通話說“肥豬、胖人”,“肥”、“胖”有別(“減肥”的說法例外),漢語粵方言的用法同英語:“肥豬、肥仔”,顯示了語言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綜上,語言是人類思維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語言和思維聯系密切,但又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