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國
- 世界通史(珍藏版)(套裝四冊)
- 李楠主編
- 25603字
- 2019-05-17 10:53:21
第一節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一、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是南亞次大陸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3千2百公里。它發源于喜馬拉雅山,由北向西南,主要流經今天的巴勒斯坦境內,最后注入阿拉伯海。由于北方山上積雪每年夏季融化,西南季風又帶來雨水,河水水量充足。沖積的土壤上覆蓋著一層含有礦物質的淤泥,十分肥沃,適于農業。附近產有石料與金屬礦石,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加之,水道四通八達,運輸便利。這一切都為哈拉巴文化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哈拉巴文化興起以前,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的俾路支、阿富汗等地已有向城市過渡的文化。學者們稱之為前哈拉巴文化。這一文化的主要遺址有俾路支的基利·古爾·穆罕默德、阿富汗的蒙迪加克、信德的阿姆利與科特·迪吉、拉賈斯坦的卡里班甘和哈拉巴的下層前哈拉巴文化層等。它們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初屬前陶器的新石器階段,后有了陶器并出現銅器,已馴養羊、牛,過游牧生活;第二階段為公元前3000—2700年,銅器的增多與青銅的出現,經營農業畜牧業,定居生活,出現陶工記號,表明書寫的開始;第三階段自公元前2700年開始,有了城市雛型、城堡與外城兩部分的布局,整齊排列的街道與房屋、燒磚砌的陰溝的出現等。一些前哈拉巴文化的地區似乎有的被哈拉巴人和平地接替,有的則遭到他們的破壞;但不管怎樣,哈拉巴文化就是在前哈拉巴文化的基礎上興起的。
前哈拉巴文化與鄰近的同時代的伊朗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銅的冶煉術就是由伊朗傳到阿富汗與俾路支的。哈拉巴文化與西亞蘇美爾文化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有的學者就認為哈拉巴文化源出于西亞特別是伊朗(費爾塞維斯、皮戈特等),有的甚至認為哈拉巴文化是由蘇美爾移民傳入的(沃德爾、普淪·納特)。但以上發掘的文化遺址已經充分證明這一文化是在本地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盡管有一些外來的影響。這里又牽涉到誰是這一文化的創造者的問題。根據在摩亨約·達羅發掘到的十一具人尸遺骸的分析,休厄爾與古哈認為有原始澳語人、地中海人、蒙古人和阿爾卑斯人四種。后來發掘到的尸骨增多(在哈拉巴有260具、摩亨約·達羅41具、羅塔爾2具、卡里班甘3具)。據薩卡爾研究,就頭部指數來說,摩亨約·達羅人和今天的信德人,哈拉巴人和今天旁遮普人,羅塔爾人和今天古吉拉特人都很相似,說明他們是土生土長的。但由于尸骨的殘破,能提供人種資料的雕像又太少,不足以肯定居民的人種。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文化的創造者是達羅毗荼人,可能還有原始澳語人、蒙古人等。
公元前3千紀中葉,哈拉巴文化已進入到青銅時代,全盛時期開始。他們知道熔解礦石、鍛冶、鑄造和焊接金屬器具,冶金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可能按一定比例制造銅錫合金或銅砷合金,即青銅。用銅或青銅制造生產和生活用具、武器等。如斧、鑿、魚鉤、刀、矛頭、箭頭、碗、盤、鏡、指環、小銅車模型等。由于錫的缺乏,青銅比較貴重,石器仍在使用。
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居民主要從事農業,使用青銅的鶴嘴鋤與鐮刀,可能還用木犁、帶齒的耙和石鑿耕種田地。又用水牛和瘤牛作耕畜。由于印度河經常泛濫成災,在和洪水進行斗爭中,人們已經學會筑堤壩和引水灌溉,還制作揚水器向高處送水。主要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豌豆、甜瓜、椰棗、棉花和胡麻等。畜牧業在經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已馴養的牲畜有水牛、瘤牛、黃牛、山羊、綿羊、豬、狗、貓、雞、象、駱駝等等。手工業方面,除冶金、糧食加工外,還有棉、毛紡織、刺繡、染色等。制陶業是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此外,還有珠寶制造和象牙工藝等。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多,商業也發展起來。印度河流域本地出產的棉布、香料、木材、珠寶等輸出到酉亞等地;他們制造的工藝品,原料很多來自鄰近地區及印度次大陸以外的地方。陸路使用車輛和牛、駱駝運輸,水路有船只。生產和交換的需要,形成度量衡制度。計量長度用介殼尺和青銅桿尺。單位長度,前者為0.67厘米,后者為0.9厘米。均為十進位制。重量是用砝碼來衡量,單位重量為0.875克。珍寶珠玉的買賣用小砝碼,二進位制;非貴重物品用大進碼,十進位制。
社會交往,包括商業交換的增多,出現了記載語言的文字。哈拉巴文化的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印章文字)。有些印章可能用在商業上,如在兩河流域南部的溫馬城就發現有蓋上印記的印度棉織物,可能作為制造者的標記。全部文字符號據統計有四417個(有的學者認為基本符號為26個),一般是用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由于有些符號是描繪人、鳥、魚等圖形,有的學者就認為是象形字。但在羅塔爾發現的后期印章文字已經簡化,基本符號只有22,圖形消失了,有的符號加上可能標明重音的短劃,有的兩個符號連寫,一般認為這已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印章上的文字、陶器和金屬器上的銘文字數都很少,一般為五、六個符號,最多的為26個,書寫是由右到左。這種文字至今尚未解讀。爭論的問題是這種文字究竟記錄的是哪種語言。這和誰是這種文化的創造者有關。有的認為是達羅毗荼語族(馬歇爾、赫拉斯等),有的則認為是印歐語族(赫羅茲尼、拉奧等)。近年來有人試圖用電子計算機釋讀這種文字(帕波拉、克諾羅佐夫、馬哈代文等)。一些研究者聲稱已解讀成功,但還沒有得到公認。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交通中心地區人口的密集,形成了城市。城市的規模大小不等。哈拉巴和摩亨約·達羅是這一文化的兩個重要中心,也是兩座最大的城市。各占85萬平方公尺的面積,人口各有三、四萬人。較晚發展的羅塔爾面積為4萬7千5百平方公尺,人口只有2千至2千5百人。
這些城市的建筑都有一定的規劃。城市布局一般分為兩部:西部是城堡;東部是下城。城堡呈平行四邊形,周圍有高厚的城墻,建立在泥磚砌的地基上。城墻每隔一段距離就有方形棱堡和塔樓,城外有護城河。下城面積較大,地勢較低。城堡區是行政中心,擁有一些公共建筑物,如宮殿、行政大廈、谷倉、浴室,可能還有寺廟。下城則是商業區和居民區,有商店、手工業作坊、飯館、旅舍及一般住房。居民區附近有墓地。城市交通有成直角相交的大街,有的寬達十或十一公尺,長0.8公里。這些街道把城市分為一些方形或長方形街區,其中又交叉有小巷,有的小巷只寬2.3公尺。街道兩旁是房屋,建筑物不能侵占大街地面。為了便于交通,在十字路轉彎處,房屋墻角砌成圓形。又為了避免車輛急轉彎,損壞街角房屋,設置了木樁保護。在街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路燈桿,可以照明。寬的大街可以并排行走九輛大車,可見當時城市來往車輛和行人是很多的。確是一派繁榮興盛的景象!
城市規劃還包括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供水有水井,幾乎每一住屋都有自備水井。每條巷道有一公共水井。排水用陰溝,大街下為深30.48—60.96厘米、寬22.86—45.72厘米的主溝,每戶有支溝與主溝相通,樓上的污水經垂直的水管通向地下溝道。雨水和污水通過溝道最后流進大河。為了防止渣滓淤塞溝道,支溝進入主溝處有污水坑,主溝每隔一定距離也有水坑,人們可以檢修溝道、清除污物。
房屋結構與位置選擇都以實用為目的。谷倉注意通風設備,有磚臺、過道,保持倉內干燥,以免谷物潮濕腐爛。地址選在河邊,便于從水路運輸糧食,附近建有加工場地和供勞動者住宿的小屋,便于就近加工和對勞動力的使用與管理。大浴室有專門的供水井和排水溝道。有水閘可以啟閉,以便隨時排水。池底和四周在磚墻間鋪有約二厘米厚的瀝青,防止漏水。住屋最小的有兩間房,一般的至少有三間。樓房有二層也有三層,它們都有開闊的庭院,配備有廚房、浴室、廁所、儲藏室、起居室、臥室等。陶工作坊設在市區外,以免燒窯煙灰污染。
這一時期已出現財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的現象。從遺跡中可以看到:有的是庭院寬敞、設備完善的高樓大廈;有的卻是矮小、簡陋、擁擠不堪的茅舍。在妝飾品、殉葬品,甚至連兒童玩具中,有金玉珠寶的精巧制品;也有泥土和貝殼制的粗劣物品。貧富差別十分懸殊。社會階層已有祭司、戰士、商人、工匠和體力勞動者的劃分。從人物雕像中,有穿著珍貴長袍、系著嵌有寶石的束發佩帶的祭司像,顯得莊嚴貴重;也有頭戴滿布刺痕的圓形便帽、頸下戴有前面凸出的項圈的赤陶男像(項圈可能是奴隸標志),表現卑賤屈辱。有頭戴扇形妝飾、頸、耳和臂佩帶珠寶瓔珞、腰纏富麗腰帶的雍容華貴的母神雕像;也有妝束單薄、簡樸的裸體舞女青銅雕像,她與母神相比就十分寒酸。這也都反映出階級的分化。印章中有描繪奴隸主拷打奴隸的情景,還有用人犧祭神的圖形,墓葬中也有用人陪葬的事例,說明階級矛盾已經存在。從城堡塔樓、高墻深院的森嚴防衛以及城市生活的管理控制,還有統一的規劃等來看,顯然已有了統治機構,產生了國家。但由于印章文字尚未譯讀成功,考古發掘中缺乏更有說服力的材料,這里只是根據已有的資料并與其他文明古國(如埃及、兩河流域的奴隸制國家)文物進行比較而作出的比較切合實際的推斷。至于說這些國家的統治制度是祭司執政還是共和政治,國家組織是城邦聯盟還是帝國,那就更是一些推論了。
這時期人們的生活內容相當豐富,且具有特色。除生產活動外,在物質生活方面,當時人吃的是肉、魚、面包、餅、蔬菜、水果、牛奶等,穿的是棉布和毛織品,上衣象圍巾,下衣類似今天印度人穿著的腰布。飲食生活用具有碾谷石磨、擦肉具、制餅模子、烘面包的爐子、做菜的鍋、過濾的穿孔陶器以及盛放食料和飲料的甕、罐、碗、盤等,還有照明的燈、燒香的爐。他們非常講究潔凈,十分注意妝飾打扮。發現的珠寶飾物和化妝品很多。各種人物雕像和印章上雕畫的人物,不論男女都佩戴著許多飾物,如頭飾、佩帶、項鏈、耳環、臂釧、手鐲、指環、腳鐲、腰帶、胸飾等(其中腰帶、鼻飾、耳環、腳鐲只有婦女佩戴)。已發現的修飾面容的用具有梳妝臺、青銅鏡、化妝盒、象牙梳、剃刀,還有穿孔器、耳杓子和鑷子?;瘖y盒內盛放紅赭色胭脂、白色撲粉、綠色土塊、眼膏等各種化妝品。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涂口紅、撲粉、擦眼膏、洗發,修面、梳髻等美容方法。祭司雕像的面部修飾和青銅舞女的優美發式,都可以作為這方面的例證。當時人對游藝玩樂很喜愛。發現的娛樂用品有各種骰子、象牙杖。象牙魚、象牙柱、棋盤等,印章雕畫中畫有手鼓、響板、豎琴、七弦琴,還有斗牛、斗雞等圖景。還發現有養蟲、養鳥的陶籠。狩獵、釣魚也有作為娛樂活動的。兒童玩具有石彈、泥偶、撥浪鼓、鳥形哨、羊拉小泥車、猴爬繩等。人們最流行的娛樂是擲骰子。
關于醫療衛生方面,當時人除了注意潔凈、防止污染外,可能已知道用藥物治療疾病。發現的藥品有用漆黑物質制成的暗棕色溶液,經鑒定為五靈脂,專治消化不良、肝病、風濕病等。還發現有儲備的烏賊骨,內服可以開胃,外敷又可治耳、眼、喉和皮膚等疾病、鹿角、羚羊角,可能還有犀牛角也都用來作藥物,珊瑚和尼姆樹葉也是藥。外科手術當時已知頭蓋骨穿孔術,他們認為這是治頭痛、減輕乳突炎并治腦外傷的辦法。
印章與雕像可以說是這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的產物。哈拉巴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印章總數據最近統計為2905個(其中包括在西亞發現的十多個)。印章一般是2.3厘米見方。印章的刻畫有的有圖有文,有的只有銘文。圖中刻畫最多的是獨角獸。獸前立一標桿,桿頂有碗,上有籠狀物。它大概是獸槽,也可能是供焚香膜拜的香爐。其次刻畫的是當時印度常見的動物,如瘤牛、短角公牛、象、犀牛、蛇、水牛、鱷魚、羚羊等,還有一些多頭獸及復合動物(人面、象身、羊角、羊腿、虎尾等合為一體)等,形象都很生動。有些印章刻畫著當時人物的生活情景,如狩獵、航行、娛樂等。另外還有一些含有宗教神話內容的印章,如三面神獸主印章、眼鏡蛇神印章和菩提樹女神印章等,均繪有朝拜的人和獸。這些印章除用于商業上作為標記外,也作為護符,庇護佩戴者免受邪魔的侵害。但究竟有何用意,還有待文字譯讀后再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的雕像數目不多,有石像、陶像和青銅鑄像等,最多的是赤陶燒制的雕像。石頭雕像在摩亨約·達羅出土的有十一尊,其中兩上是動物雕像,其余是人像。在哈拉巴出土的有兩尊人像。雕像形體不大,最高的雪花石膏人像只高41.91厘米。當時雕像藝術的代表作凍石祭司雕像,高17.78厘米。摩亨約·達羅的雕像神態比較遲鈍、呆板,盡管技藝相當熟練。他們已知道使作鑲嵌手法,雕像的眼珠、耳、角和奶頭,甚至衣服上的紋飾都是用其他材料制成,嵌在雕像上,可以給人以立體感。哈拉巴的雕像顯得自然、有感情,塑造方法與摩亨約·達羅的不同,似乎先分別雕刻頭部、軀干和四肢,然后再連接成一整體。由于風格和雕法都有不同,有的學者懷疑哈拉巴的兩尊人像不是本時期的作品。摩亨約·達羅出土的青銅舞女鑄像是哈拉巴文化的著名作品,它高11.43厘米,身段苗條,肢體修長,神態安詳自若,造型優美。水牛與公羊的鑄像也能刻畫出這些動物桀騖不馴的野性。赤陶塑像中動物像約占四分之三。其中的瘤牛像最多,也最為生動逼真。還有小松鼠、小猴的塑像也很出色。人物陶像以婦女為題材料的較多,頭飾很精致,有些還戴有角狀物,有的兩邊還各有一殼狀杯,好象是用來點燃燈油或焚香的。學者們認為這些婦女陶像可能是地母神的塑像,塑像的造型是胸部、臂部十分豐滿,象征女性的生育能力。當時人們相信,崇拜地母神可以得到庇護,保證豐收安寧。因此,這類陶像較多。印章與雕像是這時期留下的僅有的藝術文物,因為在遺址中見到的當時房屋、列柱、器具等都以樸素實用為特色,沒有什么裝飾雕畫。
關于當時人的宗教生活情況,印章雕畫和雕像中已有了一些描繪。不過,因為印章文字沒有譯讀,很難有明確的結論。當時的宗教信仰有對地母神的崇拜,對男神三面神獸主的供奉,還有保持下來的原始的對生殖器的崇拜,以石柱石環為象征。此外,還保留了對動物、植物、水、火等的崇拜。印章中如十、瘤、車輪、三葉草等符號也都有著宗教象征的意義。有人認為寺廟就是發現這些石雕神像所在的建筑物,大浴室就是河神的廟?;鹕竦臋E圓形或矩形祭壇也有發現。在宗教節慶時可能還舉行歌舞的活動。又從有關的遺物遺跡來看,各地區的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如對地母神的信仰盛行于印度河流域,而在古吉拉特則對地母神幾乎一無所知。對火神的崇拜流行于羅塔爾和卡里班甘,卻不曾在印度河流域本地發現。從摩亨約·達羅、哈拉巴等地的墓地來看,我們知道當時流行的埋葬習俗,有三種葬法。一是全尸墓葬,體仰臥,頭朝北。飾物和化妝用具等都是殉葬物。有的用棺和尸衣。二是天葬。先將尸體暴露野外,任鳥獸等啄食,然后將殘骸和瓦罐、珠石等小件殉葬物,一并置于甕內掩埋。三是火葬,先將尸體火化,然后將骨灰和殉葬物放在甕中埋葬。羅塔爾墓地里發現在一個墓內往往有一男一女配對的尸骨。這是在丈夫或主人死后,其妻、仆或侍從的陪葬,近似后來的薩蒂(即寡婦殉夫)習俗。
當時人政治活動方面留下的痕跡很少。摩亨約·達羅衛城南部一座約二十五公尺見方的大廳,內有列柱矮凳,可能是會議廳,也許就是政治活動的場所。印章雕畫中一些復合動物的圖像,可能是不同圖騰部落的聯合,如長有野牛、老虎、羚羊三頭的怪獸就是三個圖騰部落的聯盟。三面神獸主頭戴牛角王冠,身邊環繞著象、虎、犀牛、水牛與羊或鹿的印章表明他是牛圖騰部落的酋長,由各個圖騰部落擁戴為盟主。這一切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部落合并統一的過程。進入階級社會后階級統治與反抗的情景已在前面提到,這里不再重復。
哈拉巴文化的衰落不是各地區同時出現的。中心地區如哈拉巴、摩亨約·達羅等大約到公元前18世紀就開始衰落了。城市建筑出現了雜亂無章的狀況,庭院被分隔成若干小的房間;巷道被一些簡陋的小屋所擁塞,幾乎不能通行;有些大建筑物已經頹廢破落,地板上堆滿了大量碎石;新屋是用破舊磚砌蓋,質量低劣;排水設備和城市的潔凈問題受到忽視和破壞;貿易也停頓了等等。但與此同時,一些邊遠地方如羅塔爾還在繼續發展。這里是貿易港口,城市建設大致類似摩亨約·達羅,不同的只是有一個大船塢,它的面積約219×37平方公尺,并有一條長二公里半的人造運河,與流入坎貝灣的河流相通,可以隨時把船只引進水塢修理(但也有人不同意這是船塢,認為只是儲備飲水和作灌溉用的水池)。羅塔爾的古城文化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也衰落了。
關于哈拉巴文化衰落的原因,有的學者認為是由于約公元前1500年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破壞(皮戈特),可是哈拉巴文化卻是在此以前二百多年就衰落了。有的學者以為是由于洪水的危害(S·R·拉奧),但哈拉巴人和洪水的斗爭卻是經常的,摩亨約·達羅就曾被洪水毀壞后又重建達九次以上。有的學者認為由于氣候變得更加干旱、沙漠擴大、土壤日益鹽堿化,迫使人們遺棄城市,造成文化的衰落(惠勒早期的看法),但據專家研究,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是微不足道的。有的學者認為是由于過分耗竭地力,影響農業發展停滯,無力維持日益增長的人口,因而出現貧困枯竭(費爾塞維斯),但缺乏明確的論證。這種種不同的說法都是根據遺跡、遺物進行的推論。比較流行、比較全面的看法是,主要由于內部階級關系的緊張。當時貧富懸殊極大,奴隸主階級僅僅為了維持他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對勞動人民進行沉重的剝削。統治階級的加強防衛和拷打奴隸都說明階級矛盾的尖銳。另一方面,由于當時人們還不能認識自然界生態平衡的規律,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印度河淤塞,河床升高,河流改道。經常泛濫成災,對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破壞。頻繁的自然災害,再加上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因而使階級矛盾更加劇烈,這就為外族的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機。入侵者可能是來自伊朗、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鄰近的部落。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的很多城市都遭到入侵者程度不同的破壞。摩亨約·達羅損失最大,房屋被燒,居民受到屠殺,連兒童也不能幸免。有的地區如強胡·達羅雖沒有發現被害的尸體,卻出現了與原來不同的文物和粗糙的陶器。從此,哈拉巴文化就衰落了。最近,對于衰落的原因又有一種新的解釋,認為在離摩亨約·達羅不遠的地方是一個地震中心,公元前1700年左右發生地震,并引起了水災,由此導致了摩亨約·達羅的毀滅和哈拉巴文化的衰落(雷克斯)??傊?,這一文化究竟是怎樣衰落的,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從考古發掘中考察和對印章文字的譯讀研究,才能得出圓滿的解答。
大約從公元前二千紀后期開始,屬于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的部落陸續侵入南亞次大陸,在哈拉巴文化的廢墟上開創了雅利安人的文化,從此開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時代,哈拉巴文化就淹沒無聞了。
哈拉巴文化在南亞歷史上是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的。它是青銅時代的文化,是古代城市的文化,可以說是奴隸制社會開始時的文化。它是以后印度文化發展的前驅。從后來的印度文物中完全可以看到哈拉巴文化的影響。例如公元前數世紀旁遮普和西北印度發現的陶器在花紋、圖案和外形上都類似哈拉巴文化的陶器,古代印度鑄幣上的印記和符號也和印章文字相似,重量標準基本符合摩亨約·達羅的度量制,今天印度人所用的貨車和所穿的腰布也都有些和哈拉巴文化的車輛與衣著相像。古代印度的醫書《壽命吠陀》記載了哈拉巴文化時期使用過的藥物,如五靈脂、烏賊骨、鹿角等。在宗教方面,哈拉巴文化的影響也是相當明顯的。如《梨俱吠陀》中提到的普利色毗和阿迪蒂,還有后來的安婆和迦梨都是大地女神,近似哈拉巴文化中的地母神。對薩克蒂(陰性力量)的山羊祭在哈拉巴印章刻畫中也可找到痕跡。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濕婆的前身就是哈拉巴文化中的三面神即百獸之王。哈拉巴的雕像中似乎也有實行瑜伽的跡象,后來的這種修煉可能從此開始。此外,哈拉巴文化中對樹木、動物、水、火等的崇拜對后代也有一定的影響。
哈拉巴文化在當時世界上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文化。它除了在北方從恒河上流、南方經古吉拉特向印度內地擴展外,還和西亞、兩河流域等地區也有著經濟文化的交流。例如在蘇美爾和伊朗西部的埃蘭地區就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的印章和陶片。阿卡德人在埃爾—阿斯馬爾的房屋建筑中浴室與陰溝的安排就受到哈拉巴文化的影響。哈拉巴文化還通過蘇美爾和埃蘭與埃及和克里特島進行文化交流。這些地區出土的念珠、項圈、發針和腳鐲等都有相似之處??梢姡臀幕谑澜绻糯飞鲜怯兄喈斨匾臍v史地位的。
哈拉巴文化在世界史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人類文明較早的發祥地之一。它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首先,棉花種植和棉的紡織是從這一文化開始的,它對南亞次大陸、西亞的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影響,大約過了三千年后又傳到西方。其次。作為這一文化特色的統一城市建筑規劃,特別是完善的地下排水設備、在古代世界是少有的。他們制造的圓鋸、管狀鉆孔器與用貝殼制的角度測量圓筒儀等生產用具,以及陶器上釉。用融蠟法鑄造金屬器物等技術,還有標準的度量衡體制等在當時可能都有著創新的意義。第三,在印章文字、雕刻藝術和珠寶妝飾等方面的成就也顯示了他們的創造才能。哈拉巴文化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人類文明寶貴的遺產。
二、印度河文明的發現
印度河流域文化的發掘,是從20世紀的20年代初開始的。考古學家陸續在這里發現了許多城市和村落的遺址,其中最大的城市遺址是摩亨佐·達羅(在信德)和哈拉巴(在旁遮普)。學者們有時稱這種文化為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的范圍是很廣的,從南至北相距約1100公里,從東至西約1550公里。新的發現使這個界限又有所突破。其年代,有的考古學家斷定,大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這個斷年同放射性碳測年代基本相符。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這兩座城市,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這兩座城市的面積相似,大約各自都有85萬平方米;其居民數,估計大約各自都有35000人。哈拉巴的衛城有高厚的磚墻,形成城堡。城北有谷倉、作坊和勞動者的宿舍(估計可容數百雇工和奴隸)。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建筑和規模,較哈拉巴壯觀。這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衛城的四周有防御的塔樓。衛城的中心建筑物是一個大浴池,長約12米,寬7米,深2.4米。據發掘者認為,這是為了履行某種宗教儀式用的。在浴池的東北有一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很大的長廳(70×23.8米),可能是這一地區的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在浴池的西面有一座規模宏大的谷倉。衛城南部另有一組建筑物,其中心是會議廳。下城居民區,街道整齊,主要的大街寬達10米。街里的房屋主要是用燒制的紅磚砌成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設備有很大差別,其中有很闊氣的樓房,也有非常簡陋的茅舍。在富人區那里還有用燒磚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設備,這在貧困的茅舍區是享受不到的,這表明當時的階級分化已十分明顯。這兩座城市,一個在印度河的下游,一個在印度河的上游,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的都城。除了這兩座大城市外,在印度河流域還發現有幾十處城鎮和村落,這里可能也存在一些小的城邦。
摩亨佐·達羅的手工業比較發達,這里發掘出的金屬有金、銀、銅、鉛和錫,還發現不少金屬制的和石制的斧、矛、箭鏃、短刀、投石器、玻璃制成的裝飾品、陶制品,其中陶器上繪有動植物圖案。
出土的還有大量造型藝術品——小雕像、骨刻、繪畫。其中護身符印章便有兩千多個。此外,有很多婦女小雕像、男子雕像,大概那時盛行對女神的崇拜,有人認為男雕像是濕婆的前身。
哈拉巴文化是已進入青銅時代的文化。當時的人們已經會制造銅與青銅的工具和武器,例如斧、鐮、鋸、小刀、釣魚勾、匕首、箭頭和矛頭等。但這一時期的金屬工具還不能排除石制工具。這一時期居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農業。在農業上還很少使用金屬工具。當時耕地使用鋤頭,但木犁和帶有燧石頭的輕犁也開始使用了。作為耕畜的已有水牛和瘤牛。當時種植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胡麻、瓜、棗和棉花等。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棉花培植最早的一個地區。稻的遺跡僅發現于古吉拉特地區。除了農業外,居民也從事牧畜業。已馴養的牲畜有水牛、瘤牛、山羊、綿羊、豬、狗、象、駱駝和驢等。當時的手工業也很發達,匠人們對金屬的熱加工和冷加工都已有了較高的水平,并能用焊接法制造金屬器。除了金屬加工外,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了較高的水平。在摩亨佐達羅曾發現有棉織物的遺物。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貿易也發展起來。不僅在印度本土有經濟的來往,而且與西亞也有了貿易聯系。有許多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印章發現于兩河流域一些地區。當時已有二進法和十進法等度量衡制度。
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此外銘文還發現在陶器和金屬物品上。迄今所知道的符號約有500個。印章上文字與圖畫(神、野獸)并見,多為單行的,而且很短,至多不超過20個符號。這些符號是發音符號,有些是表意字。這種文字目前正在解讀中,并有所進展。學者們對這種文字所代表的語言作了多方的探索,有些學者認為它屬于達羅毗荼語族;另有些學者認為它屬于印歐語族或甚至印度·伊朗語族。這個問題只有待文字解讀后才能確定下來。這個問題確定后,誰是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以及其他有關問題也就進一步明確了,許多歷史問題將重新改寫。
第二節 列國時代
一、早期佛教時代
公元前六至4世紀是次大陸的列國時代。根據佛教文獻記載,當公元前6世紀初,次大陸北部有十六大國。到公元前4世紀后期,列國為摩揭陀所統一。又因為佛教產生于此時,故在史學上亦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在這個時代之初(公元前517),次大陸西北部被波斯帝國所占領,當地居民為外族所統治。次大陸歷史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恒河流域。
在十六大國中,跋祗和末羅兩國是貴族共和國,其余都是王國。在十六大國以外,還有許多共和國,例如佛陀的故鄉——釋迦等。當時的共和國大體有兩類;一類是由單一的部落組成的,例如釋迦國就是由單一部落組成的;末羅國分兩部分,也是由兩個單一的部落組成的;另一類是由比較復雜的部落聯盟組成的,例如跋祗國就是由毗提訶、梨車、弗栗恃等八、九個部落聯盟組成的。共和國沒有一個世襲的王,有的有一個稱為“羅阇”的首領(相當于希臘、羅馬的執政官),長老會議和公民會議在政治生活中起很大作用。例如釋述國有行政、司法方面大事,都要召集全體老幼在一個只有頂棚、四面無墻的會議廳里開會,作出決定。在較大的王國里,一方面王權在加強,一方面人民的反抗也很激烈,表現出專制王權正在形成中的情景。同時,列國之間不斷發生兼并戰爭,在戰爭中出現了伽尸、居薩羅、摩揭陀等幾個強國。后來摩揭陀越來越強大,逐漸發展為統一次大陸的大帝國。
二、曷利昂伽王朝的興起
在婆羅多大戰時期,摩揭陀由巴利赫德羅陀王朝所統治。摩揭陀的第一個帝王為杰拉桑陀,在大戰前被其子薩赫代沃所繼承。在婆羅多戰爭發生時期,薩赫代沃被殺,他的繼承人索馬迪在檨利烏羅阇為王,當政58年。后來摩揭陀的古都王舍城就是在檨利烏羅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按這個王朝系譜,王位傳至索馬迪的第二十一代后裔栗朋杰耶時,為其大臣普里伽所殺,巴利赫德羅陀王朝告終?!锻罆匪邪屠盏铝_陀王朝以下的王朝系譜是混亂的。大概在此王朝的最后一個國王栗朋杰耶被殺后,曷利昂伽家族的頻毗沙羅登上了摩揭陀的王位。曷利昂伽王朝興起。
三、頻毗沙羅王的治世
關于頻毗沙羅的身世和稱王,傳說不一。有的學者認為,頻毗沙羅是鄰國鴦伽王室的后裔。但更多的學者采用錫蘭編年史的說法。據《大史》所記:“善良的頻毗沙羅,當他十五歲的時候,即被他的父親立為王。”但《大史》沒有提到父名。在《島史》中提到頻毗沙羅的父親保迪薩統治著“五丘的中心,著名的王舍城”,并指出“在他出生的第十五年,在他的父親死后即位為王”。按B·C·勞的注釋,頻毗沙羅的父名應為巴提耶。
頻毗沙羅的統治,據《大史》記載,歷52年,大約從公元前544至493年。
頻毗沙羅有時被稱為Srenika或Seniya,這兩個性形容詞按注釋家的解釋,意為“擁有大量軍隊”。D·D·高善必認為:頻毗沙羅王用Seniya這個字作為其名字的前綴表明,“他是擁有同任何部落都沒有聯系的正規常備軍的最早的國王”。假如這種看法可以被接受的話,那么這種與部落的人民武裝已經脫離而為國家所特有的軍隊的出現,說明在頻毗沙羅或更早一些時期,摩揭陀才由部落過渡到國家。為了說明這一問題,在佛教文獻中所反映的關于“治罪人法”的演進過程是值得注意的。據記載,在頻毗沙羅王的先祖時,有作賊者,僅“以手拍頭以為嚴教”;至祖王時,有作賊者,只是“以灰圍之須臾放去”;至父王時,有作賊者,則“驅令出城”;可是到了頻毗沙羅王時,對作賊的人,不僅“驅令出國”,而且“截其小指”?!爸巫锶朔ā钡倪@一發展過程,反映了摩揭陀社會的變化和國家形成的過程。
摩揭陀的統治機構主要有三類:一類是主管行政事務的官吏,稱薩巴特克;一類是主管司法的官吏,稱沃哈里克;一類是主管軍事的官吏,稱塞納納耶克。除這些官吏外,在中央還有一個大議會,由八萬個村長組成,這個數字顯然是夸張的。地方的基層組織是村落,有自己的會議,由村長領導。在摩揭陀國內還包括有一些半獨立的公社,其首領稱為誋惹庫馬拉斯。
頻毗沙羅王曾對東鄰鴦伽進行過戰爭,并征服其地,派太子阿阇世為該地區總督。除對鴦伽進行過戰爭外,頻毗沙羅王的主要對外政策是睦鄰友好,多采用聯姻的方式。傳說他有五百名妻子。其第一夫人是居薩羅國王波斯匿的妹妹,名居薩羅迪維。波斯匿曾給她一迦尸村落,作為嫁妝。他的第二夫人是離車族首領切特克的女兒切勒娜。他的第三夫人是維迪黑·瓦薩成。他的第四夫人是西北印度摩德羅國王的女兒凱瑪。頻毗沙羅除了通過聯姻同上述諸國修好外,還向其西鄰強國阿般提派去名醫耆婆,為普羅調陀王治病。據說,西北印度的檤叉始羅國王曾庫薩提曾派使節來摩揭陀修好。頻毗沙羅王的積極而活躍的修好外交政策,提高了摩揭陀在列國中的聲望。
頻毗沙羅王的首都王舍城(今名拉杰吉爾),位于群山環抱的谷地,進可攻、退可守,十分險要。王舍城分新、舊兩城。這里所說的五山環繞的谷地,實為舊城。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稱之為矩奢揭羅補羅,或日上茅宮城,因這里“多出勝上吉祥香茅”。舊城的衛城分內外兩重。內衛城位于群山腳下谷地的四周,周圍近4.5英里,現只保留有幾段土石相雜的長脊,上覆以稠密的叢林。外衛城是修筑在環繞舊城諸山的山脊上,狀似中國的萬里長城,長約25—30英里。衛城是用巨大的石塊壘成。位于南面班根伽隘口的外衛城,高達11—12英尺之間。大部分山脊的衛城已破壞,很少高于7—8英尺。沿這條長城,每隔一定距離還附有實心建筑的棱堡。這是王舍城的最古遺址之一,大約建于公元前6世紀。這條防御性長城的修建,說明有嚴重的戰爭威脅。王舍新城位于五山環繞的舊城以北不遠的地方,相當于現在的拉杰吉爾村。新城的修建,據玄類的記載是為了防御來自吠舍厘(跋祗)的北方邊患?!耙酝酰ㄖ割l毗沙羅王)先舍于此,故稱王舍城也?!钡视终f:“或云:至未生怨王(阿阇世)乃筑此城?!痹凇斗@傳》中卻肯定地說:“新城者是阿阇世王所造。”新城的修建,是摩揭陀國抵御北方跋抵國的積極防御措施。它實際上是舊城的一個前哨衛城。此城周圍近三英里,圍繞城市的石墻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部分衛城的城墻還保存著。以王臺城為中心結合其周圍的村落,組成了最初的摩揭陀城邦。
頻毗沙羅王是釋迦牟尼的同時代人,崇信佛教。他的晚年是不幸的,據佛教傳說,被其子阿阇世所弒。
四、阿阇世王的擴張
約公元前493年,阿阇世弒父嗣位。在他的統治時期,摩揭陀的首都開始由王舍舊城遷至新城,積極推行擴張政策。最初的戰事是在摩揭陀與居薩羅兩國之間發生的。阿阇世的弒親暴行,引起了居薩羅國王波斯匿的仇視,遂收回作為其妹妹(頻毗沙羅王的第一夫人)嫁妝的迦尸村落。這件事便成為兩國兵戎相見的導火線。開始阿阇世王獲勝,但不久中伏,不得不率軍投降。最后結局兩國締結和約,波斯匿王恢復阿阇世的自由,交還其軍隊和迦尸村落,并把自己的女兒維吉拉嫁給阿阇世。
在阿阇世對外擴張過程中,最大的勁敵是北方的跋祗國。它是東印度政治聯盟(包括末羅、迦尸和居薩羅)的盟主,首領是離車族的國王切特克。戰爭首先是在阿祗世王同離車之間爆發的。戰爭爆發的原因說法不一。據佛教文獻記載,阿阇世王同離車(或日跋祗)之間曾達成一項協議,即雙方對在恒河發現的礦藏的寶石,享有同等的份額。但離車族破壞了協議,從而引起戰端。從另一方面考慮,恒河是東印度的重要商路,控制恒河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此,競相控制恒河很可能是兩國戰端的直接原因。
阿阇世王深知,征服離車族并非輕而易舉之事,因而曾親往佛所請教。佛陀傾向跋祗的共和制,欣賞其團結知禮的習尚,因而不贊成阿阇世的征伐。但阿阇世仍積極備戰。阿阇世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就是在恒河南岸建一新的城堡,作為戰時的前方基地,這就是后來著名的華氏城。在佛教文獻中也曾提到建造此城的目的,“此是禹舍大臣(阿阇世王的大臣)所造,以防跋祗國。”阿阇世王在政治上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破壞跋祗國內部的團結。為此他命令其大臣禹舍在離車族中間散布不和的種子。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后,阿阇世王開始對跋祗發動戰爭。這次戰爭長達十六年之久,大約從公元前484年一直延續到前468年。戰爭的情況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僅可看到片斷的反映。在佛教文獻中記有兩軍水上大戰的一點描述。在這里邊說:“時阿阇世王聞大目連語,寬閑不怖,徐徐順恒水而上渡河。時師子將軍掩其末陣。逆戰大破。時阿阇世王非濟而渡危而得免,單馬還國。”戰爭互有勝負。最后的結局阿阇世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離車和被征服后,東印度的強大聯盟隨即崩潰。這時除鴦伽外,離車和迦尸也都屈服于摩揭陀的腳下。從此阿阇世成為東印度的霸主。摩揭陀的崛起,引起了中印度的強國阿般提的敵視,兩國之間的關系開始緊張起來。
阿阇世王和頻毗沙羅王一樣,在佛教文獻中是佛教的崇信者;但在耆那教的文獻中也被視為該教的信徒。阿阇世的晚年遭到了同頻毗沙羅一樣的命運,大概也是被其子所弒。時約公元前462年。
五、希蘇那伽王朝的稱霸列國
阿阇世王的繼承者是優陀那拔陀羅。他在弒父即位后的第四年,在恒河南巖的拘蘇摩補羅建立新都。此城顯然是以阿阇世王所建的城堡為基礎而擴建的,它是華氏城的最古的名稱。摩揭陀國首都的北遷,一是為了監視新征服的跋祗國;二是由于華氏城地處東印度水陸交通的要沖,有利于經濟特別是通商貿易的發展。據佛教文獻記載,在優陀那拔陀羅統治的第十六年為其子阿奴魯陀所弒,時約公元前446年。阿奴魯陀的繼承人為門陀(或文荼),門陀的繼承人為那迦達薩克。傳說他們都是弒父為王的統治者。
那迦達薩克是個殘暴的統治者,由于他長期實行惡政,引起了市民的起義。據佛教文獻《大史》記載:“有些市民值得提一提:‘這是一個弒親者的王朝’,當他們懲辦了那迦達薩克王之后,他們集會在一起,因以希蘇那伽之名而聞名的大臣被證明是杰出人物,他們便擁立他為國王?!毕LK那伽可能是那迦達薩克的軍事首領,他是在人民反惡政的斗爭中登上王位的。時約公元前414年。從此,曷利昂迦王朝結束,希蘇那伽王朝興起。
希蘇那伽即位后,任命其子為波羅奈(迦尸)的總督,又把首都由華氏城遷回王舍城。前一措施主要是為了保衛北方以對抗居薩羅,后一措施主要是為了抵御阿般提強國的威脅。早在優陀那拔陀羅統治時期,摩揭陀與阿般提之間關系就已緊張起來,時而發生小規模的邊境沖突。希蘇那伽把首都遷回王舍城后,兩國關系更加緊張,終于通過戰爭阿般提被摩揭陀征服。大概跋沙和居薩羅兩國也被吞并。這樣,摩揭陀幾乎征服了所有北印度的重要國家,稱雄列國。從此希蘇那伽的版圖向西擴展到以鄔阇衍那為首都的阿般提西境。這時摩羯陀境內有一條從華氏城出發,通過跋沙和阿般提領土,直到婆盧揭車(今布羅奇)的商路,藉以獲得了同西方世界的貿易聯系。
希蘇那伽統治有十八年,約至公元前396年為其子迦臘索伽繼承。在迦臘索伽統治時代,首都又從王舍城遷至華氏城。另一重要事件是,在吠舍厘城舉行了佛教的第二次結集。迦臘索伽統治有二十八年。約至公元前368年為其十子所繼承。十子的名字,各書記載不一,有些混亂。但學者們認為最后二子是曼帝沃爾德納和摩訶南丁。約至公元前346年,希蘇那伽王朝滅亡。
六、難陀王朝的統一事業
約公元前346年,摩訶波德摩·難陀殺害希蘇那伽王朝的末帝摩訶南丁·建難陀王朝,關于摩訶波德摩的身世,各書記載不一。據希臘作家柯蒂阿斯記載:“他是一個理發師,成為王后的情夫。由于她的影響,他取得了當朝君主的信任,升至近臣,狡詐地謀害了國王。以后裝作王室兒童的監護人,篡奪了最高權力,殺死年輕的諸王子,成為當今的國王?!卑创藗髡f,摩訶波德摩是首陀羅出身,被殺的諸王子可能就是迦臘索伽的十子。顯然他是靠宮廷政變而取得王位的。另據《往世書》記載:“國王,摩訶波德摩(難陀)是由摩訶南丁和首陀羅婦女所生之子,他要毀滅一切剎帝力。以后諸王均為首陀羅出身?!卑创藗髡f,摩訶波德摩是首陀羅之母所生。他是一切剎帝力的毀滅者?!锻罆穼δυX波德摩身世的記載是更為可靠的。關于摩訶波德摩的身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幾乎都認為他是下層出身。
關于“九難陀”及其統治年代問題,各書記載也不一致?!锻罆啡∑涞谝粋€難陀為父,在位八十八年;其余八人為子,共統治十二年。佛教文獻認為,九難陀皆為兄弟,共統治二十二年,最后的國王名達納。佛教文獻的年代和末帝的名稱多被采用。
摩訶波德摩是剎帝力的毀滅者,被他根除的剎帝力王朝有:??讼M邘?,般阇羅,迦尸,海赫耶,羯陵伽,阿濕波,居樓,麥吉羅,蘇羅婆和維提霍特羅。在這里所列舉的一些剎帝力王朝,例如羯陵伽和阿濕波等地都可以得到其他材料的證明。希臘作家曾提到,難陀王朝的領土擴展到貝阿斯河。這樣,北印度的主要地區,除西北一隅外,基本上在難陀王朝的統治下統一起來。此外,難陀王朝的勢力還伸展到南部的哥達瓦里河流域以及東海之濱。難陀王朝的統一事業,為后來孔雀帝國的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難陀王朝在希臘作家的筆下是強大的。據柯蒂阿斯的報道,達納·難陀有騎兵20000,步兵200000,四馬戰車2000,戰象3000。據狄奧多拉斯記載,戰象為4000。普魯塔克報道的數字更高。據他描寫,國王有騎兵80000,戰車8000,步兵200000,戰象6000。當時占據印度河流域的亞歷山大軍隊之所以未能繼續向東方的恒河流域入侵,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但達納·難陀的強大是表面的。由于他貪婪財富,苛橿誅求,引起人民的不滿;因而當旃陀羅笈多稱王后率軍東下時,迅即滅亡。達納·難陀被殺,難陀王朝告終。繼難陀王朝而興起的是旃陀羅笈多所創建的孔雀王朝,被稱為摩揭陀第一帝國或孔雀帝國。從此,古代印度進入帝國時代,原摩揭陀城邦的首府華氏城,變成了帝國的心臟。
七、社會經濟狀況
列國時代,鐵器已普遍應用。農業生產水平和產量都大大提高。手工業也有了進一步分工,佛經中提到的手工業匠人,就有十八種之多。內地和海外商業也發展起來。當時作為交易的商品有:紡織品、糧食、香料、香水、金銀珠寶制品、手工業品以及各種副食品。商業的發展促使金屬貨幣廣泛流通起來,當時已有金、銀和銅的各種貨幣。
工商業的發展又促使城市經濟興旺發達起來。公元前6世紀,在次大陸北部,尤其是在恒河中、下游,興起一些大城市。據佛經記載,當時有所謂八大城市。它們是:摩揭陀的王舍城,跋祗的吠舍厘城,居薩羅的舍衛城和阿阇陀城,迦尸的波羅疙斯城,鴦伽的贍波城,拔沙的檕賞彌城和跋檦陀羅的跋檤叉始羅城。這些城市,在當時都是“人民熾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由于城市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列國時代的階級關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社會分化加劇了,舊的等級關系開始受到破壞。這突出表現在剎帝力軍政貴族和吠舍奴隸主勢力的成長上。這時,以國王為首的剎帝力貴族不僅大大加強了王權,而且通過戰爭掠奪和行政的搜刮,在經濟上也擁有最多的財富。他們對于婆羅門作為第一等級居于自己之上的現象已經感到難以再容忍了。與此同時,從吠舍中間分化出來的奴隸主,也恃其財富擠進了統治階級的行列。放債謀利已經成了富有的吠舍的合法職業。富有的吠舍在早期佛教經典里是不乏其人的。他們有大量的財產、奴隸?!凹儩嵍覍崱钡姆蜕釗未彐偟牡胤焦?,這也成為合法的了。剎帝力和吠舍種姓中日益壯大起來的奴隸主,對婆羅門氏族貴族的特權地位及其所把持的婆羅門教是不滿意的。
與此同時,社會上更多的人卻日益淪落了。社會地位、生活狀況下降的趨勢,在下級種姓中尤為明顯。作為一般公社成員的吠舍,除少數大商人外,大量的人處境越來越壞,有許多人不得不從事裁縫、陶工等被認為是首陀羅的職業。實際上他們的地位與首陀羅已相差無幾。首陀羅的境遇更壞了。其中有的人竟淪為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不僅在社會上備受歧視、凌辱,生活上也饑寒交迫。至于那些奴隸們,不用說就越來越悲慘了。
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對勞動人民來說,是一個苦難的時代。但也是階級斗爭極其復雜而尖銳的時代,動蕩的時代,戰斗的時代。據留到今天的片斷材料推斷,這時印度各城邦內部,大概充滿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與勞動人民爭取生存的起義。
佛教典籍里有許多關于人民起義的故事。例如,《佛本生經》(第73篇)記載說,波羅疙斯地方的王曾想殺死一個曾經救過他的好人,結果人民大怒,“貴族、婆羅門以及各階級的人一致喊道:‘這個忘恩負義的國王,連這個曾經救過他命的好人的恩情都不認了。我們還能從他那里得到什么好處。捉住這個暴君!’人們在盛怒之下從四面八方攻擊國主,因為國王坐在他的象上,人們就用弓箭、標槍、石塊、大棍以及一切能拿到手的武器當場把國王殺了。人們抓住他的腳后跟把他的尸體拖來扔到一條溝里?!蹦莻€“好人”被立為王。又如《佛本生經》(第432篇)說,有一個會魔術的青年為波羅疙斯的一個王幻變出寶物,可是這個王聽了他的顧問婆羅門的話,故意把自己的珍寶藏起來,反逼那個青年說出賊來。這個青年知道真情,先不肯說,只是說了一些故事,說明水、火、土、糧等皆人生活所需,但也能淹死、燒死、砸死、脹死人(暗示國王能保護人,也能害人),國王還逼他說,他就在城鄉居民都在的大會上揭露了國王和那個婆羅門。人們對國王這種賊喊捉賊的行為十分憤怒,心想“為了不讓他以后繼續干這種賊把戲,我們要殺掉這個王”。于是“他們揭竿而起,當場痛打國王和那個祭司,直到把他們打死才住手?!彪S后立那個青年為王。又如《佛本生經》(第542篇)說,波羅疙斯的一個國王重用一個婆羅門,讓他管司法。而這個婆羅門貪污枉法,把財產判給不當占有的人而剝奪了原主的產權。有人告到王子處,王子糾正了判決,國王和人民都知道了。這個婆羅門對王子懷恨在心,竟以升天為誘餌,勸國王以王后及眾王子、公主為犧牲祭神,國王心想“升天”,捉了王后及眾王子、公主,又捉四個大商人,群情激怒。最后群眾起來殺了那個婆羅門,國王得“神”佑,群眾免了他一死,但廢黜了他,把他趕出了城,使他成了一個被逐出種姓的賤民,而立了那個王子為王。這些故事神話色彩很濃,地點也非確實,但總反映出人們和專橫殘暴的國王之間的矛盾,反映出包括大商人在內的平民同國王和婆羅門等貴族的矛盾,反映出群眾暴動推翻國王在當時是常有的事。佛經里還說到釋伽國“爾時諸釋五百奴叛,住阿練若處(意即寂靜處)”。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記載了一段居薩羅國人民武裝起義的傳說,“昔此國,群盜五百,橫行邑里,跋扈城國。勝軍王(即波斯匿王,與佛陀同時人)捕獲已,抉去其眼,棄于深林……”。類似記載在佛教典籍中還有不少,反映當時階級斗爭是很激烈的。
關于難陀王朝的建立,古來有不同傳說。據佛教典籍的說法,此王朝的建立者早年落入群盜之手,入了伙,后來成了群盜首領。他攻略鄰近城國,并致最后通牒云:“獻出你們的王國,或者一戰”。大概強大的難陀王朝也是在人民起義后建立起來的。
八、沙門思潮及順世論派、耆那教
列國時代的社會動蕩,不能不在各階級、階層人們的心目中有所反映。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種新思潮和新宗教象雨后春筍般地產生了,出現了如同中國春秋戰國時代那樣“百家爭鳴”的景象。
在這以前,社會上最有影響的是以婆羅門為代表的舊氏族貴族。他們是舊的等級制度和傳統觀念最積極的維護者,最保守的反動派。婆羅門教是他們的精神武器。到這時期,婆羅門教與現實社會的變遷不相適應,表現出最頑固、最反動、最腐朽的性質。所以,它就成了各種新思潮、新宗教的首要攻擊目標。
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獻中被稱為“外道”。據說當時有“六師”,“六十二見”或九十六種外道。它們各有各的學說,各有各的徒眾,代表著不同的階級或階層,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其中,思想最激進的是順世論派,而影響最為久遠的則是耆那教和佛教。
順世論派梵語為“路伽耶陀”(Lokayata意為“流行于人民中間的觀點”)漢譯佛經譯為“順世外道”或“世間行”等名稱。它又被稱為“斫婆迦”(Carvaka)派。這派學說,大約早在后期吠陀·焚書時代即已出現。傳說其創始人是毗訶跋提。列國時代是它最活躍的時代,當時的代表人物是阿夷多翅舍欽婆羅。順世論派是古代次大陸唯物主義的哲學家派別。總的來說,它反映了人民群眾的世界觀,是與婆羅門教、佛教等一切宗教哲學根本對立的。
順世論派認為,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原素構成,生命產生于物質,感性知覺是認識的惟一源泉。他們否認“吠陀”的權威,否認有與肉體脫離的靈魂。他們激烈反對婆羅門教的靈魂不死、輪回轉世的說教和祭祀殺生的行為。他們嘲笑說,“祭祀殺的犧牲能夠升天,為什么不把自己的父親殺死去祭祀?”順世論派稱所有“吠陀”的創造者都是偽善、狡猾和貪婪的騙子,婆羅門的祭祀是他們謀生和發財的手段。他們也反對其他宗教所宣傳的禁欲主義和苦行,認為這是叫受苦的人無窮地忍受痛苦而舍棄快樂。順世論派還反對種姓制度。他們認為,婆羅門和旃荼羅(賤民)血管里的血液都是紅的,人是生而平等的。
順世論派這些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下層人民反對奴隸主統治階級的思想反映。它在奴隸制社會里,受到統治者和一切唯心主義派別的反對,是不能得到發展的。順世論派的著作也多被毀滅,所殘留下的片斷也多被作為批判對象見于它的論敵(如佛教)的作品中,當然不免受到歪曲和竄改。
耆那教是列國時代在次大陸東北部興起的一種新宗教。學術界一般認為筏馱摩那(意譯為增益)是耆那教的創始人,雖然根據耆那教徒的傳說,他不過是該教二十四祖的最后一位。筏馱摩那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但無疑是生活于公元前6世紀期間,大約與佛祖釋迦牟尼同時或稍早。他出生于吠舍厘城一個剎帝力的名門家族。三十歲以前,他過著平凡的世俗生活,以后出家苦修并云游各地。四十二歲時,筏馱摩那自以為悟道,成為“耆那”(意為情欲的戰勝者)或“尼干陀”(意為超脫塵世束縛)。因此,他的門徒就得到了耆那教徒或“尼干陀”(又譯為“尼干子”等)的名稱,他本人也取得了“大雄”(意為偉大的英雄)的稱號。大雄一生的后三十年是在恒河中下游各地傳教中度過的,直至七十二歲時逝世。
耆那教徒反對婆羅門教的“吠陀”的權威性和實行殺生祭祀。他們信奉的經典是二支?;窘塘x是業報輪回、靈魂解脫、非暴力和苦行主義等。耆那教提出三條使人擺脫輪回、解脫靈魂的道路,稱為三寶。即:正智,正確學習并理解耆那教的經典和教義;正信,確信該教的經典和教義;正行,正確實行該教的教義和戒律。為了達到耆那教的所謂解脫道路,對教徒規定了嚴格的五條戒律,即:不殺生(非暴力)、不欺班、不偷盜、不奸淫、戒私財(漢譯佛經稱為“無所得”)。按耆那教的主張,只要人們厲行五戒,特別是戒殺生和極其嚴酷的苦行,就可以達到濟度(解脫),甚至主張舍身,以肉體的痛苦來換取靈魂的快樂。
如上所述,耆那教雖然對婆羅門教進行了一些批判,但它仍然繼承了婆羅門教業報輪回等等謬說。因而,耆那教也起了麻痹勞動人民進行階級斗爭的作用,有利于統治階級。
耆那教最初是在南亞次大陸東部傳播起來的,其門徒主要來自剎帝力種姓和吠舍大商人。傳說大雄和摩揭陀國王頻沙羅和阿阇世有姻戚關系,這兩個國王都是耆那教徒。據說后來孔雀王朝的旃陀羅崛多也信奉耆那教。有些材料證明,公元前4世紀末以前,耆那教已傳到次大陸南部。公元前3世紀,耆那教徒分為兩派:一派穿著白袍,稱為白袍派;另一派效仿大雄的習慣完全裸體,稱為赤裸派(或稱天衣派)。耆那教從未傳布到南亞以外,不過它在數世紀中曾是次大陸最盛行的宗教之一,至今仍為印度一種重要的宗教。
九、早期佛教
佛教是適應時代需要而創立的,是時代的產物。列國時代是奴隸制迅速發展,社會政治、經濟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代表不同階級、階層和集團利益的學派和教派紛紛出現,共同反對獨攬神權、高高在上的婆羅門教。在這種形勢下,釋迦牟尼是作為剎帝力和吠舍中的大商人奴隸主階級的代表而出現的,是代表這個階級的利益進行宗教改革的。恩格斯說:“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種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言?!狈鸾痰漠a生正是和列國時代政治、經濟的變革相伴隨的。
釋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3)是佛教的創始人。他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但真姓名常不用,通常稱為釋迦牟尼或佛陀。釋迦是族名,牟尼是隱居林間的圣人,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佛陀意為覺悟者。此外,他還有如來、世尊、佛、佛祖等十余種稱號。
釋迦牟尼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之太子,屬剎帝力種姓。非雅利安人,有人說是蒙古利亞人。自幼受過婆羅門良好教育,兼習武藝。16歲時與拘利城公主耶輸陀羅結婚,生子羅檅羅。青年時期在宮廷內過著王子生活。據傳說他曾4次驅車出游,路遇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者,深感人生之苦。他29歲時舍棄王位,拋妻別子,出家求道,試圖尋找一條能使人解脫痛苦的道路。出家后,他先到摩揭陀首都王舍城,跟阿羅邏·迦羅摩和優陀迦·羅摩子兩位高僧學習,后來又到烏盧吠羅過極嚴厲的苦行生活??嘈?年,弄得身心衰弱,險些喪命而無所得,第7年來到加雅,靜坐于菩提樹下冥思苦想。經過49天苦苦探索,終于“大徹大悟”,悟出了生死之真理——
“解脫”,得道而成佛。早期佛教的佛不是神,而是覺悟了的人。
釋迦牟尼得道后,在貝拿勒斯的鹿野苑初轉法輪,獲得成功,收了一大批門徒。隨后,在他為求道而曾長期過苦行生活的烏盧吠羅又度化了1000多名苦行者。他建立僧團,制定戒律,規定僧侶不得擁有私產,要依靠布施生活,并有游方傳教之義務。在以后的40多年中,他一直在摩揭陀、鴦伽、居薩羅和跋祗等國布法,經常來往于王舍城和舍衛城之間,先后培養了摩訶伽葉、阿難陀、摩訶目檦連、優波離、舍利弗、羅檅羅等十大弟子。在釋迦牟尼的積極宣傳和組織下,佛教迅速發展起來。迅速發展的原因有二:其一,得到王家貴族和城市富商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積極支持。例如,摩揭陀國王頻毗沙羅和阿阇世在首都王舍城為佛院及其門徒建立了竹林精舍,供其居住,并給他們提供生活上的一切必需品。舍衛城巨商須達多以布金滿園之資,從波斯匿王子那里購得祗園,并在此給釋迦牟尼建筑了優美的祗園精舍等等。其二,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普遍歡迎。佛教提出“眾生平等”的口號,不分種姓吸收一切自由人入教,同時反對奢侈的祭祀儀式,用方言俗語傳教。因此頗受下層群眾歡迎。另外,它反對極端的苦行主義,只要求信徒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不必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因此也為王家貴族和富商所接受。這樣,佛教很快就發展成了擁有廣大信徒和社會影響的新興宗教勢力。
公元前483年,釋迦牟尼從王舍城出發前往舍衛城,途中在拘尸那涅盤,享年80歲。按照印度習浴,尸體被火化。附近8個國家的國王將佛舍利(骨灰)分成8份,各自帶回建造檌堵波(佛塔)供奉。
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盤后的第四個月,佛教僧團在阿阇世的贊助下,在王舍城毗婆山的七葉巖舉行了佛教第一次大結集。參加這次大結集的有500名和尚,故在印度佛教史上稱為“五百羅漢大結集”。大結集由釋迦牟尼的著名大弟子摩訶迦葉和阿難陀主持,用集體會誦佛陀生前談法言論的方式,審訂和編纂了佛教經典“律藏”和“經藏”,加上后來編纂的“論藏”,合稱“三藏”。
佛教從公元前6世紀創立到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繼承王位定為國教止為早期佛教,或稱為原始佛教。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即深悟無常之苦以求解脫之道的四個真理。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其中苦諦是中心,是釋迦牟尼說教的出發點??嘀B說明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五受陰)。所謂生、老、病、死之苦,即人生必須經過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四種痛苦。所謂愛離別苦即與所愛的人生離死別之苦。怨憎會苦即與所憎恨的人相遇時產生的痛苦。求不得苦是欲得而得不到所產生的痛苦。五取蘊苦即身心的總苦。集締是說明人生多苦的原因。佛教認為產生以上八苦的原因在于“欲愛”,人有欲愛必然要在身(行動)、口(言論)、意(思想)三方面有所表現。這些表現在佛教中也稱之謂“造業”。佛教認為,欲愛、造業、果報、輪回、重新受苦,是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認為“欲為大患”,不解除此欲,人們始終要在變化無常的人世中經受痛苦。在階級社會里,廣大勞動人民之所以受苦,是由于統治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結果,可是佛教卻掩蓋了這一實質問題,把真正的苦因歪曲為欲愛,讓人們去同自己的欲愛作斗爭,而不是去同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作斗爭,這實質上是要勞動人民安分守己,服服帖帖地當牛做馬。滅諦是講滅苦因。既然苦因根源于欲愛,因此滅苦因必須滅欲愛。佛教認為,欲愛滅則不造業,不造業則無果報,果報滅則輪回亦滅,輪回滅就可得到解脫,進入最高界涅盤。涅盤是佛教幻想出來的不生不滅,永遠超脫輪回,克服了一切痛苦的寂靜境界。這種境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它只不過是死的代名詞而已。那么,欲愛能否滅,涅盤能否達到?佛教主張“自業自得”,即認為每一個人都能夠自己克服一切雜念,能夠依靠自己得到解脫,而不需靠僧侶向神祈禱。大批佛教徒克己守法、孜孜以求,就是為了達到這種“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的境地。道諦是講修道的途徑和方法。按佛教的說法,要想達到涅盤境地必須修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信仰正)、“正思維”(決心正)、“正語”(言論正)、“正業”(行為正)、“正命”(生活正)、“正精進”(努力正)、“正念”(思念正)、“正定”(精神集中,禪定正)。這八條正道就是要人們脫離現實斗爭,不要犯上作亂,循規蹈矩地生活,專心致志地修行,最后得到幻想的幸福。這是束縛人民大眾的八具精神枷鎖。是麻痹人民的鴉片。不過,早期佛教也具有一定的進步傾向。
早期佛教的階級基礎是剎帝力官職貴族和吠舍中的大商人兩個新興奴隸主階層。它代表它們的利益,為它們吶喊,因此得到它們的積極支持,發展很快。雖然在輪回轉世說上它與婆羅門教相似,但總的說來它是反婆羅門教的,是有進步意義的。早期佛教的進步傾向主要表現為:第一,反對婆羅門教固定不變的種姓論。列國時代,隨著爭霸戰爭的進行,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王權得到了加強和提高,但由于受所謂神創四個瓦爾那謬論之束縛,王家貴族仍處于婆羅門之下,受到壓制。另外,以剎帝力官職貴族和吠舍中的大商人為代表的新興奴隸主階級,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受到婆羅門教固定不變的種姓論的限制。早期佛教從王家貴族和新興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出發,對婆羅門教進行了猛烈抨擊。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曾告婆悉咤說:“你看那些婆羅門,愚冥無識,猶如禽獸。虛假自稱,婆羅門種,最為第一,余者卑劣;我種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苯又指嬖V他說:“所謂梵種乃是欺詐,他們也是婚娶產生,與世無異?!边@樣就否定了種姓神創、固定不變和婆羅門第一的說法。
佛教在反對婆羅門教神創四個瓦爾那學說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創世說。佛教認為,世間最初本無種姓差別,后來由于為財產發生爭訟,人們便“寧可立一人為主,以治理之?!庇谑鞘篱g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即剎帝力)”。按照佛教這種說法,最早產生的是剎帝力種姓,它當之無愧,應列第一?!堕L阿含經》中說:“剎利生為最,能集諸種姓,……天人中為最?!薄笆篱g為第一。”佛教在肯定剎帝力的最高地位的前提下,按人類形成之初的職業分工,確立了其他三種姓的地位,即婆羅門居第二位,吠舍和首陀羅仍居第三和第四位。佛教對婆羅門和剎帝力的地位的顛倒,其目的在于排除婆羅門對剎帝力的壓制,以使他們能夠擴張其社會的和政治經濟的勢力。這對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是有利的。另外,佛教把種姓制的產生看作是歷史現象,是社會分工的結果,因而不再是人力不能改變的,從而也否定了種姓固定不變論。
第二,主張以階級劃分代替種姓劃分。在早期佛教經典中,經常提到奴隸主與奴隸,稱二者為“大家與奴”、“大家與奴婢”、“良人與奴婢”、“人與奴”、“王與僮”等。例如,《中阿含經》中說:“余尼及劍浮國(犍陀羅和劍浮沙)有二種姓,大家及奴”。《增一阿含經》在談到檦陀羅和劍浮沙的情況時說;“彼土人民有二種之姓,云何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復不定,……或先作人后作奴,或先作奴后作人?!狈鸾倘绱税炎鳛榕`主的“大家”、“良人”、“人”、“王”與作為奴隸的“奴”、“奴婢”、“僮”直接對立,用奴隸制階級劃分代替種姓劃分,從而消除了種姓制結構中舊的排列次序。這是符合要求改變現實地位的新興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的。
第三,提出了“眾生平等”口號?!堕L阿含經》中說;“四種姓者,皆悉平等,無有勝如差別之異。”《長阿含經》中又說。“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早期佛教提出這一口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壓迫的低級種姓要求平等的愿望,在宗教生活上也為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比之婆羅門教嚴禁首陀羅參加宗教生活是一種進步,對婆羅門教極力維護的種姓血統論是一個打擊,因此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需要指出,早期佛教所講的“眾生平等”絕非指在世俗生活上平等,它所指的是在宗教領域內的平等,即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修道得到虛幻的解脫。因此,早期佛教盡管在與婆羅門教斗爭中表現出一些順應奴隸制發展的因素,但本質上它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而絕非人民大眾的宗教。
第三節 帝國衰亡后的印度
一、次大陸的分裂
孔雀帝國在阿育王時期達到極盛。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國開始由盛變衰。北印度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統治;南印度的安度羅國和羯陵伽國宣布獨立,孔雀帝國開始瓦解。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布里哈陀羅被他的將軍普沙密多羅·巽加所殺,帝國從此滅亡。
孔雀帝國的滅亡主要是由于國內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基礎所致。龐大的孔雀帝國是由旃陀羅笈多、賓頭沙羅和阿育王經過一系列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奴隸制經濟、文化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而西部、南部或其他邊遠地區或剛進入奴隸制階段,或仍為氏族部落制,差距很大。帝國政府沒能采取有效措施縮小差距,打破不平衡,也沒能消除一些地區長期存在的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獨立性。帝國缺乏統一的基礎,一旦中央統治力量削弱,各地就會自謀獨立,因此是難以長期維持統一的。另外,帝國內部矛盾重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統治。印度是個多民族、多教派的國家,不僅有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也有各種民族矛盾、教派矛盾、種姓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等。所有這些矛盾把中央政府搞得焦頭爛額,從而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統治,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則直接引起了帝國的分裂和衰落。例如,阿育王死后,發生了王子們爭奪王位的斗爭和宮廷內亂,結果形成一個王子控制恒河流域、一個王子控制印度河流域的分裂局面。此局面為原來就有很大獨立性的安度羅國和羯陵伽國提供了擺脫中央政府控制而獨立的機會。安度羅和羯陵伽先后獨立,孔雀帝國再次分裂,進一步衰落,終于在公元前187年被普沙密多羅·巽加滅亡。
孔雀帝國滅亡之后,次大陸長期陷于四分五裂之中。普沙多羅巽加殺死孔雀帝國末帝布里哈陀羅陀后,建立起一個新王朝,即巽加王朝(公元前187—前75),首都華氏城。巽加王朝已不像孔雀王朝那樣強盛,其統治范圍只限于恒河中、下游地區。公元前75年,巽加王朝末王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被一個女奴殺死,該王朝覆滅。婆羅門大臣伐蘇迪跋乘機盡篡了王位,建立甘婆王朝(公元前175—前30)。甘婆王朝更是個茍安于一隅的小朝廷,它統治的地區只限于摩揭陀附近地區,而且很不穩定。公元前30年,甘婆王朝又為南印度的安度羅國所滅。
西北印度被入侵者所占領。公元前2世紀前期,大夏的德米特里二世侵入印度河流域,以奢揭羅為首都。到米南德王(公元前153—前130)統治時期,勢力擴展到恒河流域的馬土臘,并進攻過阿瑜陀城,但被巽加王朝擊退。米南德王信奉佛教,支持佛教在西北印度和中亞傳播,于是這里便成為佛教的中心。
繼大夏·希臘人入侵之后,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來自中亞的塞種人又侵入西北印度。公元1世紀中葉,他們在印度河和恒河上游地區建立了霸權。此后,塞種人的勢力擴展到印度河下游和印度西部地區,在那里建立了20多個洲長國家。塞種人在印度西北部和西部建立的國家,后來大部分被貴霜帝國所滅,個別的一直存在到公元4世紀,為笈多王朝所滅。
次大陸南部的主要國家有安度羅和羯陵伽。安度羅自孔雀王朝末期獨立到公元318年滅亡,作為獨立國家存在五百余年。該國在薩塔瓦哈納王朝(公元前78—公元318)時期國勢強盛。公元2世紀時,它的版圖北起溫德亞山脈,南至克里希納河,東臨孟加拉國灣,西瀕阿拉伯海,包括德干高原中部和北部廣大地區。在塞種人和貴霜人入侵印度的威脅下,安度羅國憑借自己強大的武力,維護了中印度和南印度的獨立和繁榮。公元前30年,它曾北上恒河流域,滅掉摩揭陀的甘婆王朝。
羯陵伽獨立后,在公元1世紀卡羅維拉國王統治下強盛一時,其軍隊曾打到次大陸北方,還遠征過南方。但后來的情況就不清楚了。
次大陸的四分五裂,給外來入侵者造成了可乘之機。從公元1世紀中葉起到3世紀,次大陸北部大部分地區又被來自中亞的大月氏人國家——貴霜帝國所征服。
二、貴霜帝國
公元1世紀中葉,當羅馬和帕提亞兩個強國在西亞方面角逐時,中亞細亞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即貴霜帝國。關于貴霜起源,《史記》、《漢書》、《后漢書》里有比較翔實的記載,是關于貴霜國家早期歷史最重要的史料。貴霜國家是大月氏人所建。大月氏人最初居住在中國西部敦煌、祁連山一帶,勢力強大。到公元前2世紀初,被匈奴擊敗,西遷至阿姆河流域,以后又滅巴克特利亞,統治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公元前128年(漢武帝元朔元年),張騫曾訪問過據有巴克特利亞的大月氏。據《后漢書·西域傳》載,大月氏分為五個部分,首領稱為“翕候”。其后五翁候中的貴霜翕候丘就卻攻滅其他翕候,自立為王,約在公元1世紀中葉建立了貴霜帝國?!逗鬂h書》中所記貴霜諸王的名號,多數可以從發現的貴霜錢幣上得到證實。
貴霜帝國建立后,國勢非常強盛。丘就卻南下攻占喀布爾,并把西北的花剌子模置于統治之下。丘就卻的兒子閻膏珍又南侵印度,直到貝拿勒斯,建立了對恒河流域的統治權。到了迦膩色迦時(約120—162年),貴霜戰敗帕提亞,擴大了在北印度的統治,包括恒河和印度河流域。這時貴霜帝國的疆域西起咸海,東至蔥嶺,形成中亞細亞一個龐大的帝國,國都富樓沙(今白沙瓦)。
大月氏人自中國西部遷到巴克特利亞定居以后,經濟生活和社會制度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巴克特利亞灌溉農業很發達,又因地居東西交通的孔道,商業也很繁盛。大月氏人在巴克特利亞取得統治地位以后,逐漸吸收較高的文化。當貴霜國家的疆域不斷擴大、形成為一個龐大帝國時,又囊括了許多社會結構不同的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和奴隸制度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在巴克特利亞、大宛、花剌子模和粟特等地,灌溉系統擴大了。在印度境內,涌現出一些新興的城市。貴霜帝國的中心是橫貫中亞細亞的“絲路”的樞紐,商業向來興盛。到迦膩色迦時期,中亞細亞的商業又發展到新的階段。中國的絲綢、漆器、鐵器,印度的珠寶、香料,埃及和西亞的玻璃,在歐、亞東西貿易中都經過貴霜,貴霜商人從中獲得了巨大利潤。從各地所發現的貴霜貨幣可以看出,當時貨幣經濟已很發達。各方面的經濟活動促進了奴隸制的發展,經常戰爭也擴大了戰俘奴隸的來源。但在貴霜國家中,仍存在著農村公社和依附村社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