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的歷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歷史世界
- 趙金剛
- 1596字
- 2020-03-13 14:10:48
二 富貴壽夭
在朱子思想中,稟氣與人的現實狀態關系密切,人的稟氣狀態更是直接影響到人的富貴壽夭。《語類》中有一段記載詳細論述了稟氣的不同狀態與人在現實中貧賤富貴的關系:
……因問:“得清明之氣為圣賢,昏濁之氣為愚不肖;氣之厚者為富貴,薄者為貧賤,此固然也。然圣人得天地清明中和之氣,宜無所虧欠,而夫子反貧賤,何也?豈時運使然邪?抑其所稟亦有不足邪?”曰:“便是稟得來有不足。他那清明,也只管得做圣賢,卻管不得那富貴。稟得那高底則貴,稟得厚底則富,稟得長底則壽,貧賤夭者反是。夫子雖得清明者以為圣人,然稟得那低底、薄底,所以貧賤。顏子又不如孔子,又稟得那短底,所以又夭。”又問:“一陰一陽,宜若停勻,則賢不肖宜均。何故君子常少,而小人常多?”曰:“自是他那物事駁雜,如何得齊!……”又問:“雖是駁雜,然畢竟不過只是一陰一陽二氣而已,如何會恁地不齊?”曰:“便是不如此。若只是兩個單底陰陽,則無不齊。緣是他那物事錯揉萬變,所以不能得他恰好。”又問:“如此,則天地生圣賢,又只是偶然,不是有意矣。”曰:“天地那里說我特地要生個圣賢出來!也只是氣數到那里,恰相湊著,所以生出圣賢。及至生出,則若天之有意焉耳。”又問:“康節云:‘陽一而陰二,所以君子少而小人多。’此語是否?”曰:“也說得來。自是那物事好底少而惡底多。且如面前事,也自是好底事少,惡底事多。其理只一般。”(僩。)
這段話的開始,朱子和學生的討論主要集中于氣的各種屬性對人的現實狀態的影響的“結構性”分析。學生更是把問題直接導向孔子“大德不受命”這一問題上。朱子對氣的各種屬性以及其與人的現實狀態的關系做了解釋。可見氣的現實屬性直接影響了理的實現。稟氣之初的氣的狀態使現實當中不合“理”的現象產生,尤其是貧富壽夭問題。傳統上我們會認為,有德行的人應該長壽富貴,可是歷史和現實往往不是這樣,好人不長命、忍饑挨餓之事比比皆是。對于儒家來講,孔子、顏回這一對師徒的命運即是這種現象最突出的反映。因此,關于“德福”問題的討論,尤其是結合孔子等圣賢對德福問題的討論,在歷史上有很多。朱子把這一問題置于“理氣”的框架下討論,并直接和“氣”的狀態結合起來論述,把德福不一致歸因于氣,是氣使價值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可見,在稟氣之時,理也終究拗不過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段話不只訴諸結構性的分析,更是談到了氣的運化流行。學生在開始談這一問題時,就談到了“時運”的影響。把原因訴諸“時運”朱子不會反對,但朱子開始回答時還是側重于稟氣。然而學生還是抓住“氣”的運行狀態不放,追問如果氣的運行是均勻有秩序的,那么歷史上君子和小人的數量應該差不多,可為什么君子常少,小人常多。學生的問題里隱含了一個前提,即把君子訴諸“陽氣”的稟得,小人訴諸“陰氣”的稟得。朱子對這一點并沒有反對,只不過在他看來,氣的流行運動并不是“均勻”整齊的,而是“駁雜”不齊的。氣的運行不能均平并恰到好處,造成了君子少、小人多。在學生的理解中,氣的流行好像是陰陽兩種氣反復交替出現。朱子否認了學生的這種氣運模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氣的這種駁雜恰恰是現實當中價值實現與否的直接原因。學生在最后還問到天生圣人是否有意志,朱子對此做了否定。在這段話中,弟子還舉了邵雍的一句話,認為從宇宙總體“氣”的構成來講,總是能體現價值的“陽”氣少,而能遮蔽作為價值的理的“陰”氣多,朱子在這里承認邵雍所講的“陽一而陰二”。
《文集》卷五十六《答鄭子上》有類似的討論,鄭子上直接用顏子和盜跖來談稟氣與德福的關系,用氣的清濁等屬性解釋人的現實狀態,并且引程子之說為證。對于他的觀點,朱子言:
此說得之。貴賤貧富亦是如此。但三代以上氣數醇濃,故氣之清者必厚必長,而圣賢皆貴且壽且富,以下反是。
朱子直接承認了鄭子上的講法,并把問題擴展到貴賤貧富,進而談到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為何會出現這些差異。在朱子看來,這與氣的整體運行狀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