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世襲社會的規矩

孔子關心政治。他那個時代,列國政治都有點亂了,孔子就希望重建政治秩序,他后來從政也是為了這目的。

孔子理想的政治秩序沒什么新鮮的,就是周人滅商,建立王朝之后的“封建”秩序。首先是周王(天子)和諸侯國的關系。周王要有權威,國君們必須服從周王,定期去朝覲,為王室服務。其次是諸侯國內部國君和貴族們的關系。和周王與列國的關系類似,國君要有權威,貴族們服從國君。

但到春秋晚期,這兩層秩序都已經亂了。周王指揮不了諸侯列國,被各諸侯國敬而遠之。列國的國君,很多也指揮不了大貴族,少數大貴族變成了世襲寡頭,把國君控制得像傀儡。孔子夢想把這兩層關系都正過來。

這套道理說起來沒人敢反對,但真正的掌權者卻都不愿實踐:各諸侯國君,當然希望國內的貴族寡頭服從自己,但自己不愿服從天子;貴族寡頭也一樣,希望家臣、百姓都老實聽自己的,自己卻不愿聽國君的命令。既得利益誰也不愿放手。

孔子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周王和諸侯的關系太重大,牽扯太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他這代人能解決的,所以他重點關注國君和大貴族寡頭的關系,在魯國就是國君和三桓家族,希望三桓家族能退讓一些,把幾代人以來侵奪國君的權力、土地退出來一部分,上下有序,相安無事。他后來從政,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干這個。

孔子關于“禮”的言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講等級身份的區別:天子、諸侯和大夫、士這些世襲的貴族,都有和地位配套的待遇、禮儀,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吃飯(鼎是裝肉食的,簋是裝糧食類主食的),天子死了,也用這套東西隨葬。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是三鼎二簋……甚至坐的墊子有幾層,都有專門的規定,而且從生管到死,還要管到后人的祭祀。孔子熱衷研究這一套禮儀規范,最反對下級僭越,使用上級的排場。


上面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此外還有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貴族和農民。那時農民幾乎都是貴族家的私產,沒有屬于周王、國君的了。

在孔子看來,老百姓都是笨人,天生就是伺候貴族的,這是萬古不變的秩序。他說,上層人聰明有文化,下層人愚蠢,這道理到哪兒都不會變;《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治理老百姓,讓他們糊里糊涂地聽話就可以了,不能讓他們太聰明;《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都是這個意思。

窮人過日子困難,對富人(貴族)難免有仇富情緒,特別是那些跟貴族打交道多一些的,沒有了距離感和敬畏感。孔子很擔心這種趨勢,他說,窮人要是喜歡暴力,仇視富人,就會出亂子,特別是在富人為富不仁的情況下。《論語·泰伯》:“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在顏家莊長大的孔子最了解老百姓的心態,這關系到怎么統治這些人。古代的老百姓沒文化,一個共同點就是怕官府、怕老爺。到了民國時候,阿Q上了大堂還不由自主膝蓋發軟,跪在地上。所以孔子就教學生,你們以后當官,管老百姓,得端著架子,不能亂說亂笑,“君子不重,則不威”。《論語·學而》。有分量,有威風,才鎮得住老百姓。

現在看來有點滑稽。但那時的老百姓就吃這一套。別看阿Q那么個小人物,他放膽鬧起來也很難纏。要讓他老實聽話,就得板著臉拍驚堂木,不行再打幾板子。孔子早年的弟子很多都是窮人,顏家莊的老鄉親。孔子得教他們怎么當上等人,當老爺。那些闊學生,貴族子弟,不需要學這個,他們從小就有下人伺候,知道怎么指使、駕馭下人,甚至比孔子還拿手。

中國后來的歷史,從戰國列國搞變法,基本消滅了貴族階級,專制君主直接統治黎民百姓,社會的階級劃分就不那么明顯了,普通老百姓通過個人努力也能改變命運,進入官僚隊伍。或者是底層造反、改朝換代,比如陳勝吳廣造反,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階級差別已經糊弄不了老百姓了。再到隋唐,科舉制度建立,通過讀書考試改變命運,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所以孔子時代的世襲階級觀念,在后世中國并不是主流。

但放到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又是個特例,專制皇權和官僚機器成熟得太早了。其他古代人類文明里,身份世襲制度更普遍、更長久,一直持續到近代。所以歐洲、日本的文化里,老百姓都有安分知足的一面,能接受祖輩傳承下來的職業身份,“工匠精神”,改變命運的奢望不是那么強烈,對社會上層也更尊重。換中國人就不行,都欲望很大,想金榜題名或造反革命,變成達官顯貴——他們寧有種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会宁县| 武乡县| 巴楚县| 甘孜县| 龙游县| 渭南市| 阳东县| 贵港市| 沧源| 石台县| 平顺县| 汪清县| 克拉玛依市| 墨玉县| 新乡县| 九江市| 渝中区| 抚宁县| 肇东市| 会理县| 日喀则市| 临猗县| 江西省| 庄浪县| 永登县| 龙里县| 中宁县| 凤山市| 尤溪县| 扶余县| 石河子市| 巴楚县| 凭祥市| 利津县| 镇赉县| 威远县| 赤壁市| 临江市| 长阳|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