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2064字
- 2019-05-16 12:48:17
“仁”很簡單,也很復雜
孔子承認階級差別、高低貴賤,但在這個基礎上,他不主張貴族和統治者們為所欲為,而是號召他們對老百姓好一點,讓老百姓有條活路。他提倡“仁”,具體到政治和階級關系上,就是號召貴族和當權者們別盤剝得太厲害,更別草菅人命。
這跟孔子的出身有關。他童年時卑賤,在顏家莊的下層老百姓中長大,知道老百姓也是人,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所以,他勸貴族們別太奢侈,因為奢侈要靠本錢,就得剝削老百姓。他不光盡力幫顏家莊的老鄉親們改善生活,還同情整個窮人階級。
這種“仁政”觀念,戰國的孟子更加重視,到處宣傳。戰國以后貴族階級沒有了,但皇權和專制國家機器更厲害,控制社會和聚斂財富的能力更強,所以“仁政”的觀念沒有過時,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里,一直是主流意識形態。
另外,孔子“仁”的觀念,不局限在處理階級關系上,而是所有人互相打交道的準則。它的道理最簡單,就是“愛人”,對別人好,和別人處好關系。“仁”這個字的字形,就是兩個人形。
但一味地好也不可能,還要有具體操作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別人。其他的一切人與人相處的準則,都可以從這一條推導出來。比如,你想升官發財過好日子,你就應該盡量幫別人升官發財過好日子。孔子稱這是“能近取譬”,就是從自己的心態里面,揣摩出別人的心態和需求來,盡量幫助別人。
這種思想方法看起來太簡單,但它還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獨家特色。因為其他的人類古文明多是宗教文明,人和人相處的原則都要靠“神的戒律”來確定。比如,人不能偷東西,在基督教的《舊約》里面,這是上帝發布的戒律;在伊斯蘭教中,是先知穆罕默德傳達的真主的戒律;佛教里面,是佛祖釋迦牟尼頒布的。這些宗教的信徒,就不用問人為啥不能偷東西,這是神賜的經書里寫的,你照著做就行了。
但按照孔子的思路就是:你不希望別人偷你的東西,那你就別去偷別人的東西。其他的各種道德戒律,或者說法律原則,都是這么推導的。國家的政權運作,或者貴族對封地百姓的管理,都應該貫徹這套道德和法律原則。
在沒有“神”這個立法者的前提下,孔子提供了非常簡單而高明的社會規范來源。信宗教的人總是擔心:不信神的人,沒有神的教導,豈不是要為所欲為,沒有顧忌了?其實他們沒能理解到這一層。
孔子有時拿這種論證方法給大貴族講道理。比如他晚年的時候,季氏族長季康子向孔子抱怨:最近老百姓結伙犯罪的案子越來越多了,社會沒有安全感,該怎么辦?
孔子說:這些人偷的、搶的,都是值錢的東西吧,這些東西您也喜歡啊。那些您不感興趣的東西,賊人也沒興趣,就算白給,他們也不會要的。
孔子這么說,是在提醒季康子,你們季家聚斂的財富太多了,所以有些老百姓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只能鋌而走險去犯罪。你如果有點大局觀念,別搜刮那么厲害,讓老百姓有條活路,他們也不至于走到這一步。
這種論證方法,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路。
可以說,從人性的層面,孔子的“仁”已經認可了所有人在情感、價值方面都是平等的,這么推論下去,就會是人人平等的社會理念。但孔子又認為,人的理智和道德水準有差別,他覺得這代表了貴族和百姓的差別,所以希望階級的劃分依舊存在下去。
好像有點矛盾?但也正常。任何一種試圖指導社會的思想或者宗教,都會有點自相矛盾的地方,因為社會本身太復雜了。
孔子親歷了農民(農奴)和貴族兩種身份、兩種生活,這是春秋時期一般人難有的經歷。所以他對兩者都有一點理解和同情,希望做個溝通的紐帶,兩者之間的調停人。這是樂觀的立場。但搞不好的話,他會兩頭不討好,兩面不是人。貴族社會難以真正接納他,追求全面平等的人又會批判他。
仁的道理說起來簡單,但真的做起來,就沒有止境了。因為它不像宗教戒律,哪些事情不能干,一二三四寫得很清楚,照著做也不難,標準明確。但“仁”就不行了,它是活的、動態的,你接觸的每一個人,個性、愛好和道德觀念可能都不一樣,要在這些“變數”里面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當然不那么容易。
而且還有個問題,就是“己之所欲”,是不是一定要“施于人”?自己喜歡的,是不是一定要和別人分享?有些宗教或意識形態的信徒就有這理念,覺得我這東西太好了,是唯一正確的,一定要跟你分享才行;跟你說了你還不信,那你就是異端……孔子的“仁”也處理不了這種具體問題。
所以孔子從來不說誰能完全貫徹“仁”。他首先說:我不是圣人、仁人。他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字子淵),最勤奮、刻苦,物質欲望最低,孔子也只是說,顏回能夠堅持三個月不違背“仁”的原則。言下之意,超過三個月,也難免做不到。
至于其他的學生,他就根本不拿“仁”來評價了。比如孔子晚年時,一個大貴族問他:子路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他管理國家的財政和軍事倒還可以,仁就不好說了。這位大貴族接著又問:那冉有仁嗎?孔子說:冉有給大貴族當個家臣,能干得很好,是不是仁就不知道了。這位又問:公西赤仁嗎?孔子說:公西赤搞外交工作很拿手,仁也不好說。
還有學生拿當時的著名政治人物問孔子:這些人“仁”嗎?孔子說:他們這種可以叫“忠”,可以叫“清”,但是不是“仁”,還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