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孔子的課程:六藝

陽虎為政這些年,孔子沒什么官職和社會活動,一直在專職授課。(見彩圖3)40到50歲這段時間,是孔子思想的成熟時期,也是他的學說開始被人們了解、接受的時期。

孔子一生有很多弟子,《史記》說他弟子三千,有名有姓列出來的有七十多人。這又有不同情況。首先,像孟懿子、南宮敬叔這種高級貴族,請孔子擔任私家教師,他們基本沒有什么師生之禮,主要是雇主和雇員的關系,不會列入孔子的學生名單。

其次,有一小批弟子,像子路、顏回、子貢這種,長期追隨孔子,關系超越了一般師生,甚至接近父子,等孔子當了官,他們也有機會,這是孔門弟子的核心成員。

再次,多數弟子,交了學費跟孔子學點文化,但沒有太深的關系。特別是孔子地位高了以后,慕名而來的弟子多,孔子自己教不過來,主要靠那些核心弟子分別教,這些可以算再傳弟子。

孔子教弟子的知識,早期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先說“禮”,它是各種社交禮節,背后則是身份制度。所以周人的禮,混合了制度和民俗兩個層面的東西。小到一般貴族(士人)的婚喪嫁娶、祭祖待客,大到國君會見國君、國君朝見天子,周人都有一套繁瑣的禮節。這些禮節,孔子喜歡說是周公制定的。其實周公掌權時周人剛開國,忙的是“大分封”這類軍政大事,應該還顧不上婚喪嫁娶的禮儀問題。

貴族階級的民俗,也是慢慢發展來的,有些是先在一個地方出現,逐漸傳到別的地方。像晉國,喪服穿黑色(中國傳統喪服都是白色,歐洲反倒是黑色),那是因為晉文公剛死,晉國要跟秦國打仗,覺得穿白喪服出去不吉利,就變通成黑的,這么保存下來的。

再比如,魯國女人服喪,要用麻線扎在頭發上,這是孔子出生前18年,魯國跟旁邊的小國——邾國打仗,死了很多人,家屬去迎接拉回來的尸體,都在頭發上扎根麻線。為什么扎?不知道。但此后魯國女人服喪,扎麻線就成禮俗了,又被孔子編入了正規的喪禮。見《左傳·襄公四年》。孔子的學生南容(也是他的侄女婿)母親死了,孔子還教侄女怎么往頭上扎麻線。見《禮記·檀弓上》。

再如,魯國貴族送見面禮,本來鵝(大雁)、羊羔都可以,沒有輕重之分。但孔子50歲那年,也就是陽虎掌權的最后一年,晉國來幫助魯國打齊國,雙方見面時,晉軍統帥范獻子拿的禮物是羊羔,兩名副手拿的是鵝。魯國人從此覺得羊羔比大雁高級了,“魯于是始尚羔”《左傳·定公八年》。。

到孔子教弟子的時候,他們開始拿筆把這些禮節記錄下來,方便記憶和傳授。這就是現在的《儀禮》等篇章,里面有士人的成人禮(冠禮)、婚禮、相見禮,還有貴族們請客宴會、出使外交、國君招待大夫、大夫朝見國君、喪事、祭祀等種種禮儀。這些禮儀越來越繁瑣,一般人逐漸搞不明白,得有專門懂的人,給貴族或國家當管事、司儀。這些人就是后來的儒家,禮是他們的老本行。


樂,是音樂。

周人貴族的禮儀,特別是外交、祭祀,都要有音樂伴奏。所以儒家不能不懂音樂,這也是孔子教授的必修課。他給弟子上課,常常是幾個人坐著聊天,講一陣自己的學習心得,彈奏一會兒琴。

孔子自己特別喜歡音樂,這是他最大的愛好(不能算業余)。在沒有收音機、錄音機以前,音樂都是奢侈品,各國朝廷里有專門的樂官,叫“師”,都是盲人,因為他們聽音敏感。大貴族自己有家庭樂隊。春秋貴族吃飯要有樂隊伴奏,叫“鐘鳴鼎食”。比如宋景公,一次想找個大臣商量事情,聽見大臣家那邊有鐘聲傳過來了(那時編鐘是樂器),宋景公知道這是大臣在吃飯,就讓人等音樂停了再去叫。

一般人,甚至一般貴族,都養不起樂隊。像孔子這樣實在喜歡的,只有自己學??鬃又苡瘟袊搅四膬憾家數氐臉穾煂W音樂。他聽見別人唱沒聽過的歌,也要讓人家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彈琴,把調子記下來。

還有一點現在人不太了解的,就是古代的“樂”也包含了舞蹈。那時貴族宴會,賓主經常一起跳舞。還有更正式的場合,朝廷的典禮、祭祀,也都有集體舞蹈的程序,有點像現在的團體操表演。貴族子弟從小受教育,舞蹈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要從十幾歲學到二十多歲。見《禮記·內則》。

射、御,分別是射箭和駕馬車。

這是打仗的技能,貴族的基本功。但這兩樣不是書本知識,得靠平時有條件多訓練,再加實戰鍛煉。

西周的時候,周王朝廷有專門的貴族學校,教貴族子弟們駕車、射箭,也教一點文化課,那時就叫“大學”。但自從西周終結,朝廷東遷以后,王室的權威不行了,貴族學校也辦不起了。到孔子時代,貴族只能在自己家里學這些,因為他們養得起教練師傅。

除了打仗,這兩樣還有用處。射箭也是貴族的游戲。那時貴族宴會上一般不玩牌,而是比射箭。出城打獵,也用得著射箭。

駕車像現在開汽車,自己用車當然方便,伺候領導也用得著。而且,春秋貴族的車是專用的雙輪輕便馬車,車體很小,敞篷,也可以加一個傘形的車蓋,駕四匹或兩匹馬(天子可以駕六匹甚至八匹),可以跑得很快,也可以作戰車用。這種車可以做得很高級,比如用昂貴的檀木制作,叫“檀車”《詩經·小雅·杕杜》。,還可以進行很復雜的髹(音休)漆,再加上錯金、鎏金等工藝,“美澤可以鑒”,鑒就是銅鏡子,這是說車體就像鏡子一樣光亮華美。《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對木器進行漆加工,是中國古代的獨特技術。明朝末年開始有歐洲傳教士來中國,最早的一位是意大利人,叫利瑪竇。他寫了一本《中國札記》,里面就提到了他對中國油漆桌椅的驚奇,他覺得木器經過這種處理,就成藝術品了。

這種高速輕便馬車,商代后期的殷墟時期才出現,到秦始皇時還在用。它的制造技術很復雜,特別是和高速馳騁有關的車軸、車輪等制作工藝?!肚f子》里記載一個專門制作車輪的工匠,他說:我這技術是多年學習加揣摩出來的,想把自己兒子教會也沒那么容易。

但從漢代開始,這種兩輪高速輕型馬車就逐漸失傳了,后世再也沒能復原出來。因為漢代已經流行騎馬了,有急事都騎馬,不再靠馬車趕路,馬車朝著寬敞舒適、車廂封閉的方向發展,用來拉車的馬也少了,一般是一匹,車速就慢多了。

再到宋代以后,文人已經完全不知道春秋時候的馬車是什么樣子了。明清時期的畫家畫過很多孔子事跡圖,里面的車都是駕一匹馬(甚至一頭牛)的廂式慢車。直到近現代,考古發掘出了很多商周春秋的殉葬“車馬坑”,都是用真車真馬隨葬,這才重新了解了春秋時期的高速馬車造型。

孔子成為貴族以后,也補課學會了趕車、射箭。他給學生們教這些,最需要的是那些窮人家出身的學生,他們以前沒機會接觸這個。駕馭四匹馬的車,需要很復雜的技術。以騎馬為例,靠系著馬嚼子的韁繩控制方向,拉右邊繩子馬就往右拐,拉左邊的就往左拐,兩根一起往后拉,就是“剎車”。四匹馬駕車,就有六根韁繩了,它們怎么抓在手里,怎么操控,《詩經》叫“六轡在手”,大有學問。《詩經·秦風·小戎》。

四匹馬為什么是六根韁繩,而非八根?因為只有靠外的兩匹馬負責轉彎,各需要有兩根韁繩??坷锏膬善ヱR不負責拐彎,兩根韁繩就合成一根,只負責“剎車”。

駕車技術之外,還有專門的知識和禮節要學。

那時馬車都是載三個人,戰車的規矩是馭手在中間,弓箭手在左,戈手在右,分別叫“車左”和“車右”。三人的級別是馭手最高,弓箭手、戈手次之。分左右的依據是什么?因為正常人都習慣用右手,左手持弓,右手拉弦最方便,所以弓箭手站在左邊最合適。駕駛戰車對打,距離稍遠時,要讓對手處在自己的左前方,方便弓箭手射擊;但如果兩車靠得近了,就要把對手放到自己車的右邊,給戈手制造砍殺的機會。

國君、指揮官乘坐的車,和普通戰車的規矩不一樣,是領導在中間,馭手在左邊,衛士(車右)在右邊。當馭手和車右的,必須是貴族身份,至少是士,而且最好和長官不是同姓(同家族),三人的服裝要有明顯區別,讓車下的人不容易認錯。《禮記·坊記》:“子云:‘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

平時出門前,馭手要先拿著馬鞭子站在車前,監督仆人們把馬套在車上,因為馭手也是有身份的人,套車這種事不用親自動手。

車套好以后,馭手把固定車輪的“軨”打開,繞車一周,檢查車身有沒有問題,然后撩起衣襟,從車后邊登車(馬車上、下車都在車廂后方),扶著車廂上的扶手帶子(綏),在自己的位置跪坐下來。拿起馬鞭的同時,雙手把六根韁繩(轡)用手指分別夾好,趕車走上幾步,檢查一切正常。然后停車,起立,等待領導出門上車。

侍從們簇擁著領導登車時,馭手要把韁繩和馬鞭都抓到一只手里,騰出一只手幫著領導抓扶手帶子。領導的專車有兩根扶手帶子用于登車,一根領導專用,另一根給馭手、衛士用。

等領導上車后,車下的侍從退避,馬車緩步朝院子外面走,侍從們徒步跟在車兩邊。到大門的時候,領導拍一拍馭手的手,示意放慢速度,轉頭命令衛士(車右)上車。當車駛近門道、溝渠減速的時候,車右都要跳下去步行,預防意外事件……《禮記·曲禮上》:“君車將駕,則仆執策立于馬前。已駕,仆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車,則仆并轡授綏,左右攘辟。車驅而騶,至于大門,君撫仆之手,而顧命車右就車。門閭、溝渠必步。”

給孔子駕過車的學生,有子路、樊遲、宰予、冉有、顏刻,家境大都不好,孔子讓他們當義務的司機,他們也借這機會練習趕車,學這套本領。

不僅趕車有禮節,乘車也有。孔子乘坐馬車的講究是:上車以后面朝前站立,手抓牢扶手帶子;在車廂里不亂轉身,不大聲吆喝,不指指畫畫。《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class=這樣有安全的考慮,避免驚動了馬匹,或者干擾馭手的注意力,另外也是表現莊重的身份,因為只有貴族能乘坐馬車,必須有上等人的威嚴。

那時的馬車上可以站著,也可以跪坐,但道路不好,馬車又沒任何防震設備,跪坐著會顛得很難受。有些高級的馬車,會用整張牛皮做車廂底,這叫“革車”,坐在上面就不那么硌了,再墊上厚墊子更舒服。但孔子好像沒有過這么奢華的馬車。

在馬車上行禮叫“軾”。軾本來是車前面的扶手橫木,在車上表達敬意時,要身體立正,表情肅穆,兩手放在橫木上,所以叫“軾”。一般進城門、街區門時,乘車人都要“軾”,以示敬意。孔子乘車時見了穿喪服的、修城墻的,都要“軾”。修筑城墻的都是底層百姓,但他們是在給國家工作,所以貴族也應當表示敬意。見《禮記·曲禮上》《論語·鄉黨》。


書和數,是書法和算數,也是實用技能,給貴族家當文書、賬房先生,這兩樣有用。孔子以前給季氏家干活,管倉庫,管牛羊,就是用這兩樣。

以上“六藝”,是孔子早期教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士的基本技能。隨著孔子和弟子們年齡越來越大,社會地位和學術水平越來越高,課程就提高到了“六經”。或者說,孔子教弟子,前期主要是六藝,后期主要是“六經”,我們到孔子晚年再介紹“六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常州市| 平安县| 呈贡县| 长乐市| 东港市| 咸宁市| 石棉县| 洮南市| 高清| 新建县| 轮台县| 平顺县| 绥滨县| 宁国市| 莲花县| 通榆县| 桦甸市| 二连浩特市| 噶尔县| 稷山县| 嘉荫县| 商河县| 宜州市| 山东省| 达日县| 信阳市| 金乡县| 虎林市| 辛集市| 钟山县| 逊克县| 安国市| 神木县| 梅州市| 滕州市| 晋州市| 应城市| 顺平县| 临沭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