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Id、Ego、Super-ego”還是“I、Self、Me”?

前面指出,在由先驗自我觀向經驗自我觀轉變的進程中,米德和弗洛伊德是兩位關鍵人物。兩人都持經驗自我觀,而且在說明整體人格時都采用了三個概念,米德是I、Self和Me,弗洛伊德是Id、Ego和Super-ego。于是有人將他們關于人格心理結構的思想進行類比。蘇聯社會心理學者安德列耶娃說:“交互作用論者的沖動的我(I)和弗洛伊德的下意識的它(即Id,本我)、規范的我(Me)和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ego),以及個性概念(Self)和弗洛伊德的自我(Ego)之間都有某種類似性。”安德列耶娃:《西方現代社會心理學》,李翼鵬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頁。但在這種形式上的類似性之下,有著實質性的區別。在米德這里,是I和Me共同構成了作為整體人格的Self,整體人格實際上是由I和Me兩部分構成的,而且,I更多地只能在邏輯推理上作為主動的力量而存在(因為你一旦想去經驗地觀察、審視時,I便已經成為Me了)。而在弗洛伊德這里,Id、Ego和Super-ego都是具體經驗性的存在,整體人格因而是由三個部分共同構成的。本我(Id)是心理結構之最原始的部分,完全處在潛意識中,其中充滿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和沖動,它們千方百計尋求發泄的機會;本我遵循唯樂原則。自我(Ego)源自本我,是本我因接近現實的危險而被改造的部分,它接受外界的刺激,也感受本我的興奮:自我“為了伊底(即本我——引者)的利益,控制它的運動的通路,并于欲望和動作之間插入思想的緩和因素,并利用記憶中儲存的經驗,從而推翻唯樂原則,而代之以唯實原則。唯樂原則對伊底歷程發揮巨大的影響,唯實原則則保證較滿意的安全和成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59頁。。自我在本我和現實之間周旋,此外還要接受來自超我(Super-ego)的壓力。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近似于良心,是社會文化價值內化的結果,是從兒童早期從父母師長那里體驗到的獎賞和懲罰的內化模式中產生的。充分發展的超我有兩個構成部分,一是良知,代表懲罰或什么是惡的內化,一是自我理想,代表獎賞或什么是善的內化,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概括地說,本我是“要不要”,自我是“能不能”,超我是“該不該”。弗洛伊德由此提供了一個人格結構的深度模式,而米德提供的基本上是一個平面模式。米德與弗洛伊德的另一個區別是,在弗洛伊德這里,人格結構的三部分之間,特別是本我和超我之間(實際上也就是個體和社會文化之間),處于無窮無盡的沖突之中,而在米德這里,主我和客我之間則更多的是一種彼此調適的關系。對此,安德列耶娃也指出,弗洛伊德和米德關于人格(自我)結構的觀點“盡管表面上相似,但是在個性結構的內容解釋上也有很大的區別。這首先表現在對實現內部社會監督的個性成分的作用的理解上。如果弗洛伊德的超我的作用在于壓制本能的、下意識的根源,那么,交互作用論者的規范我的作用則不在于壓制而是指導個人的行為,以便達到有效的社會交互作用。如果說,弗洛伊德的個性、自我是下意識的它和超我經常交戰的領域,那么,交互作用論者的個性仿佛是合作的領域。弗洛伊德主義者主要研究個性的內部緊張性、沖突狀態。交互作用論者主要研究個人與他人的順利合作過程持有的個性狀態和行為”安德列耶娃:《西方現代社會心理學》,李翼鵬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162頁。。事實上,“主我”和“客我”或“本我”與“超我”的關系,從一種角度看是人格內部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從另一方面看,體現的是個體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弗洛伊德看到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分裂對峙沖突(所以他才會有《文明及其不滿》),米德則看到了兩者之間的協調一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谷县| 正安县| 城市| 义乌市| 乌鲁木齐县| 南部县| 武威市| 呼和浩特市| 东方市| 连云港市| 信宜市| 平南县| 湾仔区| 霸州市| 松原市| 都昌县| 全州县| 田阳县| 天门市| 黔江区| 聊城市| 灯塔市| 亚东县| 张家界市| 龙川县| 三门峡市| 泸定县| 桐庐县| 安岳县| 盐城市| 宁陕县| 张家界市| 海兴县| 璧山县| 长治市| 大足县| 凉山| 永川市| 土默特右旗| 溆浦县| 岚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