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自我與社會是孿生兄弟”?
如上所述,米德關于“主我”(I)和“客我”(Me)的觀點有著查爾斯·霍頓·庫利的影響,庫利和米德所持的都是經驗論的自我觀。不過,在關于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上,庫利與米德有所不同的是,米德認為,社會過程在時間和邏輯上均“先于從中產生的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的存在”,在米德這里,是社會為自我賦形。但庫利則認為:“自我與社會是孿生兄弟。”庫利的觀點與他在分析自我與社會時所取的內省的、心理主義的方法有關。
庫利認為,個體的自我產生于與他人的交流互動,自我并非表現為先是個人的,然后是社會的,而是通過交往辯證地呈現出來的。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是他人對自己所作判斷的反映,因此,不可能有孤立的自我。他那著名的“鏡中我”(a 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就鮮明地體現了他的這一觀點。他說:“我們在鏡中看到我們的臉、身材和衣服,因為我們的興趣在于這些形象是屬于我們的。我們根據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們的愿望而產生滿意或不滿意的心情。同樣,我們在想象中得知別人對我們的外表、風度、目的、行動、性格、朋友等等的想法,并受這些想法的影響。”自我,正是在我們對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評價的想象中產生形成的,是由“對別人眼里我們的形象的想象,對他對這一形象的判斷的想象;某種自我感覺,如驕傲或屈辱”
所構成的。“想象”一詞,鮮明地反映出了庫利所取的內省、心理主義的方法取向。在這種內省的、心理主義的取向下,庫利進一步將社會看作是“眾多精神自我的相互交織和相互作用”
。由此,“沒有你、你們、他、他們這些相關的概念,就不存在‘我’這個概念”
。反過來,沒有參與相互作用的“精神自我”,也就沒有社會。自我與社會是孿生子。
針對庫利內省的、心理主義的取向,米德曾經這樣評價:“在像庫利的理論這樣一種社會心理學中……,所有的社會互動都是依賴于互動中的那些個體的想象,并且根據他們直接意識到的社會經驗過程中的相互影響而進行。庫利的社會心理學,就像他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所體現的,因而必然是內省的,而他的心理學方法則帶來徹底的唯我論:社會只存在于個體的心靈之中,自我的概念,無論它怎樣地在本質上是社會的,都只能是想象的一種產物。但即使對于庫利,自我也以經驗為先決條件,而經驗則是自我得以在其中萌生的一個過程;不過,由于這個過程對他來說主要是內隱的和個體的,而不是外顯的、社會的,因而在形而上學的立場上,他和他的心理學只能屬于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而不是客觀主義和自然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