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 周潔紅
- 3422字
- 2019-12-06 09:57:20
第二節 農產品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的關系
一、部分相關概念的比較
(一)農產品流通與農產品物流
一般認為,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行為,是運動著的具有交換價值的物質在流動中尋找通道并得以實現的過程。自從中國引入物流概念開始,許多專家學者都曾對其進行解釋,但由于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人們對物流概念所做的解釋也不盡相同。然而不管人們怎樣解釋和表述物流概念,有一點認識卻是共同的,那就是:物流是物質資料的實體性流轉。換言之,他們把物流看成是“物”和“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可以認為流通是人類社會物質運動和流動變化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客觀過程,而物流是這一過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觀點也可以解釋農產品流通和物流的關系。盡管農產品物流終究不同于工業物流和商業物流,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如農產品的大眾生產、大眾消費的特點及產品較低的差別化程度,使得物流鏈上各組織主體間相互選擇的余地很大,易造成物流鏈的動蕩,但無論研究的側重點是否不同,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如果要根據現代物流理論強調物流系統的整合和優化,首先必須將農產品物流的概念獨立出來,將基于物流功能性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總和統一在這一概念下加以研究,探尋通過現代物流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途徑。
(二)農產品流通渠道、分銷通路、供應鏈
1.農產品流通渠道
農產品流通渠道是指農產品及其所有權等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的移動路線。通常流通渠道是指一系列各種不同的流通組織。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應朝著渠道戰略“雙重化”、渠道結構“扁平化、多元化”、渠道關系“聯盟化、一體化”、渠道職能“專業化”、渠道主體“組織化、規模化”、渠道運作“信息化”、渠道終端“連鎖化、超市化”、交易方式“現代化”、渠道環境“規范化、有序化”的方向發展。
2.農產品分銷通路
分銷通路是商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的活動與過程,因此,商品流通渠道和分銷通路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只是所屬學科和分析問題的角度上的差異。
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沒有使用流通和商業等詞語,而廣泛地使用了“分銷”一詞。有學者認為,分銷與流通有密切的聯系,二者都表示商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的活動與過程,但是角度不同,分銷是微觀企業角度的問題,而流通是宏觀社會角度的問題,在管理學中是分銷問題,在經濟學中是流通問題,從個體的角度看是分銷問題,從整體的角度看則是流通問題。
3.農產品供應鏈
供應鏈是比較新的概念,是隨著現代物流概念的引入而進入人們研究視野的。供應鏈的概念最早是由Martha、Cooper等人于1982年提出的,源于對物流管理的研究。到現在為止,供應鏈的統一定義并沒有形成,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有的學者認為,供應鏈是指在生產及流通過程中,為將貨物和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聯結上游和下游企業而形成的組織網絡,它是一種關聯企業的順序組合,它借助渠道關系把產品和服務導向市場,為了反映買方市場條件下,供應鏈是由客戶的需求推動而非供應商推動的特點,供應鏈也常常稱為需求鏈(demand chain),又因為在供應鏈中,產品形態變化的過程是其價值不斷增加和服務增值的過程,所以其也被稱為價值鏈(value chain)。
農產品供應鏈的概念正如供應鏈的概念一樣至今沒有統一,結合農產品特征和研究邊界,筆者贊同冷志杰主編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一書中的定義,即農產品供應鏈是由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種植者、養殖者、加工者、物流服務經銷商、消費者各個環節構成的組織形式或網絡結構。
二、農產品物流管理與供應鏈
(一)農產品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關系
狹義的物流管理指的是實體配送的部分,就是如何將產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送到消費者的手中。廣義而言物流管理則與供應鏈管理是類似的概念,供應鏈管理是傳統物流管理的延伸,即跨組織一體化的物流管理。一般而言,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代表一連串的演進過程。大衛·弗雷德里克·羅斯(D.F. Ross)認為,過去三十年來,物流已經從單純的作業功能演變成主要制造與配銷公司的基本策略要素。他也進一步將物流管理到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0年以前):此階段為倉儲與運輸階段(主要是對下游的實體配送),物流功能包含于其他企業流程中。管理著重于作業績效。
第二階段(1970—1980年):全面成本管理階段,企業內部功能集中化。管理著重于作業最佳化,并強調成本與顧客服務。
第三階段(1980—1990年):整合物流管理階段,將相關的物流功能(如物料管理、采購、生產計劃)整合。管理著重于戰術性以及策略性物流規劃。
第四階段(1990—1998年):供應鏈管理階段,主要根據供應商、制造商、物流商和顧客,發展伙伴關系或虛擬組織,構建成為聯盟關系。管理著重整體遠景及目標。
從這一演變過程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是由物流管理發展而來的,但是供應鏈管理已經超出了傳統物流管理的范圍,成為一種跨企業邊界的一體化的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的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1.供應鏈管理是物流運作管理的擴展
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從只關注物流活動轉到關注優化所有的企業職能,包括需求管理、市場營銷、財務和物流等,并將這些活動緊密地集成起來,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及顧客服務、成本管理以及增值服務等方面的重大突破。鑒于成本控制成功非常重要,物流績效將逐漸根據整個企業的準時制生產方式(j ust in time,簡稱JIT)和快速反應目標來確定。這種內部的定位要求高層管理將企業的戰略計劃和組織結構的關注點放在物流職能上。
2.供應鏈管理是物流一體化管理的延伸
供應鏈管理將公司外部的競爭優勢機會包含在內,關注外部企業的業務職能,通過重塑它們與代理商、顧客和第三方聯盟之間的關系來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競爭空間的擴大。通過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應用將整個供應鏈連接在一起,企業將視自己和其貿易伙伴為一個擴展企業,這成為一種創造市場價值的全新方法。
3.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新戰略
供應鏈管理在運作方面仍然關注傳統的物流運作任務,比如加速供應鏈存貨的流動,與貿易伙伴一起優化內部職能并且提供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持續降低成本以提高生產效率的機制。然而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要素和真正力量還是體現在它的戰略方面,供應鏈管理通過擴展企業的外部定位和網絡能力,使供應鏈中的各企業建立起一個共同市場和競爭視野,構造出一個變革性渠道聯盟以尋找在產品和服務方面的重大突破。通過管理復雜的渠道關系,使企業能主導市場方向,產生有關的新業務,探索關鍵性的新機會。
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到,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戰略管理、營銷管理、業務流程重組等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供應鏈管理的產生是很多管理和方法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結果。可以在許多管理學科中找到供應鏈管理的雛形,它位于物流管理、業務流程重組、戰略管理及營銷管理等學科發展的交匯點上。但供應鏈管理絕不是這些管理學內容的簡單疊加。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農產品供應鏈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者的統一,是現代農產品物流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是現代科技和信息網絡經濟發展起來之后的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管理理念。由于農產品物流對象沿著整個供應鏈的鏈條流動,那么農產品物流管理很自然地成為供應鏈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農產品物流主要關注組織內部的功能整合,而供應鏈僅關注組織內部的一體化是不夠的,還需強調組織外部的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涉及從原材料到農產品交付給最終用戶的整個物流增值過程,農產品物流涉及農業生產經營企業之間的價值流過程,是經營者之間的銜接管理活動。總體來說,物流的管理過程和供應鏈的管理過程難以截然分開。
(二)農產品物流管理在供應鏈中的地位
英國著名供應鏈專家馬丁·克里斯多夫認為,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無疑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其是否有效,從當前的實踐看,很大程度取決于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作業環節的管理和運作狀況,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發揮整體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農產品供應鏈也是圍繞一個核心企業對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整合,將生產商、分銷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等各方連接成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網絡。其中農產品物流也是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供應鏈管理下的物流表現出極大的集成化優勢,可以設計出專業化的靈活多變的物流網絡,建立合理的物流路徑和節點,從而全面提高物流的運作效率(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知識詳見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