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 周潔紅
- 8077字
- 2019-12-06 09:57:19
第一節 農產品與物流
一、農產品及農產食品
(一)農產品及農產食品的概念
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農產品作為農業生產中出產的產品,與工業品相對應,它的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植物類、畜牧類和漁業類等食用類農產品,又包括干草、香精油、動物皮毛等非食用類農產品。
食品,是人類食用的物品,由于原料來自農產品,通常我們也稱為農產食品,一般包括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其中天然食品是指在大自然中生長、未經加工制作、可供人類食用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谷物等;加工食品則是指經過一定的工藝加工后生產出來的供人們食用或者飲用的制成品,如大米、小麥粉、果汁飲料等。
我國是農產食品生產和消費的大國,2015年,我國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達607.7千克。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入,農產品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2015年,我國主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出口創匯達581.54億美元。
(二)農產品市場的特點
1.大部分農產品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農產品中的大部分是人們的必需品,且是一次性消費產品,市場需求彈性小。據統計,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結構中糧食占38%,食用油占3%,肉禽蛋奶占16%,蔬菜占27%,水果占11%,水產品占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除糧食以外的其他非主食產品消費比例在逐年增長。
2.農產食品關系到人們的健康
農產食品關系到人們的健康,衛生要求高,進出口受到不同嚴格標準的限制,流通時不僅要考慮農產食品的質量安全,還要考慮環境的污染問題,綠色物流的意義更加巨大。
3.農產品對物流的依賴性大
農產品生產的地域性、季節性與消費的普遍性、全年性之間的矛盾要靠農產品物流來解決,同時農產品屬于生命周期短的產品,保質保鮮困難,運輸儲存需要專門的低溫保存設施。因此農產品銷售的時效性強,在一日之內農產品的價格變化也較大。農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市場對農產品物流的依賴程度較高。
4.農產品貿易規模大
農產品貿易規模大,歷年成交批量大,國際運輸量也大,很多農產品已形成國際集散市場,進行巨額期貨交易。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世界農產品貿易,特別是農產食品貿易隨營養結構變化。主糧的需求量趨于減少,動物性高蛋白產品和水果的需求量趨于增加。同時,原料性食品向加工食品發展,因為食品加工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高,適應遠洋運輸和擴大國際市場的需要。
二、農產品物流的概念
(一)對物流的認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物流的定義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的結合。所以,人們把物流看成是“物”和“流”的有機結合。
美國是物流認識和實踐的發源地,1901年,約翰·F.格魯維爾在《農產品流通產業委員會報告》中第一次論述了影響農產品配送成本的各因素,揭開了認識物流的序幕。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的最新定義指出,物流是供應鏈流程的一部分,它通過有效率和有效力的計劃,對商品的儲存、流動進行控制并提供相應服務和相關信息,以滿足從原產地到消費地的過程中消費者的需要。1956年,日本從美國引入物流概念,當時的物流被理解為“在連接生產和消費間對物資履行保管、運輸、裝卸、包裝、加工等功能,以及作為控制這類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資銷售中起到了橋梁作用”。
我國引入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此時的物流已被稱為logistics,而不是最早的physical distribution(PD)的概念了。logistics的原意為“后勤”,這是二戰期間軍隊在運輸彈藥和糧食等給養時使用的一個名詞,它是為維護戰爭需要的后勤保障系統。把logistics用于物資的流通中,物流已不再單純考慮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貨物配送問題,而需要考慮供應商到生產者對原材料的采購以及生產者本身在成品制造過程中的運輸、保管和信息等各個方面。因此,可以將物流定義為: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把產品的加工、包裝、儲藏、配送、裝卸、信息處理等環節進行一體化綜合,使產品安全、便捷、高效地從生產環節進入消費環節。
盡管國內外有各種有關物流的定義,但是對其基本實質的認識應該是一致的,即物流是指通過不同的經濟活動(如計劃、控制與實施),對資源從原產地到最終消費者的有關選址、移動和存儲業務活動的一個優化過程。
(二)農產品物流的內涵
長期以來,人們視農產品物流為農產品流通中的運輸、儲存和裝卸,這種認識具有片面性。目前,物流正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過渡。根據物流概念的發展,結合農業的特點,農產品物流是指物流為滿足用戶需求、實現農產品價值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物理性運動。具體地說,它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運輸、儲存、裝卸、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分銷、信息活動等一系列環節,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農產品價值增值以及特定組織的利潤目標。劉東英認為,當物流單純以功能性活動為特征從屬于流通活動的時候,物流必然被涵蓋于對總體流通的研究之中。從這一層面來說,農產品物流屬于農產品流通的范疇。
農產品物流不同于農業物流。一般認為農業物流是指從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農業生產的組織到農產品加工、儲運、分銷等,實現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流動;農產品物流是指為滿足用戶需求,實現農產品價值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物理性經濟活動。從這種概念上來看,農產品物流也是農業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農產品物流內涵的擴充,有觀點指出現代農產品物流是指從農產品生產的經營、組織到農產品加工、儲運、分銷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體,是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流,是運用現代化的物流管理、物流技術、物流設備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分銷等從供應地至需求地的農產品全壽命周期的組織、控制與管理。根據這種觀點,現今農產品物流同農業物流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三、農產品物流的特點
(一)農產品物流量大
廣義上的農業不但包括種植業,而且包含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等。如今,不管是糧食、經濟作物還是畜牧產品和水產品,都大量轉化為商品,商品率很高,它們不僅直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而且還向食品工業、輕紡工業、化工工業提供原料。因此,農產品物流的需求量大,范圍廣,要求農產品進行空間范圍的合理布局和規劃。農產品生產受自然條件制約大,各地因氣候、土壤、降水等情況的不同,在農產品種植上適宜不同的品種。如果某一地區不顧自然條件,盲目種植,其產量和質量均比適宜地區差得多。這樣的農產品會因為銷售困難而難以進入流通渠道,可能較長時間地儲存于倉庫,對農產品物流的通暢形成障礙。
(二)農產品物流運作具有相對獨立性
農產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它的基礎設施、存儲條件、運輸工具、技術手段等方面具有相對獨立的特性。在農產品儲運過程中,為使農產品的使用價值得到保證,需采取低溫、防潮、烘干、防蟲害等一系列技術措施。這并非交通部門和其他部門單獨能做到的,它要求有配套的硬件設施,包括專門設立的倉庫、輸送設備、專用碼頭、專用運輸工具、裝卸設備等。而且,農產品物流中的發、收以及中轉環節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以確保農產品品質、質量達到規定要求。這是其他許多商品所不具備的。
(三)農產品物流具有分散性
農業生產的異質性,決定了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供應主體數量多、規模小。縱觀從生產到消費所經歷的各個環節,每一個生產者就會發現,以他們個人的生產量與市場銜接,根本無法達到規模經濟,且交易成本高。顯然,相對于工業品物流,由眾多的分散的無差異的農戶組成物流主體的一部分是農產品物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物流的一個特性。這種特性決定了農產品運輸和裝卸比多數工業品要復雜得多,常常需要兩個以上的儲存點和兩次以上的裝卸工作,單位產品運輸的社會勞動消耗大。只有科學規劃農產品物流流向,才能有效地避免對流、倒流、迂回等不合理運輸現象。
(四)農產品物流過程具有生產性
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是由農業生產過程性質決定的。農業生產是人們利用生物的功能,通過人們的勞動去強化或控制生物生命的過程。植物性產品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動物性產品的培養需要經過繁殖、飼養、防疫等過程。植物性產品收獲后,動物性產品處理后,仍然是一種生物狀態,即細胞組織,而且都含有一定的水分。進入流通領域以后,農產品還需要進行加工處理,才能進入消費領域。如儲存在糧庫里的糧食,為了控制它的水分含量,需要定期進行烘干,進入消費領域前還需要加工。由商業部門收購上來的棉花,還必須根據棉花纖維長度進行分類、整理。豬、牛、羊等牲畜收購上來后要進行屠宰。有的活豬、活雞、活魚還要經過流通中介組織的喂養。有些新鮮蔬菜,如西紅柿和小白菜,在采摘后還很鮮嫩,經過流通組織的運輸儲存到銷售這樣一個過程后,會變黃變老,甚至出現部分腐爛,有的損耗達30%~50%。因此,農產品物流過程包括貯存、運輸、加工、交易等多個環節,農產品經過加工整理后,能大大提高自身的附加值。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產品物流中的加工環節地位日益顯得重要。
(五)農產品物流具有非均衡性
農業生產是以自然再生產為基礎的經濟再生產過程,自然條件的差異決定了農產品的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一個品種只能在某個區域或某幾個區域生產,并且農產品尤其是植物性產品,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農業生產者不能在一個年度內均勻地分布生產能力,只能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在某一個特定時期內集中生產某一個品種,因而同一種農產品的市場供給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季節性和集中性的特點。成熟季節則在產區集中大量上市,而其他季節又供應不足,這就與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具有地域的廣泛性、時間上的均衡性產生了矛盾,于是農產品物流組織就要在旺季時組織市場營銷,同時進行必要的農產品儲備,通過適時吞吐,燙平淡旺季之間的供求波動和價格波動,實現農產品的供求平衡。
(六)農產品物流具有風險性
大多數農產品的消費都表現為人們生理需求的滿足,因此農產品流通的需求規模與人口數量的相關性很強。在人口總量增長趨緩的情況下,人們生理需求的相對穩定性使得農產品市場需求量也具有相對平穩的特點,有些農產品如糧食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其需求量反而還會有所減少。農產品的生產雖然受到土地等自然資源的約束,但農業生產要素之間具有可替代性,技術進步可以克服自然資源短缺的局限性,因而農產品的供給彈性較大。據測算,即使是科技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價格變動的供應彈性也在0.3~0.9百分點。在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條件下,農產品需求的變化幅度較小,而供給的變化幅度較大。價格上升,則造成農產品生產過量和市場滯銷;價格下降,則造成農產品生產不足和市場供應緊張。過大的經營風險會降低經營者的未來預期,往往會使經營者更多地采取短期的機會主義行為,不利于形成有序的市場競爭格局,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穩定。因此,農產品物流首先要承擔的責任是保持物流的持續有效,充分發揮農產品物流組織的流通先導性作用,以保證農產品供求平衡,保證農產品商品價值的實現。
四、農產品物流的分類
農產品物流分類的專業性是很強的,從生物特性和物流特性以及物流的需求、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等不同角度等,農產品物流活動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根據農產品物流的具體對象分類
按照具體對象的不同,農產品物流可以分為糧食作物物流、經濟作物物流、鮮活食品物流、林產品物流和其他農產品物流。
1.糧食作物物流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物質資源,主要用作主食,包括人的口糧、牲畜飼料和其他工業用糧。具體有水稻、小麥、玉米、谷子、高粱、大麥、蕎麥、大豆、油菜籽、向日葵、芝麻、花生等。糧食作物物流流量大,搞好糧食物流,對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經濟作物物流
經濟作物除滿足人們食用需求外,還是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的原料,商品率大大高于糧食作物,物流需求大。具體包括:紡織原料,如棉、麻、絲、毛等;輕工業原料,如糖、煙、茶、可可等。經濟作物物流依經濟作物品種進行細分。
3.鮮活食品物流
鮮活食品主要包括鮮食的豬牛羊肉、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它分為果蔬產品物流、畜產品物流和水產品物流。畜產品物流可進一步分為肉類、蛋類、奶類產品物流等;而水產品物流分為淡水水產品物流和海洋水產品物流。一般而言,淡水水產品比較分散,要求靈活性較強的短物流,而海洋水產品因常常需要加工,對物流的技術要求高。鮮活食品在儲運過程中損失率比較高,對物流技術和裝備水平要求也比較高,100%需要冷鏈。而我國鮮活食品物流仍以常溫和自然物流為主,只有25%的農產品公路運輸達到冷藏水平。有關數據表明這類食品在物流作業過程中損失率有時高達30%~35%,即有約1/3的鮮活食品在物流作業中被消耗掉。
4.林產品物流
林產品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營林和竹木采伐對物流需求大,主要體現在林產品的運輸、裝卸和搬運物流上。
5.其他農產品物流
不能歸入上述幾類的農產品物流,統稱為其他農產品物流。
(二)根據農產品物流在供應鏈中的作用分類
按照在供應鏈中作用的不同,農產品物流可以分為農產品生產物流、農產品銷售物流、農產品廢棄物物流。
1.農產品生產物流
農產品生產物流是指從農作物耕作、田間管理到農作物收獲的整個過程中,由于配置、操作和回收各種勞動要素所形成的物流。生產物流是生產農產品的農戶或農場所特有的,它需要與生產過程同步。
農產品生產物流按照生產環節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一是產前物流,包括耕種、養殖物流及相關的信息物流,即為耕種、養殖配置生產要素的物流,如農業拖拉機等農業機械設備及生產工具的調配和運作,種子、化肥、地膜等的下種和布施;二是產中物流,主要指培育農作物生長的田間物流管理活動和養殖畜禽、魚類等的管理活動,包括育苗、插秧、鋤田、除耪、整枝、殺蟲、追肥、澆水等作業所形成的物流;三是產后物流,即為了收獲農作物形成的物流,其中包括農作物收割、回運、脫粒、晾曬、篩選、處理、包裝、入庫作業或動物捕撈和處理等作業所形成的物流。
農產品生產物流的合理化對生產成本有很大的影響。保持農產品生產的穩定性,才可以保證農產品的順暢流轉,縮短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減少生產成本,避免由于生產物流不暢而導致的農業生產減產甚至停頓。
2.農產品銷售物流
農產品銷售物流是指為了實現農產品的保值增值,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農產品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出售農產品時,伴隨銷售和加工活動將農產品所有權轉移給客戶而引發的一系列物流活動。它包括為了銷售農產品而實行的收購、保鮮、運輸、檢驗、儲存、裝卸,以及為了滿足用戶需要而實施的包裝、配送、各類加工、分銷等活動。
在這個環節中,物流活動參與者較多,按照在銷售物流的上下游中有無中介主體參與,農產品銷售物流可以分為兩種形式:①無中介主體參與的“單段二元式”物流;②有中介主體參與的“雙段三元式”甚至“多段眾元式”物流。
3.農產品廢棄物物流
在農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過程中,必然產生大量廢棄物、無用物,對它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處理。一是將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加以分揀、加工,使其成為有用的物資重新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以實現資源的再利用,這叫回收或者再生,例如廢紙和其他可回收包裝物。二是對已喪失再利用價值的廢棄物,從環境保護的目的出發,將其送到指定地點堆放焚燒、掩埋或采取特殊處理方法,這叫廢棄。農產品物流中,必然要排放各種排放物(或稱廢料),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可以從初始排放物中回收可再生利用的部分——再生資源。在排放物處理過程中發生的運輸、搬運裝卸、加工等物流活動便構成了農產品回收與廢棄物物流。
建立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循環往復系統即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系統,實現資源的再利用,這是現代物流管理的焦點——綠色物流的內容。
(三)根據農產品物流儲運條件的不同分類
按照儲運條件不同,農產品物流可以分為常溫鏈物流、冷藏鏈物流、保鮮鏈物流。
1.常溫鏈物流
常溫鏈物流是指在通常的自然條件下對農產品進行的儲存、運輸、裝卸搬運以及流通加工處理,創造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時間價值、空間價值以及流通加工價值。大多數非鮮活類農產品不需要特殊條件就可以完成物流過程,如各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活的牲畜等。
2.冷藏鏈物流
冷藏鏈物流是指在低溫下完成農產品的儲存、運輸、保管、銷售等活動,它是以制冷技術和設備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持易腐農產品原有品質的物流活動。很多農產品從性質上要求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中,要連續不斷地保持適宜溫度、濕度等條件,因為降低溫度可以抑制農產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減弱農產品自身生理活動強度,有效延長易腐農產品的儲藏期,保證儲運質量。
3.保鮮鏈物流
保鮮鏈物流是指綜合運用各種適宜的保鮮方法和手段,使鮮活易腐農產食品在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的各環節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鮮活特性和品質的系統。謝如鶴認為,要實現保鮮鏈除了應具有實現冷藏鏈的所有條件外還要具有3M條件,即保鮮工具與手段(means)、保鮮方法(methods)和管理措施(management)。
(四)根據農產品物流主體方的目的不同分類
根據提供農產品物流服務的主體不同,將農產品物流分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
1.第一方物流
第一方物流(1 PL)指農產品賣方即農產品生產者或者供應方組織的物流活動。這些組織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和供應商品,但為了其自身生產和銷售的需要也會進行物流網絡及設備的投資、經營與管理。供應方或者廠商一般都需要投資配備一些倉庫、運輸車輛等物流基礎設施。賣方為了保證生產正常進行而建設的物流設施是生產物流設施,為了產品的銷售而在銷售網絡中配備的物流設施是銷售物流設施。總的來說,第一方物流是農產品生產企業或流通企業自己來進行物流的運作,不依靠社會化的物流服務,它實質上是供方物流,是由供應方到其各個用戶的物流。
近幾年,經濟高速發展對行業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方物流的弊端開始凸顯:生產經營活動越來越復雜,“大而全、小而全”的客觀現實使得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不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生產經營活動中。與此同時,行業分工開始了巨大的變革。無論服務領域還是生產型企業,逐漸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現象,一是服務領域的細分;二是企業內部職能的細分與專注。這使得農產品物流也逐漸從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中被剝離出來,使農產品經營者集中精力于生產和管理,而且避免了投資的風險和存貨的風險。
2.第二方物流
第二方物流(2PL)實際上是農產品需求方物流,或者說是購進物流,如用戶去農產品生產地購買并自己運回產品。其原理與農產品第一方物流的原理相同,唯一不同的只是概念。
3.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3PL或TPL)是指通過與農產品供應方(第一方)或需求方(第二方)的合作來提供其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它不擁有農產品,不參與農產品的買賣,而是為農產品購買者提供以合同為約束、以結盟為基礎的,系列化、個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務。最常見的3PL服務包括設計物流系統、EDI(電子數據交換)能力、報表管理、貨物集運、選擇承運人與貨代人、海關代理、信息管理、倉儲、咨詢、運費支付、運費談判等。
4.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4PL)是1998年美國埃森哲咨詢公司率先提出的,這種物流專門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規劃、咨詢、物流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等服務。第四方并不實際承擔具體的物流運作活動。
一般情況下政府為促進地區物流產業發展領頭搭建第四方物流平臺,提供共享及發布信息服務,是供需雙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領導力量。它不是物流的利益方,而是通過擁有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以及其他資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以此獲取一定的利潤。它幫助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資源,并且依靠優秀的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技術供應商、管理咨詢機構以及其他增值服務商,為客戶提供獨特的和廣泛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5.第五方物流
關于第五方物流(5PL)的提法目前還不多,還沒能形成完整而系統的認識。有人認為它是從事物流人才培訓的一方,也有人認為它應該是專門為其余四方提供信息支持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