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鑒清談:茶葉審評與品鑒
- 張琳潔
- 2823字
- 2020-03-12 15:52:23
綠茶的審評實驗設計
實驗一 名優綠茶的認識
1.實驗的目的
認識我國不同茶區的名優綠茶,學習名優綠茶審評方法,體會不同造型、不同產區的綠茶的區別。
2.實驗的內容
按照五項因子評茶法對我國不同產區的名優綠茶進行感官審評,對比分析區別和相似點,撰寫評語。
3.主要儀器設備和材料
不同種類的名優綠茶(審評教學樣),茶葉樣罐、樣盤、通用型審評杯碗、湯勺、天平、計時器、葉底盤、吐茶桶、記錄紙等茶葉感官審評全套設備。
4.操作方法與實驗步驟
外形審評:將樣罐中的茶樣倒入茶樣盤中,看茶葉的外形特點,從嫩度、形狀、色澤、整碎、凈雜的角度去觀察和描述。
嫩度主要從含芽量、鋒苗的比例和茸毛含量來判斷;
形狀主要看是否符合該茶類的風格,分辨出是扁形茶、顆粒茶、蘭花形或者針形茶等;
色澤主要看干茶的顏色、枯潤度、調勻程度;
整碎在于如果茶樣能夠分出上、中、下三段茶,注意其中的比例,對于脫檔或碎茶特多的情況都應注意;
凈度側重莖、梗、片、樸的含量。(絕大多數細嫩綠茶采摘時要求不帶魚葉,但黃山毛峰的象牙色魚葉屬于特殊風格)。
內質審評:參考《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 23776-2009)中名優綠茶的標準,從干評茶樣中取樣3.0g,放入容量為150mL的通用型審評杯,沖入100°C沸水至口沿后加蓋,計時4分鐘后瀝湯。看湯色,嗅香氣,嘗滋味,看葉底。
湯色注重顏色、亮暗程度、清濁狀況等。(對于茸毛含量特多的茶,茶湯會有毫渾現象,要注意和茶湯品質不佳的渾濁現象區分開。)
香氣審評分三次進行,即按照熱嗅辨純異、溫嗅辨濃度類型、冷嗅辨持久度來進行。綠茶香氣強調純正,以偶帶花香、嫩香、清香、栗香為優;以淡薄、低沉、粗老為差;有煙焦、霉氣者為次品或劣變茶。
茶滋味審評依據湯的濃淡、醇澀、爽鈍等特點進行。(要注意濃度大和滋味澀的區別,結合外形特點分析。)
看葉底以原料嫩而芽多、厚而柔軟、勻齊明亮的為好,以葉質粗老、硬、薄、花雜、老嫩不一、大小欠勻、色澤不調和為差;色澤以淡綠微黃、鮮明一致為佳,其次是黃綠色,而深綠、暗綠表明品質欠佳。
5.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各地采集的教學用茶種類不同,可根據實驗情況記錄實驗中綠茶的評語,使用的茶樣審評單如表2-2所示
表2-2 茶葉審評

思考
1.揉捻的輕重對茶湯滋味有何影響?
2.不同茶區名優綠茶的風格特點是什么?
實驗二 烘青和炒青大宗綠茶的認識和對比
1.實驗的目的
了解烘干和炒干的綠茶在風格上的區別,認識精制后的大宗綠茶等級之間的細微變化。
2.實驗的內容
使用感官審評方法評價不同等級之間的烘青綠茶和炒青綠茶
3.主要儀器設備和材料
不同等級的烘青教學茶樣,不同等級的炒青教學樣,茶葉樣罐、樣盤、通用型審評杯碗、湯勺、天平、計時器、葉底盤、吐茶桶、記錄紙等茶葉感官審評全套設備。
4.操作方法與實驗步驟
外形審評:將樣罐中的茶樣倒入茶樣盤中,看茶葉的外形特點,從嫩度、形狀、色澤、勻度、凈雜的角度去觀察和描述。
嫩度是指茶葉原料的生長程度,通常是“原料越嫩,綠茶品質越好”,嫩的原料不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狀優美,而且內含品質成分豐富、協調。嫩度主要從含芽量、鋒苗的比例和茸毛含量來判斷。不同等級綠茶之間在這些方面或有區別的,通常是嫩綠者優,綠者中,深綠者次;同一色澤類型的綠茶以鮮活、有光澤者優,枯、暗者劣。
色澤反映出制茶原料的優劣、工藝是否合理以及保管是否得當。色澤主要看干茶的顏色、枯潤度、調勻程度,注意對比烘青和炒青在色澤上的差別,以及嫩度不同的等級茶之間的色澤差別。
勻整度主要看茶葉的勻齊和完整度。勻齊、完整者優,斷碎、大小不勻者次。注意判斷烘青和炒青茶勻整度的差異,以及不同等級之間茶葉勻整度的區別。
凈度主要看有無茶梗、茶片及非茶葉夾雜物,潔凈者優,側重莖、梗、片、樸的含量。(隨著嫩度降低,等級越低的茶所含的粗老葉、梗和茶果越多。)
內質審評:參考《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 23776—2009)中普通綠茶的標準,從干評茶樣中取樣3.0g,放入容量為150mL的通用型審評杯,沖入100°C沸水至口沿后加蓋,計時5分鐘后瀝湯。看湯色,嗅香氣,嘗滋味,看葉底。
湯色注重顏色、亮暗程度、清濁狀況等。茶湯色澤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優劣,工藝是否合理和變質有無。綠茶湯色類型的優劣依次為嫩綠、綠、深綠、暗綠,即茶湯色澤由淺到深;清澈明亮者優,暗、渾濁者劣;茶碗內無沉淀物者優。
香氣審評分三次進行,即按照熱嗅辨純異、溫嗅辨濃度類型、冷嗅辨持久度來進行。綠茶的香氣主要與茶樹品種、生長環境、茶樹營養狀況以及加工技術等有關。大宗香氣類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優,純正者次,粗老氣、煙、焦、異味者劣;清爽者優,沉悶者劣;新鮮高長者優,陳、霉者劣。
滋味審評依據茶湯的濃淡、醇澀、爽鈍等特點進行。鮮嫩爽口、清鮮回甘者優,濃、淡者次,苦、澀者再次之,異味者劣。注意分辨較老原料的茶葉表現的粗老或粗淡的味道,以及烘青綠茶與炒青綠茶在滋味風格上的整體差異。
審評葉底的嫩度、色澤、明暗度和勻齊度(包括嫩度的勻齊度和色澤的勻齊度)。主要反映原料優劣,制茶工藝是否合理。葉底鮮綠明亮、勻齊完整、葉質柔軟者優,葉色暗、花雜、斷碎、粗老者劣。注意觀察葉底與香氣滋味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烘青綠茶和炒青綠茶葉底顏色的區別等。
5.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根據實驗結果記錄評語,審評單同表2-2。
6.實驗結果與分析
烘青與炒青綠茶在干茶外形、色澤、香型、香氣持久度以及滋味的特點都有不同,葉底的完整性也有不同。
思考
烘青細嫩綠茶和炒青細嫩綠茶各適用怎樣的沖泡方法?
實驗三 對樣評茶
1.實驗的目的
學習對照某一特定標準樣來評定茶葉的品質。
2.實驗的內容
參照標準樣,對審評樣進行感官審評并計分,做出判斷。
3.主要儀器設備和材料
評茶標準樣(或參照樣),審評樣,茶葉樣罐、樣盤、通用型審評杯碗、湯勺、天平、計時器、葉底盤、吐茶桶、記錄紙等茶葉感官審評全套設備。
4.操作方法與實驗步驟
外形審評:將參照樣和審評樣各倒入茶樣盤中,看茶葉的外形特點,根據顆粒或條索、勻整度、色澤、凈度判斷審評樣較之參照樣屬于“高、稍高、相當、稍低、低”五項中的哪一級。
內質審評:參考《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23776-2009)中的相關標準,取樣,沖入沸水,計時,瀝湯,判斷湯色、香氣、滋味、葉底方面審評樣較之參照樣屬于“高、較高、稍高、相當、稍低、較低、低”中的哪一級。
為使結果更加準確,評茶時可針對審評樣采取雙杯制,如發現兩杯之間有差異,應泡第三杯或第四杯,直至雙杯結果基本一致,以保證對樣的可信度。
5.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表2-3 實驗數據

對于結果的合格性判定:根據審評結果將八項內容累加進行結果判定。
任何單一審評因子的絕對值為3分者均判不合格。
總得分小于等于-3分或大于等于3分者為不合格。
6.實驗結果與分析
對樣評茶在貿易過程中應用廣泛,除了合格性判定外,還可以針對五項審評因子進行百分法計分以作為評定等級的參考。
為防止評茶人員的主觀片面性,使審評結果更為客觀可靠,可采用密碼審評,有時把審評樣和參照樣進行交換,互相對比,衡量對照結果。
思考
實際生活中,可以怎樣應用對樣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