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
- 蔣軍晶
- 3306字
- 2020-02-21 18:01:32
目的不同,上法就不同
要介紹下面三份教案的來歷,就要先介紹一下趙鏡中教授。趙教授曾任職臺灣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課程與教學組、臺東大學兒文所、臺北教育大學課程所,是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他的專長是小學語文教育、閱讀教學、兒童思考教育。
2011年2月,鏡中教授邀我赴臺北參與一次有意思的教研。就在2月9日這一天,我們圍繞《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進行同課異構、同人異構。“同課異構”就是我和趙教授用各自的方案同上這一課。“同人異構”就是趙教授一個人設計了兩份教案。
教授竟然為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了兩種方案,并且,最終采用哪一種方案,他打算在研討會上讓聽課的老師現場投票決定。研討會前我就在想象當時的場景,老師們意外,驚奇,反應過來后有小小的激動,他們爭論,投票,在教授的微笑中,氣氛走向熱烈。可惜,這樣的場景只能在想象中了。2月8日這天趙教授竟然突發惡疾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的教學設計最終定格在紙面上,再也沒有機會由趙教授自己實踐于課堂了。
第一方案策略:這片土地神圣在哪里?
一、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這片“土地”上有什么?
(結合學生的尋找,詞語記錄)
沙灘 山脈 河流 耕地
昆蟲 麋鹿 駿馬 雄鷹
松針 青草 綠葉 花朵
薄霧 藍天 白云 空氣
(正音,深情帶讀,最好排比引讀,弄出點氣勢)
二、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為什么說它是“神圣”的?
1.“神圣”是什么意思?
2.“神圣”這個詞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
● 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有感情串讀一次)
3.“神圣”反復出現了4次,每次出現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嗎?(思考、討論)
● 第一次是強調土地上的一切是神圣的。
● 第二次是強調河水是神圣的。
● 第三次是強調空氣是神圣的。
● 第四次是強調動物是神圣的。
(引讀重復出現的四句話,排比讀,讀出感覺,讀出氣勢)
● 是啊,在印第安人看來,土地上的一切是神圣的,所以他說——
● 在印第安人看來,河水是無比神圣的,所以他說——
● 在印第安人看來,空氣是無比神圣的,所以他說——
● 在印第安人看來,動物是無比神圣的,所以他說——
4.為什么土地上的一切是“神圣”的?
● 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 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 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
(引讀重復出現的四句話,排比讀,讀出感覺,讀出氣勢)
三、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片神圣的土地發生了什么變化?

(你想說什么?再回過來讀《西雅圖的呼聲》,體會其中的情感)
第二方案策略:如何讀宣言?
教學年級:五年級
教學重點:1.初步理解“宣言”的文體特色
2.借助“宣言”的文體特色,幫助理解
3.對人與大地的關系進行深度探討
教學流程:
閱讀前
一、文章背景介紹
19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向西海岸的西雅圖酋長提議,要收購他們的土地,當時西雅圖酋長手指著天空,做了這段發人深省的演說。后經多次的翻譯改寫,它成為現代環境保護的重要文獻。本篇課文,也是由此改寫而成的。
二、文體特色介紹
宣言:1.國家、政黨或團體,為表明自己在重大問題上的立場、政策、要求、做法等而發表的文告。
2.宣告,公開聲明。
特色:多為直述、肯定、論斷式的句子(有點像格言)。
例如:《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
閱讀中
一、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文章,現在再快速默讀一遍。讀的時候,請拿起筆來,試著圈出這篇文章的幾個關鍵句子。
二、請學生說說是怎樣找出關鍵句的。
1.文章中重復出現的句子。
2.總結式的或歸納式的語句。
三、有哪些關鍵句?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這篇文章就是架構在這三個(或幾個)關鍵句(或核心概念)上的。
我們一起來進一步探討:透過這些關鍵句,西雅圖酋長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1.西雅圖酋長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神圣”的意思是什么?回到文章中找線索。(神圣:尊貴的,不容侵犯的。)
2.請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這句話的?從這段話里可以讀出西雅圖酋長背后的立場或假設嗎?
3.既然說“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為什么又說“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你覺得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第一層意思:大地不屬于人類,大地不是人的財產,所以人不可能買賣大地。
第二層意思:人類屬于大地,大地擁有人類,對人類也有一份責任(提供人類空氣、河流、動植物等)。
閱讀后
回顧反思:1.了解如何閱讀“宣言”類作品了嗎?
2.知道如何抓關鍵句了嗎?
3.理解西雅圖酋長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了嗎?
第三方案策略:自我監控
一、你讀懂了什么?
我們一起跟隨智者的腳步,走進西雅圖酋長的心靈,進一步探討印第安人是如何看待人與大地的。
推理性問題導入:讀完這篇文章,從中你發現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視學生的發現與了解,進行深入探討)。
當學生提出閱讀后的理解或發現時,教師進一步追問或澄清:
1.是從哪段話知道的?
2.做了什么推論?
3.對這段話其他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嗎?
4.如何和其他的概念建立關聯?
二、哪些地方你讀不懂?
1.請同學說說哪些句子不理解。
● 樹汁流經樹干,就像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
● 河水運載我們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滿載著我們的希望。
● 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 我們深知: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2.請同學說說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理解。
● 讀慢一點。
● 反復讀。
● 多了解文章背景。
● 聯系上下文推導。
3.自己嘗試理解,小組討論交流。
三、綜合整理,聚焦。
1.這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中,哪一句最難理解?(聚焦)
2.西雅圖酋長在前面說:“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后面又說:“大地不屬于人類”,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3.經閱讀發現與推理分析后,請學生用簡單的關系圖整理出西雅圖酋長的觀點、想法。

圖一

圖二
第一層意思:大地不屬于人類,大地不是人的財產,所以人不可能買賣大地。
第二層意思:人類屬于大地,大地擁有人類,對人類也有一份責任(提供人類空氣、河流、動植物等)。
4.結合生活談自己的理解。
這三個教案,你傾向于用哪一個方案來上呢?
第一個方案,側重于教表達,側重于讓學生關注“文章里反復出現的句子”。
第二個方案,側重于教閱讀策略,側重于讓學生學習如何解讀一篇“宣言”。
第三個方案,側重于學思考,側重于讓學生在練習閱讀難懂的文章的過程中,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
其實仔細想想,從目標這個角度來分析,這三個教案沒有優劣之分。某種意義上,在分科教學體系的課堂里,目標明確、教學行為都指向目標的課都是好課。因此,一篇文章有多種上法,這不足為奇。
當然,如果我們從更多的維度來審視這三份教案,值得研究的問題還有很多。
我先用第一個方案上了一遍,我稱它為傳統版。用這個方案上著你會順手、放心,因為這堂課里有巧妙的字詞教學,實而活,有層層推進的朗讀,有摳字眼的文本解讀,有情感渲染。公開課所要的基本要素,這個方案里都有。
我又分別用第二、第三個方案上了一遍。因為最近我自己個人傾向于策略導向的學習。第一個方案,聽聽是好聽的,如果老師善于煽情,善于調動氣氛,學生似乎也學得挺有激情。但是這個版本的方案,明顯是老師主導的,老師先帶著學生解讀“土地”,再帶著學生理解“神圣”,一步一步,牽著學生往前走,老師的控制性很強。喜歡這個版本的老師,往往喜歡提煉中心詞,希望那種在課堂上“剝筍”的感覺,喜歡強調效率。而在第二、第三個方案中,學生被推到前臺。課堂上,是學生用大量時間進行合作練習,是學生在提出問題。這兩個方案側重于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閱讀策略,目標是指向長遠的,是為了使學生成為獨立的閱讀者。
不過畢竟要面對考試,畢竟已經習慣了原來的上法,盡管花了兩節課嘗試了后兩個版本的方案,但上完后,我心里還是不踏實,怕學生在考試時吃虧:總覺得有些字詞還沒鞏固;總覺得句子還沒讀熟;總覺得考點還沒講透。我想我的這種焦慮代表了一線老師的一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