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學(xué)的文本要教出“文學(xué)”的味道

一位美國學(xué)者寫了《小學(xué)校里的文學(xué)》這本書。他在書中說:通過與更藝術(shù)、更有序的文學(xué)頻繁深刻的接觸,可以培養(yǎng)孩子想象力以及觀察和虛構(gòu)的能力。他還說:在文學(xué)里,孩子能夠清楚看見,并了解那些由美好細(xì)節(jié)構(gòu)成的完整有序的整體。

事實上,教材里真正的文學(xué)作品并不多。文選型的教材也確實難編,編寫者永遠(yuǎn)在做一個權(quán)衡的工作,一冊小學(xué)教材,二十幾篇文章,要放知識性文章,要放革命歷史題材類文章,要放承載基本語文知識、語法知識的文章,留給文學(xué)的空間并不特別多,再加上編寫者對文學(xué)的認(rèn)定模糊,很多“讀者體”、“知音體”文章又?jǐn)D占了一部分空間。

所以,一冊教材,真正讓人喜歡的文學(xué)作品并不多。

當(dāng)我們好不容易碰到這樣的文學(xué)作品的時候,我們就要用文學(xué)的方式來解讀。

如果在一個學(xué)期里,我們在教材里實在找不到足夠的文學(xué)作品,我們就要自己找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來上。

《去年的樹》是日本兒童文學(xué)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經(jīng)典童話故事,已經(jīng)進(jìn)入了中國、馬來西亞的小學(xué)語文教材。中國海洋大學(xué)的朱自強教授在《小學(xué)語文兒童文學(xué)教學(xué)法》一書里,以這篇短小的童話為例,表達(dá)了一個觀點:好的文學(xué)作品,如果用不當(dāng)?shù)姆椒ㄈソ?,有時會起反作用,還不如不教,讓學(xué)生自己去讀。下面的文字是對朱自強觀點的整理,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體透徹,可以去讀朱自強教授的著作——《小學(xué)語文兒童文學(xué)教學(xué)法》。

“刻意煽情”所起到的是副作用

《去年的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朱自強教授說,他在大學(xué)課堂上講這個故事,每次都有學(xué)生眼含淚花。

這個故事的確可以打動人,里面有深情,但是,它并沒有抒情。

《去年的樹》是在用樸素的語言,克制甚至是壓抑著表現(xiàn)情感,其特征是含而不露,就像眼里含淚,但是就是忍著不讓眼淚落下來,這要比淚如雨下更為感人。

有的老師上《去年的樹》時太過于抒情甚至煽情,比如把“傷心欲絕”、“心如刀絞”這種語匯用在小鳥身上,比如在音樂的伴奏下,用“氣聲”,用夸張的感情語調(diào)讀課文。這些都有違《去年的樹》在表現(xiàn)情感上的“含而不露”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我在教學(xué)這篇童話時,把握住了《去年的樹》“克制地”表現(xiàn)情感這一特色,在課堂上,如果有學(xué)生的朗讀偏離了作品的這一風(fēng)格,我會及時地提醒:“不不不,同學(xué)們不要讀得這么‘用力’,這么煽情。盡管你有很多體會,但可以把感情平緩克制地表達(dá)出來,聽我讀——”

有感情,但是不一定“抒情”, 《去年的樹》并不直抒胸臆。不當(dāng)?shù)募で椤⒉蛔匀坏某C情、不理性的煽情都是有害的。

隨便加形容詞、提示語所起到的是副作用

加形容詞,加提示語已經(jīng)成為很多老師習(xí)慣性的教學(xué)行為。

例如,童話里,樹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闭Z文老師的第一反應(yīng)是加提示語:樹是怎樣對鳥兒說的呢?依依不舍地說,深情地說,輕輕地說,傷心地說……實際上,這反映了很多語文老師對文學(xué)的理解,對好的寫作的理解還停留在“寫得長,多用形容詞”這樣的層面上。

我自己在教學(xué)這則童話時,在導(dǎo)入部分給學(xué)生看豐子愷的兩幅漫畫,問學(xué)生:“這兩幅畫有什么特點?”一位學(xué)生回答:“不畫臉?!庇忠晃粚W(xué)生回答:“簡單明快?!倍覄t說:“有些童話也是簡單明快?!比缓箝_始講《去年的樹》,并且要求學(xué)生:“今天我們就練習(xí)干干凈凈講故事,我們在說一個場景的時候,只把事情講清楚,不隨便加形容詞。”

我這樣做,是出于對《去年的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尊重,這種尊重是品出文本文學(xué)味道的前提。讓學(xué)生用形容詞去形容樹和鳥,為樹和鳥的對話添加大量提示語,這是錯誤地理解了《去年的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是負(fù)效果的閱讀教學(xué)。

以下是我上這篇童話的課堂實錄。

《去年的樹》是一個簡潔、干凈的童話

師:今天我們要讀新美南吉的童話,最近這段時間我們都在讀新美南吉。你喜歡讀他寫的哪個童話?

生:我喜歡他寫的《小狐貍阿權(quán)》。

生:我喜歡《小狐貍買手套》。

生:我喜歡一個和尚和一個盜賊的故事,題目我忘了。

師:是的,新美南吉寫過很多童話,但我們的課本千挑萬選,選了其中的《去年的樹》。今天我們就來讀《去年的樹》。不過,在讀童話之前,請大家先看兩幅畫,好不好?這兩幅畫的作者是豐子愷,看完兩幅畫之后,你大概可以感覺出豐子愷畫畫的特點了。

生:簡單明快,而且他的畫好像從來不畫臉。

師:對,所以當(dāng)時有人寫文章評價豐子愷的畫,說豐子愷畫畫“不要臉”。你說這個作者是不是在罵豐子愷?

生:我覺得有可能是想增加美觀吧。

生:我覺得是他怕把臉畫錯了。(笑)

生:這不是在罵豐子愷,這是說豐子愷畫畫簡潔明快。

師:豐子愷畫畫“不要臉”,是說明他畫畫簡單明快,寥寥幾筆就把畫畫下來。有些畫是這樣,有些童話也是這樣,篇幅短小,語言簡單明快。比方說我們馬上要讀的《去年的樹》,你們已經(jīng)讀過了,對不對?那是你們自己讀的,我們一起再來讀一遍?!度ツ甑臉洹分v了兩個人物,是哪兩個人物呢?

生:是一只鳥和一棵樹。

師:你說這一棵樹和一只鳥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呢?

生:是朋友關(guān)系。

師:嗯,他們是朋友,而且非常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童話的第一段就寫了,請你們一起讀一讀——“一棵樹和一只鳥兒是好朋友。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著鳥兒唱?!?/p>

師:鳥兒天天給樹唱歌,樹天天聽著鳥兒唱,如果不發(fā)生什么意外的話,他們的生活還會這樣繼續(xù)下去,對不對?他們的生活如何繼續(xù)呢?——(再讀第一段)

師:可是故事要發(fā)生一點變化,第二段,意外就發(fā)生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寒冷的冬天就要來到了。鳥兒必須離開樹,飛到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去?!眱删湓捑桶艳D(zhuǎn)折講清楚了,簡潔明快。

師:因為鳥兒要走了,就出現(xiàn)了這個童話的第一次對話,是誰和誰的對話?

生:是樹和鳥的對話——樹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兵B兒說:“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鳥兒說完,就向南方飛去了。

師:對,樹和鳥兒的對話,簡潔明快,第二年鳥兒真的回來了,但是沒有看到樹,只看到一個樹根,于是出現(xiàn)了這個童話的第二次對話,是誰和誰的對話呢?

生:是鳥兒和樹根的對話——鳥兒問樹根:“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么地方去了呀?”樹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p>

師:對,然后鳥兒又到了山谷里,停在門上,于是有了這個故事的第三次對話,又是誰和誰的對話呢?

生:鳥兒和門的對話——她問大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大門回答說:“樹在廠子里被切成細(xì)條條兒,做成火柴,運到那邊的村子里賣掉了?!?/p>

師:對,于是鳥兒飛到村子里,又出現(xiàn)了這個童話里的第四次對話,是誰和誰的對話?

生:是鳥兒和女孩的對話——鳥兒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小女孩回答說:“火柴已經(jīng)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盞燈里亮著。”

師:這個童話不長,主要寫了這四次對話,大家讀了對話之后,有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覺得小鳥真的很喜歡樹,跑到東跑到西,跑到這兒,跑到那兒,就是要找到樹。

生:我覺得這只鳥和樹的友情也非常深。否則,她干嗎跑這么遠(yuǎn)找樹呢?

生:通過這四段對話,我知道了鳥兒一直在問樹在哪里,她真的很執(zhí)著。

生:這個故事挺感人的,我覺得鳥這么千辛萬苦找,是因為小鳥前面有承諾。

師:我覺得大家真的很棒,在短短的對話里,大家讀到了喜歡,讀到了友誼,讀到了承諾,讀到了執(zhí)著,真棒。

師:當(dāng)你感受到這些的時候,這個簡短的童話就要結(jié)束了,讓蔣老師來讀這個結(jié)尾吧:“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兒給燈火聽。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師:這個童話真的又短小,又簡潔,簡單干凈。

“脫離文本的情境渲染”所起到的是副作用

很多老師擅長情境渲染。一位老師在上《去年的樹》時運用了這種方法。

師:想一想,鳥兒給樹唱歌時是什么心情?

生:難過、開心……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

師:那么多的可能你是憑這段話中的哪個字看出來的?

生:“天天”。

師:齊讀開頭,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讀出來。

師:多美好的日子啊!(配樂)

“當(dāng)太陽升起”,引讀——“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當(dāng)月亮掛上樹梢”,引讀——“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雪都融化時”,引讀——“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樹葉在秋風(fēng)中飄落時”,引讀——“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迎著風(fēng),迎著雨”,引讀——“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走過冬,走過夏”,引讀——“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鳥兒坐在樹枝上唱著優(yōu)美的歌”,引讀——“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鳥兒坐在樹枝上唱著夏日小情歌”,引讀——“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鳥兒坐在樹枝上唱著晚安小夜曲”,引讀——“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p>

師:有這兩個“天天”,你體會到什么?

生:鳥兒和樹是好朋友。

生:鳥兒和樹的感情很好。

朱自強老師認(rèn)為這樣的情境渲染并不合適。因為這位老師是用自己的詞語營造著他自己得意的語境,卻把原文的語境全都破壞了。原作只寫到“小鳥整天在這棵樹上唱歌,樹整天聆聽小鳥的歌唱”,既沒有什么“月亮掛上樹梢”,也沒有“走過冬,走過夏”,更沒有“夏日小情歌”和“晚安小夜曲”。這種節(jié)外生枝的憑空想象不僅造成對閱讀文本的偏離,更造成對閱讀文本的曲解和遮蔽,對于學(xué)生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是非常不利的。在上述教學(xué)實錄中我們能看到,學(xué)生并沒有參與到閱讀中去,而只是跟著老師那喧賓奪主的“題外話”,將同一句話朗讀了九遍!這九遍朗讀不過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復(fù),沒有新的生成,因為沒有對閱讀文本的闡釋穿插其間。

可是這種離開閱讀文本任意“想象”的閱讀教學(xué)模式又似乎很是流行。

很多老師在教學(xué)《去年的樹》時,非常注重對“看”的研究?!翱础笔且粋€看似簡單的動作,但是,卻有深意存焉。要體會小鳥的“看”的深意,必須回到閱讀文本的語境中去體會。這位老師也在這個“看”字上下足了功夫——

師:故事有一個平淡的開頭,故事又接著平淡地講述。故事的結(jié)尾是否還會平淡呢?我們來看一看。(屏幕顯示:“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生:(朗讀)“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師:孩子們,讀完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你可能會留心這樣一個細(xì)節(jié)。在鳥兒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個看起來很簡單很簡單的動作,前后幾乎完全一樣的動作,你留心到這個細(xì)節(jié)了嗎?這個細(xì)節(jié)就是——

生:她唱歌前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唱完歌也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師:一個字,那就是——

生:看。

師:沒錯,就是看。一起讀——

生:(齊讀)看。

師:輕輕地讀——

生:(輕輕齊讀)看。

師:誰都知道,鳥兒為了這一刻歷盡了千辛萬苦,經(jīng)歷了那么長時間的等待,現(xiàn)在卻只能“看”。靜靜地看,默默地看,就這樣看著,看著,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現(xiàn)了過去的畫面——

(舒緩而憂傷的背景音樂響起,屏幕上課件再次依次播放鳥兒給樹唱歌的溫馨畫面)

師:她想起了,當(dāng)太陽露出笑臉的時候——

生:(讀,聲音哽咽)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她想起了,當(dāng)月亮掛上樹梢的時候——

生:(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她想起了,當(dāng)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時候——

生:(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她想起了,當(dāng)葉子在秋風(fēng)中飄落的時候——

生:(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是啊,走過風(fēng)走過雨——

生:(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越過冬,越過夏——

生:(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可是這一切再也回不來了,她分明記得自己站在樹枝上給樹唱優(yōu)美的歌,樹呢?

生:(讀)聽著鳥兒唱。

師:她分明記得自己站在樹枝上給樹唱著快樂的歌,樹呢?

生:(讀,含淚)聽著鳥兒唱。

師:她分明還記得自己站在樹枝上給樹唱著夏日小情歌,樹呢?

生:(讀)聽著鳥兒唱。

師:她分明還記得自己站在樹枝上給樹唱著晚安小夜曲,樹呢?

生:(讀,聲音哽咽)聽著鳥兒唱。

師:可是這一切再也回不來了,再也回不來了。留在鳥兒面前的只有這樣的畫面——(大屏幕回到燈火的畫面)

師: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燈火。

師:是的,她還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樹。

師:是的,她看到了樹,那已經(jīng)是去年的樹了,此時她的心里有多少話想對好朋友樹說呀!孩子們,拿起你的筆寫一寫鳥兒最想對樹說的話,寫一寫她內(nèi)心的真情告白。寫的時候,請你用“樹啊樹”開頭。

對于這一段課堂實錄,朱自強老師依舊堅持他的判斷:完全看不出學(xué)生通過“看”這一詞語從《去年的樹》中讀出了什么,也完全看不出從老師所提示的“看”中,老師和學(xué)生體會出了小鳥的什么情感。整段教學(xué)都是老師在圍繞著他自己的煽情的、空洞的詞語在大肆渲染,這些詞語淹沒了、遮蔽了閱讀文本的詞語。這種生造課文之外的語言并大做文章的做法是語文閱讀教學(xué)的一個誤區(qū)——偏離了對閱讀文本的閱讀。

在上《去年的樹》一課時,我也非常重視“看”。但我的努力方向是讓學(xué)生對“看”的感受、分析緊貼文本,讓學(xué)生真切了解到小鳥對好朋友樹的思念、關(guān)切、不舍之情。以下為我的課堂實錄。

我圈了一個“看”字

師:“唱完了歌兒,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生:我圈了最后一句中的“看”。

師:這個“看”字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作者可以寫“唱完了歌兒,鳥兒就飛走了”,這里強調(diào)了“看了一會兒”,我覺得鳥兒是向樹作永遠(yuǎn)的告別。

師:這就奇怪了,為什么鳥兒在樹根、大門那兒不作永遠(yuǎn)的告別呢?為什么到煤油燈這兒就作永遠(yuǎn)的告別了呢?

生:煤油燈里的燈火熄滅了,相當(dāng)于樹的生命就沒有了。

生:一般情況都是這樣的,前面還堅信朋友還活著,只要自己努力,朋友是可以永遠(yuǎn)在一起的。但是,燈火滅了,朋友也就不在了。

生:我也覺得是這樣,以前心里抱著希望,可是現(xiàn)在,覺得希望馬上就破滅了,所以要看一會兒。

我圈了另一個“看”字

師:一個“看”字讓我們體會到那么多。還有其他的地方嗎?

生:我也圈了“看”字,不過我圈的是前面那個“看”字。(屏幕顯示:“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兒,給燈火聽?!?

師:這兩個“看了一會兒”到底有什么區(qū)別?

生:我覺得有區(qū)別。這里的“看了一會兒”是小鳥在判斷——燈火是不是我的好朋友樹?后面的“看了一會兒”是告別。

師:他覺得兩個“看”之間有細(xì)微的差別,你們都是這樣想的嗎?

生:我覺得第一個“看了一會兒”不是判斷,是鳥兒還存有僥幸的想法。如果是判斷,盯著燈火看就可以,而這兒她是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她是希望燈火不是自己的朋友。

生:我也是這樣想的,第一個“看了一會兒”是小鳥不相信樹變成了燈火,后一個“看了一會兒”表明她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她知道要與樹永遠(yuǎn)分離了。

師:一個“看”字,大家有這么多的理解與體會,老師也有自己的想法,老師的想法更傾向于第一個“看”是小鳥在觀察,在確認(rèn),在判斷——

生:老師(強烈要求發(fā)言),我也覺得是這樣,第一個“看”,小鳥是在判斷。大家看課文,小鳥看了一會兒后,對樹唱起了“去年的歌”。這說明小鳥確認(rèn)了面前的燈火就是她的朋友樹,否則她不會唱“去年的歌”。鳥兒唱去年的歌,就是和樹共同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日子與過去的美好。

師:好一個“看”字啊,這是整個童話里邊為數(shù)不多的細(xì)節(jié)描寫,我們來讀一讀吧。

生:(讀)“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兒,給燈火聽。”

師:不不不,同學(xué)們不要讀得這么“用力”,這么煽情。盡管你有很多體會,但可以把感情平緩克制地表達(dá)出來,聽我讀——

生:(再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玉龙| 江陵县| 乌恰县| 巴林左旗| 怀远县| 上思县| 镇安县| 汽车| 根河市| 濉溪县| 洛扎县| 日喀则市| 石嘴山市| 芮城县| 达尔| 綦江县| 江西省| 安平县| 彰化县| 太白县| 廉江市| 商丘市| 馆陶县| 三台县| 即墨市| 博罗县| 铁岭市| 库尔勒市| 鹤峰县| 华池县| 翁牛特旗| 宁德市| 三台县| 平罗县| 金华市| 应城市| 威信县| 乌兰浩特市| 淳化县|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