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食用油消費結構
2011年,中國的植物油總供給量在2765萬噸左右。扣除200多萬噸的工業及其他用油(如生產方便面的食品工業等),中國居民直接食用的植物油在2480萬噸左右。2011年中國植物油人均消費量為18.4千克左右,由于生活水平不同,中國各省市的植物油人均消費量有差異,估計一線城市為25~27千克/人,經濟發達省份為18~20千克/人,經濟落后省份為12千克/人。
中國人吃的食用油按包裝可分為家庭散油、餐飲散油(含中包裝)和小包裝食用油(包括家庭小包裝食用油和餐飲小包裝食用油)。家庭散油消費量逐漸減少,小包裝食用油和餐飲散油消費量逐漸增加。
(1)農村:以家庭散油消費為主,有少量小包裝食用油,餐飲散油完全沒有。
(2)鄉鎮:以家庭散油消費為主,有一些小包裝食用油和餐飲散油。
(3)地縣級城市:家庭散油和小包裝食用油的消費量較接近,各占40%左右,餐飲散油占20%~25%左右。
(4)省會城市:家庭散油消費比例較低,以小包裝食用油消費為主,餐飲用油占30%左右。
(5)一線城市:只有郊區才可能有少量家庭散油消費;由于流動人口增加及上班族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餐飲用油上升到50%左右;小包裝食用油消費比例與省會城市相比反而有所下降。
總的來說,筆者據經驗判斷,2011年,在中國人目前的食用油消費結構里,家庭散油約占45%,為1060萬噸;小包裝食用油約占26%,為610萬噸;餐飲用油約占29%,為680萬噸。如圖1-1所示。

圖1-1 2011年中國人食用油習慣結構分析圖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食用油市場還是散油一統天下的局面,只有廣東部分地區銷售一些香港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自從1991年益海嘉里2推出金龍魚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后,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以每年30%~40%的速度飛速發展。2010年,中國食用油市場的年產值為4352億元,小包裝食用油產值為1000億元左右。
和小包裝食用油相比,散油的優勢:一是價格低廉、二是風味較重;劣勢:衛生條件很難得到保證。近年來,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散油的市場份額逐漸縮減。自從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3以后,其實已經不允許銷售散油了,各大城市相繼出臺了禁止散油出售的政策。散油不僅難以保證質量,而且容易在銷售過程中被摻假,無法獲得“QS”標志的質量安全認證。所以,食用油市場的未來必將是包裝油(包括家庭小包裝食用油和餐飲中包裝油)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