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老子》一起思考. 德篇
- 史賢龍
- 4200字
- 2019-09-12 18:49:02
第三章 上士聞道,僅能行之
(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字釋
帛書本給通行本(王弼本)出了個千古難題,本來很好理解的這一章,忽然有幾個關鍵處要被顛覆。先列舉之:
[1]勤而行之改為僅能行之:堇與僅通,均意為“僅”。這一字之改,麻煩大了?!扒诙兄弊兂伞皟H能行之”,原來的意思是勤奮地起而行動,王弼注曰“有志也”,是褒揚的意思;變成“僅能行之”后,意思成了僅僅能夠遵照行動,也就是說這個上士也不是得道之人,是個老實做事,比中士、下士好那么一點,是個不去懷疑、聽話照做的人。這樣一改,上士雖沒有貶義,但似乎也不能算是得道行道的“大丈夫”。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作:上士聞道,僅能行于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這個版本的意思更明白,上士不過是僅僅能遵道而行,中士聽到就像沒有聽到一樣,多形象的描述:類似左耳朵聽右耳朵出的狀態。
[2]昧:乙本作“費”,與昧通,昏暗不清的意思,從通行本。
[3]飛:絲之節,lei(音累),引申為坑洼不平之意,與平坦、平滑之意相反。
[4]谷:山谷,此處引申為空虛之意。
[5]建德如偷:有人為建與健通,剛健義。偷與掄通,搖晃意。皆非是也。建德,有建樹之德也,偷,本是堂堂正正的建樹卻好像偷偷摸摸之意也。
[6]質真如渝:很多注釋都將質解釋為質地、質性、本性等意思,質的本字是兩個“斤”在“鼎”(貝自的象形之物)之上,意思是在鼎上刻字,因此質有契約、承諾、證據,乃至質子、人質的意思。理解了質字,真與渝的意思就很明白,真就是真實,渝就是違背。
[7]辱:羞辱、侮辱。辱字本意是將蚌殼撬開,引申為羞辱,真是要佩服古人聯想的能力,微妙之處,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8]禺:yu(音與)角,邊角。
[9]大器晚成改為大器免成:此句《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作:大器曼成。曼在《廣雅》里解作無,曼成即無成,與帛書本免成是一個意思。
真是與人民群眾作對,流行的大器晚成王弼注(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被認為文義不通、可能有誤。
在《韓非子·喻老》《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兩書里引用老子的話,此處都是“大器晚成”,可證在戰國時代,大器晚成已經廣泛流傳。大器晚成這么好的勵志雞湯,也是自己長腿,習語易成。但折中一下,老子原文還是改為大器免成,不妨礙您以大器晚成當座右銘。
[10]大象改為天象:帛書本、郭店本,此處的大象無形,都是天象無形。所謂的天象無形,是指天象背后的天道,并不在太陽月亮漫天繁星這些看得見的形之中,而是在無形背后,主宰四時寒暑明晦風雷的天之道里。形是肉眼看得見的,象是形之后的規律,需要道心才能體察。
[11]道隱改為道褒:褒者,大也盛也。道隱無名,變成了道褒無名,即道雖然盛大,卻無以為名。與道篇第二十五章: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一脈相承。
“道隱無名”這是個好詞啊,神秘幽微,神龍見首不見尾,做領導的都喜歡著呢,把這句話移出《老子》,領導恐怕不答應呀!
[12]善貸改為善始:貸與始,語意差別就太大了。善貸且成,被用來舉收買人心的案例,如田氏代齊里的田常,大斗貸小斗還,就是一種善貸且成,成功地收買齊國民心,最后姜氏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這個“善貸”成就的就大了。至于呂不韋投資在趙國做人質的嬴異人,成為秦國相國,也是善貸且成的著名案例。改為善始且善成,語意倒是通順了,卻少了驚心動魄的智慧力量。
■翻譯
上等資質的士人,聽到道的思想后,僅僅能聽話照做;
中等資質的士人,聽到道的思想后,將信將疑當作耳旁風;
下等資質的士人,聽到道的思想后,哈哈大笑。
這些資質平庸的下士要是不大笑,還真不能證明道的高明呢!
所以老話說得好:
陽光大道,卻好像昏暗無路;筆直向前的道路,好像是在后退;
平平坦坦的道路,好像坑洼不平。上等的德性,猶如山谷一樣寬廣;
越清白純潔,卻好像黑幕重重;廣泛施與的德行,仿佛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建立德性的行為,似乎像在偷懶;真實不改的本質,好像總在變化。
純凈的潔白,好像是受到了污染;最廣大的土地,看不到四角;
最巨大的物件,不知道怎么做成;最響亮的聲音,聽不到如何鳴叫;
我們頭頂的天象,其實并沒有形狀;天道之大象,找不到名詞去描述。
可是只有這個道,才是擅長開始也擅長成就的。
■精義
本章連用十三句大道與小道相對相反的論述,開啟中國式思維里“大白非白、大忠似奸”這類話語邏輯的先河,以至于后世的所謂高人,就是能見黑為白、反向思維、不拘庸見的人。到了莊子、魏晉名士,這個話語邏輯變成了行為邏輯。
莊子喪妻,不哀悼痛哭,卻鼓盆而歌,此為大哀不哭?!肚f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族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阮籍母病,不停止與人下棋回家,下完棋后則嘔血數升,此為深情不哀?!妒勒f新語·任誕》:籍母將死,于人圍棋如故,對者求止,籍不肯,留與沃賭。既而飲酒三斗,舉聲一號嘔血數升,廢頓久之。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后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素隱行怪的人,要么是大奸大偽,要么是大智大仁。至于大仁不仁,大惡不惡之類的“辯證法”,到底哪些是智慧洞察,哪些是巧舌如簧,就要每個人自行判斷。
叔本華說:所有的真理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對;最后,被理所當然地接受。不知道他是否受到《老子》上士下士之說的啟發,叔本華這段話與老子的話一樣精辟,偉大思想總是會越百代而共鳴致敬。
從明道如昧到道褒無名的十三個“建言”(老話、習語,意思這十三句話不是老子說的,是老子引用的。)可謂句句是道理,放到今天也依然是“真言”。
明道如昧,光明大道像是幽昏黑暗;進道如退,前進的道路好像是在倒退;夷道如飛,平坦的道路好像坑坑洼洼。這三句以道路做的比喻,拿來放在創業者身上是最合適不過,放在一切初創企業、事業、產品身上,都非常貼切。反過來說,大多數一開始就光明的路,可能前面就是陷阱;一開始就前進,只是邁出很短的兩步就會停滯不前;一開始就平坦的路,后面是無盡的坑。
上德如谷,上等的德性,就像空谷一樣博大寬廣;廣德如不足,對所有人有利的德性,也許看起來并不充分;建德如偷,建立成就的德性,需要偷偷摸摸的做成。這三句對德性及其“落地”的描述,包含著多大的人世洞察!也說明在老子心里,并非不知道建立德性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
質真如渝,質本潔來還潔去,可惜明月照溝渠;大白如辱,內心精潔的人,真是很難不遭受世俗的玷污,柏楊說的醬缸文化或劉禹錫說的出淤泥而不染,不就是指大白如辱嗎?
大方無禺,巨大的空間,好像沒有四角。這三句是在講德的特性,尤其是質真如渝、大白如辱兩句,令千古高潔之士感慨。唐駱賓王的《詠蟬》千古絕唱,也是與老子此言的隔百代而回響:
《紅樓夢》里林黛玉的葬花吟(節選),經過京劇的演繹,更是感人至深:
大器免成,此句帛書本改為免成,郭店本做曼成,都是指不能做成,比通行本的晚成更符合此處老子十三句排比的整體句式結構。大器免成,指的是最大的器物,好像做不出來,這是顯示了做成大事的艱難;大音希聲,洪亮的音樂卻聽不到聲音,這直接啟發了莊子的天籟思想?!肚f子·齊物論》:
天象無形,郭店本、帛書本將通行本的“大象無形”糾正為“天象無形”,是老子文本一個巨大的進步。大字上的這一橫,直接將此句導入中國哲學美學的一對重要范疇:形與象。
形是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質形態,包括書法的線條、繪畫的構圖、顏色:象是形之外的感覺,是超越物質形態的精神感受。中國美學的最高精神,就是形外之象,叫作氣象、意象,也就是氣韻生動與意喻于象。這些后世的演繹,都來自于老子的天象無形,即使是訛傳2000年的大象無形,也能夠傳達出象與形的基本意味。
道褒無名,或許,道褒無名這句話不應該斷句到前面十二句的建言里,而是歸入后面的總結,那么就是老子將十二句建言歸納總結提升到了“道”的層面,以說明應該怎樣感受、理解“道”:先承接十二句建言,總結說道也是如此,因為非常大,所以無法用語言去形容,這是承接“道可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一貫思想。
接著又說,或者是感嘆:也只有道,是善于開始也善于把事情做成的??!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這是贊嘆道的作用。開始與結束(或成事、成功、做成、完美收官),天下萬事,無非一始一終,善始善終,才是真高手、真高人,是謂得道之人。善始不善終,終歸一場空。始亂而終棄,必是無明之妄人。始難而終順,也是逆境高手。
學道、悟道、履道,即所謂知行合一,不能執著于善始且善成,這是道的最高境界,修道之途豈能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無論開始是順是難,堅定修道善終的信念才是更重要的事。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都是從缺憾走向圓滿。如此聞道而行,才起碼是個上士之所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