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反也者,道之動也

(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字釋

[1]反:有兩種解釋,一為對立反對,一為返回。解釋為反對的,受黑格爾正反合辯證法影響痕跡較重,也說得通,但未必是春秋時代中國思想世界對“反”字的觀念。

《易·泰》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堅貞無咎。《象》曰:無往不復,天地際也。往復即為反對,形容行路方向的背馳。《老子·六十九》: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名之曰大。大曰筮(逝),筮曰遠,遠曰返。反字的意思與返更接近,反即復,即返回、回歸、歸根(曰靜)等之意。

[2]動:動也有兩個含義,一個是運動,一個是推動。運動是一個客觀狀態的描述,推動則是一種主觀意志的作用。從老子思想的邏輯看,解為自然運動更符合本意。但這一句,解為反對是道的推動力,對身處矛盾之中現代人更能提供勵志的精神安慰。

[3]用:這里的關鍵是講清楚用字的意思。按照前一句的話語邏輯,這一句也是自然狀態的描述,而沒有主觀作為的意思。用字也有兩個意思,一為用處,見之于形之謂;一為使用,以弱為工具之意。前者是狀態描述,后者是意志作為。

老子的道,與西方的上帝有所不同:西方的上帝有意志,上帝要安排一切秩序、判斷一切是非;老子的道是無言、無欲的,道也是無為無以為(無心作為)的。弱為何是道之用,乃在于弱小自然長大、強大,如苗木由小弱而至于茂盛高大,取材于自然生活的豐收之象,是道用之盛德。道的偉大,就是它無為無以為(無心作為),卻自然化生了萬物,如弱變強、小變大。老子將弱者自然生長的權利提升到了天道規律的高度。

[4]生:這一句總結萬物生長的次序,后一章“道生一”是解釋具體的生成過程。當然又出現了新問題,下一章再辨析,此處先接受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總論。

■翻譯

往而能返,是道的運動規律。弱小能大,是道的自然作用。

天下萬物,從有中演變產生,有是從無里產生出來。

■精義

帛書本將王本的21個字變成了25個字,增加了4個語氣詞,意思變化不大,卻有一種新的語感,將硬邦邦的兩句話帶入一個智者的沉思狀態,聽到他緩緩說出的天道規律: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他為什么會說出這樣兩句話?一定是受到自然現象、社會生活有關場景或者愚昧觀念的刺激。從這兩句話的反面觀念,或許能理解老子說這兩句話的初衷。反的反面是什么?一往直前、一帆風順、不知回頭、任性執拗……這些都是老子所反的反面:直往無回、迷途也不知返。到陶淵明,就直接說出: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那么,弱者道之用的反面是指什么呢?強者恒強、富者恒富,千秋萬代,福祿永祚,好事都歸在一門一家一姓一國,弱者(推而至于貧者、困者、小者、賤者)就永遠沒有機會了嗎?

老子的回答是:非也!弱變強,是道的自然結果。這是對權力財富永世不替幻覺的否定,是圣哲關愛弱小的生命意識。老子這兩句話,如黑夜里的光芒。太極圖上那兩只魚眼代表著物極則反、無往不復的天道意志。

老子讓統治者不安,讓既得利益者不爽,就是因為他并不維護當權者“萬世罔替”的幻覺,反而制造了他們稍有不慎就“將恐蹶”的焦慮。

從周公開始,歷代智慧君主,無不以戰戰兢兢、謙恭反省贏得天下的尊重,甚至開辟后世的福祿。那些有權就任性,有錢就亂來的,權力與財富恰成了他們的絞索,如春秋時代的晉國強勢家族三?的覆滅、智氏(三家滅智)的覆滅,東漢富可敵國的石崇滅門等。

通行本(即王本)第四十章,帛書本為德篇第四章,與通行本第四十章、四十一章次序顛倒。此篇與王本四十一章倒序后,與四十二章文意更連接,故采帛書本德篇次序,列為第四章。

此章是《老子》里最精妙深奧、流傳廣布的格言。如果用“辯證法”的觀點翻譯,可能更符合當下較流行的觀念:反對你的人或事,是成就你的動力。這樣面對小人、惡人、妄人、逆境、困難,也就釋然、了然了。甚至,可以借惡除惡,借妄除妄。黑格爾所謂“惡是歷史前進的動力”之說,可算是反者道之動的一個體現。柔弱,是道顯示其作用。

用的對等詞是體,道之用是柔弱,道之體即堅強,而堅強若以柔弱為用,則無往不利矣。高人常下人,強者往往示弱,“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不爭不斗而讓人折服。司馬懿就是以示弱躲過了曹家兩代人的懷疑。這個故事經常被列為示弱之用的案例。

天下萬物從已有里生出,但已有卻生于無。萬物、有、無,對應可見聞、可思議與不可見聞思議。不可見聞思議是天下萬物之根。見萬物,明;見諸有,智;見諸無,神。

本體論層面的“真無”,與認識論層面的“假無”。真無即空,假無是暫時沒有看到的有,這兩者不是一回事。真無怎么就能生出有,這個問題從邏輯上并不好解決。天地萬物,必有所源,所謂因緣和合,也是基于“已有”成為“新有”,并不是“真無”(空)生有。

佛家說萬法皆空,這是認識論層面的“照見空”,并非本體論層面的真空、真無。所以有生于無,或許只是有生于“微”的“假名”。

現代物理學、化學已經用儀器設備超越了個人感覺(五感六識)的經驗知覺層面,將萬物解析為分子、原子、量子、元素這些經驗知覺無法感知的真“微”。因此,本體論層面的無中生有,或許就是現代科學的“有生于微”。有生于無的認識論意義,依然存在:無者,隱也、深也、微也、幾也。

《易·系辭》:《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無中生有,這是人類創造力的魔法,人類無不醉心于見證奇跡的時刻,即使大多數神奇只是幻覺、錯覺。其實,現代科學才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最大魔法。

有人說老子思想是退化保守,甚至推論出反科學、反進步、反進化等,這些都是對老子思想的誤會。以老子的思想邏輯,他關心的道、德、自然、樸、無為、無以為等,都是指人心,而不是維護簡單的物質對應物。

老子的時代,還是個物資匱乏的階段,王侯貴族占有了太多的社會生產物與財富權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杜甫時代才有,至今都還沒有絕跡,何況春秋時代?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老子對奢、泰、強梁進行批判,對弱、柔、嬰兒、赤子予以推崇,對賤、下、基給予關愛,這是非常進步乃至革命的思想,怎么能說是退化保守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耒阳市| 乌拉特前旗| 肃北| 黄骅市| 新兴县| 石嘴山市| 泰和县| 万全县| 炎陵县| 鸡泽县| 吴江市| 二连浩特市| 姚安县| 云龙县| 宣汉县| 米泉市| 大邑县| 鄄城县| 大悟县| 吐鲁番市| 公主岭市| 白银市| 嘉鱼县| 贵港市| 大厂| 顺义区| 将乐县| 交口县| 多伦县| 峨山| 湟中县| 施秉县| 南召县| 常德市| 方山县| 临潭县| 利川市| 长丰县| 朝阳区| 醴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