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養生的道與術:胡安源解密太極養生的奧秘
- 胡安源編著
- 2862字
- 2019-06-14 18:11:04
第三節 誰偷走了你的陽壽
從古至今,有的人能夠跨越古稀,甚至終享天年,有的人卻命如紙薄,英年早逝,那么,影響人類壽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早在兩千年前,《黃帝內經》就探討了這一問題。
黃帝問于岐伯說:“我想了解一下人在生命開始時,是以什么作為基礎?以什么作為捍衛呢?損失了什么就要死亡?得到了什么才能生存?”岐伯說:“以母親的血為基礎,以父親的精為衛外功能,由父精母血結合而產生神氣,失神氣就會死亡,有了神氣才能維持生命。”
黃帝問:“什么是神氣呢?”岐伯說:“當人體血氣和調,營氣、衛氣運行通暢,五臟形成之后,神氣藏之于心,魂魄也都具備了,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體。”
黃帝說:“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有中途夭亡的,有年老長壽的,有猝然離世的,有的患病很久,希望聽聽它的道理。”岐伯說:“如果五臟強健,血脈調順,肌肉之間通利無滯,皮膚固密,營衛的運行不失其常度,呼吸均勻徐緩,全身之氣有規律地運行,六腑也能正常地消化飲食,使精微、津液能敷布周身,以營養人體,各臟腑功能正常,就能夠使生命維持長久而多壽。”
黃帝說:“有些人可活到百歲而終,怎樣才會達到這樣的長壽呢?”岐伯說:“長壽之人,其鼻孔和人中深邃而長,面部的骨骼高厚而方正,營衛的循行通調無阻,面部的三庭聳起而不平陷,肌肉豐滿,骨骼高起,這種壯健的形體,是能活到百歲而終的天年象征。”
黃帝說:“有人不能活到應該活到的歲數而死亡,這是為什么呢?”岐伯說:“不能長壽的人,是他的五臟不堅固,鼻孔和人中溝不深邃,鼻孔向外開張著,呼吸急促疾速,或者面部之骨骼瘦小,脈管薄弱,脈中血少而不充盈,肌肉不堅實,肌腠松弛,再屢被風寒侵襲,血氣更虛,血脈不通利,外邪就易于侵入,與真氣相攻,真氣敗亂,促使其中年而終。”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衰老是極其復雜的整體性退化過程,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不外乎先天性(內因)后天性(外因)兩方面。具體來說,也就是包括遺傳、性別、性格,以及疾病、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諸如飲食、營養、運動、愛好)等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遺傳因素
遺傳是生物種族的本質特性。人的遺傳因素對人體的衰老進展有著重大影響,不論是在人的生理體質或者心理素質的形成上,遺傳因素均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就成為衰老的內因。在長壽人口調查中,遺傳與優生對長壽的影響尤為顯著,無數資料表明,百歲老人有長壽家族史者居多。
二、性格因素
性格是人類特有的心理要素。據調查顯示,長壽者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精神愉快、堅強樂觀。
三、疾病因素
疾病可能會使人未老先衰,成為影響人類自然壽命的重要因素。在人的一生中,疾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老壽星,也很少無疾而終,而且,患有慢性病的人最終成為長壽者的也不乏其人。比如,已故的英國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在10歲左右時曾“骨瘦如柴疾病纏身”,但卻以91歲的高齡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可見,疾病雖然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關鍵還在于自身的保養鍛煉。
四、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與衰老的關系,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黃帝內經》中曾有言:“一州之氣,生死壽夭不同,地勢使勢然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說明古代人已認識到地勢高低與壽命相關。
據統計,現代工業發達國家的城市人的壽命,一般要比農村人的壽命少5年左右,這可能與城市工業的“三廢”污染、噪聲干擾等因素有關。科學家還發現,山區、農村的空氣中,含有對長壽者有益的陰離子。這些均提示人們,在優美而又無污染的環境中生活,也是長壽的一個重要條件。
五、營養因素
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活動,需要足夠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人體抵抗疾病、從事各種活動,也需要豐富的營養物質;到了老年,衰老的機體更需要選擇食用一些優質蛋白質。所以,生命活動的每一瞬間,都離不開一定量的營養物質,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狀態的人很容易提前衰老。但是,如果攝取營養過剩,也會使人體能量代謝失去平衡、導致肥胖癥、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使人面臨衰老的巨大威脅。所以,只有合理、平衡的營養才有益于健康長壽。
六、運動因素
合理的運動可以強身健體,適當參加文體運動、社會活動,是獲得健康與長壽的重要途徑。
七、興趣愛好
一般來說,長壽者通常有較多的愛好。有人認為,這樣可以推遲和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愛好主要依靠人為的培養,老年人更需要培養一些業余愛好,如賞花、養鳥、育魚、繪畫、書法以及參加各種文娛活動等。
除去先天遺傳因素外,后天性因素對人的壽命影響越來越大。《2016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世界每年有430萬人死于因烹飪燃料造成的空氣污染,300萬人死于室外污染,1000多萬人在70歲之前死于心血管病和癌癥,80萬人自殺;47.5萬人被兇殺,其中80%為男性。據衛計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超過2億人,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1/3;高血壓患者超過了2億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人;糖尿病患者9240萬人,1.4億人血糖還在增高。心血管病、癌癥、艾滋病和糖尿病被稱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四大殺手”,而導致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長年累月的不良生活方式。《黃帝內經》中明確提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所以,要想遠離“四大殺手”,必須“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在不斷提高。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6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的預期壽命增長了5歲,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的最快增幅。2015年世界人均壽命為71.4歲,其中日本人均壽命為世界最高,平均為83.7歲,中國人均壽命為76.1歲。
延伸閱讀
古人養生語錄
(1)“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仁者壽也:胸懷寬廣者,益壽;反之,胸懷狹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
(3)“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4)“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5)“起居有常,衛生合理”。春三月:應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緩身體;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長,胸中無怒氣,違反傷心;秋三月:早臥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寧,違之傷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陽除寒,違之傷腎。
(6)“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7)“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春夏保養心和肝,秋冬保養肺和腎。
(8)“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多飲傷神,厚味昏神,飽食悶神。”
(9)養生五難:“名利不滅,此為一難;喜怒不除,此為二難;聲色不凈,此為三難;滋味不絕,此為四難;神虛精散,此為五難;五難絕,壽自延。”
(10)乾隆皇帝養生經:“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十常即為:齒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彈,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腹常旋,肢常伸。四勿: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