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能包容,有雅量,心中無私天地寬

  • 不生氣的智慧
  • 白雪編著
  • 12790字
  • 2019-04-28 17:04:21

將對手看成風景

生活中時不時出現(xiàn)一個對手、增加一些壓力或一些磨難,并不是壞事。至于俗語“蚌病生珠”,則更說明問題。一粒沙子嵌入蚌的體內(nèi)后,它將分泌出一種物質(zhì)來療傷,時間長了,便會逐漸形成一顆晶瑩的珍珠??梢哉f,沒有沙子這一障礙和磨難,蚌就不可能制造出珍珠。

對手、壓力和磨難,是人生中難得的歷練,這些歷練最終將變成人生的財富。通過對手給予的歷練,我們能飛得更高、跑得更快。欣賞對手,對手也會欣賞你,這種對立的關系也將因此轉(zhuǎn)變?yōu)橐环N和諧友好的關系。我們從對手那里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經(jīng)歷和教訓,還有一位“千金難買”的朋友。盤珪禪師在說禪的時候,有很多人前來諦聽。其中不單有禪宗的信徒,許多平民百姓和其他宗派的人也來聽法,深感受教。

久而久之,盤珪禪師的信徒越來越多,不少其他宗派的信徒紛紛投奔他,結果激怒了日蓮宗的一位法師。于是,這位法師來找盤珪禪師理論,決心斗法。

這位禪師來到盤珪禪師面前大聲說道:“這位禪師,聽說你的信徒眾多,你可以讓很多人對你表示信服,我卻不然,你能讓我也同樣信服你,我就承認你的地位?!?

盤珪禪師微笑著說:“那你到我的旁邊來,我做給你看。”

這位法師依言過去。

“你到我的左邊來!”盤珪禪師說。

這位法師走到了他的左邊。

“哎呀,你還是到右邊來,這樣我們也好親近一點說話?!?

這位法師依言照做。

盤珪禪師笑著說:“你看,你已經(jīng)服從我了??礃幼幽闶莻€謙和的人,不如也坐下來聽法吧。”

這位法師無言以對,不得不服。盤珪禪師用智慧的善行化解了日蓮宗法師的敵意,既顯出了大慈悲的情懷,也為自我的修為提升了一個境界。正應了佛祖的那句話:慈悲沒有敵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視對手為“敵人”,還常常提醒自己:“他是我的競爭對手,也就是我的敵人!只要他成功了,我就會被打??!因此,千萬要提高警惕,不要對他有半點兒好心?!睂嶋H上,與其這樣時時提心吊膽,充滿敵意,將對手當成人生的一道障礙,不如將對手當作自己生命里一道美好的風景,與對手一起成長。因為沒有對手的人生太寂寞,也太平庸,正如自然界里的動物,若沒有克住它們的天敵,恐怕它們也會在安逸里失去生存繁衍的動力。有位動物學家,對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兩岸的羚羊進行過研究。他發(fā)現(xiàn)在東岸的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而且奔跑的速度也要快。而這些羚羊的種類和生存環(huán)境都一樣。把西岸和東岸的各抓十只送到對岸,經(jīng)過試驗發(fā)現(xiàn):送到東岸的羚羊,結果在一年以后,繁殖14只,而送到西岸的則變得懶惰安逸,體弱多病最終只剩下3只。結果表明: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在他們生存的附近生活著一群狼,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為沒有天敵。

沒有天敵的動物往往最先滅絕,有天敵的動物則會繁衍壯大。大自然中的這一現(xiàn)象,在人類社會也同樣存在。敵人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fā)揮出巨大的潛能,創(chuàng)造出驚人的成績。自然界的法則在人類社會中同樣適用。羚羊有了天敵所以發(fā)展得更加強壯,更適應自然環(huán)境;我們也因為有對手、有磨難而發(fā)揮出巨大的潛能,在社會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一位成功者說:“為人處世,要坦誠寬容;不要耿耿于懷,小肚雞腸。當然,尤其是對你的對手?!卑褜κ之敵蓜恿?,他們就是我們進步、成功的階梯。競爭雖在所難免,但不存在永遠的敵人;將對手看成風景,你這邊才會風和日麗。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任何領域想必都有比我們能力強大的人,與強人共事的時候,我們要把他們當作對手,更要當作發(fā)展目標,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身邊的對手。

一個人之所以生機勃勃,斗志昂揚,是由于有競爭對手的存在。競爭對手不是永恒不變的,今天是競爭對手,或許明天就是你的合作伙伴。所以,請不要把競爭對手當作“敵人”對待,應該看到他的優(yōu)勢,并且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用贊揚的心態(tài)去接受他,欣賞他。對于在競爭中勝利的對手,你要與他握手,祝賀他、贊美他、欽佩他;對于失敗的對手,更要與他握手,鼓勵他,同時應該贊美他的優(yōu)勢。對于對手,切不可嘲笑、貶低,更不要詛咒他。因為所有的敵人可能是你的對手,但對手不一定是你的敵人,他們有可能是你的前進的動力、朋友乃至知音。

身外辱不計較

清朝初期的李紱作過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yǎng)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zhì)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于忿戾而已,因以‘無怒’名軒?!崩罴浺浴盁o怒”命名自己的書房,他要求自己“無怒”,而對待百姓則寬容有加,一生效國為民,深得百姓愛戴。

在他看來榮與辱乃是身外之事,不必計較,更不必為遭到他人的羞辱而生氣。面對他人的言語侮辱,我們要以忍耐、寬容之心。寬容別人,自己不會失去什么,相反會得到更多的尊重。一位福利院院長為遺孤籌募基金,當時的福利院已經(jīng)是風雨飄搖了,但院長一直堅信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這天,院長來到一家酒店,他進去后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三個人正在玩牌。于是,他等快結束的時候上前請這三個人為慈善工作捐獻一點兒錢。有兩個人很爽快地遞了一點錢過去打發(fā)他走,可是當中有一個人看到這種情況后咒罵他,要上帝降禍于他,并且朝他臉上吐了一口口水。

院長此時平靜地取出手帕,擦掉面頰上的吐沫,然后不帶絲毫怒氣地說:“現(xiàn)在我的那份已經(jīng)得到,先生,可是我的孤兒能得到點兒什么呢?”

那個辱罵人的玩牌者,聽到院長的話后既驚訝又慚愧,一時無語,隨后把手伸進口袋里,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那位院長。

院長最終憑著自己的真誠、寬容和毅力使福利院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對于卑劣之人,這位院長沒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而是用自己忍耐、寬容的力量去感化、折服對方,最終讓對方感覺慚愧。但生活中很少有像院長那樣面對侮辱不計較、不生氣的人。一旦遇到對方惡語相向,攻擊或者侮辱自己的時候,人們往往無法不動神色,充耳不聞,而是立即怒火中燒,于是一場沖突就此展開。

可能有的人會認為這位福利院院長遭到侮辱只是一味地回避,太沒有尊嚴了。其實忍辱不是讓一個人做縮頭烏龜,而是教會一個人不要因為外界的變化引起內(nèi)心的變化。為此,我們需要不斷修煉自己,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當我們的內(nèi)心足夠強大,胸懷足夠?qū)拸V的時候,就沒有什么事情能輕易讓我們生氣。不會生氣,別人的侮辱沒有了效力,也就自動消除了。

在這個紛繁多變的社會中,生活著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的性格為人、處事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發(fā)火,對人惡語相加。這時候,如果我們也以牙還牙,勢必會爆發(fā)沖突。但如果我們心胸開闊一些,氣量大一點,不與人斤斤計較,多包容、理解和忍讓他人,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能夠忍辱的人早已把榮辱看作了身外之物,再大的侮辱都不能讓他煩惱。他不在意侮辱,也自然不會在意、記恨侮辱他的人,不計較他人的侮辱,因為他知道心田寬一寸,生命里的福田就會多一畝。

豁達一生,人事之間才能溝通

“一個真正的忍者,對待惡罵、打擊、毀謗都要有承擔、忍耐的力量?!边@話固然不錯,但是承擔、忍耐并不是為了自我滿足,而是為了修煉出豁達的胸懷,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間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彈,不是拳頭、武力,人間最大的力量是豁達。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看得遠,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當然容易有成就;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瑣碎小事就能擾亂他的心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對減少了。李善長是明朝宰相,他在幫助朱元璋打天下時,立下赫赫功勞,地位極尊,但他為人卻較為苛刻,外表寬和,內(nèi)實狹隘,性格執(zhí)拗,愛記恨人。

開國之后,李善長曾任丞相,權勢很大,其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犯有貪污罪,當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負責調(diào)查此事,李善長多次從中說情阻撓,最后,劉基還是奏報了朱元璋,將李彬殺死。自此,李善長便懷恨在心,暗設計謀,令人誣告劉基,自己還親自彈劾劉基擅權。結果,劉基回家避禍。參議李飲冰、楊希圣對他有冒犯之處,李善長就羅織罪名割了楊的鼻子和李的胸乳,導致二人一死一傷。

后來,李善長又培養(yǎng)私人集團,導致朝綱混亂,引起忠臣直士的反對。最后,終因胡惟庸謀反一案受到株連,被迫自盡,全家70余人也盡行賜死。李善長身居宰相之位,卻無宰相的肚量。對于肚量狹小,愛記仇恨之人而言,有權勢而無肚量,不僅不是幸事,反而會成為禍端。

生活中,心胸狹窄之人成就小事也許是可能的,但要想干一番宏圖偉業(yè),卻無異于癡人說夢、異想天開。因為,為人不豁達,總在情緒和利益上糾結計較,就難以在做事時與他人實現(xiàn)真正的溝通。為人豁達,心胸開闊,能容天下的人,方能為天下人所容,從而處處得到人和事上的提攜和助益。

真正的豁達是無論遭遇什么人,什么事,都能夠一以貫之地用自己的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墒?,大多數(shù)人卻總是牽掛太多,太在意得失,以至于遇到一點點阻礙便心緒起伏,患得患失,遇到不順心的人事,便生出怨恨和煩惱,這樣自然就很難處理好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

學會豁達不是一件易事,要學會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置身于一種高屋建瓴的思想高度,一種高瞻遠矚的人生極限。學會了豁達,面對窘境你會坦然,面對世俗你會寬容,面對遙遠夢想你會孜孜以求,面對人生諸多不快你會一笑而過。

人在廣闊天地間其實是很渺小的,一味地將當下的名利和煩惱放大,其實是一件很徒勞的事;但是人的心懷和眼界又可以無限放大,無論人生遭際是順遂還是多舛,都可以用豁達的氣量和胸懷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不拘泥于小情緒、小悲喜,才能在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達成溝通交流,否則,連自己的生活起伏都容不下,就更談不上與世界交流,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了。

過雅量人生,千般凡事不掛心

生活中真正有大雅量的人是智者,他能參透人生本源,感受到生命的溯真,即使面對諸多責難和非議的時候,內(nèi)心也清凈如冰,心有雅量,凡事不掛礙于心,便如一縷陽光柔化心田,柔化生命的一切悲傷與苦難。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面對生活中的詆毀和誤會,我們不需要汲汲務求去澄清,而是用一種雅量的胸懷去承接這些事情,凡事不要千方百計地掛在心上,只要擁有包容之心,毀謗自然不攻自破,誤會也可自然化解。同樣,在遭遇來自外界的傷害時,也不必睚眥必報,如果事事掛在心上,甚至記恨、報復,那么惡果最后還會回到自己身上。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后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大臣在年輕時曾經(jīng)與畫家的父親交惡,所以當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并且選中了一幅畫想要買下時,畫家卻出于往日的舊恨,匆匆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并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后,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后,他父親出面了,表示愿意出一筆高價買這幅畫。可是,畫家寧愿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墻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復?!?

過去,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現(xiàn)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忽然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地酷似。

他把畫撕碎,并且高喊:“我的報復已經(jīng)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如果畫家以能包容、有雅量的心去寬容曾經(jīng)傷害過自己父親的大臣,也許兩家會和好,甚至成為世交好友,即使不能,至少他也不會日日被仇恨纏身,被痛苦侵蝕了生活。很多時候,在面對和處理外來的傷害時,是用仇恨去傷害對方,還是用包容豁達的心去看淡和原諒?是用狹隘的心將自己和他人困在怨恨的枷鎖里不得動彈,還是用寬大的胸懷消弭心中的憤怒不平,給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帶來自由和快樂?結果如何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態(tài)度。有時,我們不妨多一些雅量,忘記別人對自己的誹謗或者傷害,萬般凡事不掛在心上,是非、對錯、善惡……一切都留給時間去解決。

時間可以治愈苦痛,沖淡欲求。此時痛苦得無可忍受的事,過段時間再去看,就會變得無關緊要;此時覺得一定要得到手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也不再牽動我們的心念。能看到這一點,就不會時時將得失、喜怒放在心上。一個不將自我的利益和情緒放得太大的人,才會真正具備雅量,做到凡事不掛心,遇到矛盾時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

丟掉仇恨,對人對己都是福音

仇恨會累積,報復會循環(huán),這種累積和循環(huán)是永無止盡的,只有心中有愛的人與慈悲為懷的人,懂得如何用最柔軟有效的方式去對待恨、消泯恨。

原諒他人,自己也能得到寬慰與解脫,不仇恨他人,于人于己都是福音。世事紛繁復雜,為人處世難免有是非騷擾,若能包容得了是非,忍得了騷擾,更能以愛去消融人與人之間以敵意鑄成的冰封,那么這紛繁復雜的世事也就不能夠侵擾你。

一個真正的智者能夠原諒別人的過錯,記住他人的優(yōu)點和好處,忘記他人所犯下的錯誤和對自己的傷害。相反一個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人只會從別人身上尋找原因,記住他人的缺點和壞處,內(nèi)心也會充滿仇恨。背負仇恨生活的人往往很累,其實換個想法和角度,看開一些,放下仇恨,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一個年輕人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fā)現(xiàn)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便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有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加倍地擴大著。年輕人惱羞成怒,操起一條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東西竟然長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禪師,對他說:“年輕人,快別動它,忘了它,離它遠去吧!它叫仇恨,你忘記它,不犯它,它會小如當初,你越是在意它,和它對著干,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有人說忘記仇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氣、仇恨從心里驅(qū)趕出去,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胸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滿心的愛,擠走仇恨。的確,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去消除、丟掉仇恨,只要不斷以愛充滿內(nèi)心、以關懷滋潤胸襟,仇恨自然沒有容身之處。從前有一個富翁,他有三個兒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時候,富翁決定把自己的財產(chǎn)全部留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可是,到底要把財產(chǎn)留給哪一個兒子呢?富翁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要三個兒子都花一年時間去游歷世界,回來之后看誰做了最高尚的事情,誰就是財產(chǎn)的繼承者。一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三個兒子陸續(xù)回到家中,富翁要三個人都講一講自己的經(jīng)歷。

大兒子得意地說:“我在游歷世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可是那個人卻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了他的家人?!?

二兒子自信地說:“當我旅行到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落時,看到一個可憐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馬,從河里把他救了起來,并留給他一筆錢。”

三兒子猶豫地說:“我,我沒有遇到兩個哥哥碰到的那種事,在我旅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錢袋,一路上千方百計地害我,我差點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經(jīng)過懸崖邊,看到那個人正在懸崖邊的一棵樹下睡覺,當時我只要抬一抬腳就可以輕松地把他踢到懸崖下,我想了想,覺得不能這么做,正打算走,又擔心他一翻身掉下懸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繼續(xù)趕路了。這實在算不了什么有意義的經(jīng)歷。”

富翁聽完三個兒子的話,點了點頭說道:“誠實、見義勇為都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zhì),稱不上是高尚。有機會報仇卻放棄,反而幫助自己的仇人脫離危險的寬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財產(chǎn)都是老三的了?!比齼鹤觼G掉了仇恨,這一舉動既救了仇人的命,也成就了他自己的人生。放下仇恨,的確是于人于己都大有益處的事。一個人的生命里若保留著仇恨,他就很難分出心神去做其他事情,如此一來,成就自然有限。而且,胸中積滿仇恨,會讓人看起來自私自利,面目可憎。相反,如果能夠?qū)⒊鸷迯纳锴宄鋈ィ松芸炀湍艹尸F(xiàn)不一樣的面貌,至少,自己的心靈能夠輕松許多。

其實放下仇恨并沒有那么難,有時候,只是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樣了,一念丑惡,心量就會變得狹隘;一念慈悲和善意,心量就可以大如宇宙。心量大的人不僅能夠稀釋外來的痛苦和傷害,不會因一些小事而心緒不寧、煩躁苦悶,而且還能具備充足的內(nèi)心能量,為自己也為他人營造一片福田。

學會釋懷,忘記生活中的糾葛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才智過人,口才出眾,但是她心狠手辣,有仇必報,只要有人得罪了她,侵害了她的利益,她就不會放過,因為算計得太過精明,最后才誤了性命。為此扼腕嘆息的同時,也不禁去設想:如果王熙鳳不過分在意那些小小的糾葛,不緊緊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換一種方式為人處世,也許又會是另外的結局。

人生真的不必太計較。太過斤斤計較的人,人們往往不愿意與之相處、交流;而那些懂得釋懷,能夠?qū)⑸钪械母鞣N糾葛淡忘的人則會更受人歡迎。所謂釋懷,是說把心中的愛憎悲喜消除掉,放下那些讓人心生計較的人事和利益糾葛。只是,感情上的、人際關系上的、事業(yè)上的很多問題,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放下,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難以做到釋懷,背負太多,想要得到的太多,不想失去的太多,因而也就難以在生活中真正獲得輕松。

釋懷會讓人獲得自在。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很累,身體累,心也累,總之就是疲憊不堪,那是因為心被太多情緒、太多欲求占滿。人生在世,就是一次旅途,裝的東西太多,就會走不動了,又怎么去更遠的地方看更好的風景。輕囊才可致遠,靜心方能行久。心靈需要空間,生命需要舍棄,若將生活中遭遇到的每件事都放在心上,只怕人生就再也沒有快樂的可能了。明云禪師曾在終南山中修行達三十年之久,他平靜淡泊,興趣高雅,不但喜歡參禪悟道,而且也喜愛花草樹木,尤其喜愛蘭花。寺中前庭后院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蘭花,這些蘭花來自四面八方,全是老禪師年復一年地積聚所得。他茶余飯后、講經(jīng)說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心愛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就是明云禪師的命根子。

這天明云禪師有事要下山去,臨行前當然忘不了囑托弟子照看他的蘭花。弟子也樂得其事,上午一盆一盆地認認真真澆水,等到最后輪到那盆蘭花中的珍品——君子蘭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聽使喚,水壺滑下來砸在了花盆上,連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蘭花都摔在了地上。這回可把弟子給嚇壞了,愣在那里不知該怎么辦才好,心想:師父回來看到這番景象,肯定會大發(fā)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禪師回來了,他知道了這件事后非但一點兒不生氣,反而平心靜氣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種蘭花,為的是修身養(yǎng)性,并且也為了美化寺院環(huán)境,并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世間之事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執(zhí)著于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那不是修禪者的秉性!”

弟子聽了師父的一番話,這才放下心來,他對師父的言行敬佩不已,從此更加認真修行禪定。擁有時愛惜,失去時便灑脫放手。對心愛之物不執(zhí)著,即使心有不舍,也決不為此生怒生恨,明云禪師的修養(yǎng)可謂深厚。當花盆已經(jīng)摔碎,再去扼腕、生氣已毫無意義,禪師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選擇事過不留,心中不存絲毫留戀,這正是釋懷的智慧。

許多時候,懂得釋懷,不被生活中的糾葛所牽絆,往往比過于計較更有利。生活中遭遇感情上的問題時,云淡風輕地去處理,比起失去理智、歇斯底里更易于走過感情的溝壑;當別人與我們產(chǎn)生矛盾或發(fā)生糾紛時,試著去原諒,不將別人的冒犯放在心上,比起與對方針鋒相對,更易于緩和人際關系;當事業(yè)上出現(xiàn)坎坷挫敗時,放下過分的得失之心,把它當作考驗,積極尋求出路,比起深陷于絕望的情緒里,更易于擺脫困境。能夠釋懷,就不至于會被外界的得失牽著鼻子走,就不至于因為太在乎、太執(zhí)著、太自私而失去更多更重要的東西;能夠釋懷,便會覺得天地寬廣,人生曠達。

別活在他人的口舌里

一位著名演員被記者問起有觀眾不喜歡他時,怎樣對待。這位演員輕松地回答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不可能要求全世界的人都喜歡我,認可我的表演。我盡全力扮演好要演的角色,只求問心無愧就好。”演員身處在名利的旋渦中,喜歡他的人越多,名氣越大,隨之而來的便是滾滾不斷的財源。可是這位演員卻想得看,放得下,認為他人對自己的贊美也好,詆毀也罷,都是不可控制的,所以也不必強求。如果太過在意他人的惡語,與之大打口水戰(zhàn),完全生活在別人的口舌中,隨著別人的看法左右搖擺,反而很容易失去自我,忘記自己真正的追求。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實現(xiàn)自我,是否能坦然地面對別人的贊美、批評甚至侮辱和誹謗,認清自己,堅持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生活。一個農(nóng)夫和他的兒子,趕著一頭驢到鄰村的市場去賣。沒走多遠就看見一群姑娘在路邊談笑。一個姑娘大聲說:“嘿,快瞧,你們見過這種傻瓜嗎?有驢子不騎,寧愿自己走路?!鞭r(nóng)夫聽到這話,立刻讓兒子騎上驢,自己高興地在后面跟著走。

不久,他們遇見一群老人正在激烈地爭執(zhí):“喏,你們看見了嗎,如今的老人真是可憐??茨莻€懶惰的孩子自己騎著驢,卻讓年老的父親在地上走?!鞭r(nóng)夫聽見這話,連忙叫兒子下來,自己騎上去。

沒過多久又遇上一群婦女和孩子,幾個婦女七嘴八舌地喊著:“嘿,你這個狠心的老家伙!怎么能自己騎著驢,讓可憐的孩子跟著走呢?”農(nóng)夫立刻叫兒子上來,和他一同騎在驢的背上。

快到市場時,一個城里人大叫道:“喲,瞧這驢多慘啊,竟然馱著兩個人,它是你們自己的驢嗎?”另一個人插嘴說:“哦,誰能想到你們這么騎驢,依我看,不如你們兩個馱著它走吧。”農(nóng)夫和兒子急忙跳下來,他們用繩子捆上驢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驢抬了起來。

他們賣力地想把驢抬過鬧市入口的小橋時,又引起了橋頭上一群人的哄笑。驢子受了驚嚇,掙脫了捆綁撒腿就跑,不想?yún)s失足落入河中。農(nóng)夫只好既惱怒又羞愧地空手而歸了。農(nóng)夫的行為十分可笑,不過,這種任由別人支配自己行為、生活在他人口舌之中的人并非只有農(nóng)夫一人?,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像笑話里的農(nóng)夫,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誰抗議,就聽誰的,結果迷失了自我。

心不動才能真正認清自己,不論外界的評價是好是壞,是善意還是惡意,都與自身無礙,若為了每個人的言語而動搖,便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無謂的煩惱。我們既不會因為別人的贊揚而更加優(yōu)秀,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一無是處,真正決定自身好壞的因素并非來自身外的評價,如果為了周圍的評價而改變自己,那就永遠也無法挖掘出屬于自己的特質(zhì)和才華。一名中文系的學生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作家批評指正。因為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讀到最后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作家問道:“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追問,煽起學生的激情,立刻靈感噴發(fā),馬上接續(xù)道:“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彼宰约憾茧y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到達一個段落,作家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學生更興奮,更激昂,更富于創(chuàng)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xù)、接續(xù)……最后,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

電話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準備出門?!澳敲矗瑳]讀完的小說呢?”“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xù)貂?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把握情節(jié)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力。決斷力是作家最重要的能力,不懂得適時做決斷寫出來的作品綿延逶迤,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學生追悔莫及,太容易受外界以及他人言語、觀點的左右,恐不是當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這名年輕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談及往事,誰知作家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思維如此敏銳、編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強盛,這些正是成為作家的天賦呀!假如正確運用,作品一定能脫穎而出。”“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絕難有統(tǒng)一定論,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對我們滿意,所以可以拿他們的“意見”做參考,卻不可以代替自己的“主見”,不要讓他人的論斷束縛了自己前進的步伐。

譬如看一池荷花,于污泥之中生,觀者有人歡喜有人憂,然而一池荷花就在那里,不動,不癡,不染,荷花還是荷花。行走世間,我們也應如荷花一樣,不為他人口舌所動、所染,不為他人所左右而失去自己的方向。

不計他人錯,待人需寬和

古語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一個將注意力集中在大事情上的人,很少會去為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而斤斤計較,對這一類人來說,不僅日常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甚至連別人對自己的傷害都不值得放在心上。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比起計較他人的過錯,不如專注于自己人生的事業(y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能包容,有雅量,內(nèi)心寬和的人。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黨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計舊怨,而且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現(xiàn)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xié)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圖報復,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心中充滿怨懟的人,會感覺整個世界都是與他對立的,而如果以寬和面對時,這種對立感自然便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友好與快樂,以及成事的空間。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jīng)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我們要承認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不如愿的事情也時常發(fā)生。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妨以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去應對。如此一來,不僅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同時還可以騰出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注更值得關注的事情。

寬和的人通常在任何時候都能顧及別人的臉面和心情,他們總能發(fā)現(xiàn)他人身上的優(yōu)點,并能尊重對方,即使在對方犯下錯誤時,也能給人留情面,不故意揭短。有一位修行的禪師住在山中茅屋,散步歸來,眼見自己的茅屋遭到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時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了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且早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中。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之時,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了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禪師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吹剿谛⊥瞪砩系耐庖卤徽R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禪師沒有當時揭穿小偷,而是以寬和的心送給小偷一件御寒的衣服,這無疑是在小偷的心中懸掛了一輪耀眼的明月,禪師的包容胸襟使小偷深深地受到了感化。寬和待人是一味心靈的良藥,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若能時時多講人好,多留情面,記住別人的好,不揭別人的短處,多一些寬容,給別人多一次機會,也就是在給自己一次收獲快樂和廣闊心靈空間的機會。

看得開,生活處處動人

心靈開闊,才是獲得快樂的途徑。說白了就是凡事要看開,看得開的人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妙,享受生活的樂趣,而看不開的人往往容易鉆牛角尖,使自己的心靈陷入困局中,難以自拔。所以,放開心胸,看開一些,與人分享,生活也會變得處處生動,動人心弦。有一個對生活極度厭倦的絕望少女,她打算以投湖的方式自殺。在湖邊她遇到了一位正在寫生的老畫家,老畫家專心致志地畫著一幅畫。少女厭惡極了,她鄙薄地看了老畫家一眼,心想:“幼稚,那鬼一樣猙獰的山有什么好畫的!那墳場一樣荒廢的湖有什么好畫的!”

老畫家似乎注意到了少女的存在和情緒,但他依然專心致志、神情怡然地畫,一會兒,他說:“姑娘,來看看畫吧。”

她走過去,傲慢地睨視著老畫家和他手里的畫。

少女被吸引了,竟然將自殺的事忘得一干二凈。她從沒發(fā)現(xiàn)過世界上還有那樣美麗的畫面——他將“墳場一樣”的湖面畫成了天上的宮殿,將“鬼一樣猙獰”的山畫成了美麗的、長著翅膀的女人,最后將這幅畫命名為“生活”。

良久,老畫家突然揮筆在這幅美麗的畫上點了一些黑點,似污泥,又像蚊蠅。

少女驚喜地說:星辰和花瓣!

老畫家滿意地笑了:“是啊,美麗的生活是需要我們自己用心發(fā)現(xiàn)的呀!”羅丹說:“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很多人因為看不開,愛計較,被狹隘的心靈蒙住了雙眼,看不到生活的美麗與動人之處。其實,我們每個人面對的生活都一樣,只不過不同的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所以有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快樂、美麗、動人,感覺自己很幸福;而有的人只顧著與別人攀比、計較,于是生活中只有抱怨與仇恨。前者感覺自己生活在仙境,后者則感覺自己生活在萬劫不復的地獄。

事實上,地獄與仙境的環(huán)境一樣,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心態(tài)不同導致了生存境遇的迥然不同。地獄中的人一心只想到自己,不考慮他人,可以說是他們將仙境變成地獄的;而看得開、不計較、不比較的人,互相關愛,互相照顧,所以他們生活的地方即使是地獄也會變成仙境。

為了快樂而給予他人,一定會獲得安樂的生活。因為懂得分享,給予的人凡事看得開,從不計較得失、多少,不會為了他人獲得,自己一無所獲而生氣。他們懂得分享并不意味著失去,獨占也不意味著擁有??雌七@一點,自然想開,也就沒有什么可惜的。

面對惡言,要有雅量

一個人若能夠時刻提醒自己以一顆寬容心對己對人,以一份豁達的心境面對人與事,這個人就能夠除去很多煩惱,保持一顆寧靜的心。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惡言相贈的人,這些人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在面色、言行上面顯露出來,看誰都不順眼。這時候我們應該保持一份雅量,以沉默表示自己并不接受對方的惡語,以硬碰硬只會讓局面更糟。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人,那人憤怒地沖進精舍來。原來是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這里來了,因此他大發(fā)嗔火。

佛陀默默地聽了他的無理辱罵后,等他稍微安靜時,對他說:“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吧?”

那人回答:“當然有了,你為什么問這些呢?”

佛陀不答,繼續(xù)問道:“那個時候,你偶爾也會款待客人吧?”

那個人說:“那是當然了。”

佛陀繼續(xù)問:“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應該歸誰呢?”

那個人回答:“要是他不吃的話,那些菜肴只好歸我了?!?

佛陀以慈祥的目光盯著他看了一會兒,然后說:“你今天在我面前說很多壞話,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無理謾罵,那是歸于你自己的啊!婆羅門啊,如果我被謾罵,而再以惡語相向時,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泵鎸λ说臒o理謾罵,佛陀并未生氣,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甚至以一顆雅量之心為他剖析其中緣由。

生活在凡塵俗世,難免與人磕磕碰碰,難免遭別人誤會猜疑。當別人為此對我們施之以惡言惡語時,如果非得為自己辯駁澄清或者以牙還牙拼個你死我活,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還不如拔除憤怒的毒根,讓怒火自己消失。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要為眼前的一點兒小事與人糾纏不休。面對他人的惡語,多一些雅量,也是一種美德。胡適的兩個嫂嫂都不懂事,而且氣量狹窄,她們常常鬧意見。只是因為胡適的母親是個寬厚和氣的人,有這個榜樣在,兩人還不敢公開對罵對打,沖突只是停留在冷戰(zhàn)階段。她們鬧氣時,只是吊起臉,誰也不搭理誰。與胡適母親發(fā)生了矛盾,也是如此。多年后胡適回憶起這段生活,說:“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胡適的母親本就是脾氣好的人,做了后媽后婆婆,更是格外容忍,處處留心。胡適大哥的女兒比胡適只小一歲,吃穿用度都與胡適一樣,沒有薄厚之分。兩個小孩子偶爾吵嘴打架,母親總是偏袒著大哥家的女兒,不問對錯先責備自己的兒子。

后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她們冷戰(zhàn)時便增添了一個新武器:打孩子來出氣,假借著罵孩子罵給別人聽。胡適的母親豈能不知道這種小伎倆,只是不說破,裝做聽不見而已。實在受不了了,就悄悄去鄰居家坐一會兒,她是無論如何不和兩個兒媳婦吵一句嘴的。胡適母親的和氣隱忍每每能夠使處在暴風雨邊緣的家庭保持寧靜。我們身邊不免也有一些像胡適兩位嫂子一樣“得理不讓人,無理爭三分”的人,總怕自己會吃虧;與之相反,還有一些人,真理在握也會讓人三分,顯得綽約柔順,胡適的母親顯然屬于后者。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則具有一種天然的向心力。

如果我們能夠像胡母那樣坦然地面對惡言惡語,以關懷、雅量、同情的心對待別人,對一切事物的決斷以客觀的智慧來處理,自然能夠澆滅怒火,化解沒有必要的麻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野县| 历史| 前郭尔| 文安县| 驻马店市| 伊通| 林西县| 蓝田县| 沾化县| 资阳市| 克拉玛依市| 包头市| 安阳市| 汉源县| 海盐县| 安陆市| 子洲县| 甘孜| 凭祥市| 临猗县| 稷山县| 吐鲁番市| 桓仁| 乐都县| 大荔县| 汉源县| 六安市| 育儿| 辛集市| 洛扎县| 丹巴县| 浮梁县| 扎赉特旗| 奉新县| 清水河县| 通州区| 宜兴市| 兴文县| 陵川县| 湘阴县| 河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