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貪婪之心不起,無妄念得清閑

每個人僅需一杯水就足夠

每個人都有貪欲。一個人已經擁有一塊磚,還會想著要更多的磚來蓋一座房子;一個人擁有一杯水,還想著要一池塘的水來灌溉土地。一個人擁有多少才算足夠?這個問題可能并不容易回答。因為人的貪念像無底洞一樣,看不到邊際,揣測不清它的深淺。

人們在生活中總會因為自己的欲望和貪婪為自己尋求更多的東西。金錢、權勢、聲譽都成為人們角逐的對象。然而,一個被欲望迷住雙眼,無法自拔的人,終究會因為欲望的不斷膨脹而迷失自己,喪失人生的樂趣。在得到又失去之后,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一杯水而已。有一個年輕人,生活得十分不愉快,他常常因為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而傷心,埋怨生活給予他的太少,讓他的生活陷入一片黑暗。

這一天,年輕人一個人遠足行走又熱又渴。他來到一個寺院,遇到了一個高僧。這位高僧見年輕人口渴,就端來一杯水給他。年輕人拿起水杯一飲而盡。

高僧看著年輕人說:“解渴了嗎?”

年輕人說:“解渴了。”

高僧順手指著門口的一個小池塘說:“這杯水與池塘的水哪一個多?”年輕人疑惑不解,他回答說:“當然是池塘的水多。”高僧嘆息了一下,說:“這杯水雖少卻能給你解渴,但是這一池塘的水卻不能解除天下的大旱。”

年輕人大悟,原來每個人僅需一杯水就足夠了。這個年輕人之所以活得痛苦,是因為他想要的東西太多,這也想要那也想要。而事實上,人不可能什么都擁有,這世上總有一些東西我們求而不得,這種時候,若不分清欲望與需求的區別,就很容易在過多的欲求里沒頂。其實我們需要的東西真的不多,只是一杯水而已。

一杯水可以解渴,可以清心。少了欲望和貪念,就能忍耐一切失意事,遇到快樂的事也能淡然視之;得到榮耀和上天的恩寵,能保持平和之心,受到怨恨也能安然對待;煩惱和憂心之事到來時,能平靜處之,憂愁和悲傷也能穩妥地平復。有一次,虛有禪師在河邊行走。此時,有幾個人正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游客在欣賞海景。只見一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三尺長,落在岸上后,仍騰跳不止。可是垂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里。

圍觀的人響起一陣驚呼,這么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漁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是一條兩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海里。

第三次,釣者的漁竿再次揚起,只見釣線末端鉤著一條不到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垂釣者卻將魚解下,小心地放進自己的魚簍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

沒想到釣者回答:“哦,因為我家最大的盤子只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禪師感嘆說:“人生并非擁有的越多越好,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非常重要。否則,將永遠會掙扎于不滿的情緒之中。”正像禪師所說的,想要的越多,人們的快樂就會越少。欲望少一點,生活就會美好許多。

人的欲望是永遠不知滿足的,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就需要有“僅需一杯水”的心態。面對欲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很好地支配欲望卻不被欲望支配的人。我們常說“無欲則剛”,無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無欲的意思是不貪。不被欲望牽制的人,會覺得一杯水已經足夠,能做到寵辱不驚,看透一切短暫的痛苦與快樂,不入名利牢籠,專注于眼前事、當下事,沒有煩憂,達到灑脫的精神境界。

人人皆有因緣,何必艷羨他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沒有必要羨慕他人。可是人們在生活中,常常不滿足于自己的現狀。很多人都認為別人的東西好,喜歡別人的衣服,喜歡別人的桌子,喜歡別人家的房子……很少人會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也很少人懂得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羨慕他人,因為我們對物欲貪戀太多。一個人自己擁有一間大房子,又會羨慕別人家里漂亮的櫥窗,卻不知擁有櫥窗的那個人正羨慕著別人家的柔軟的沙發,我們手中擁有的很多東西或許也正是別人羨慕想要得到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珍寶,不貪心的人懂得擁有的可貴,也不會羨慕他人的美玉。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帶回家后,總是擔心寶玉會被盜走。考慮來考慮去,終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決定把寶玉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

于是,他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要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大概是要我幫你辦什么事吧?不過,我是從來不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的。”宋人忙說:“我沒什么事要您幫我辦。據玉工鑒定,這塊寶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獻給您。”子罕再次拒絕說:“我決不能收下這寶玉。如果我收下了,你沒了寶玉,我也會因此而失去清廉的美名,你和我都喪失了寶。”

宋人聽不懂子罕這話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著他。子罕繼續說道:“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了我,當然喪失了寶,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喪失了不貪這個寶。這樣,雙方都喪失了寶,我們還是各自保留自己的寶吧!”子罕擁有清廉,以此為寶,也就不再去羨慕別人送的寶玉。他很清楚自己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以不會放任自己的欲望,隨便拋下自己手中握有的珍寶,轉而去接受別人手中的寶貝。

不羨慕他人,就能超脫于貪念,眼光超越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人若能努力盡到自己的本分,也就能在面對名利時保持心平氣和。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不一樣,所擁有和遭遇的也不太一樣,你眼中的地獄在別人眼里或許是天堂,你以為是珍寶的東西,別人或許以為一文不名,你擁有的或許也是別人羨慕的,所以,不必總想得到別人手中的東西,而忽視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

把生命都耗費在艷羨他人身上,只會讓自己置身于貪婪的深淵之中,時時刻刻不得滿足。生活中,保持一顆清閑自在的心,雖然看起來無法為自己創造任何價值,卻能讓我們內心坦蕩,尋到踏實的快樂。

貪心不足是苦海

從前有一個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沒有味道,于是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鹽,這樣一來,吃起來味道就很好了。

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一點點鹽就讓菜好吃,那么多吃一些一定味道更好。”這樣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鹽,一口吞進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于是急忙把鹽從嘴里吐出來。《百喻經》中的這則故事勸誡修行之人要節量飲食,少貪知足。欲望的存在很合理,如果一個人對人世沒有任何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因此人不能沒有欲望,但卻不能過于貪心。欲望只可淺嘗,而不可沉溺。

貪婪的人,被欲望牽引,欲望無邊,貪婪無邊;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隸,他們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但不知所終;貪婪的人,常懷有私心,一心算計,斤斤計較,卻最終一無所獲。有一位法師年紀大了,面臨死亡,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小鬼在閻王那里拿了拘票,還帶了刑具手銬。

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行,你給我7天假,7天打坐修行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閻王我也去度他。”

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也不修了,什么都不干了,3天以后,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什么都沒有,一片光明。

這兩個小鬼第7天來了,看見一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么辦呢?只見這個光里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還有一點不了道,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法師什么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還拿著。

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什么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于是兩個小鬼就變成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咔啦咔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立刻把手銬銬上。

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金缽咔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么一下子,兩個小鬼也開悟了。和尚正是因為沒有戒除對紫金缽的貪念,才會讓小鬼得逞。佛說“貪、嗔、癡”為人生“三毒”,是為眾生業障的根本。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念,如果不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欲望,就會產生諸多煩惱。貪念過多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痛苦,也會讓心靈變得狹隘。過于貪婪的人,往往被眼前所得的東西迷惑,貪戀越多,失去的東西也會越多,最后讓心靈和生活陷入痛苦之中。

曾有人說:貪心不足是苦海。做人一定要知道滿足,不可貪得無厭。事實上,我們所擁有的并不少,僅僅是因為欲望太多就使自己不滿足,甚至憎恨別人所擁有的或期望比別人擁有更多,以致心里產生憂愁、憤怒和不平衡。去了貪心,多些知足,人生亦會豁然開朗。

貪就是失去,舍便是得到

世界是由陰與陽構成,萬事萬物皆在貪與失、舍與得之中成就自身并達到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從個人的主觀看法出發,可能會覺得自己人生中的得失并不平衡,缺少公平性,但從整個世間,整個宇宙的范疇客觀來看,貪與失,舍與得只不過是在互相轉化罷了,有貪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兩方面始終保持著相對的恒常。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發現,其實人生也不過是在得與失之間徘徊,人在得到的時候會失去,失去的同時也會得到,可以說,得即是失,失也是得。如果我們在該適可而止的時候一味貪戀,該舍棄時不愿放手,最終就會失去一切。著名的禪師南隱說過,不能學會適當放棄的人,將永遠背著沉重的負擔。懂得用心取舍的人,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從而獲得心的快樂。一個母親帶著三個女兒過著清貧的生活。這一天,一只周身長滿金羽毛的鳥兒飛到她們家里并對三個女兒說:“母親養育你們很辛苦,現在開始你們可以從我身上拔幾根金羽毛去換錢,改善一下你們的生活。”從此以后,這只金鳥每隔一段時間就飛來,讓三個姐妹拔下自己的金羽毛去集市上賣。母女的生活從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后來,大女兒對母親和兩個妹妹說:“現在金鳥三五天就來一次,可是我們不知道它會不會突然改變主意,再也不來了。不如我們一次多拔下來一些金羽毛吧!”母親想想也是,于是就接受了女兒的建議。

這天金鳥又飛到她們家中,母女四人一下圍過來,三把兩把就將金鳥兒的羽毛扒個精光。鳥兒沒有了羽毛,無法飛走了,母女四人便把它關進鳥籠,養在家里,期待它再長出一身金羽毛來供她們一家生活,以積累財富。可是,這只金鳥再也沒有長出一根金羽毛來。不久,母女幾個又回到了以前清苦的生活。母女的貪念讓她們徹底失去了金鳥的幫助,也失去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如果她們不貪圖金鳥羽毛帶來的財富,也許還將繼續擁有金鳥的物質幫助。太過貪圖反而會失去已經得到的東西,有時候舍去才能得到。如果母女舍去一顆貪心,也就得到了長久的富貴。

人的貪念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但人不可能什么都擁有:你想要擁有金錢、權勢,就必須舍棄悠閑、簡單、不涉是非的生活;想要擁有很多的朋友,就必須舍棄一個人的寂靜和自在;想要擁有成功的事業,就必須舍棄輕松優渥的職位,舍棄許多享受生活的機會,甚至舍棄與家人相伴的時光。如果我們不去一味地盯住失去的懊喪,而多去看看得到的歡喜,就能明白,舍棄,雖然意味著某種失去,意味著難言的割舍,也會給我們帶來傷感和愁緒,但是,舍棄也是為了得到。

有時候,失去并不一定是壞事情,得到的也不一定是值得擁有的。如果一個人貪心太重,什么都想得到,就很難品嘗得到的快樂和歡欣,即使得到了,疑慮和憂愁也會接踵而來。貪圖太多也會失去更多,舍去一些才能得到另外一些。舍去即是獲得,不僅自己的負累要學會舍棄,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去除心中的貪念和欲望,不要過于強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豁達為人,不因別人得到而失落

一個人的眼界會隨著心界的開闊而不斷擴大,心界大,眼界才大。胸襟博大者為人處世,常常有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對生活的淡然,“不計較,不生氣”是對生活的豁然。豁達為人,就不會因別人得到而失落,不會因別人失去而自喜。

“豁達”兩字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一個人的心中裝不下“豁達”,往往是因為他的心靈空間被貪欲裝滿了。不豁達,所以想不開,當別人得到了什么而自己沒有得到時,就會沉溺在嫉妒、怨恨、失落的情緒之中。對這樣的人而言,生活就如同在刀鋒上行走,身邊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會給他帶來打擊。有一個書生和他的好朋友一起進京趕考。二人一路同吃同住,彼此照應。

在放榜的那天,朋友高中狀元。同行的考生都紛紛來向朋友道賀,書生自己也中了進士,但是他看到好朋友中了狀元,心中不快。

書生心想:“論才華,我并不輸于他,論風采,他遠遠不及我。如何他能高中狀元,我卻不能。”

這一天書生悶悶不樂,一個人出去散步,不知不覺中走到一個寺院之中。他看到一位和尚為寺院沐浴焚香,看起來十分開心,心中好奇,就走向前去詢問。

和尚說:“我的師兄昨日剛剛被升為寺院住持。我為他高興,并向佛祖許諾要每天沐浴焚香來供奉佛祖。”

書生不解。他說:“您的師兄當上住持,又不是您,您為何這么開心呢?”

和尚笑了,說:“我的師兄能當上住持,自然能力和才華在我之上。他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東西,我自然要為他祝福。修佛之人,不會因為別人得到而失落,也不會因為自己失去而傷心。”

書生聽了,頓時感悟:“一個人的心如果狹隘就只能裝下自己,那么他的人生就會局限在一個小格子中,豁達為人,為別人得到而欣喜,為別人失去而傷神,才是一種大智慧。”和尚心胸寬廣,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反而為他人的得到而祝福。這種豁達的境界警醒了書生,讓書生看到了自己的狹隘。而這種狹隘恰恰證明了書生心底抹不去的貪欲。若不是出于對功名的渴求,他也不會因此而嫉妒友人,為友人的高中而失落憾恨。他的心中只裝著自己的私欲,所以只知道為自己的失去而不快,卻不懂得為友人的得到而欣喜。

若能放下一些欲望,在胸中裝下豁達、情誼、智慧,就能從瑣碎的得失和煩惱中掙脫,變得坦蕩,開闊。所謂心無芥蒂,天地自寬,把得失看淡一些,欲望放低一點,就不會因為別人得到、自己失去而黯然神傷。

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

有些人在活著的時候對名利和財富牽掛異常,到死都不肯放手,但事實上死后的名利錢財也將不再屬于自己,那么活著的時候吝嗇物質上的付出,就毫無意義。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們都要去享受物質,非要把千金散盡,而是要人們對待財物的態度應當自然一些,不要太吝嗇。適度的物質享受是合理的,一旦過度就成了奢侈。而死死攥住手里的錢,自己不肯用,更不肯施予他人,就更是大錯特錯。

在生命的過程中,如果只想著做一個沽名釣譽之人,那么賺再多的錢、贏得再好的聲譽也都沒有實在的意義。正所謂“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在明智之人的眼中,名利和錢財只是暫時存放在我們這里的一些外在的東西,死后不知又成了誰的枷鎖。

名利很美好,常令人們對其趨之若鶩,不遺余力地追求。不過,金錢不是萬能,名譽也未必總能令人快樂,只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生活。從前,有一個愛幻想的年輕人。有一天,他聽說名利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誰能找到她誰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他在心里迷上了名利。他發誓,即使花上一生的時間,也要找到她。

他首先到那些充滿智慧和哲理的書籍中去找名利。結果他發現這些哲理書對名利始終持批評否定的態度,而且一直排斥她——名利不在書籍里。

他又到宗教里去找名利。但是宗教宣稱,許多幸福,也包括名利在內,都是一個人在死后才能得到的,而活著的時候是應該舍棄的。這也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他又向大千世界去尋找。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問:“你們知道名利嗎?她在這里嗎?”每次人們都回答他:“名利?是的,她來過這里。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后來又走了,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就這樣他用了許多年,找了許多地方,可是每次都得到同樣的答復。

于是他轉向大自然。他問樹、高山、森林和海洋,還有小鳥、魚、走獸和昆蟲:“你們知道名利嗎?她在這里嗎?”然而回答依然令他失望:“名利?是的,她來過這里。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后來又走了。”

許多年過去了,這個年輕人慢慢老去,但他還在尋找名利。最后,他來到世界的盡頭,那有一個黑暗幽深的山洞。老人進了山洞。等到眼睛適應了黑暗之后,他發現山洞里有一個又老又丑的婦人。一個聲音告訴他,眼前的這個婦人就是名利。

雖然非常失望,但他還是湊到她的跟前問她:“我一直在到處找你,開始時我還是個年輕人,現在我已經完全老了。許多人都像我一樣盼望著你,對你翹首以待。為什么你要躲著我們,躲著這些熱切追求你的人呢?求你了,走出這個山洞,和我一起回到世界上去吧。”名利沒有回答他。

老人花了許多天來勸說名利,可名利像啞了一樣,始終不搭理他。當老人明白名利從未離開過她隱身的這個山洞之后,他說:“那算了,由你去吧。既然你不肯跟我一起走,那我就一個人回去了。但在走之前,我有一個要求:你得給我一個口信,我把它轉達給世上的人,好證明我確實找到過你。”

這時,名利——這個又老又丑的婦人,抬起頭來,盯著老人的眼睛,一字一頓地說:“告訴他們,我年輕而且漂亮。”很多人為了名利和他人爭奪廝殺,斗得你死我活,最終才發現名利的真實面目是虛偽。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總是想將所有財富收到囊中,將所有名譽光環攬至頭頂,也總在最后被名利的包袱所累。

好名之人必將被名枷捆綁,好利之人也會被利鎖縛住。名利,就像是一座美麗豪華舒適的房子,人人都想走進去,只是他們從未意識到,這座房子只有進去的路,卻沒有出來的門。枷鎖之所以能束縛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為當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錢,就做了金錢的奴隸;放不下虛名,就成了名譽的囚徒。

古人言:“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追求錢財的人往往會因錢財積累不多而憂愁,貪心者永不滿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職位不夠高而暗自悲傷;只有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無欲無求更容易獲得平靜、自由、幸福的生活。

金錢只能“暫時擁有”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生存努力賺取金錢。金錢是我們物質生活的一個很好的提供者。但是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云煙。金錢掌握在我們手中的時間只是短短的幾十年。如果一直握著手中的金錢不放,金錢也只是一個死物而已。

為了追求金錢而迷失自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在金錢的奴役下胡作非為是可恥的,死守著一點金錢不放更是可憐。只有金錢能提供給你幸福時,它才是最有價值的。否則,它就只能是禍害。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這時,有位小和尚從林中驚慌失措地跑了出來,兩人見狀,拉住小和尚問:“你為什么如此驚慌,發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樹,卻突然發現了一壇金子。”

這兩人聽后感到好笑,說:“挖出金子來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你是在哪里發現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怕。”

和尚說:“你們還是不要去了吧,那東西會吃人的。”

這兩人哈哈大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你告訴我們它在哪里吧。”

于是和尚只好告訴他們金子的具體地點,兩個人飛快地跑進樹林,果然找到了那壇金子。好大一壇黃金!

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在就把黃金運回去,不太安全,還是等到天黑以后再運吧。現在我留在這里看著,你先回去拿點飯菜,我們在這里吃過飯,等半夜的時候再把黃金運回去。”于是,另一個人就回去取飯菜了。

留下來的這個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該有多好!等他回來,我一棒子把他打死,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飽飯,然后在他的飯里下些毒藥。他一死,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不多久,回去的人提著飯菜來了,他剛到樹林,就被另一個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個人拿起飯菜,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燒一樣痛,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如果他們能夠明白錢財只是身外之物,也不會為了一時的貪欲而走上迷途。

但是不同的人對于金錢的看法并不相同。有人認為錢花了就沒了,所以吝嗇成性;而有些人則認為花錢的多少標榜了一個人的身份與地位,花得越多、越往不該花錢的地方花錢,越顯示了存款的豐厚,因此奢侈成風。合理運用金錢,適度追求欲望的人,才能在內心將財富當作“暫時擁有的工具”去追求,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成功不是有多少錢,而是內心的安寧

財富在生活中更多地被理解為金錢,它具有無可比擬的魅力。有些人貪婪地追求財富,錢財對于他們就像蟲子之于麻雀,骨頭之于流浪狗。貪財者因錢財積累不多而憂愁,一顆心如同永遠也填不滿的溝壑,無法找到滿足和安寧。因為不知滿足,哪怕擁有再多財產,也不會覺得自己富有,反而整天為了錢財的流失或者獲得的錢財太少而感到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會幸福。

這些追逐錢財的人都將錢多錢少視作是否成功的標志。其實成功的標準不是有多少錢,而是內心的安寧。一個知足的人心無所求,得失無礙于心,福分便無窮無盡。

《莊子·山木》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莊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補丁,工整地用麻絲系好鞋子走過魏王身邊。魏王見了說:“先生為什么如此疲憊呢?”

莊子說:“是貧窮,不是疲憊。士人身懷道德而不能夠推行,這是疲憊;衣服壞了鞋子破了,這是貧窮,而不是疲憊。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生不逢時。大王沒有看見過那跳躍的猿猴嗎?它們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喬木的樹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樹枝自由自在地跳躍而稱王稱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們。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叢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時地左顧右盼,內心震顫恐懼發抖;這并不是筋骨緊縮有了變化而不再靈活,而是所處的生活環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處于昏君亂臣的時代,要想不疲憊,怎么可能呢?”莊子物質生活很貧窮,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并不貧窮。物質錢財只是外在的形式,內心富足才是真正的財富,這是莊子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世人的忠告。

一個人物質上貧窮并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貧窮,心理貧窮才是真正的可悲。莊子生活困苦,但是他的精神力量卻散發出耀眼的光輝,他深諳快樂生活的道理,心與物游,天真爛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貧窮才最富有、最成功。居士和禪師相約到山上參禪悟道。

居士說:“我不上山,上去也要下來。”

禪師說:“上去也有不下來的。”

居士說:“哦?成仙了嗎?”

禪師說:“沒有,是成了鬼。”

居士不解:“什么人?”

禪師說:“一個大官,貪污受賄,事情敗露后自殺了。”

居士聽罷,感慨地說:“財富越多,地位越高反而失去了身家。沒有財富才是最大的財富啊。”有些人的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越是富有的人,越想更多地占有財富。實際上,“貧有貧苦,富有富苦,世間諸人皆是苦。”如果一個人沒有滿足之心,那么無論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只能感受到痛苦。

人們經常在富貴的誘惑中迷失自我,忘記了生活的本意,結果得到的財富越多,飛走的幸福也越多。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的壓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寧靜的心靈面對無窮無盡的誘惑,就會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動,讓內心為外物所遮蔽、掩飾。

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乎自己有多少財富,多可以過,少也可以過,能夠處處感悟到生活才是成功。你可能不會琴棋書畫,但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可能沒有很多錢,但擁有健康的體魄、聰慧的頭腦以及明確的志向,這比那些窮得只剩下錢的人更加富有。沒有足以炫耀的事業,但擁有不斷攀登、永遠向上的斗志,永遠有一種自信樂觀的心態,這內心的安寧與富足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不過一碗飯,不過一念間

生活中,人們每日奔波勞碌,有的人為了溫飽努力,有的人為了家人安康,有的人為未來拼命,有的人為金錢不擇手段……其實說到底,大家每日努力營營役役,想要的只是一碗安樂茶飯而已。然而,很多人都身陷在名與利的欲望掙扎之中,活得忙碌、疲憊,甚至失去了自我。可是,一個人名氣再大,死后所占的位置只是骨灰盒大小,金錢再多,一頓飯吃下的也只是胃的容量。名和利于生命只是過往浮云,人生不過一碗飯而已。有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禪師。“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兩個人一起問道。禪師閉著眼睛,隔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然后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個人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卻沒動。日子過得真快,轉眼10年過去。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后來成為經理。

有一天兩個人相遇了,互相談論過自己的近況之后,不由得感嘆起來。

“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5個字,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日子有什么難過?何必非待在公司?所以辭職。”農業專家問另一個人:“你當時為什么沒聽師父的話呢?”

“我聽了啊!”那經理笑道,“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我只要想‘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板說什么是什么,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大惑不解中,兩個人又去拜望禪師,禪師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隔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后,揮揮手……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的成功、名利,禪師用一句“不過一碗飯”就說得十分透徹了。這碗飯的意義對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但是說到底,工作也只是謀生的一種方式罷了,若看開了,就不必為了工作上的瑣事煩惱費心,你可以選擇繼續奮斗,也可以選擇另一條路。所有的得到和失去,成功與失敗,都沒有什么大不了,不過就是一碗飯罷了,而對欲望是放下還是提起,也不過在你的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會讓人們有不同的命運軌跡,但最終逃不過“一碗飯”的范圍。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標,其實本質上無非名和利。一個人要是能真正做到不在乎名利,不理會貪念,將心中的欲望和貪婪化作波瀾不驚的湖水,用“不過一碗飯”“不過一念間”的心態來詮釋人生,做到腳踏實地,就能在名利之前放下執著心,對任何境遇平和以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淮南市| 新乡市| 全椒县| 南川市| 道孚县| 美姑县| 康马县| 城口县| 红安县| 公安县| 甘南县| 岳普湖县| 温泉县| 芜湖市| 沂南县| 乌拉特前旗| 益阳市| 鄂温| 徐水县| 淮北市| 湄潭县| 河西区| 玉环县| 平顺县| 建始县| 房产| 德保县| 华蓥市| 甘南县| 馆陶县| 罗甸县| 武鸣县| 德惠市| 沈丘县| 呼和浩特市| 石泉县| 马鞍山市| 湖州市| 鄂州市|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