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對分析結果的討論

在第三節,我們呈現了招聘與測評領域研究論文的發表情況。本節將對這些結果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該領域研究論文的總體特征;(2)論文內容對引用頻次影響的初步分析;(3)研究群體與被研究對象的特征;(4)影響論文發表趨勢的經濟、社會與學科因素分析;(5)研究不足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 該領域研究論文的總體特征

為了收集招聘測評領域的文獻,我們首先提出了若干個搜索詞(見本章第一節),這些詞包括招聘、測評、選拔、遴選、招錄、面試、心理測驗、無領導小組討論、公文筐/文件筐、角色扮演、管理游戲、案例分析、演講、搜尋事實、評價中心、信度、效度。然后,依據這些詞進行文獻檢索,經過檢索,保留了文獻數量相對較多的搜索詞,去掉了管理游戲、案例分析、演講和搜尋事實。

本次進入總體分析的招聘與測評領域的論文有1.47萬篇左右,這些論文的發表區間為1980—2017年。眾所周知,“文革”之后標志著改革開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于1978年12月召開,大概1年多一點之后,第一篇關于選拔的文章與世人見面,這也許說明了社會、經濟、文化對論文發表的遲滯影響,也反映了論文發表周期的作用。第一篇文章論及了少年短跑運動員挑選的問題(塔巴契尼克,劉永福,1980),實際上這個時期還有多篇關于運動員選拔測評的論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劉玉,2013)。

在所有文獻中,招聘、測評、選拔等實務類的文章最多,占所有發表文章總數的84%左右。其中選拔和招聘的文章最多,占該領域全部文章的60%以上。技術類的文章,包括測驗、無領導小組討論、公文筐測驗等,占16%左右,而理論類的文章數的比例不到0.5%。這一分布呈現出金字塔形狀,即實務類的研究較多,工具類的研究居中,而理論類的研究最少,這體現了招聘測評領域的實用性特征。由于博士學位論文主要解決理論類的問題,因此該領域的博士學位論文非常稀少,總量不過70篇,在所有文章中所占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二 論文被引用頻次的初步分析

首先,從引用頻次上來看,熱度搜索詞所查文章的被引頻次并不高,比如以“選拔”為搜索詞的文章有近6000篇,其最高被引頻次只有73次;而以“測評”為搜索詞的文章有1260篇,但其最高被引頻次為538次;而以“效度”為搜索詞的文章有641篇,但其最高被引頻次高達1819次。我們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搜索詞所反映的理論程度不同,對于理論程度高的術語,理論性論文所得到的結果可支持其他應用性研究,因此被引用頻次較高;而應用類論文主要是介紹應用的心得體會與操作步驟,往往涉及一些精細而具體的問題,論文出現后更多用于實踐,而非進一步研究所用,因此被引用頻次會相對較低。這也說明對于應用類文章與理論類文章應該采用不同的評判標準,前者應重點關注其應用領域的轉化,而后者應重點關注同行的引用。

其次,從這個領域發表的論文來看,被引頻次與期刊的聲望沒有必然的聯系。仍以“招聘”搜索詞為例,大家所熟知的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有影響力的期刊中的論文都沒有進入,而《企業經濟》《現代管理科學》《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價值工程》等并非CSSCI期刊上的文章,其引用頻次反而較高,該現象并非個案,文中所列出的各個搜索詞所得出的文獻列表都呈現出這一特征。我們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1)高被引頻次論文與高水平學術論文之間的關系可類比藝術影片與商業影片的關系。被引頻次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篇文章的學術水平,只代表一篇文章在人群中的關注度,一篇為大家所廣為關注的熱點論文并非一定是一篇學術水平高的論文,至少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一篇文章的學術水平體現為所關注問題的前沿性,以及所使用方法的嚴謹性。而一篇文章的關注度則不一定受到問題前沿性和方法嚴謹性的影響,它更多的是從讀者的需求出發,能夠引發讀者興趣、滿足讀者需求的文章有可能會成為關注度比較高(即被使用頻次比較高)的文章。(2)學術論文的范圍界定可能會影響被引頻次的排序。簡單分析一下該領域文獻的基本內容,我們會很容易發現,目前的文章中,體會性、介紹性、綜述性和操作性的內容較多,而研究性(這里所指的研究性是指問題前沿性和方法嚴謹性)的文章偏少。換而言之,論文的高被引頻次并非一定全部是由學術性強的文獻所引用的。

當然,作為一個應用性很強的領域,出現這樣的現象無可厚非。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探討引用頻次時能夠區分學術期刊和非學術期刊,所得結果也許更具價值。這對于招聘與測評(從更大范圍來講,管理學也是一樣)這類理論與應用并重的學科尤其重要。2018年7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針對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軍事科學等不同學科門類特點,建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程序規范。基礎前沿研究突出原創導向,以同行評議為主;社會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導向,以行業用戶和社會評價為主;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評價突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以用戶評價、第三方評價和市場績效為主”。依據指導意見,對于招聘與測評來說,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屬于基礎研究,應該以同行評價為主,而另外一部分內容則偏向于應用技術開發和操作,應該突出用戶評價和市場導向。

三 研究群體與被研究對象的特征

從目前研究結果來看,招聘測評領域最大的研究群體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主要是社科院和中科院一些相關院所的研究人員。另外一個群體是政府背景的單位和組織,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圍繞著黨政領導干部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選拔工作展開的。還有一個比較小的群體是招聘測評的商業咨詢機構,但這類人員發表研究論文的動力不大。

從目前結果來看,論文被研究對象數量最多的群體是公務員,其次是企業雇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無論從論文總量還是每年的發表量上來看,這種現象都非常清晰。研究者為何對企業等經濟組織的招聘測評關注度不高?我們還很難回答,但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四 影響論文發表的經濟、社會與學科因素分析

招聘測評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其發展除了受到學科自身發展的影響,必然會受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影響,也會受到國家科研政策的影響。為此,我們首先考察了40年來可能會影響論文發表的一些重要事件,然后找出論文發表的變化時點,試圖通過該分析來尋找重大事件與招聘測評發展的關系。

(一)招聘測評領域論文數量變化的關鍵時點

從發表時點來看,該領域的論文(含所有搜索詞)數量變化有4個關鍵年份值得我們注意:1994年、1999年、2005年、2013年。在1994年之前,這個領域的論文發表量一直處于低而平穩的狀態。1994年是該領域的論文在發表數量上的一個“騰飛點”,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學者關于招聘測評的論文數量大幅度增長。1995—1998年處于了相對平穩期,1999年則成為另外一個關鍵點,從這一年開始,該領域的論文又出現了急速提升。經過2002—2004年平穩發展之后,2005年又開始了新的增長,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2013年。從2014年開始,論文發表數量開始明顯下降,2017年大概降到了2007年的水平。不過,此時也有每年750篇左右的發表量。

按照搜索詞分類所呈現的結果與總體趨勢并不完全相同,但很多搜索詞搜索的趨勢與總體趨勢比較吻合。比如,“招聘”搜索結果的關鍵變化年出現在1999年,“選拔”搜索結果的變化年出現在1994年,“測評”搜索結果的變化年出現在1998年,“遴選”搜索結果的變化年出現在1998年,“測驗”搜索結果的變化年出現在1995年,“面試”搜索結果的變化年出現在1997年和2011年,“效度”搜索結果的變化年出現在1998年。

(二)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與科研領域的重大事件

1.改革開放以來影響經濟組織發展的重大事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于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黨的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標志著中國的產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促進經濟發展,也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并在平等條件下參與國際競爭。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2.影響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重大事件

在這一時期國家出臺了大量旨在促進科研發展的政策,其中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中科院的“知識創新工程”最受關注。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于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后正式啟動。“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做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2002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十五”期間加強“211工程”項目建設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出,上質量、上水平是“十五”期間加強“211工程”建設的宗旨。堅持重點建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把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先搞上去,使其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及開發水平沖向國際前沿領域,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重要基地,為創建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大學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表示,“211”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不再新設這兩個工程的學校,同時為了注重學科導向,引入競爭機制。2016年6月,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宣布失效一批規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失效。

實施“985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在世紀之交做出的重大決策。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代表黨和政府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由此正式啟動。在該行動計劃中提出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特別提到“高等學校要跟蹤國際學術發展前沿,成為知識創新和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培養的基地”。要“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青年學術攻堅人才,使高等學校知識和技術創新基地盡快取得創新成果”“全國高等學校以競爭選優方式分批精選萬名骨干教師,采取國家撥款與自籌經費相結合的辦法增強科研經費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學質量及設備裝備水平。”2004年,根據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教育部、財政部印發《教育部、財政部關于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啟動了“985工程”二期建設,列入“985工程”建設的學校共39所。在行動計劃中提出,“努力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緊密結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集成優質資源,創建一批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造就學術大師和創新團隊,使之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強新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新人的扶持培養。組織重大課題攻關,力爭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標志性成果。”“重點建設一批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積極培育學術精品和名刊,獎勵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基礎研究成果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應用研究成果。”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提出不再增加985高校,實施了“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對高等院校的特色和優勢突出學科給予支持。2010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意見》,新一輪“985工程”建設開始實施。明確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機制、突出改革、注重質量、加快建設。緊密結合國家人才戰略的實施,加快造就學術領軍人物和建設創新團隊”。2016年6月,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宣布失效一批規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985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失效。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決策,決定由中國科學院開展創立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這促成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帶動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高了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我國科學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2010年3月3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志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2011—2020年要繼續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著力解決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這促使中科院的科技產出數量與質量大幅提升,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3.改革開放以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舉措

1995年2月9日,中共中央印發《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實施。《條例》的總則規定,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必須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原則,群眾公認、注重實績的原則,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依法辦事的原則。

199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要著力提高考試的科學化水平”“考試是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的一個關鍵環節,考試的科學化水平直接關系著公開選拔的公正性和準確性。”“面試工作應注意吸收借鑒現代人才測評技術,采用多種有效的方法進行。面試測評小組一般應由黨政領導、組織人事部門和相關部門的領導、熟悉擬選拔職位業務的專家組成。”

2002年7月9日,中共中央頒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這個條例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了中央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

2016年,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偉大的斗爭,宏偉的事業,需要高素質干部。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堅決防止和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把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養起來、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

4.改革開放以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

人事部宣布自2006年1月1日開始執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該文件規定,事業單位新近人員,除國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權限由上級任命及涉密崗位等確需使用其他方法選拔任用人員外,都要實行公開招聘,錄用時要面向社會公開。

2010年,中共中央組織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遵循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切實做到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對于公開招聘中資格審查、筆試、面試、考核等環節的進展情況應當面向社會公布,并確保及時、全面、準確。”

2014年,國務院頒發《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較大進展,以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和公開招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三)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與科研的重大事件對招聘測評研究的影響

在經濟領域,我們找到的關鍵時間點是1978年底、1992年、2001年、2011年或者其后1年(1979年、1993年、2002年與2012年);“985工程”在1998年底開始執行,2004年開始第二期的執行,因此1999年、2004年或者之后1年(2000年、2005年)的論文數量增加或許與“985工程”有關,特別是2004年提出了加大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或許對招聘與測評等社會科學的發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211工程”在1995年底開始執行,2004年開始第二期的執行,因此1995年、2004年或者之后1年(1996年、2005年)的論文數量增加或許與“211工程”有關;1998年中科院開始實行“知識創新工程”,2011年開始了新的“知識創新工程”,因此,1998年、2011年或者其后1年(1999年、2012年)論文的增加或許受到了“知識創新工程”的影響。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科院所屬科研院所中大部分科研人員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從事招聘與測評的人員較少;與黨政領導干部選拔有關的關鍵點是1995年、1999年、2002年和2016年或者其后一年(1996年、2000年、2003年和2017年);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選拔有關的關鍵點是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或者其后一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

從以上的年代對比分析來看,“985工程”的第一期和第二期、“211工程”的第一期與第二期、黨政領導干部在1995年、1999年以及2002年的選拔舉措,以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2011年的宣布舉措可能會對招聘測評領域論文發表量有重要影響,而經濟領域的活動可能與之沒有直接的關系,也即論文發表數量可能與經濟組織的管理關系不大。

當然,理論上講,學科自身的因素也可能會影響該領域論文的發表,即學術社區對某個問題的共同關注會影響論文發表。但是,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全球范圍內的學術社區活動對我國招聘測評研究的影響不大。首先,目前中文以“招聘”“選拔”“測評”“遴選”和“招錄”為搜索詞的文獻大多數是介紹性的文獻,沒有也不能反應這個領域的研究(當然如下文所述,這可能與我們的搜尋方法有關)。其次,即使是一些涉及內容稍微前沿一點的研究,也沒有與國際上研究的問題同步,在現有中文文獻中比較前沿的話題,比如,無領導小組討論、公文筐測驗和評價中心等研究主題和具體的研究內容,在國際上都是在十幾年之前出現的比較新的研究。

二 研究不足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首先,當前被分析論文的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這個問題值得注意。招聘測評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它涉及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包含的主題也非常廣泛,我們當前所采用的方法是用一些該領域的常用學術詞語作為搜索詞進行查找,相關的論文有1.5萬篇之多,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保證涵蓋了所有的論文,甚至可能會漏掉重要的論文。今后的工作應該采用更加嚴謹的搜索方法來確定論文的范圍。

其次,本章分析論文發表影響因素的方法值得進一步細化,其內在邏輯也值得進一步推敲。在分析過程中,我們僅僅找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一些重大事件,通過比較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年份來推測與論文發表的關系,這是一種經驗性方法,今后需要采用更加量化的方法來尋找影響論文發表的因素。

第三,本章的分析并沒有涉及招聘測評領域具體的研究主題,而只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該領域的一些研究特征。這與該領域的研究論文量較大有關,也與缺少一個細致的分析框架有關。今后的研究需要首先根據招聘測評的研究特點提出細致的分析框架,然后依據該框架進行分析。這樣得到的結果可能會使該領域的研究更具啟發性。

第四,本章僅將中文文獻作為分析對象,沒有搜集國際上的研究文獻,更沒有與國際上發表的文獻進行對比,這會丟掉一些重要信息和分析線索,使我們失去向國際同行借鑒與學習的機會,今后要加強這個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蔡小慎、徐進:《國外公務員考錄制度對我國的啟示》,《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5期。

陳慧:《評價中心技術與人才選拔》,《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丁秀玲:《基于勝任力的人才招聘與選拔》,《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杜潔:《我國培養選拔女干部政策措施評估和社會性別分析》,《婦女研究論叢》2001年第1期。

樊宏、韓衛兵:《構建基于勝任力模型的評價中心》,《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年第10期。

谷向東、鄭日昌:《基于勝任特征的人才測評》,《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第4期。

郭進青、何志聰:《基于勝任力的結構化面試及其應用》,《經濟論壇》2004年第14期。

何春梅:《對我國公務員考錄管理制度的現狀分析》,《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何琪:《無領導小組討論:現代領導人才素質測評的有效方法》,《行政論壇》2003年第5期。

黃文艷:《解讀公文筐測驗》,《人力資源》2007年第21期。

黃勛敬、趙曙明:《基于公文筐測驗的商業銀行高層管理人員選拔研究——以商業銀行高級人力資源經理崗位為例》,《管理學報》2011年第6期。

黃岳鈞、李樹丞:《層次分析法與模糊評價在企業招聘中的應用》,《現代管理科學》2006年第4期。

黎恒、丁曉嵐:《無領導小組討論的實務操作——中層管理人才選拔案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年第9期。

黎恒、王重鳴:《結構化面試研究新進展》,《人類工效學》2003年第4期。

黎恒:《無領導小組討論研究現狀和理論進展》,《人類工效學》2005年第3期。

李燦、辛玲等:《調查問卷的信度與效度的評價方法研究》,《中國衛生統計》2008年第5期。

連會有:《當前我國公務員考錄管理制度弊端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劉道玉:《中國應當怎樣遴選大學校長》,《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

劉明、殷雷、馬敏燕、羅少霞:《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測評量表結構效度驗證性因子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8年第3期。

劉潤璞:《中、英公務員考錄制度比較》,《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1期。

劉玉:《改革開放30年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模式轉型與現實選擇》,《體育科學》2013年第2期。

劉遠我、張厚粲:《面試評分中的誤差分析研究》,《心理科學》1999年第5期。

龍立榮、彭平跟、鄭波:《自我職業選擇測驗(SDS)的試用報告》,《應用心理學》1996年第1期。

羅清旭、楊鑫輝:《〈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技能測驗〉的初步修訂》,《心理科學》2002年第6期。

馬文軍、潘波:《問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用SAS軟件分析》,《中國衛生統計》2000年第6期。

裴敬:《人力資源招聘問題研究》,《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年第2期。

彭平根:《角色扮演識人才》,《人力資源》2007年第11期。

彭永新、龍立榮:《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測評的研究》,《應用心理學》2001年第2期。

史靜、莫顯昆、孫振球:《量表編制中內容效度指數的應用》,《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年第2期。

蘇力:《法官遴選制度考察》,《法學》2004年第3期。

蘇永華、柴雪、丁玉洋:《無領導小組討論技術實施中的信度與效度問題研究》,《人類工效學》1998年第2期。

孫健敏、彭文彬:《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設計程序與原則》,《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孫曉敏、張厚粲:《國家公務員結構化面試中評委偏差的IRT分析》,《心理學報》2006年第4期。

塔巴契尼克、劉永福:《如何選拔短跑運動員——少年短跑運動員的挑選及其才能預測》,《體育科技》1980年第3期。

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應用心理學》2001年第1期。

王琦:《國外法官遴選制度的考察與借鑒——以美、英、德、法、日五國法官遴選制度為中心》,《法學論壇》2010年第5期。

王忠軍、龍立榮:《評價中心的結構效度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第3期。

溫芳芳、佐斌:《評價單一態度對象的內隱社會認知測驗方法》,《心理科學進展》2007年第5期。

溫忠麟、葉寶娟:《測驗信度估計:從α系數到內部一致性信度》,《心理學報》2011年第7期。

吳諒諒、何琪:《“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應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年第7期。

吳志明、張厚粲、楊立謙:《結構化面試中的評分一致性問題初探》,《應用心理學》1997年第2期。

吳志明、張厚粲:《評價中心的構想效度和結構模型》,《心理學報》2001年第4期。

蕭鳴政:《人員測評與選拔》,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謝笑珍:《中美一流大學人力資源結構與遴選標準比較》,《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徐建城、方圓:《淺析求職與角色扮演的相關性》,《中國市場》2010年第18期。

徐君:《企業在人員招聘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價值工程》2002年第3期。

徐世勇、李英武:《人員素質測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徐曉鋒、車宏生:《對文件筐測驗(I—B)在選拔高層經理人員中的實證研究》,《心理科學》2004年第5期。

徐曉鋒、車宏生:《文件筐測驗的計分研究和應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3年第8期。

楊春學:《國有企業“企業家”選拔方式的經濟學思考》,《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7期。

楊振芳、諶麗婷:《角色扮演面試:理論基礎、實施步驟與注意問題》,《人力資源管理》2017年第1期。

姚若松、龔雅婧、苗群鷹:《評價中心公文筐測驗結構效度的實證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殷雷:《評價中心的基本特點與發展趨勢》,《心理科學》2007年第5期。

由紅軍、王遠志:《角色扮演測評技術運用與探索——以某國有大型集團公司選拔總經理的實踐為例》,《中國人才》2011年第7期。

俞曉琳:《項目反應理論與經典測驗理論之比較》,《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曾五一、黃炳藝:《調查問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年第6期。

張清國:《大學生村官選拔與培養途徑探討》,《法制與社會》2009年第1期。

張世娟、馮江平:《角色扮演測評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第3期。

張衛東:《應對量表(COPE)測評維度結構研究》,《心理學報》2001年第1期。

趙輝:《我國公務員考錄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趙曙明、杜娟:《企業經營者勝任力及測評理論研究》,《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年第1期。

甄樹青:《法官遴選制度比較研究》,《外國法譯評》1999年第4期。

鄭日昌編:《心理測量》,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周明華:《排球后備人才選拔與訓練體制的比較研究》,《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朱軍、童夏雨、曠開源:《招聘有效性研究》,《企業經濟》2006年第7期。

Bass B.M.,“The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 51,No.5,1954.

Bray Douglas W.and Campbell Richard J.,“Selection of Salesmen by Means of An Assessment Cente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52,No.1,1968.

Meyer Herbert H.,“The Validity of the In-Basket Test as A Measure of Managerial Performance”Personnel Psychology,Vol.23,No.3,1970.

Mitchel James O.,“Assessment Center Validity: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60,No.5,1975.


[1] 徐世勇,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李英武,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碩士研究生趙葦和劉璇參加了資料收集與初稿寫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德钦县| 沂水县| 会昌县| 永昌县| 合江县| 东乡族自治县| 台北市| 罗城| 防城港市| 筠连县| 昌乐县| 晋中市| 三明市| 南部县| 灵台县| 宁安市| 红桥区| 始兴县| 舒兰市| 肇源县| 长阳| 镇安县| 金沙县| 北安市| 广河县| 永德县| 江华| 内丘县| 邢台市| 商洛市| 麦盖提县| 布拖县| 湘西| 浦北县| 泊头市| 苏州市| 新兴县| 高碑店市| 阿克苏市|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