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仁者自愛

我們來看一則《荀子》的材料,《荀子·子道》載: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弊釉唬骸翱芍^士矣?!弊迂暼耄釉唬骸百n,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鳖仠Y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弊釉唬骸翱芍^明君子矣?!?/p>

在此,體會孔子對子路、子貢、顏淵三位門人的判詞(“士—士君子—明君子”),則從“仁者使人愛己”到“仁者愛人”再到“仁者自愛”,顯然代表了對孔子仁道理解的三個順序上升的層次,而只有顏淵的“仁者自愛”才達到對仁之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把握。照我們通常對儒家思想的認知和了解,應該說,相對容易解釋和說明的是子路和子貢的觀點。子路“仁者使人愛己”是著眼于道德“外得于人”的受用性,而子貢的“仁者愛人”在對仁道的理解上顯然就更深了一層。因為,照儒家的挈矩之道,嚴格說來,只有做到了“仁者愛人”,“仁者使人愛己”的成立才是可能的。相對而言,倒是顏淵的“仁者自愛”乍看起來似乎頗令人費解,特別是在前文董仲舒“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一段文字的映照之下就尤其如此。然而,“仁者自愛”觀念的深刻之處也恰恰正在于此。前文論及,作為一種道德實踐,仁者愛人的基本精神與價值取向就在于為他人而奉獻自我。然而,對仁道的理解如果僅僅停留在對“為他”(“愛人”)向度的單純強調之上,則仁道就可能陷入一種對行動者自身缺乏積極價值關懷意涵的片面的自我否定。[8]于是,“仁者愛人”的“愛人”也就必然趨于蒼白、僵硬,或者出于外在道德規范的強制約束,或者出于行動者的刻意、造作,而缺失由內而生的植根于行動者生命本源的內驅力。因而,作為對儒家仁道倫理的全面理解,在“為他”的深處還體認到“為己”,這就是顏淵所說的“仁者自愛”。

有必要特別指出的是,“仁者自愛”的“愛”與“仁者愛人”的“愛”二者之間并不是同一層面上非此即彼的關系,理解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在倫理學的意義上,“仁者愛人”所關注的是“應該做什么?”(What I ought to do?)的問題,而“仁者自愛”所關注的則是“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What I ought to be?)的問題?!叭收咦詯邸保白詯邸保╨ove oneself)即“為己”,而這一語境之下的“為己”/“自愛”是在“成己”(self-realization)的意義上而言的,其實質內容與中心關切在于行動者道德生命在深刻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因而,體會到“仁者自愛”,則“仁者愛人”之于行動者的積極的價值關懷意義也就汲取到了源頭活水而顯現出活潑潑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認識到“仁者自愛”,無疑意味著行動者生命深處的一種自我覺醒(self-awakening)。于是,在“仁者愛人”的道德實踐之中,自我的奉獻與犧牲不再是一種片面的自我否定,而是一種以自我實現為導向的精神與人格的升華,它標志著行動者道德潛能的充分發展和實現,行動者對自我不完善的存在形態的一種克服和揚棄,行動者自我生命的一種豐滿和潤澤。簡言之,在仁者,愛人與自愛,為他與為己,凡此兩端之間并非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對立和緊張關系,相反,在愛人/為他與自愛/為己二者之間積極的雙向互動、內外交融的倫理實踐中,成己與成人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合外內之道”,一也。《論語》載孔子答子貢問仁,云: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闭\如夫子之言,則為他為己原為仁道之一體內外,在這種“反向性”關系中,每一方的實現都需要以另一方為必要條件,而任何一方的缺失同時也就意味著另一方的不足。在這個意義上,“愛人”(“為他”)也就意味著行動者生命在整體意義上的一種自我完善。于是,儒家仁道的價值意涵也就從德行論的層面上升到了存在論的層面。因而,通觀“三子論仁知”章,可以說,只有顏淵(姑且如是說)的“仁者自愛”才真正領會到了孔子“為己之學”精神的真諦,真正領會到儒家道德生命觀的真諦。

特別地,在傳世的早期儒家文獻中,此一章“三子論仁知”文字獨見于《荀子》,至于荀子(或者荀門弟子)依據何種經眼的文獻而有這段記述則已不得而知。不過,這段文字是否寫實事實上并不影響這里的思想討論。因為,這段文字表述本身雖系獨出,但其所體現出來的對行動者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存在論關切則是清晰的、深刻的,并且也是與儒家一以貫之的基本的倫理精神相契合的。譬如,《中庸》即有云: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中庸·二十五章》)

顯然,《中庸》“成己,仁也”的觀念與我們這里討論的“仁者自愛”的思想在基本精神上完全是相通的、一致的。事實上,在《說文》中,許慎在“從人二”的“仁”的字源解釋之后,又為我們記錄了一個“從千心”(上千下心)的“古文仁”。20 世紀90年代《郭店楚墓竹簡》發表之后,我們有幸看到了仁字在戰國時代的一個寫法——在字形結構上“從身從心”,作上“身”下“心”。很快,即有古文字學者提出,竹簡中這一“從身心”的仁字就是《說文》中所記錄的“從千心”的古文仁的較早的寫法。易言之,《說文》所記錄的“從千心”的古文仁字只是竹簡“從身心”仁字的“簡化”而已。進而,更有學者從竹簡古文仁字字形分析入手,進入到對儒家仁的觀念原初含義的討論,如有學者認為:

“仁”字“從身從心”,即表示心中想著自己,思考著自己,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克己”、“修己”、“成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成就自己,實現自己,完成自己。[9]

當然,在這里,作者無意做獨立的字源考證,上述關于“仁”概念考察的意義僅僅在于證明(《荀子》一書中出現的)“仁者自愛”在早期儒學中絕非一個突兀而來的例外,相反,它是孔子“為己之學”精神自然合理的發展與彰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耒阳市| 洛宁县| 农安县| 留坝县| 横山县| 宁远县| 太保市| 灯塔市| 左贡县| 林口县| 博野县| 富川| 兴山县| 安图县| 福海县| 启东市| 张家川| 巧家县| 维西| 金秀| 伊春市| 澳门| 拉萨市| 宜兰市| 麻江县| 高尔夫| 柏乡县| 麦盖提县| 新营市| 昭平县| 两当县| 舒城县| 郸城县| 兖州市| 台湾省| 武穴市| 三原县| 遂昌县| 奉节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