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界革命:中國現代新詩的萌蘗
- 胡峰
- 1682字
- 2019-07-22 15:45:10
二 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書以詩歌本體作為主要切入點,對詩界革命的理論倡導特別是詩歌創作中所體現出來的新鮮質素進行梳理和論析。所謂詩歌本體,在這里主要是指構成詩歌審美世界的諸多要素的形態及特征,包括語言、聲律節奏、意象、文體等。這些要素不僅是詩之所以成為詩的必備條件,而且也決定著詩歌的審美面貌與呈現風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在詩歌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它的變化勢必影響詩歌的基本形態;聲律節奏既是語言的另一側面,也是詩歌的聲音要素,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這一要素作為標尺來度量的;意象是詩歌形象世界與情感世界的基本構成,不同類型的意象必然會使詩歌的形象特性與情感特征相互迥異;文體既是詩歌本體的結構因素,同時也是詩歌的外在呈現形式,不同的文體特征既是詩歌不同外在形態的直接展示,而且也能夠折射甚至反作用于詩歌的內部結構方式。因此,從詩歌的本體切入,比一般的外部研究更能夠把握詩歌的類型特征與審美形態。
當然,詩歌本體研究并非是純粹地照搬俄國形式主義與英美新批評方法并機械地套用在詩界革命的研究中,而是試圖在進行詩歌本體研究的同時,折射并勾連其背后所牽涉的社會、文化、心理等“形式”之外的“內容”因素?!霸谒囆g中任何一種新內容都不可避免地表現為形式,因為,在藝術中不存在沒有得到形式體現即沒有給自己找到表達方式的內容。同理,任何形式上的變化都已是新內容的發掘,因為,既然根據定義來理解,形式是一定內容的表達程序,那么空洞的形式就是不可思議的?!?a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8" href="../Text/txt001_0003.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8" class="footnote_quote">[8]對于文學接受者來說,這一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任何人在進行文學閱讀、鑒賞、評析和研究時,都不可能只關注內容而完全撇開形式不論;當然,也無法做到只欣賞形式而對其所承載的內容視而不見,因為此種做法也根本不可能準確評判形式的優劣與成敗。因此,不少研究者都主張在研究文學本體形式的同時也要關涉文學的內容。但這種主張其實也包含著一種把內容與形式割裂開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誤區。把內容與形式分別單列的研究模式正是如此。為此,本文擬選擇構成詩歌本體的幾種重要質素作為切入口,以此觀照詩歌轉型時期本體諸要素所發生的新變;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探尋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從而盡可能完整地把詩歌本體的嬗變與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革結合起來,以避免走入置主題內容與環境等因素于不顧而單談本體的片面的形式主義誤區。
選擇詩歌本體要素的研究還出于這樣一種考慮:詩歌是一種對本體要素有著根本性依賴的文體類型。如果僅僅局限于詩歌存在的時代背景、政治思潮、社會文化、傳播方式或者讀者接受等外部因素研究,那么這必將導致詩歌研究的獨特性的喪失,而成為對小說、散文等其他文體同樣有效的社會文化決定論分析,而且這一做法容易脫離文學的軌道而旁逸到社會發展史、文化變遷史、思想過渡史等“非文學”的疆域中去,從而導致對詩歌特殊審美性質的遮蔽與失語。如果單從主題學的角度來切入,也無法把詩歌自身的特點凸顯出來。而最能彰顯詩歌變化的則莫過于其本體結構與形式的轉型。詩界革命中的詩作,正是在諸如語言、聲音節奏、意象、文體等結構要素方面從傳統模式中突圍而出并生成了新的特質與形態,而且這些形態呼應并關聯著現代新詩的發生與發展。因此,詩界革命與傳統詩歌的區別以及與現代新詩的聯系,也必須依靠詩歌的本體研究才能得到有力的論證支持。而這恰恰是長期以來詩界革命的研究成果中所欠缺的。進而言之,詩界革命現代與傳統性質的歸屬,乃至梁啟超所謂“舊風格”的所指,并不能僅靠外部因素來獨立判斷,而應該對詩歌本體所體現出來的面貌與特征進行實事求是的論析與證明。這也正是本論文的創新之處。
本文擬運用發生學、文化研究、現代語言學、結構主義和形式主義等理論,采用文化學、歷史與審美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展開研究。文化學視角可以便利地把握創作者的主體意識和精神世界的嬗變過程;歷史視角能夠還原文學現象及文學創作發生的場域與動因,形成一種歷史的現場感;審美的視角主要針對詩歌的理論與創作文本,從詩歌本體的各種組成要素(語言、意象、節奏、形式、風格等)出發,發掘各自所包含的深層意蘊及轉變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