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價值意義

深入研究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意義,這可從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兩個方面概述如下。

(一)理論意義

深入研究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的理論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利于推動插花地研究的深入發展;第二,有利于編繪更精確可靠的歷史地圖;第三,可為其他地區的插花地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1.有利于推動插花地研究的深入發展

插花地研究可上溯至沿革地理學,因為在歷代正史地理志、全國地理總志及浩如煙海的地方志中,一般都有各有關政區沿革及“四至八到”記載。

插花地的研究歷史雖然十分悠久,可至今仍然是一個極為薄弱的環節,不僅沒有一本專著問世,專題研究論文也屈指可數,并存在著不少缺陷與不足(詳見本書第一章)。因此,深入研究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問題,有利于推動插花地研究的深入發展。

2.有利于編繪更精確可靠的歷史地圖

中國歷史地圖的編繪歷史十分悠久。西晉時期,裴秀不僅主持、繪制了中國最早的一套歷史地圖集——《禹貢地域圖》18篇,而且在總結前人制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繪制地圖必須遵循的六項原則——制圖六體:分率(比例尺);準望(方格定位);道里(測算兩地間的距離);高下(高低);方邪(測量直角和銳角);迂直(測量曲線和直線)[37]。唐代賈耽不僅撰有《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海內華夷圖》《貞元十道錄》等圖,而且采用朱墨兩種顏色來區分歷史地名和當代地名。[38]南宋稅安禮編繪的《歷代地理指掌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表現歷代行政區劃變遷大勢的歷史地圖集。清末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既是傳統歷史地圖的集大成者,也標志著傳統歷史地圖的終結。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主編的8卷本《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地圖編繪的最杰出成果。[39]

影響歷史地圖編繪精確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不能忽視插花地的重要影響。因為對某一行政區域內的插花地如果沒有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編繪出更精確、可靠的歷史地圖。如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所編繪的明代貴州地圖就明顯有誤,因為萬歷二十九年(1601)以前的貴州實際上是由三大塊插花地構成的(詳見本書第三章),而該圖并沒有將這一情況反映出來。因此,深入研究插花地有利于編繪更精確、可靠的歷史地圖。

3.可為其他地區的插花地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插花地不唯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所獨有,在西南乃至全國其他不少地區,插花地現象都十分普遍地存在著,可由于對其的研究極其薄弱,絕大部分地區的插花地研究都是空白(詳見本書第一章)。因此,深入研究川(含渝)黔交界地區的插花地問題,可為其他地區的插花地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現實意義

深入研究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可以為未來的行政區劃調整提供決策參考依據;第二,有利于川(含渝)黔交界地區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

1.可以為未來的行政區劃調整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正經界對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經濟社會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行政區劃工作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政權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其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團結等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40]。故《周禮》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41]孟子亦言:“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并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42]

中國省制改革之呼聲由來已久。早在清朝末年,面對積弱積貧的客觀形勢,著名“維新”運動改革家康有為便對中國的省制提出了質疑并力主廢省。民國時期,中國省制問題之討論規模更大,但逐步從“廢省論”轉向“縮省論”,主張縮小中國省區。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由于省制問題研究被列入“禁區”,省制改革之呼聲暫時沉寂了下來。改革開放后,省制問題研究又引起了專家學者及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縮小省區”這一問題上已基本達成共識。[43]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調整,往往都極不重視行政區域劃撥的合理性,“舉其所有而歸之”的現象十分普遍,即將某一行政區域劃隸另一行政區域時,通常的做法是將該行政區域所轄之領地通通劃入。如此做法的局限性十分明顯,不僅無法確保政區形態的優化,相當一部分插花地也因此產生。如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時,便將原四川省所屬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整體劃入,使新的重慶市呈現出一個巨大的“人”字形,政區形態優化程度極低。據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的研究,其政區形態優化系數僅為0.41(基本內涵與計算公式詳見后文),在29個省級行政區劃中列第18位(見表1)。如此之政區形態對行政管理、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群眾的生活等都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影響。

表1 中國部分省級行政區的政區形態優化系數

img

資料來源: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區劃與區域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5頁。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44]。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45]。這表明中央已將行政區劃調整提上了議事日程。由于政區形態優化程度與插花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插花地越多,就越難確保政區形態的優化,就必然要求我們對中國現有插花地進行全面、深入的清理。不進行全面、深入的清理,就不可能做到心中有數;心中無數,決策就不可能科學、合理。因此,加強對插花地問題的研究對未來的行政區劃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為未來的行政區劃調整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2.有利于川(含渝)黔交界地區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區劃雖然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對經濟基礎又有著強大的反作用,它從政治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制約著經濟體制和經濟活動形式,如國土資源開發與管理、產業布局和城鎮發展等。因此,行政區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科學、合理的行政區劃會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46]

行政區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說明,行政區劃必須服從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尤其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行政區劃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自應成為檢驗行政區劃科學與否的重要依據。“雖然行政區劃不等于經濟區劃,但一個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以后,國家的主要職能便是指導經濟活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47]

檢驗行政區劃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標準雖然很多,但插花地的廣泛程度應該成為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因為理論與實踐都充分證明,插花地的廣泛存在,不僅不利于行政管理,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極為不利。

在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赤水河流域犬牙交錯的政區格局是最突出的表現(詳見本書第六章)。“加強理論研究,是將行政區劃工作從經驗決策上升到理論決策的重要基礎”[48],深入研究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問題是科學撥正川(含渝)黔交界地區插花地的基礎。因此,本書研究有利于川(含渝)黔交界地區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尤其關于建立赤水河流域經濟特區的基本構想,對推動赤水河流域乃至長江中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科尔| 潞西市| 简阳市| 中阳县| 子洲县| 松溪县| 凤庆县| 榆林市| 穆棱市| 锡林郭勒盟| 永善县| 大同市| 灌南县| 仙居县| 资溪县| 荆门市| 宁阳县| 绩溪县| 鄂托克前旗| 搜索| 西贡区| 会宁县| 沧源| 洛南县| 沙湾县| 隆子县| 德保县| 铁力市| 米脂县| 西华县| 同江市| 贵德县| 彰化市| 湘潭县| 山东省| 舟曲县| 蓝山县| 特克斯县| 高陵县|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