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道德的心理機制及其干預研究
- 唐芳貴
- 1193字
- 2019-07-16 11:20:23
二 問題提出
雖然具身道德的研究已經略有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判斷領域的具身研究僅是剛剛起步,目前還有一系列的問題有待澄清。
首先,道德判斷的具身效應是否存在邊界條件,即哪些道德判斷(基礎)是依賴具身的,而哪些道德判斷(基礎)有時又是獨立于身體的,不同的道德判斷的過程是否依賴于不同的具身狀態。如果這種邊界條件是不存在的,則更表明了具身效應的普遍性。
其次,具身道德判斷效應的產生機制是什么。抽象概念與知覺和動作之間可能是通過情緒來聯系的,也有可能通過其他重要的中間變量。然而,情緒本身是與物理空間關系相聯系的,特別是與垂直方向的空間關系相聯系,情緒的中介效應亦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并且,已有研究對具身道德情緒限于厭惡,其他負性具身道德情緒(如憤怒、輕視)對道德判斷的影響是否相同,或是存在特異性,正性具身道德情緒(如忠誠、崇敬)如何影響道德判斷,都有待探討。
再次,對于道德判斷具身效應的實驗解釋目前還存在一個問題,即操縱知覺的或動作的信息之后帶來的抽象概念思維上的差異究竟是一種促進效應還是抑制效應,也就是所謂的“對稱性”問題。
另外,具身道德判斷是否存在文化基因現象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對身體的操縱與姿勢的表達是人們傳達文化的一種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身體狀態可能激活了人們不同的情感認知反應。當身體狀態和情感認知反應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的聯結性逐漸增強時就形成了人們的復雜的文化表征,這種復雜的文化表征又會反過來影響和締造人的身體狀態,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中國人顯然有別于西方人。
還有,具身道德認為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是根植于身體及其活動方式之中的,身體的解剖學結構、知覺經驗及身體與環境的嵌入作用對道德心理和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身體塑造了道德。至此,我們不得不提出另一個問題——道德是否也塑造了身體。就日常生活經驗來說,回答似乎是肯定的,如社交禮儀、節慶儀式、文化禮儀等就是通過對身體的塑造與行動來體現人們的道德和人格。因此,未來的研究在深入探討身體對道德塑造作用的同時,也應關注與探究道德對身體的塑造作用,以明確具身與道德的雙向作用機制。
最后,最近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當基本的感知運動系統和高級心理系統同時適應于特定的外部環境時,就產生了耦合關系,在大腦皮層的相應部位產生重疊。目前,我們還不清楚產生道德判斷具身效應現象的神經基礎,這就需要更多來自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證據。
道德判斷和德性發展是心理學領域研究熱點之一,具有極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道德發展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怎樣促進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更是道德心理學領域關注的核心理論問題和當前學校道德教育亟須解決的實際問題。本書從體現當今第二代認知科學之具身認知觀切入,深入探究道德判斷全貌及其心理機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書有助于全面揭示我國青少年符合邏輯理性又反映情感狀態,還吻合情境特征的道德判斷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