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有歷史以來,道德一直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道德的起源或基礎、道德判斷的過程或機制也一直是倫理學家、道德心理學家甚至社會心理學家殫心竭慮期待完全破解的問題,然而人們對此的掌握和理解還正在路上。例如,休謨(David Hume)的情感道德觀、康德(Immanuel Kant)的“純粹理性”以及梅洛·龐蒂(Maurece Merleau-Ponty)的身體哲學道德觀,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道德的本源進行了解釋。

而對于道德判斷而言,長期以來一直遵循皮亞杰(Jean Piaget)和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理性主義模式,即道德判斷主要通過推理和思考而得出。近來,海特(Jonathan Haidt)提出的社會直覺模式(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SIM)認為,道德判斷更多的是一種情緒體現和情感直覺過程,應從“傷害/關愛、公平/互惠、內群體/忠誠、權威/尊重和純潔/圣潔”道德直覺規范五基礎來研究道德判斷的發展過程及認知機制。

當今第二代認知科學勃興,其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視并成為研究前沿熱點。盡管對具身的理解尚有較多爭議,但絕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同具身觀的基本主張:認知是一種高度具身的、情境化的活動,甚至思維的存在也應當首先被看作是行動的存在;高級的認知加工過程是通過一部分感覺、運動以及情感系統的再現完成的,其中身體本身作為表征外部世界的樞軸是無法被其他硬件代替的;思維不再被認為只是一系列邏輯/抽象的功能,而是根植于具體經驗、與具體動作有內在聯系的、與他人互動的生物系統。

隨著具身認知在道德領域的逐漸滲透和發展,道德的具身性觀點才開始受到道德心理學家的關注和重視。不同于傳統道德心理學的唯理性和現代道德判斷的重情性,基于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具身道德觀認為,道德深植于身體與世界(環境/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并受到了腦的、生理的、神經的,甚至身體的約束。[1]具身道德從客觀存在的身體及情境去探討主觀的道德心理活動規律,將主客觀的相互依賴作用充分結合,彌補了傳統道德認知發展心理學理論建構的先天性不足和現代情緒型道德判斷模型建構的基礎性缺失。雖然現有研究還不足以完全把握身體與道德的相互作用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具身道德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具身認知的內容,也彌補了傳統道德心理學貶低或否定身體的不足,開辟了道德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換而言之,德性心理領域的道德判斷研究關注人的情感、具身反應及其生活情境極為不夠。具身認知主張“心—身—世界交互作用”,可以有效克服當前道德認知研究中專注于離身認知(disembodied cognition)的困境和缺陷,為我們研究和理解道德判斷的發展過程及認知機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

具身道德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身體解剖學結構、知覺經驗及身體與環境的嵌入作用與道德心理及行為的相互作用。目前,道德判斷的具身研究國內鮮見,國外也才剛剛起步。國外已有的道德判斷具身研究均圍繞貞潔(潔凈/厭惡)基礎展開,大致可歸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身體(環境)與道德判斷。例如:道德貞潔的受損導致身體潔凈要求,遭遇道德排斥的被試更需要熱的食物和飲料[2];身體潔凈行為(洗手)會導致更嚴厲的道德判斷[3]。自我潔凈狀態促使個體做出親社會行為[4],不道德行為驅使個體做出潔凈[5]與補償性行為并在潔凈后減少補償性行為的發生[6]

二是感知覺與道德判斷。例如:橘香味可以使被試表現出更多的互惠、慈善和助人行為[7],苦味導致更嚴厲的道德判斷[8];生理溫暖感導致個體使用更友好的道德判斷[9];身體潔凈感導致被試表現出更加嚴厲的道德判斷[10]。道德與不道德的概念會分別激活與其表現相似的“白色”與“黑色”[11],白色與道德詞匯、黑色與不道德詞匯聯結時的反應速度與正確率都高于白色與不道德詞匯、黑色與道德詞匯的匹配[12]

三是時空與道德判斷。例如,有研究發現,“道德在上,不道德在下”的反應時更短、正確率更高[13];相較于近期發生的事件,個體對未來道德問題事件的判斷更加兩極化,表現為對未來的道德問題行為判斷得更加嚴格,對未來道德行為給予更高的道德評價[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江阴市| 南京市| 钟祥市| 宣武区| 常州市| 宁安市| 文成县| 荥阳市| 南乐县| 南充市| 安乡县| 九寨沟县| 德惠市| 栾川县| 仙桃市| 灵璧县| 池州市| 会泽县| 揭西县| 大新县| 衢州市| 盘锦市| 康保县| 荣成市| 论坛| 邻水| 木兰县| 彭阳县| 绵竹市| 阿勒泰市| 博乐市| 临海市| 天等县| 闻喜县| 东源县| 天柱县| 永康市| 泗水县| 栾城县|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