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香自苦寒來:《新大眾哲學》編寫資料集
- 孫偉平主編
- 1578字
- 2019-08-16 19:08:39
會議紀要之三
2010年7月31日
2010年7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教授主持召開《新大眾哲學》編寫工作第3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景源研究員、孫偉平研究員、周業兵秘書,中共中央黨校龐元正教授、毛衛平教授、李曉兵教授、楊信禮教授、辛鳴教授和博士生王磊。會上,大家討論了對著名專家的訪談情況,并交流了各自歸納的問題。
大家首先交流了對韓樹英、邢賁思、楊春貴、汝信、趙鳳岐、陶德麟、侯樹棟、許志功、陳先達、陳晏清、張緒文、宋惠昌、盧俊忠、盧國英、趙家祥的訪談情況。各位專家一致肯定了編寫《新大眾哲學》的意義,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其本性來講,就應該是大眾的,而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應當說哲學的抽象程度是最高的,與此相應也應該有最大的普遍適應性。各行各業沒有一個領域是在它的視野之外的。
各位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對其加以分析研究,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成為廣大青年在思想理論上急需解決的問題。要將哲學創新理論與大眾化表達形式結合起來、將哲理科學性與知識趣味性結合起來,切實解決目前在一些人中存在的虛無主義的理想觀、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和實用主義的世界觀等問題。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在寫作手法上,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哲學發展史為主要線索。通過以哲學發展史為線索的闡述,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重大意義和自身價值。使讀者深切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人類哲學思維發展的必然產物,第一次明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起源、結構、動力、規律和最高價值追求等等。文章結構上,要正確處理體系和問題的關系,不要拘泥于體系。從問題入手,以問題帶出哲學基本原理。可以借鑒《通俗哲學》中兩層標題的體例方法。在內容選擇上,應當增加歷史唯物主義的分量。在寫作方法上,要真正做到深入淺出。在寫作時要把道理講高、講深、講透,不能把通俗化寫成庸俗化,不能劍走偏鋒。
專家提出,《新大眾哲學》的“新”,應當能夠表達新的時代精神,能夠把握住新時期哲學的主題,能夠充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能夠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社會和科技文化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新問題。要把通過實踐檢驗、經過歷史考驗的創新成果從學院推向社會。專家還強調在寫價值論等篇章時,應當注重聯系群眾的現實利益問題。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只有最大程度地反映、表達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才能使群眾感受到理論的現實價值和意義;只有體現、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價值的體現。
專家還認為,《新大眾哲學》的對象應該定位在“80后”青年人,特別是“90后”的青年。因為這些年輕人基本上將要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到21世紀中葉,就是實現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大體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的時候,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將要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年輕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中,在未來30年中,無論是個人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發展都是很關鍵的,他們的思想對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本書應該有中國的民族性、有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意識。
之后,大家分別提出了各自歸納的30個問題,并進行了廣泛交流。
最后,王偉光教授對會議作了總結,并安排了下一步要做的工作。王偉光教授肯定了大家的工作,希望編寫成熟的訪談錄能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中發表,形式采用訪談和筆談的形式,字數在3000至4000字。初步確定將對韓樹英、邢賁思、楊春貴、趙鳳岐、陶德麟、侯樹棟、許志功、陳晏清、張緒文、宋惠昌、盧國英等專家的訪談錄分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上發表。下次會議討論的主要內容就是這次會議上大家提出的問題。由龐元正、楊信禮、王磊負責將問題進行歸類,以便下次會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