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會議紀要之四

2010年8月14日

2010年8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教授主持召開《新大眾哲學》編寫工作第4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景源研究員、孫偉平研究員、周業兵秘書,中共中央黨校龐元正教授、毛衛平教授、楊信禮教授、辛鳴教授和博士生王磊。會上,大家對匯總的問題作了進一步歸納、概括、梳理,分為總論、唯物論、辯證法、歷史觀、認識論、利益論、價值論、人生觀八個部分。

總論

總論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哲學、為什么要學習哲學、怎樣學習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為什么沒有過時、為什么還具有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要中國化、怎樣中國化等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為什么要學哲學?怎樣學哲學?

1.哲學是否是一種科學?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有什么不同?科學與哲學是對立的還是兼容的?哲學思維訓練在實際生活中的方法論指導意義是什么?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為什么沒有過時、為什么還具有強大生命力?

1.我們究竟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時代的總特征到底發生了什么實質性的變化?

2.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的關系是什么?哲學的主要任務在現代社會有何變化?

3.馬克思主義是否過時了?

4.馬克思為什么能在歐洲被評為千年偉人?

5.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親和力,更好地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

6.“實踐哲學”同當下的哲學危機的內在關聯。

7.能不能說“革命靠馬克思,和諧靠孔夫子”?

8.科學哲學的新范式——語境時代論。

三、為什么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怎樣中國化?為什么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2.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進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具體路徑。

3.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什么關系?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是什么?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如“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國兩制”的哲學基礎是什么?

5.“堅持老祖宗”與“又要說新話”是什么關系?如何處理好堅持與發展的關系?

6.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才算是真正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

7.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當時為什么影響那樣大?

8.“新大眾哲學”之“哲學”新在哪里?大眾“新”在哪里?

唯物論

本部分圍繞什么是哲學基本問題、什么是哲學上的兩條路線、為什么要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等問題,從本體論、物質論、意識論、自然觀、時空觀、信息論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本體論。什么是本體?什么是本體論?什么是唯物主義本體論?要堅持什么樣的本體論?

1.神秘主義存在的依據與證明。

2.上帝存在的證明。

二、物質論。什么是物質?物質的特性,信息、氣、場是不是物質?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基礎發生了哪些變化?可能有何哲學后果?

2.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證明了事物沒有規律性嗎?(規律及其客觀性、必然性和多樣性)

三、時空觀。什么是時間和空間?物質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要堅持什么樣的時空觀?

1.什么是時間?什么是空間?正確的時空論是什么?

2.電子時空、虛擬時空對時空觀的影響。

四、信息論。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質是什么?怎樣看待信息?

1.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時代?什么是信息化?有了信息以后是不是物質就消失了?信息是不是物質?

2.信息的特點是什么?信息與物質有何區別?如何理解信息時代唯物論、唯物史觀之“物”?

3.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資源。信息、知識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如何?信息社會中先進生產力應與哪些因素相聯系?

4.如何看待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5.信息技術、互聯網、數字化生存為什么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時代? (科學技術的作用)

五、自然觀。什么是自然,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科學圖景,人與自然的關系。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對自然的改造?人對自然的改造是不是一種自然的行為?

六、意識論。什么是意識?意識的本質與功能,人工智能與人腦的機能。

辯證法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辯證法、什么是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涵,以及如何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解決問題、指導現實實踐等問題。

一、聯系觀

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聯系的多樣性。

二、發展觀

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

(一)對立統一規律

(二)質量互變規律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1.事物變化是量變還是質變?如果是量變,量變如何能改變事物的性質?如果是質變,質變的“質”如何來判定?中國改革之“變”是一種什么樣的變化?

2.“唯GDP論”錯在哪里? (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3.經濟發展的質量、結構、速度、效益的關系及其辯證法意蘊是什么?

4.發展是否是齊步走?不平衡發展能否持續?如何處理協調與均衡的關系?

5.協調發展的內涵與辯證法基礎是什么?

三、矛盾觀

1.怎樣理解“一分為二”?怎樣理解“合二為一”?什么叫作和諧?什么叫作矛盾?和諧社會還有沒有矛盾?

2.構建和諧社會還要不要斗爭? (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

3.系統論否定了“一分為二”嗎? (對立統一規律是世界的普遍規律)

4.什么是“斗爭哲學”?如何看待斗爭哲學?

5.和諧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和諧是不是就不要斗爭,如何在化解社會矛盾中構建和諧社會?

6.講和諧就不能堅持原則嗎?

四、精髓觀

1.什么是事物的共性?什么是事物的個性?怎樣理解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里?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

3.提出“中國特色”是要搞特殊主義嗎?怎樣理解“中國特色”的本質內涵?

五、系統論

六、規律論(范疇論)

原因與結果、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等。

1.如何理解可能與不可能,實踐的不可能與邏輯的不可能有什么樣的差別?

2.原因與結果是一種時間上的先后關系還是邏輯上的先后關系,是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還是多重映射關系,是可逆關系還是不可逆關系?

3.確定性和自由的關系問題。

4.怎樣看待機遇在人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機遇與偶然性的作用)

5.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否就是搞唯GDP論? (重點與非重點、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和反作用)

歷史觀

本部分主要闡釋唯物史觀基本觀點,并運用唯物史觀基本理論分析解決當今中國與世界一些重大現實問題。

一、社會結構論

全面發展究竟是“幾位一體”? (唯物史觀的社會結構論)

二、社會形態論

1.如何看待技術社會形態?信息社會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是什么關系?

2.“信息社會”、“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是什么關系?如何看待“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的地位與性質?如何處理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

3.網絡時代社會形態的新變化、新特點是什么?

4.網絡時代人們的交往方式與生活方式發生了什么新變化?

三、社會實踐論

1.當代人類實踐有什么新形式、新特點和新功能?

2.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知識創新為什么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實踐的類型與作用)

3.如何看待“虛擬實踐”、虛擬交往?

4.“虛擬實踐”、虛擬交往可能導致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發生什么變化?

5.什么是虛擬實踐?現實實踐與虛擬實踐的關系是什么?

四、社會動力論(或科學技術論)

1.科技高速發展的積極作用與負面效應的悖論問題。

2.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3.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沒有倫理道德界限?

4.如何以合理的價值目標引導科學技術的發展?

5.如何增強社會變革進程中的理性與文化含量?

6.知識經濟的哲學意蘊何在?

7.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五、基本矛盾論

1.“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體現的是什么哲理?(生產關系一定要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

2.什么叫作市場經濟?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么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什么區別?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能不能結合在一起?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要體現在數量上,還是質量和數量兩方面均體現?按要素分配是什么性質的分配方式?

4.非公有制比重越來越大,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嗎?(所有制與社會制度)

5.什么叫作改革?什么又叫作革命?為什么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為什么引起中國巨變? (社會基本矛盾理論)

6.什么是制度?什么是體制?什么是機制?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社會主義改革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體制改革,制度要不要改?

7.發展與改革的系統性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與體制改革的關系是什么?

8.社會矛盾存在的客觀必然性是什么?社會和諧的實現途徑是什么?

六、階級、階層(群眾、領袖)論

1.歷史上的無產階級是什么?今天的無產階級又是什么?今天我國的無產階級是不是就沒有財產了?還要不要以工人階級來領導?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今天無產階級的狀況如何?如何認識“知識型無產階級”、“白領工人階級”、“占人口少數的無產者”、“小康型無產階級”?如果無產階級有了財產,可能產生何種相應的主體意識(如關于“剝削”、“異化”、“革命性”、“斗爭性”、“人類解放”等方面的意識)?它可能要求反映無產階級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生怎樣的變化或轉型?

3.怎樣認識當今時期社會的階級、階層?有哪些新的階級、階層形成?今天還要不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還有沒有專政?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

4.目前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分析。

5.在今天中國還有沒有階級存在?還有沒有階級矛盾?還有沒有階級斗爭?今天的社會還是不是階級社會?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還靈不靈?

6.當前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什么新變化,階級分析方法是否仍然是科學的分析方法?

7.如何運用階級分析方法來考察當前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

8.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嗎?

9.如何看待工人階級地位的新變化?

10.如何看待知識分子?如何對占有和創造知識的主體——知識分子進行定位?

11.信息的占有和創造者是否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擁有信息的富裕的被雇傭者、“白領”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如何?他們是否仍然屬于“無產階級”的陣營?

12.如何看待新形勢下“人民”概念的新變化?

13.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誰是依靠的對象?誰又是團結的對象?誰是敵人?什么樣的階級和階層代表中國未來的社會發展?

14.什么是群眾史觀?群眾史觀在唯物史觀中處于何種地位?怎樣用群眾史觀分析和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

15.中國共產黨要形成什么樣的政黨?應該向何處去?中國發展向何處去?

16.為什么黨群關系、干群關系越來越緊張,如何建立和諧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

17.怎樣把“人是目的”的原則落實到社會發展進程中?

18.以人為本與西方人本主義有什么區別? (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

19.以人為本與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異同?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七、民主論

1.如何發揮政治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社會主義?

3.什么是民主和民生,二者的關系是什么?

4.什么是民主與法治,如何建構當今時代和當代中國的民主與法治新形態?

八、社會意識論(文化觀)

主要回答什么是文化,文化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文化發展規律,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等問題。

1.怎樣回答“錢學森之問”? (教育的功能)

2.什么是文化?為什么說文化直接關系人的存在?怎樣理解文化是民族精神固有之血脈?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建設民族精神家園?

3.如何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4.什么是人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的功能是什么?怎樣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5.文化發展與提高國民素質和增強綜合國力的關系是什么,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6.人文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7.和諧文化與和諧哲學是什么關系?

8.怎么看信教群眾越來越多? (宗教作為意識形態的作用)

9.如何看待民眾信仰的迷茫狀態?

10.如何調適民眾對社會變革的心理預期與承受力?

11.如何在意識形態建設中避免與克服極端化思維方式?

12.后現代主義是否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意識形態)

13.儒家思想的傳播與孔子學院的發展前景。

14.孔子怎么又“香”了?

15.孔子學說能夠成為中國的精神支柱嗎? (意識形態的屬性)

16.如何看“儒家社會主義”?

17.老子的“道”與海德格爾哲學的關系。

18.道家的“道”對西方思想的影響。

19.如何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文化融合是好是壞?

九、歷史進步標準論

1.什么是價值觀?什么是歷史觀?歷史觀是與價值觀無關的科學嗎?

2.如何理解“真理和價值的統一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原則”?

3.如何認識現代化進程中的進步與代價?

4.歷史上一個國家先進變落后、落后變先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把握中國的崛起與價值觀念變革的本質聯系?怎樣從文化角度理解生產力標準與人民利益標準的一致性?

十、歷史規律論

1.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不是只是一種信仰?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曲折性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曲折過程?

3.如何理解社會理想與社會現實的關系,社會主義前途與人類命運如何?

4.什么是歷史周期律?它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規律?如何避免歷史的報應?如何避免“吃大虧”、“自作孽”的問題?

5.怎樣看待蘇東劇變?怎樣看待社會主義發展的低潮?社會主義還能不能實現高潮?

6.蘇東劇變是否表明歷史沒有規律? (歷史決定論是辯證決定論)

7.什么叫作金融危機?當前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未來走向是什么關系?

十一、全球化與民族國家論

1.全球化時代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全球化?它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什么樣的關系?

3.馬克思主義應當如何看待全球化?

4.在數字化、虛擬化、全球化的電子時空中,是否存在國家、地區疆界?

5.全球化的多義性與多重性是什么,如何處理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民族利益與人類利益的關系?

6.如何在“一球兩制”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

7.怎樣理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趨同”?

8.國際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堅持本國利益之間的關系?

9.在全球化條件下如何維護國家安全與主權獨立?

10.什么是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二者的關系是什么?

11.如何立足于人類共同利益來看待和諧世界建設的重大意義?

十二、可持續發展論

1.怎樣看待中國人口數量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2.如何認識與把握生態文明建設?

3.低碳經濟說明了什么? (資源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4.氣候變化對世界和中國有什么影響? (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5.如何從制度安排上來保障中國的科學發展?

6.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發展成就巨大同時問題嚴峻。(時空壓縮)

7.怎樣把握中國社會的未來走向與風險控制?

認識論

本部分主要回答世界是否可知,兩條認識路線,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標準,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等問題。

一、反映論

1.人類的認識是否可能,影響認識的因素除了思維,是否還有利益?

2.什么是認識關系?什么是價值關系?這兩種關系是如何在實踐中產生的?

3.反映與建構問題。

4.感性、知性、理性問題。

二、實踐論

1.什么是實踐?實踐的類型,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是最高標準?

3.理論和實踐有無高低之分,是相互分離的還是統一的?

三、真理論

1.什么是真理?怎樣檢查真理?怎樣發展真理?在真理面前是不是人人平等?

2.真理是否值得追尋,真理的光芒是否會被遮蔽?

四、過程論

1.如何理解真理是一個過程?

2.什么是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認識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

五、思想路線論

1.什么是解放思想?什么是實事求是?為什么說“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

利益論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利益以及當代中國發展中的利益關系問題。

1.如何看待改革開放中的特殊利益集團?

2.中國有沒有既得利益集團?如何看待既得利益集團?

3.為什么既得利益集團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4.怎樣正確處理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

5.為什么社會需要公平?為什么有些時候追求效率會導致公平的喪失?公平與效率是否是對立的?

6.如何把握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7.什么是公正?怎么做到公正。

8.公平和發展,哪個更重要?

9.為什么中國發展起來問題還比較多?

10.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為什么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勞動的價值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為什么會出現資本侵蝕勞動的現象?

11.今天有沒有勞資矛盾?怎樣看待勞資矛盾?怎樣處理勞資矛盾?

12.如何使勞動者工作更體面、生活更有尊嚴?

13.今天還有沒有剝削?有沒有剝削階級?有沒有剩余價值?未來應該怎么辦?

14.如何看待剝削?

15.中國有沒有剝削,有沒有剝削階級?

16.共產黨該不該容忍剝削?

17.能不能說共產黨是窮人的黨?

18.共產黨為什么要為富人說話?

19.中國的貧富差距為何這么大?

20.現在有沒有兩極分化的問題?貧富差距為什么越來越大?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21.貧富差距拉大反映了什么問題?

22.怎樣看待群體性事件? (關于人民內部矛盾及其當前的發展)

23.什么是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當前中國利益關系緊張的根源是什么?

24.如何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25.為什么經濟越發展就業卻越來越難?

26.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凸顯了什么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的民生觀)

價值論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價值的本質、價值評價的標準、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以及應當堅持什么樣的價值觀、追求和實現什么樣的價值等問題。

一、價值論

1.什么是價值?價值的特點?價值的主體性是否意味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天下無公理”?

2.價值與事實的關系?

3.價值與真理的關系?

4.價值的類型?真、善、美?

5.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及其關系?

6.價值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一元的還是多元的?相對的還是絕對的?

二、價值評價論

1.什么是評價?評價與認知的關系?

2.評價的標準是什么?評價標準與價值標準的關系?

3.如何理解評價的合理性?

4.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評價合理性的標準?

5.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與丑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6.什么是道德,如何評價道德,功利與道德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7.沒有了當下就沒有了存在,沒有了長遠就沒有了發展可能,如何把握當下與長遠的關系?如何來評估當下與長遠的權重?

8.如何認識歷史評價與價值評價、道德評價之間的沖突?

三、價值觀念論

1.什么是價值觀?價值觀的結構、功能?

2.價值觀與世界觀、人生觀的關系?

3.價值觀的客觀基礎?如何理解價值觀的穩定性?

4.共產主義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還有沒有生命力?

5.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價值觀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6.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正在趨同嗎?

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然性?如何建設?

8.什么是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與民族發展道路是什么關系?怎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民族發展道路的核心觀念?

9.怎樣認識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代價和可以避免的代價?

10.社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行動的深層依據,如何塑造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不同價值觀能否相容?是否存在普適價值?

11.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與個體獨一無二的價值孰輕孰重,一與多的關系如何處理?民主與獨裁是否具有共同的哲學基礎?

12.怎樣認識價值觀念一元引領與多元并存的矛盾?

13.如何認識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功利化現象?

14.什么是普遍主義?什么是特殊主義?如何避免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二元對立的陷阱?

15.當代社會價值沖突的表現和特點?如何看待“價值觀外交”?價值觀沖突與文明沖突之間的關系?

16.如何理解和看待當前“價值觀混亂”?

17.如何理解傳統?如何看待傳統的作用?

18.“不自由,毋寧死”是不是普世價值?

人生觀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觀、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如何樹立正確人生觀、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美好人生等問題。

一、人性論

1.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未來的人是怎么回事?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本性是什么?怎樣形成的?

2.我為什么是我?

3.我是誰?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是同是異?“我”與“你”差別何在?

4.人性是善還是惡、還是善惡兼有?人性的丑惡是否是我們否定這個世界的理由?人性的光輝又是否是我們維護這個世界的理由?

5.科技與人性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科技能實現人性還是泯滅人性?科技克隆人在人性上將會面臨什么樣的風險?

6.技術發展和人性的關系。

7.人性是變的還是不變的,應當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嗎?二者是什么關系?

二、意義(價值)論

1.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最終需求是什么?

2.身心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

3.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如果人生可重新讀取進度,可以永生不死對人類來說是福音還是災難?

4.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自我價值?

5.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關系是什么,如何追求處理二者關系,追求一種美好生活?

6.依據個人活動的社會制約性來選擇個人價值的實現途徑。

7.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是應保持個性還是圓融入世?

8.人的思想行動和言論是受什么支配的?怎么樣來判斷一個人的思想行動和言論正確與否?

9.在現實社會中經常會出現目的與手段混淆的現象,如何避免出現把手段當作目的的問題?

10.保爾·柯察金與比爾·蓋茨誰可以成為青年的典范?(人生觀、價值觀、時代觀)

三、自由觀

1.人的自我覺悟是自由意志的體現還是對客觀規律的無意識遵循?自覺與強制的邊界在哪里?

2.怎樣看待人的解放?怎樣看人的自由?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的解放和自由?

3.人是否有徹底的自由?人是否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自由與必然是什么樣的關系?

四、平等觀

1.有沒有絕對的平等?什么是理論的平等?什么又是現實的平等?平等是不是就沒有差別?

五、權利觀

六、理想觀

1.理想是基于人的本性嗎?理想和理性是什么關系?如何理解“合理的就是現實的,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命題的含義?

2.什么是理想信念?人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信念?什么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為什么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科學的?

3.青年人如何認識與處理好“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系?

4.什么是觀念?觀念與知識、理想、理論是什么關系?怎樣理解“理論是行動的指南”?

5.人為什么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社會將會怎樣?

6.理性和信仰是什么樣的關系。

7.什么是宗教信仰?為什么會有宗教?共產黨人對宗教信仰該怎樣看待?

8.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有信仰和信宗教是一回事嗎?人為什么要過一種有信仰的生活?

9.人能否離得開信仰,中國是缺少信仰的民族嗎?

10.如何看待當前的“信仰缺失”問題?

七、道德觀

1.為什么需要道德?天地間有無純粹的經濟?經濟與道德之間普遍的、必然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2.社會道德與社會發展的矛盾及道德進步方向和范圍的包容度。

3.當代社會道德滑坡與信仰迷失現象。

4.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得到是否是真的得?失去是否是真的失?在人生境界層面上,奉獻與索取是什么樣的關系?

八、創業觀

九、幸福觀

1.幸福是什么,財富是不是幸福,財富與幸福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十、愛情、婚姻、家庭觀

1.年輕人應該樹立怎樣的戀愛觀?什么叫作愛情?什么叫作家庭?什么叫作婚姻?應該樹立怎樣的愛情觀、家庭觀、婚姻觀?

2.愛對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對社會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沒有愛的人是否是完整的?沒有愛的社會還能否存在?人類之愛與動物之本能有何不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昭觉县| 麻栗坡县| 永平县| 家居| 西充县| 新晃| 凤阳县| 万山特区| 延吉市| 珠海市| 石屏县| 涞水县| 闸北区| 香港 | 永兴县| 饶阳县| 徐闻县| 博乐市| 阿图什市| 额敏县| 高台县| 堆龙德庆县| 嘉兴市| 同江市| 尉犁县| 苍梧县| 岳普湖县| 和硕县| 芦山县| 苍溪县| 周宁县| 双城市| 永昌县| 丽江市| 修水县| 嘉义市| 阳信县| 成安县| 治县。| 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