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美學(第2輯)
- 范曾名譽主編 彭修銀主編
- 2389字
- 2019-08-28 17:16:42
一
追求出世與入世之相諧,崇尚生命存在與詩性超越之統一,是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在哲學維度上的基本立場。
無論是梁啟超、朱光潛,還是豐子愷、宗白華,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對人生審美哲學的濃厚興趣。梁啟超“生活藝術化”的命題首先是在《“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一文中提出的。他認為“生活藝術化”的基本前提就是貫徹“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這兩種主義“都是要把人類無聊的計較一掃而空,喜歡做便做,不必瞻前顧后”。所以歸并起來,可以說,這兩種主義都是“無所為而為”主義,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化,把人類計較利害的觀念,變為藝術的、情感的。[1]梁啟超以“無所為而為”來界定“生活藝術化”的基本精神,也開啟了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的基本詩性傳統。[2]朱光潛《談美》一開篇,就結合情感與理智、實用與理想、出世與入世的關系,明確提出“無所為而為”是藝術的根本精神,并將其進一步闡釋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強調這種精神是成就“偉大事業”的人格基礎。同時,朱光潛將人生分為“整個人生”與“實際人生”,指出藝術與實際人生有距離,和整個人生無隔閡,從而進一步拓深了“人生藝術化”理論的審美哲學根基。豐子愷則把人生分為三個層面: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與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在他看來,層次越高,離人的本能越遠,而“人生欲”越強。他雖把宗教看作人的生活的最高境界,但他并不棄世厭世。他認為“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3]藝術的低層次是藝術的技巧,而藝術的最高點就是藝術的精神,也就是“化無情為有情”的“物我一體”的境界,是對萬物飽含真率童心的萬物平等的境界,即破除我執私欲、弘揚眾生平等的深厚情感與靈魂超越。因此,攀升為宗教的最高層,也就是達成了精神的超越,實現了藝術的情懷。這正是豐子愷的獨特之處,把內在的宗教情結融入深厚的藝術情懷之中。也因此,他的宗教超越最終又回到了他所深沉摯愛的活生生的生活。讓生活升華到藝術,在生活中實現藝術的精神(也是體會宗教的精神),這既構成了豐子愷“人生藝術化”理論的哲學基礎,也很有特色地豐富拓展了“人生藝術化”理論的哲學思辨。宗白華則明確提出了對人生真相、目的、意義的拷問,主張建設一種“超世入世的人生觀”,以此出發來達成一種大宇宙的人格和新生命情調,那就是“至動而有韻律”的藝術化生命。入世與超越、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構成了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關于生命問題的核心。梁啟超的“無所為而為”更準確地說,就是不有之為,也就是不沾功利的實踐精神。它以無功利性接續了康德審美判斷的無利害性,又以實踐精神與康德意義上的純粹美感相區別。在本質上,“生活的藝術化”是追求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生命境界,是“宇宙未濟人類無我”[4]的生命精神。它是充滿了生命的實踐趣味的,它的落腳點是“為”。盡管梁啟超把這個“為”更多地理解為生命的奮進與創造,朱光潛把這個“為”更多地理解為生命創造與欣賞的統一,但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的主要擁躉者在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上,幾乎無一例外都把生命自身的活力與活動視為生命的首要本質與生命存在的首要前提。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是入世的哲學,而非出世的哲學,因為它對生命的熱愛本身在本質上決定了它是非厭世非棄世的。豐子愷深具佛家意味。1927年10月21日,29歲生日那天,豐子愷皈依佛門,成了佛家居士。但豐子愷又是最愛惜生命、最熱愛生活的。僅僅時隔一年多,1929年2月,豐子愷即繪制出版了《護生畫集》。而他一生中寫作發表的滿溢溫情與幽默的生活散文、生活漫畫更是令人嘆止。沒有對生命的深摯的愛,沒有對生活的真誠的體驗,是不可能流溢出這樣恬淡純真的文字和畫面的。因此,豐子愷既是“人生藝術化”的理論倡導者,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力行者。
在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的視閾中,人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主要在于人生命的精神性。朱光潛說:“人之所以異于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5]梁啟超說:“人類所以貴于萬物者在有自由意志。”[6]人的生命的精神性及其所達到的自由境界是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所追尋的人的生命根本性指征。朱光潛主張“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7]梁啟超把人的生活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他認為人首先是動物,因此,人首先就要有物質的生活,需要“穿衣吃飯”等,以“求能保持肉體生存”。同時,人又不甘于做物質的奴隸,因此,他又要追求精神的生活。精神的自由就是不受物質的牽制而獨立。“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隸”,在梁啟超看來,這是最悲哀的。人格的提升就是要養成自由意志,“把精神方面的自縛,解放凈盡,頂天立地,成一個真正自由的人”。[8]
正是在對生命精神的理解中,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產生了對于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詩意追尋。康德哲學將人的心理分為知、情、意三要素,相應地也就有了科學(理性)的判斷、道德(意志)的判斷和情感(美)的判斷。康德的觀點為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論者所普遍接受,主張“真善美三者具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9]但是,他們與康德將美視為理性與意志的中介不同,他們直接將美與情感的要素上升為人類生命的最高本質,認為唯有情感與美才是真正能夠體現人類生命的精神品質的核心要素。梁啟超提出“愛美是人類的天性”,[10]“‘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要者”,[11]情感是“生活的原動力”。[12]朱光潛認為美的追求就是人類異于飲食男女的更高尚的企求之一,是人的“精神上的饑渴”,“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13]通過對生命情感本質及其美學意義的哲學思考,中國現代“人生藝術化”理論主要確立了生命的情感本質、自由價值、詩性精神的哲學向度,集中體現了對于心靈提升、人格升華、生命詩意的向往與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