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組織與技術創新:理論與中國經驗
- 賀俊 黃陽華等
- 2787字
- 2022-07-12 16:40:37
三 理論的比較、綜合與拓展
以委托代理理論、激勵理論和產權理論為代表的主流企業理論的核心政策主張是以股東為最終所有和控制的治理結構。在這些理論的分析框架中,創新問題被簡化為概率分布。然而在真實的創新決策中,創新者不是在給定的行動空間中計算最優的選擇,而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搜尋新的生產技術和慣例(Nelson & Winter,1982)。更為致命的是,除關系合約理論外,主流企業理論都是探討一次性的交易或者短期投資的問題,雖然理論上決策者總是可以把長期累積投資簡化折現為一次性投資,但即便不考慮實物期權問題,在長期、累積投資的過程中,決策者也總是根據事后不斷變化的信息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得事前最優的治理機制可能在新的經濟環境下變得并不有效。正因此,比較歷史分析顯示,任何最優的企業治理結構總是“歷史有效”的,股東至上主義、管理者資本主義等“單邊的”公司治理形式既在某些歷史階段表現出有效性,又隨著社會制度和經濟技術范式的變化而不斷暴露出其日益嚴重的弊端(Lazonick,2005)。因此并不能將創新活動這種長期性的、累積性的投資過程簡單的通過短期投資分析工具進行分析。此外,主流企業理論的著眼點是個體的投資行為和投資激勵,沒有分析對于創新過程至關重要的集體行動及合作問題,而持續創新和動態能力的本質恰恰是不可完全分解為個體的、組織層面的集體學習過程(Nelson & Winter,1982)。當然,主流企業理論為推進創新型企業的制度基礎提供了最重要的分析工具,其中的權力理論甚至可以視為調節型科層理論和組織控制理論的思想源頭。
調節型科層理論和組織控制理論都反對將股東至上治理機制的有效性絕對化。他們都認為股東至上主義導致機會主義和行為短期化,損害了公司的長期績效,都強調企業長期性投資對治理安排的要求。但是,調節型科層理論和組織控制理論在推理邏輯和理論依據上又存在顯著的差異:(1)協調型科層理論強調通過強化公司而不是個體的所有權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共同鎖定”,因此該理論主張的治理工具仍然主要是主流企業理論關注的產權安排;組織控制理論的出發點是“戰略性”控制,拉佐尼克等學者并沒有直接給出戰略性控制的“制度保障”,但從他們的歷史分析案例可以看出,戰略性控制主要來自于管理者的控制,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組織控制理論更強調實際控制權擁有者的“身份”,隱含著實現“戰略性控制”與所有權安排并沒有必然的聯系;(2)兩個理論都強調集體合作對企業持續創新或長期績效的重要性,但布萊爾認為相對于個體,組織層面獨立的產權是保障物質和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的制度條件,而拉佐尼克則強調基于個體的戰略性控制實現的組織協調和一體化。可見,前者強調的是組織層次的“產權”,后者強調的是組織層次的“活動”;(3)從經濟政策傾向來看,調節型科層理論是政府干預主義,即有效公司治理的最終保障是法律和政府;而組織控制理論則是自由市場主義,即主張有利于創新的最優制度結構是特定宏觀社會經濟制度條件下各方自愿談判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組織控制理論與主流企業理論具有一致性,即都主張企業各方的自由談判和締約(Hart,1995)。
綜觀與創新型企業制度基礎問題相關的主要企業理論,對創新型企業制度建設最具啟發性的理論主要是權力理論、調節型科層理論和組織控制理論。組織控制理論的最大貢獻在于將創新過程納入治理分析中,同時強調最有利于創新的公司治理是嵌入在經濟社會制度中的,因而不是絕對的、唯一的;權力理論的最大貢獻在于強調各種要素及其與組織資源間的戰略互補性,同時為創新型企業的治理問題提供了基于主流經濟學的規范的分析工具;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貢獻在于強調公司作為一個主體的獨立權利是保證專用性投資的重要制度條件[6]。但與此同時,這三個理論又都存在邏輯缺陷。除了前文中對各個理論的評述談到的不足外,權力理論的根本缺陷在于其主要命題不能得到經驗事實的有力支撐;調節型科層理論的根本缺陷在于他將董事會和公司法作為創新型企業制度基礎建設的唯一保障,而忽略了組織控制理論指出的社會、經濟等更加豐富的環境性因素;組織控制理論的問題在于,雖然該理論一再強調組織學習過程,但在制度分析中卻沒有給予“組織”足夠的重視,因而個體層次的內部人控制權成為創新型企業治理的出路[7]。
由于有關創新的主要企業理論各有優缺,因此將以上三個理論的“真理成分”在統一框架下進行有效融合,是未來這方面研究努力的可能方向。因此,我們認為,在融合調節型科層理論和組織控制理論核心觀點的基礎上,吸收權力理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可能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該思路可以具體刻畫為“經濟社會制度—組織控制—創新型企業戰略和活動”的三層次分析框架,基本內容是:勞動、金融和產業政策等豐富的經濟社會制度因素是影響組織控制的基本外生參數,而組織控制又塑造了企業的創新戰略和活動。可以看出,這里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內涵要比調節型科層理論的公司法更加廣泛,又更具特定性,公司法僅僅是促成組織控制的一種因素,經濟社會制度下的勞動關系、行業管制、社會文化等都是影響企業相關方談判地位和權利分配的經濟力量,這是本框架顯著區別于調節型科層力量的方面;同時,組織控制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進行有效的創新性或長期性投資,這里的組織控制是通過締約方的利益均衡來約束任何個體的短期化和嚴重機會主義的權利格局,是真正的組織控制,而不是拉佐尼克意義上的內部人控制,這也正是本框架區別于拉佐尼克等學者的企業理論的地方。一個完整的創新型企業理論既要有邏輯一致的理論框架,也要能夠提供推演嚴謹的分析工具。因此,在構建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權力理論等主流企業理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是保證該領域嚴謹性和延展性的進一步努力。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章并沒有將有關非正式治理機制對創新影響的研究成果納入進來,而企業的創新能力常常依賴于管理實踐,關系合約的可信性和清晰性(Gibbons & Henderson,2011)、組織身份(Argote & Kane,2009)和社會化策略(Husted & Michailova,2009)等非正式的治理機制對于知識分享和合作創新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1] 其中互補性資產指的是“技術創新成功商業化所必需的能力或資產”,如制造能力、營銷、服務等等。當市場競爭進入主導設計出現以后的階段,互補性資產,特別是專用性的互補性資產成為重要的競爭因素。
[2] 國內有關布萊爾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介紹主要基于其1995年的工作,對近年來布萊爾及其合作者對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深化沒有關注,而這部分理論恰恰是利益相關者理論中有關創新和企業長期績效的最有價值的部分。
[3] 拉佐尼克將這個過程稱為“歷史性的轉化”(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4] 在特定的經濟社會條件下,該戰略決策者可能是股東,也可能是管理者或一般雇員。
[5] 長期看,產業條件、社會制度和組織條件是相互內生、協同演進的。
[6] 從某種意義上講,強調組織獨立權利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被稱為組織控制理論更為恰當。
[7] 從這個意義上看,布萊爾等學者提出的調節型科層理論才是真正的“組織”控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