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伊斯蘭教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 丁明俊等
- 576字
- 2019-08-16 18:28:56
二 蘇非導師產生的社會根源
如前所述,伊斯蘭教大約于8世紀出現了蘇非派,蘇非派始于禁欲主義。在伊斯蘭教的歷史上,隨著先知時代(610—632年)和四大正統哈里發時代(632—661年)的結束,伊斯蘭教在隨后的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時期逐漸走向制度化和世俗化,從而也走向了僵化:統治者成為缺乏虔誠信仰和毫無創新精神的“傳統型權威”,宗教信仰在煩瑣的經院哲學和教法演繹中成為僵死的教條。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是,國家不斷進行對外擴張活動,使得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連綿不斷的對外擴張,破壞性的內戰,殘酷的封建軍事專制,上層統治者的奢侈腐敗,宗派主義、種族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的傳播,使成千上萬虔誠信仰的穆斯林對現實感到不滿和厭惡,而一心想在禁欲主義的實踐中得到安慰和解脫,因而一部分人開始宣傳祈禱、守夜和禁食的功效。”[2]在當時,不論在信仰方面,還是社會的各領域都不斷得以變化和發展,從而深刻地影響到了伊斯蘭教原先的信仰方式,即信仰中帶有很濃郁的政治、經濟色彩,這就使得廣大信眾對現實感到不滿,想尋求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來體現和踐行其虔誠的信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蘇非教團的創始人作為一種通過展現其“神授魅力”的“克拉麥提”(神跡)[3]的權威凸顯出來,以其苦修式的宗教虔誠和神秘主義的“神授魅力”而給伊斯蘭社會注入了新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