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猶太民族精神

猶太教的民族精神隱含在猶太教的基本教義之中。雖然猶太教并沒有系統的神學理論,但猶太教非常注重繁雜的約束現世生活的律法書。

一 猶太教教義與猶太民族精神

猶太教的民族精神,總的來講是指猶太人塑造的那種專屬于猶太民族的、深信無形無體無相的神、認為人與上帝平等的一神宗教。

猶太教的原始基本信仰主要有:

首先,崇拜獨一神雅赫維。

其次,信仰以色列民族是與神立約的特選子民。

再次,除信仰《圣經·舊約》外,認為律法書代表了神的旨意,集中體現在摩西十誡中:第一,除了上帝雅赫維外,不信別的神;第二,不敬拜或雕刻偶像;第三,不可妄稱主神的名字;第四,當守安息日為圣日;第五,要孝敬父母;第六,不可殺人;第七,不可奸淫;第八,不可偷盜;第九,不可作假證;第十,不可貪戀他人所有的一切。

又次,相信救世主彌賽亞將拯救以色列人和全人類。

上述基本信條,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在12世紀以后,經邁蒙尼德總結,把猶太教基本信條簡單歸結為下述十三條款,并被后人廣泛接受:

(1)創世主創造并管理一切受造之物;

(2)創世主為獨一真神;

(3)創世主無形無體無相;

(4)創世主是最先的,亦是最后的;

(5)除創世主外,不敬拜他物;

(6)相信先知的一切話皆真實無誤;

(7)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預言真實可靠;

(8)猶太教的傳統律法是神最初傳給摩西的,并無更改;

(9)律法永不改變,也不會被取代;

(10)創世主能洞察世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

(11)創世主對遵守律法者賜予獎賞,對踐踏者給予懲罰;

(12)救世主彌賽亞終將會再來;

(13)最終,死人將復活。

猶太教的經典在希伯來文中稱為《塔納赫》,即基督教《圣經》中的《舊約》。《塔納赫》包括三部分內容:(1)《律法書》,也稱《托拉》(Torah),為《舊約全書》前5卷,因通常都稱是摩西所著,所以又叫《摩西五經》。(2)《先知書》,包括前先知書和后先知書兩部分共21卷。(3)《圣錄》,也稱《圣文集》、《雜集》,共有11卷。

此外,依據猶太教的經典而編纂的猶太教法典《塔木德》也在猶太歷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徹底的一神教是圣經時代以色列人對西方文明的一大貢獻。神無形無體無相,才會使其成為一神教。神為什么會是無形無體無相呢?猶太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為耶和華造神像。后來,先知阿摩司“不再關心偶像崇拜,而是進一步關心一神教的含義”[12]。一神教的信仰不斷拯救了猶太人:“以色列盡管經歷了失敗和放逐,但還是幸存下來,這不應歸因于任何氣筒因素,而應歸因于其獨特的一神教形式——它是連接這一時期與以前的線索,而且是進一步發展已定形的古代猶太教世界觀的源泉。”[13]猶太人認為,以色列是尊奉上帝統治的“唯一的一個民族”。上帝超驗于自然與歷史,[14]同時游蕩于萬物之中。猶太教與基督教有許多不同點。首先,猶太教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不同的。基督教認為圣父與圣子的性質是一致的,所以是三位一體的(圣父、圣子和圣靈)。而猶太教的上帝是無體無形的,沒有三位一體之說。

其次,猶太教和基督教對人的命運的理解不同:猶太教認為人是肉與靈、善與惡、現世與來世的統一,猶太教絕不轉向禁欲主義。人的力量來源于上帝。上帝充溢整個世界,靈魂充滿人的整個身體,使得“人越偉大,則其沖動越大”,個人越是強有力的努力,上帝就越是對他進行幫助,個人就越能征服罪惡的沖動。讓上帝充滿你的身體,罪惡的沖動就不會再操縱你了。可以說,猶太教是追求不禁欲的一種人生哲學,認為罪惡沖動不可和身體相同一,善的沖動不可和靈魂相同一。惡的沖動導致性欲,女人是誘因。但在猶太教那里,認為適度的性生活是必要的,無妻的男人無樂、無福、無善,愛妻勝于愛己。猶太教還吸收了個人不朽的概念,并不貶低此世的價值,人可自由地擇善棄惡,生命的長短并不依賴于人的美德,而是靠運氣。上帝將幫助人類獲得自由。這與基督教的禁欲主義的人生哲學是極不相同的。

在人與上帝的溝通上,基督教(主要指東正教和天主教)靠的是神父,而猶太教靠的是人與上帝之間的契約。人是罪人,罪人需要贖罪。在基督教那里,人的贖罪需要中間人(即神父),而在猶太教那里則依據人與上帝之間的契約,人不守約就要受罰,人若經過受罰,上帝必然守約拯救他。猶太教徒認為,人有能力實行懺悔并直接令上帝滿足。猶太教最獨特的精神就是它的契約精神,這是其他許多宗教所沒有的一種重要的宗教精神。猶太人認為,契約(berit)是一項嚴肅的諾言,對簽約的雙方上帝和選民都產生約束力。契約是存放在圣殿及定期公開宣讀的規定。契約簡直就是猶太人的律法。契約代表正義,主宰著人間的道德和法律。在契約中,保護和拯救其選民人類,是上帝的義務,同時是人類的權利。而基督教的上帝只有權利,選民只有義務,所以耶穌只有聽上帝的指令赴約。

由于基督教是從猶太教中演變出來的,所以,基督教保留了猶太教的一些精華。這是這兩種宗教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第一,罪孽與贖救的性質是相似的。兩者都認為上帝救世。第二,在創世之前便有《托拉》,在此世之前存在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第三,兩者信仰都認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第四,上帝鼓勵人行善,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猶太教的最后一個信條是:上帝將使死人復活,并使人全身著裝,復活將在以色列之地發生。人復活后,有兩條路可走,完美的有道德的人立刻升入天堂,作惡多端的罪人馬上墮入地獄。升向天堂的人,將頭戴花冠,端坐寶座,享受天堂的光輝。人們將不再吃喝,也不生育,沒有嫉妒,沒有仇恨,也沒有敵意,人的精神將獲得永久的安息。進入天堂的人的最大享受是,與上帝本人一起研究托拉的秘密。

總之,猶太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集中體現在其宗教信仰上,就是只有猶太民族的宗教把人的希望和黃金時代放在未來而不是過去:“其他古代民族都相信有一個黃金時代,但他們所說的黃金時代是在過去。只有猶太民族認為黃金時代在未來。這個運動將隨著救世主的降臨而告終——和以前的宗教相比,這是一種真正的革命思想。” [15]猶太民族的這種對未來情有獨鐘的特色,正是猶太教的特殊本質所在。

二 猶太教的禮儀與節日

在猶太教《律法書》中規定了猶太人所遵循的各種禮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生活中,要守安息日(即星期六)。教職中設有拉比、阿摩拉、加昂等級別,負責執行猶太教規及闡述《圣經》、律法和神學。

《律法書》中規定,通常男孩在出后的第八天要行割禮;5歲起就要開始學習《律法書》;13歲的男孩及女孩要在會堂里行成年禮;除安息日、節日在猶太會堂里參加禮拜外、平日的早晨、下午和晚上都要做祈禱。

稱作“大衛之星”的六角星刻在猶太會堂及各種宗教用品上,也是當今以色列國旗的標記,它象征著自由與幸福。其次,九臂燭臺(有的七臂或八臂)也置于猶太會堂或猶太人的家庭之中,它的意義是以紀念公元前165年猶太人起義的勝利。

此外,傳統的猶太人家庭的門口還掛有盛律法書經句的小匣子,以用作猶太家庭的標記。

(2)在日常生活中,依據《律法書》,猶太人當遵守飲食禁忌,如規定植物、禽類都可食,而獸類中只準吃分蹄反芻類的動物(即牛、羊),水生動物中凡無鰭、無鱗的不能吃。服飾方面,規定贖罪日和逾越節一般穿白袍(當作喪服),祈禱時圍上有流蘇的圍巾,以表明遵守律法,有的還把“經匣”佩戴在身上,以表明抵御魔鬼的侵害及受到上帝的保護,正統的猶太教徒平日戴黑色的無檐小帽,婦女入會堂時要戴頭巾。在婚姻方面,正統的猶太教徒一般不愿與外族通婚,也不主張獨身,并認為子女是上帝的賜福;婚禮結束時,新郎以摔破一只酒杯象征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毀和猶太人的大流散;離婚要經雙方的同意,并在拉比主持下,男方給女方離婚證明書,方可解除夫妻關系。在喪葬習俗方面:相信靈魂不滅,人死后,尸體洗凈用白布包裹,放入棺內,盡快送往公墓安葬。

猶太教的主要節日有:(1)逾越節(Passover),在猶太教歷的尼散月(即公歷的三四月)14日起舉行,連續8天。(2)贖罪日(YomKippur),在猶太教歷的正月初十,教徒在當天要禱告、禁食、祈求上帝的寬恕。(3)五旬節也稱收獲節,在公歷的五六月間舉行。(4)住棚節(Sucoot,也稱收藏節),在猶太教歷的7月(公歷九十月間)15日開始,連續7—9天。另外,還有普珥節(Purim),新年元旦(公歷的10月初)等。

三 當代猶太教徒的分布

全世界約有猶太教徒1800萬人左右,分布在125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3個國家和地區,美國約有600多萬人,以色列約有500多萬人,蘇聯境內約有300萬人。其中的84%是阿什肯那齊人,10%的猶太教徒是東方猶太人,4%是塞法爾德人。

把猶太人分為阿什肯那齊人、塞法爾德人和東方猶太人,是以文化背景和習俗為標準。這是把正統派劃分的三類。

阿什肯那齊人(Ashkenazim)是傳統上流散在中歐或東歐而后來移居美洲、南非和澳大利亞的猶太人。早在2000多年前猶太人亡國后,就有大批猶太人從以色列地區流散到西歐、中歐各國。在歐洲中世紀,猶太教徒被視為“出賣耶穌”的罪人和“異教徒”而受到迫害,所以西歐和中歐的猶太人被迫向東歐遷移。后來到了18—19世紀俄羅斯等國掀起反猶浪潮,部分猶太人又再次被迫遠渡重洋移居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阿什肯那齊人雖然是正統派,但信仰的虔誠卻比塞法爾德人要弱得多,而非信仰者和只遵守傳統律法的人卻很多,所以在其猶太社團的內部宗教活動比較開明和自由,聯系也較松散。阿什肯那齊人擁有自己的猶太會堂、拉比法庭和大拉比,禮拜也有自己的一套儀式。

塞法爾德人(Sephardim)主要指流散于南歐地區和巴爾干半島的猶太人,后來也有相當部分回歸到以色列。歷史上西班牙就曾是猶太社團非常活躍的國家。自15世紀開始,這里的猶太人受到宗教裁判的迫害,大批流散到意大利、荷蘭、巴爾干半島的希臘、加利福尼亞、北非地區和土耳其。他們在外表上和阿拉伯人相似,但文化較低,多從事體力勞動,經濟及社會地位較阿什肯那齊人要低得多。塞法爾德人大都屬于正統派,和阿什肯那齊人相比,多數是猶太教信仰的虔誠者。其中也有不少狂熱分子參與各種政治活動,反對宗教改革,主張嚴格遵守猶太律法,建有自己的猶太會堂和宗教學校,并支持自己的宗教黨派。

東方猶太人,其語言較為復雜,散居于北非、中東伊斯蘭教國家地區,在印度和中國也有一少部分。東方猶太人和阿什肯那齊人不同,與塞法爾德人相同,在宗教生活中比較虔誠,多為正統派,嚴守教規。東方猶太人一般文化水平較低,政治上又比較保守,反對政府當局,只是在利庫德集團執政時支持政府當局。后來東方猶太人積極參與政治,并在政府軍隊中取得重要的地位。

以色列建國前后,猶太人開始從世界各地大批移民到以色列,僅僅從蘇聯移民去的猶太人就有近50萬。阿什肯那齊的猶太人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批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成為響應猶太復國主義號召的堅定分子和核心力量。由于阿什肯那齊人文化水平和經濟社會地位較高,所以成為以色列建國時期的第一代領導人。在以色列建國前,有一部分塞法爾德人回歸巴勒斯坦。隨著阿以爭端的不斷升級,大批的塞法爾德人從近東和北非等地移民到以色列,使以色列的人口總數大增。另外,東方猶太人于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浪潮中,部分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大量移民于以色列,包括也門的全部猶太人、有色的猶太人和埃塞俄比亞的黑色猶太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河市| 新河县| 汶川县| 全州县| 敦煌市| 嘉义市| 新巴尔虎左旗| 绍兴市| 资溪县| 烟台市| 新干县| 宁国市| 闻喜县| 西乌珠穆沁旗| 汉沽区| 英吉沙县| 沁源县| 聂拉木县| 达孜县| 正阳县| 襄汾县| 蓬安县| 简阳市| 东港市| 赤水市| 盱眙县| 体育| 咸宁市| 广平县| 平江县| 舟曲县| 建昌县| 绍兴县| 茶陵县| 巫溪县| 尖扎县| 应用必备| 玛曲县| 富川| 土默特左旗|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