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猶太教與猶太人的復國及阿以爭端

猶太教是讀解猶太民族形成、復國主義及阿以爭端等和猶太人有關問題的“密碼”。在猶太民族的坎坷命運中,出現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猶潮流,以及伴隨著曠日持久的阿以爭端,都和猶太教有關。

一 在反猶中自強、自奮

在猶太人的坎坷命運中,由于世界各國本土對待猶太教的不同態度,使得猶太人遭受了不同的待遇。在古代經歷了埃及之奴和巴比倫之囚,從中世紀到近代又經歷了十字軍東征和二戰屠殺猶太人,只有到了美國才自始至終得到了“一等公民”的待遇。由于美國社會的開放性和寬容性,使猶太人獲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得天獨厚的發展。在美國,猶太人不像在“出埃及”和“巴比倫之囚”時代那樣受到奴役,也不像在中世紀那樣受到十字軍的東征和在近代歐洲那樣受到屠殺。相反,在美國,任何主要的政黨從未采納反猶太主義,這便給美國的猶太人更大的生存余地和發展空間。

在漫長的1700年的流散過程中,雖然猶太人失去了自己的祖國——共同的地域,但猶太人始終保持著自己牢固而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

保留猶太民族的自我意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猶太教是猶太人維系為一個民族的內在精神力量,而外族人對猶太人的排猶反猶運動則反倒構成了維系猶太民族的外在力量。

可以說,猶太教是把猶太人維系在一起的牢固紐帶;猶太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猶太人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考慮的是建立猶太教會堂作為他們的活動中心。這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分散的猶太人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性。猶太人在流散過程中始終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堅強地繼承和保留著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猶太生活區內,建有猶太教會堂、猶太學校、猶太法院,以及猶太特色的浴池、旅社、面包房、屠宰場和公墓等設施。

二 猶太人的復國與阿以爭端

阿以爭端的焦點是猶太教徒與穆斯林之爭。宗教之爭成為兩族爭端的主要形式之一。

猶太復國主義思想最初是在世界各地反猶、排猶的歷史條件下興起的,流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在長期受壓下夢想返回自己的故鄉,重建猶太王國,這是一種宗教及民族主義的意識。

到了19世紀,隨著猶太人獲得公民權及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猶太復國主義開始走向政治化。以摩西·赫斯爾(Moses Hess,1821—1875)及利奧·平斯克(Leo Pinsker,1821—1891)為代表,于1897年提出,號召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宣傳錫安主義(Zionism)。20世紀初,歐洲一些國家再度興起反猶運動,致使政治化的猶太復國主義進一步高漲,歐洲的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

1917年,在英國的干預和支持下,發布了《貝爾福宣言》,允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600萬猶太人慘遭納粹殺戮的厄運更贏得世界人民的同情,猶太復國主義不僅得到世界各國猶太人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西方大國的扶持,終于1947年聯合國大會作出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建立兩個獨立的國家:一個是阿拉伯國家,一個是以色列猶太國家。

1948年5月14日,在以色列復國的這一天,以色列的猶太人就發布這樣的《獨立宣言》:“以色列故土是猶太民族的發祥地。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的精神、宗教和民族特性得以形成;在這片土地上,猶太民族曾過著自由而獨立的生活,創造了一種具有民族和世界意義的文化。”

以色列的復國包含了復雜的國際背景。既包含著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后果,也包含著英美對猶太人建國的扶持,同時更是猶太人千百年來在異國他鄉飽受屈辱不斷受到《圣經》復國的啟迪下百般努力的結果。二戰期間,希特勒控制了歐洲的許多地區,希特勒不僅在德國屠殺猶太人,而且在其所控制的地區大舉屠殺猶太人。希特勒反對者,堅持人道主義精神,在猶太人遭到滅絕的國際背景下,要求向絕望的猶太幸存者開放巴勒斯坦。在歷史上曾經是猶太人的故鄉的巴勒斯坦地區,這時是聯合國的托管區。于是,1945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提議,讓10萬猶太人進入這一托管地區。1946年4月,一個英美調查委員會提出了贊成杜魯門的建議。然而阿拉伯人卻極力反對,甚至提出嚴重警告,如果必要的話,阿拉伯人將不惜付諸武力阻止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流入。這樣,聯合國派了一個實情調查委員會前往巴勒斯坦。該委員會在調查后遞交了一份建議把巴勒斯坦進行分治的報告。在聯合國收到該委員會的報告后,1947年11月29日投票贊成這一報告。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根據這一劃分決議,宣布建立猶太人的國家即以色列。于是,由猶太復國主義直接導致的以色列國正式建立。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人便采取了軍事行動。雖然雙方都是為了各自的生存而戰,但猶太人的拼命程度似乎來得更加強烈。猶太人受到西方人的軍事支持,加上阿拉伯人缺乏有效的統一的軍事領導,結果猶太人擊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阿拉伯人的進攻,而且還擴大了自己的地盤。

以色列在西方一些大國的支持下,一開始就奉行擴張領土的政策,破壞了聯合國的決議,利用軍事手段向四周阿拉伯各國發動戰爭,占領了大片的土地,遭到阿拉伯各國與被占領地區人民的堅決反對與斗爭。

在阿拉伯人最初經過兩次失敗的停戰之后,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終于在1949年2月7日簽訂了停戰協議。然而,停戰并沒有導致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和解。因為在和解問題難以實行之中,存在兩大難題。一個是難民問題,一個是邊界問題。

首先中東地區面臨著如何處理近100萬從以色列逃出來的阿拉伯難民問題。這些難民一直住在以色列邊界附近簡陋的難民營里。阿拉伯國家堅決要求讓這些難民返回其原來的家園,而以色列則堅決地拒絕這樣做。以色列人認為,這些難民是以色列的反對者,如果允許他們返回以色列,他們必將毀掉以色列這個新建的國家。

除了難民問題,還有難以解決的邊界問題。停戰后,以色列人占領了聯合國所分給他們更多的領土。對于他們多占的領土,阿拉伯人要求將這些分外的領土交給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則認為,這種分外領土是以色列在阿拉伯人自己發動的戰爭中贏得來的,更是從世界各地不斷涌入的猶太移民對土地的第一需要。

這兩大問題,導致了1956年和1967年戰爭的重新爆發。1956年,以色列人主動進攻了埃及,而由于蘇伊士運河已經收歸埃及所有,英國和法國也參加了向埃及的進攻。蘇聯和美國強烈反對英國和法國的侵略行為,并迫使英國、法國、以色列從埃及撤軍。但1967年6月5日至10日,以色列發動了閃電式的戰爭,把以色列軍隊推進到蘇伊士河和約旦河,還占領了耶路撒冷、加沙地帶以及蒂朗海峽邊的沙姆沙伊赫。聯合國于1967年11月22日通過了要求以色列從所占領的地區撤軍的決議。可是這一決議一直到現在都沒能生效。其焦點是,以色列要求直接與阿拉伯國家談判,而阿拉伯國家則要求以色列先撤軍后談判。沖突持續了50多年,至今未能徹底解決。巴勒斯坦國直到1988年11月15日才宣告成立,但大片土地仍處在以色列占領下。阿以沖突使中東地區成為戰后世界上最不安寧的地區之一。雖然20世紀末尤其在2000年,巴以沖突(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沖突)有所緩解,但實質的土地問題尚未解決。

可以說,從阿以沖突到巴以沖突既是個宗教沖突和民族沖突的問題,更是一個復雜的國際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湘潭县| 沽源县| 马边| 合肥市| 广元市| 高雄县| 广丰县| 靖西县| 理塘县| 海晏县| 泾源县| 大姚县| 新津县| 紫金县| 上蔡县| 海丰县| 合山市| 洪泽县| 石家庄市| 汪清县| 东辽县| 西乌珠穆沁旗| 祁连县| 宁波市| 崇礼县| 绵阳市| 鸡东县| 阿拉尔市| 合水县| 京山县| 车致| 长寿区| 黄浦区| 广河县| 汾西县| 绵竹市| 健康| 靖边县| 江口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