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視野觀照下的蘇聯文學
- 韓捷進
- 1660字
- 2019-07-05 15:18:00
二 大眾群體形象的凸顯
凸顯群體的人,重視人的社會生活,個人在社會歷史中具有積極主動性,個人有勇氣有能力改變生存環境,人是社會歷史的推動者,這是《母親》新的藝術品格。
高爾基在作品中,關注的不再是內心豐富的個體的人,而是善于與歷史發展規律相契合的群體的人。由于高爾基對人有新的理解,對個人與社會歷史關系有深刻的認識,他創作的關注點不是人的個體世界與個人的內心生活,而是重視人的群體世界和人的社會歷史生活。在小說《母親》中,作家力圖要表現的是在殘酷剝削壓迫生存環境中的俄國工人大眾,他們的悲苦、憤慨、覺醒及至反抗的歷史過程。小說主要情節是描寫俄國工人在悲苦中覺醒,在覺醒中行動,描寫人民的革命斗爭生活。在這個革命群體中,有革命組織領導者巴維爾;有從落后愚昧、溫順柔弱的家庭婦女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尼洛夫娜;有克服狹隘農民意識,在斗爭實踐中成長為農民革命領導人的雷賓;還有一批接受新思想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形象尼古拉·伊凡諾維奇、葉戈爾·伊凡諾維奇、莎馨卡和娜達莎等。高爾基筆下的個人,不是孤立的個體,作家展現的是俄國群體形象——人民大眾,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活動,他們的社會生活經歷了從自發斗爭到自覺斗爭,從經濟斗爭到政治斗爭。小說通過描寫人民群眾的革命活動,展現了俄國工人革命運動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揭示革命活動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歷史趨勢,無產階級革命已經成為俄國全民性的解放運動。
在高爾基構建的藝術世界,個人在社會歷史中具有積極主動性,個人有勇氣有能力改變生存環境,人是社會歷史的推動者,這區別于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的藝術世界。高爾基以辯證的唯物史觀認識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充分意識到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母親》形象地闡述了作家新型的社會歷史觀,小說不僅表現人具有對抗不利環境影響的能力,而且強調人具有積極變革社會生活、推動社會朝合乎歷史規律的方向發展的能力。《母親》最初描寫了俄國工人被資本家殘酷壓榨,在毫無生機的黑暗環境中生存:年復一年,工廠的汽笛聲天天集合人民,每天傍晚工廠把他們從石頭房內拋出來,每天晚上人們都在小酒店里度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人們“在一生中又毫無痕跡地被勾掉了一天,人們向自己的墳墓又挨進了一步”[4]。小說交代了老鉗工符拉索夫的悲慘生活,他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抱怨離開人世。隨著小說情節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僵死的局面被打破,工人們的生存環境有了轉機,這是因為出現了力求改變這種局面的、能推動歷史進程的領頭人物——覺醒的有文化的巴維爾以及他帶領的一批革命者,他們勇敢地背離父輩忍讓順從的舊生活軌道,宣傳并組織工人們行動起來,向新的生活目標奮進。“日子像一串念珠,一天跟著一天地滑過,串成禮拜,連成月。每禮拜六都有一些同志到巴維爾家這里來,每次聚會都像很小的長梯的一個梯階,——梯階引人們緩緩升高,通向一個遙遠的地方。”小說形象地展示出巴維爾等革命者的活動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況,工人們的生活有了生機。
高爾基在小說中有意識地將俄國工人的老一輩與新一代及他們生存的環境進行比較,形象地表明,個人積極行動起來,與自己時代主導的歷史規律發生聯系,就有能力把生存于這一環境的人們組織起來,并使人們在未來跟隨自己朝理想的目標繼續前進。經過“沼地戈比事件”和獄中斗爭鍛煉,巴維爾逐漸成熟,工人們日益覺醒。“五一”示威游行是一場有組織有領導的政治斗爭,是小說情節發展的高潮。在游行示威中,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工人群眾緊緊地聚集在他的周圍,高呼口號,高唱戰歌,同前來鎮壓的反動軍警英勇搏斗,表現了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巴維爾終于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最后,巴維爾及大批革命者被沙皇政府軍隊逮捕,但他英勇無畏,把敵人的法庭變成了斗爭的陣地,發表激昂慷慨的演說,他雖然被捕入獄,但他已把廣大民眾動員組織起來了,俄國工人的革命洪流勢不可當。
小說一系列的描寫,充分體現了高爾基對人物與環境的新理解:自覺擔負歷史重任的個人,有能力宣傳動員大眾,帶領大眾改變舊的生存環境,努力構建一個新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