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人類對于自我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源遠流長。一方面,有意識的體驗或思考中,“我”始終存在,并且是整個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1],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體驗者的體驗的存在;另一方面,這一看似單一、連續、擁有體驗的自我似乎又并不存在,科學無須一個內在的體驗者來觀察大腦的活動[2]。正如笛卡兒那個著名的疑問所提到的:“我知道我存在,問題是,我所知道的這個‘我’是什么?”[3]

行為主義的風靡一時導致意識、自我等問題的研究一度成為禁忌,但隨著近十幾年來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以及心智哲學等學科交叉研究的不斷深入,“自我”再度成了當代心智哲學和認知科學著力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縱觀眾多圍繞自我本質問題的探討,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的最為針鋒相對的觀點當屬自我的實體論和錯覺論。實體論的觀點可以追溯到笛卡兒。通過肯定思維的存在進而推定需要一個主體,因為思維不能憑空產生,從而得出結論思維主體(自我)是存在的。然而笛卡兒雖然肯定了自我的實在性,卻未能對之給出令人信服的論證。所以,后來以經驗主義為綱領對自我問題進行探討的休謨便毅然決然地否定了自我的實在性,并斷定自我純粹是一種錯覺[4]。無論是實體論還是錯覺論,盡管兩派理論有不少立場堅定的支持者,但是兩類理論時至今日依然各執一詞地僵持不下,于是基于中觀論(middle way)的建構論主張悄然興起。建構論既反對極端的實體論也反對絕對的錯覺論,指出自我是通過自我指定和自我標明的過程生成的[5]。建構論認為自我既不是一個獨立的事物或實體,也不是一種錯覺,而是一個過程。

自我問題涉及范圍廣泛,且在方法論上也是大相徑庭。本書暫不就所有問題一一開展論述,本書的主旨是從身體自我入手,基于對自我覺知中始終存在的最小的自我的兩個核心成分擁有感和自主感的分析,通過以點及面、以小見大的方式來為自我的建構論進行辯護。

在第一章中,本書對當代心智科學哲學中自我問題的研究進行回顧和述評。將自我問題研究中針鋒相對的兩派主要觀點歸納為“實體論”和“錯覺論”,在分別綜述其主要思想和代表性理論的基礎上指出其局限性,進而引出自我的“建構論”觀點,并對從建構的視角來理解自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全書章節的論述思路遵循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1)重視身體自我的必要性。自我問題必然同時包含身體上的自我和心理上的自我,第二章的重點在于論述自我問題的研究應該重視并基于身體的自我。通過對統一的自我或自我感中穩定性的必不可少的說明;從常識體驗和病理學的角度分別闡明身體表征之于穩定性的重要意義;以及從具身認知的研究說明身體之于自我問題的重要性這三方面的論述,循序漸進地指出自我問題的研究需要重視“最小的自我”。從現象學的角度而言,最小限度的自我感在自我覺知中時刻存在,是我們自我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對自我問題的分析與探討必然要重視這個當所有自我的不必要成分都被剝離之后還依然會存在的事物[6]。最小的自我有兩個核心成分,分別為擁有感和自主感,前者是指我是某個身體部分或者某個動作所屬身體部分擁有者的感受,而后者則是指我是導致某個動作產生原因的感受。本章通過對擁有感和自主感分別進行分析與介紹,進一步基于最小的身體自我的視角來探討自我問題的可行性。

(2)精神病理學案例中自我的解構。在眾多與自我相關的精神病理學案例中,我們分別挑選了擁有感紊亂和自主感缺失的案例進行介紹和探討,分析并闡述擁有感和自主感在穩定、統一的自我感的形成和維持中的重要性。第一節“擁有感的紊亂”,主要對異肢現象、軀體失認癥和軀體妄想癥進行描述與介紹;第二節“自主感的缺失”,分別對精神分裂癥和異手癥加以描述與分析。正是擁有感和自主感的作用才使我們對自我的體驗得以持續和穩定的存在。病理學案例的分析一方面能夠對自我的層級結構予以更好的佐證,另一方面也為我們進一步理解心智的構建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并且病理學案例還可以通過向我們呈現自我被解構時的現象學描述,說明自我感在正常人身上是如何得以建構的。

(3)錯覺研究中自我的建構。在第四章中,我們描述了大量基于新興實驗范式所開展的一系列圍繞自我問題的研究,分析其與擁有感和自主感的關系,并著重介紹當前自我相關問題研究中備受青睞的實驗研究范式:橡膠手錯覺、虛擬手錯覺以及相關的變式,分別從擁有感的心理過程和認知神經生理過程以及自主感的心理過程和認知神經過程的角度介紹它們在橡膠手錯覺及其變式中的表現。錯覺研究通過對正常人身上擁有感和自主感在不同條件下的體驗與感受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我感的建構可能是如何發生的,另一方面也能夠啟發我們以此為基礎提出更多的假設并通過橡膠手錯覺等方式進行科學實證的檢驗。

(4)擁有感和自主感的實證研究。第五章詳細地對基于虛擬現實技術所開展的兩個實驗研究進行介紹。第一個實驗,擁有感可塑性的研究分別考察了同步性、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對擁有感的影響。這一研究的結果對于自我問題的探討有著多方面的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是,一方面擁有感的可塑性說明了“自我—他者”表征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空間參照系對擁有感的影響也暗示了身體意象的可塑性。第二個實驗,擁有感和自主感對焦慮的影響,通過系統地操縱同步性和模態性對擁有感和自主感的分離、相互影響以及不同的擁有感和自主感狀態對焦慮水平的影響進行探究。對擁有感和自主感所開展的研究較之單純的擁有感可塑性研究更加符合我們作為正常自主體的日常體驗,因此對自我問題的探討也會有更進一步的意義。通過這一實驗研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擁有感和自主感之間的相互分離與交互作用,并且也可以通過擁有感和自主感對焦慮水平的影響對最小的自我和敘事的自我之間的關系進行一些初步的討論。

(5)對自我建構論的辯護。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第六章總結性地分別對自我的實體論和錯覺論進行回應,并對自我的建構論進行辯護。對自我神經相關物的尋找并無法證明自我與哪些特定的腦區或腦過程等同,至今為止尚未發現任何只對自我刺激有所反應的單模態區域的存在,顯然將自我還原為某些特定腦區的嘗試是失敗的。但是每個正常個體都會有一種穩定而統一的自我感,并且自我感的涌現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礎,可見簡單地因為自我不是某一實體而就認為它根本不存在或者視其為錯覺的做法似乎也不可行。最后,通過獨特的現象學視角,我們將分別從成分的建構、結構的建構和過程的建構三方面再次對自我的建構觀進行論證與辯護。


[1] 李恒威:《意識:從自我到自我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頁。

[2] Blackmore,S.(2004),Consciousness:An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95.

[3] Descartes,R.(1985),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Volumes 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8.

[4] D.休謨:《人性論》(上冊),關文運譯,鄭之驤校,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78—282頁。

[5] Thompson,E.(2014),Waking,Dreaming,Being:Self and Consciousness in Neuroscience,Meditation and Philosoph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p.319.

[6] Gallagher,S.(2000),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Scienc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4(1),pp.1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平潭县| 进贤县| 汉沽区| 邓州市| 中卫市| 扬中市| 铜山县| 嵊泗县| 惠水县| 宁河县| 靖边县| 祁门县| 淅川县| 时尚| 察雅县| 苏尼特右旗| 吴堡县| 青州市| 色达县| 兴安县| 黑龙江省| 眉山市| 二连浩特市| 延庆县| 合肥市| 岳阳县| 滨州市| 营口市| 洮南市| 方山县| 华宁县| 焦作市| 东乡族自治县| 横峰县| 卢湾区| 曲沃县| 钟山县| 遵义县| 绥德县|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