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和自我錯覺:基于橡膠手和虛擬手錯覺的研究
- 張靜
- 1873字
- 2019-09-20 18:05:58
前言
自我在我們所親熟的日常體驗中總是被覺知為一個統一、獨立和同一的極點式的自主體。我們是自身體驗的擁有者和行動的發起者的感受是如此強烈,以至于從笛卡兒開始至今的自我實體論的擁護者,對于一種單一、獨立和實在的實體自我的論證與尋找幾乎從未停止過。然而另一方面,神經科學從未在人腦中找到充當這種實體自我角色的腦結構,這導致有些研究者開始質疑自我的實在性,有的甚至認為所謂的實體自我無非是腦創造的一種錯覺。但無論是實體論還是錯覺論,兩者似乎都不可行。前者無法對自我實體的極點式存在給出進一步的證據,而后者則無法解釋為什么這一錯覺能夠如此穩定而持久地存在于所有人的感受之中。為此,自我的建構論者在同時反對這兩種極端觀點的基礎上指出,自我不是一個事物或實體,當然自我也不是一種錯覺,相反,它是一個過程,一個“我正在持續進行”(I-ing)的過程,正是這個過程生成了一個“我”,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和過程本身是等同的。自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被建構起來的。
自我是一種過程的建構這一主張可以從包括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眾多方面加以辯護,但在所有的這些方面中,身體自我是基礎也是根本。正如現象學家加拉格爾所指出的,要開展自我研究,首先要尋找出我們剝離掉一切后仍然愿意稱之為“自我”的那個最基本或最原始的“某物”。因此理解自我是如何建構的,首先必須要理解這種最小自我是如何建構的,而要理解這種最小自我的建構就必然要重視發生在身體自我層面上的解構和建構現象。正因為這樣,本書對自我建構的論證是從對身體自我的論證開始的。而對身體自我的研究——無論是在現象學還是認知科學中——都有必要分解為對擁有感和自主感這兩種現象的研究。擁有感是指“我”是那個正在做出某個動作或者經歷某種體驗的人的感覺,而自主感則是指“我”是那個發起動作或者導致動作產生的人的感覺。這兩類體驗被認為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有效身體自我識別的基本體驗,它們共同構成了最小的身體自我感。
對擁有感和自主感的研究最好的辦法無疑是通過比較兩類感受存在和不存在時的差異來開展對比研究。為此,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神經病理學中擁有感和自主感紊亂的案例向我們呈現擁有感和自主感的解構來展示它們對于穩定統一的自我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通過有關擁有感和自主感的錯覺是如何產生的研究來向我們展示擁有感和自主感是如何作為過程被建構起來的。
為此,本書在詳細地介紹神經病理學和錯覺實驗圍繞擁有感和自主感所開展的研究之后,設計了兩個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錯覺實驗來對這兩類體驗進行直接的研究。第一個實驗通過考察環境因素對擁有感的影響來說明擁有感可能的建構過程與形成機制。實驗的結果一方面表明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限可能并不是絕對的,另一方面也提出身體意象是可塑的。第二個實驗將運動因素引入實驗設計,同時對擁有感和自主感的可塑性進行考察,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兩類體驗對高階情感認知(焦慮)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了擁有感和自主感之間存在的分離與交互,同時也證實了擁有感和自主感所構成的最小自我對敘事自我可能會產生的影響。盡管實驗直接研究的只是自我相關問題中很小的一方面,但是借助這些研究所揭示出的擁有感和自主感的建構,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機制和自下而上的加工機制在其中的作用,我們可以更好地透視和理解自我的建構論主張。
最后,在上述論證和分析的基礎上,本書對自我的建構給出了基于擁有感和自主感這兩類構成最小自我的核心成分的論證:(1)自我的成分建構。最小自我由擁有感和自主感構成,兩者既可以相互分離但彼此又密切聯系,正是兩類體驗的共同作用才保證了最小自我能夠以穩定而統一的方式呈現。(2)自我的結構建構。即擁有感和自主感內部各自有層級之分,從感受到判斷再到元表征,在預測編碼模型的框架下,概率表征起著對預期自上而下的影響,從而消解自下而上的預測錯誤,保證自我感的一致而不會發生紊亂。(3)自我的過程建構。自我的建構過程遵循自由能量原理,它認為腦通過更新可能性表征來維持穩定,即腦會一直動態地評估哪些狀態的可能性是高的,哪些狀態的可能性是低的,并且讓各種可能性維持在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平衡之中。腦力求減少震驚的過程是一個動態評估不斷變化的過程,自我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被建構起來的。
本書嘗試為自我的建構論主張提供基于交叉學科視角的辯護,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目前這種處于哲學—科學交叉界面上的研究仍然處在宏闊的哲學分析與局部的實證研究不斷互動磨合的階段,要實現對身體自我、心理自我乃至社會文化自我的全方位而一致的理解,仍然需要哲學與科學進行持續不斷的互動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