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網
- 凌逾
- 3319字
- 2019-09-09 19:22:53
九 新書如何做?
本書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希冀打通地域、藝術、學科的壁壘,重點捕捉、收集全球重要的跨媒介理論,尤其是美國和日本創意文化發達,可作為中國創意文化的參照系,一東一西,對比參詳,有利于深化思考。挖掘中國更豐富的跨媒介創意作品,尤其關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跨媒介優秀作品,也涉及海外華人的創意作品。希冀取長補短,互相借鑒,挖掘更新、更富有創意的可能性。如今,新中華文化都謀求打通南北、貫穿東西,以融通思路研究香港跨媒介敘事創意,恰逢其時。跨媒介敘事研究創造者如何以跨學科、跨藝術、跨媒介視野,實驗媒介、藝術、文類混合;激發美第奇效應,再現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開拓整合文化創意,建構新文藝。
與前面所述幾個層面呼應,還可以再思考時間和程序(When),即第六個層面。人們什么時候需要跨媒介?怎樣的時代語境能激發跨媒介創意?為什么如此?不同時段的跨媒介創意會有何變化?潮流趨勢如何轉向?變異如何產生?跨媒介如何進行前期實驗,中期如何執行,后期展出效果如何?如何處理跨媒介的時效性問題?跨媒介的持久性與時效性是否成反比?不同媒介在信息傳播速度上各有鮮明的特點,不同媒介在保存信息的時間、與受眾接觸的特性等方面,也各不相同。
本書意在研究跨媒介文化創意的策略、方法、效果、本土化及時代性特色。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網絡世紀創新、虛擬空間開拓、古今文化織造。每編四章,既從物理實體空間角度,考察全球跨地域的創意文化,分析美國融合文化創意、日本文化符號創意、中國港臺文化創意,多方比較,省思東西方文化的打通路徑;也從網絡虛擬空間角度,考察跨媒介、跨藝術的創意文化,如新媒介與融合文化,西方數碼藝術理論、賽博符號、通感符號、新敘事學、后經典敘事學、人工智能和認知敘事學等;還考察東方傳統文化再造,華文文化的重構。
本書探究媒介科技與文學藝術的融合,立足于敘事學、符號學、媒介學等理論,探測新時代的文藝和文化轉向。研究方法力求多元,梳理跨媒介創意特色,采取歸納法;研究中西跨界創意的相反相成,采用比較法;研究文學與藝術的觸類旁通,運用符號學和視覺媒介文化理論。探究跨媒介的化學反應,而不僅是物理連鎖反應。
全書希望顧及兩個重點。一方面,重視“理論指引”,選取古今中外的跨媒介文化、敘事學、符號學理論文本,涉及皮爾斯、羅蘭·巴特、赤瀨川原平、詹金斯、瑞安、凱文·凱利、赫爾曼、塔拉斯蒂、錢鐘書、葉維廉、劉紀蕙、李幼蒸、趙毅衡、黃鳴奮、申丹等人的論述,讓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對話,以期搭建創意思維碰撞的場域。另一方面,注重“創意實踐”,重點探究華文界的跨媒介創意作品,微文化創意、創客新浪潮、互動創意、物聯網、賽博空間、賽博新符碼、游戲創意、集體創意寫作、通感創意、未來符號學、科幻與非科幻敘事、互聯網圖像詩、圖文創意想象、尋根仿古的創意想象、武俠文化新編創意等。不拘大陸、香港、臺灣、海外等地域,不論雅文化還是俗文化,只要該作品有美學價值和意義,均作為本書的案例。將不同地區的同一類型、體裁、話題的作品,并列放置,提供對比參照的機會,有利于學習者多方比較各地文化藝術,從中感悟、拓展。
本書在《跨媒介香港》基礎上,接著研究,重點回答前書尾聲第五章中提出的問題。相比而言,《跨媒介香港》重個案研究,偏重文學,偏重文本細讀。《跨界創意》新書不再局限于香港地域;不再局限于文學與藝術媒介的跨界,也省思文學與科技媒介的跨界;不再時時處處圍繞文學來談,而是拓展更多新的領域;關注時代前沿問題,重在文化創意分析,注重整體趨勢分析,希冀范圍更廣,視野更寬,希望能走得更遠。
做一件事情,做著做著,就會有觀眾。最初,乏人問津。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來問,什么是跨媒介?學習、研究跨媒介要讀什么書?怎么跨媒介?寫這本書,也算是回答吧。
此書誕生,得益于本科和研究生的跨媒介教學。二十多年來,每次上課的教學內容都力求不重樣,閱讀、備課、授課、寫作,“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長”。一直以來,實踐互動式、討論式教學,小組團隊合作,圍繞某個課題進行探究學習。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們提出修改建議,反復討論,幾易其稿。課外備教案所耗費的時間,遠比課內上課的時間多百倍。最終,一學期下來,往往能成就兩三個精彩的小組課堂演示。課堂上靈感四射的深度思辨討論,學習者在課堂上展示的優秀跨界創意作品,都盡可能地納入本書的體系,提供實例,以便激發本書閱讀者,將自身變成創客,成為跨界創意實踐者。在大量閱讀、實驗教學、寫作不輟的過程中,筆者自己也總是冒出很多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寫此書,也算是嘗試對自己的一個回答。
[1] http://www.iqiyi.com/w_19rs4cd9tx.htmlp.
[2] 《十年后手機將會消失,世界變成這樣,令人震驚》,“美麗大視界”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TA4NzQ2MQ==&mid=2650801095&idx=7&sn=35c 65ff6ded39c791a52ad6ca5211d47&mpshare=1&scene=1&srcid=0704dN3o6w2IJ1B40krV2fs&key=c50f8 b988e61749aaba260f62a5d40b5b1196b8063f8bb4fef50883e01841310bc9f6f67105ed7c7fd777a28224104ef&as cene=0&uin=MTUyNjEwMDE2Mw%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Air4%2C1+OSX+OSX+10.10.4+build(14E46)&version=11000003&pass_ticket=bM1i5jTVCNq3EKXWErbwlS%2B0qASVs AZzFUfHe2CaC5s9ox%2F9Z2EmhL1z%2Fbg6ZCYG.
[3] 《卡拉》,“走近科學”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Mw ODc1NQ==&mid=402236196&idx=3&sn=b7631c93558ab9cf6f0ac3cb75262fc1&mpshare=1& scene=1&srcid=0303rvCpaNm7oZDLfdSpdCTg&key=c50f8b988e61749a5ac5d56a3e393c9ed788ace5989897c73bc 381f6ed797d29c979e0380a265a6f07ac985b85f342c5&ascene=0&uin=MTUyNjEwMDE2Mw%3D%3D& devicetype=iMac+MacBookAir4%2C1+OSX+OSX+10.10.4+build(14E46)&version=11000003& pass_ticket=%2By7leULHvP%2FGykgs1uuW7klwnZbN6dwpDl0mg%2F23ukgdnxcIid9rPhuqFVWd1 c7R.
[4] 參見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頁。
[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xNDMwOQ==&mid=2656080483&idx=1&sn=c8a088416bb8a947d94dec0c8168821a&chksm=bd1ccde98a6b44ff7e5330166d9fa54a8e581b6513328 e96dc0181c9b7ae765c5607576a8520&mpshare=1&scene=1&srcid=0306WhGKz6rVVrxg6k22SsXC&key=663300aa6a6ebb480f97ebdec6afe32a34f1d8b8421eff9ee870538ce35724b70c8a5e10052436bfad922112a476451 ba3b4f77a06de6054fce46213b01b21abe1b46e23092d50560d9f27b2af709b4f&ascene=0&uin=MTUyNjEwMDE2Mw%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Air4%2C1+OSX+OSX+10.10.4+build(14E46)& version=11000003&pass_ticket=pAN34TO8aNL8MsCHe6vuHWuU6qqUH4qvHrp2WrecRXzwkQC8azk MMcxmtN5VjNNV.
[6] 參見凌逾《創設“縫制體”跨媒介敘事》,《暨南學報》2013年第6期。
[7] 參見凌逾《文拍與舞拍共振的跨界敘事》,《文藝爭鳴》2011年第5期。
[8] 參見凌逾《跨媒介:港臺敘事作品選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7—179頁。
[9] 無名氏:《讀新小說法》,錄自《新世界小說社刊》1906年第6、7期,選自《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文學理論集》第2卷,上海書店1994年版,第278—279頁。
[10] 參見黎湘萍《跨越時空的故事新編——論陶然的故事新編小說》,《香港文學》2006年7月號。
[11] 參見趙稀方《陶然小說:穿行于抒情與魔幻的迷墻》,北京《中華讀書報》2005年2月2日。
[12] 參見董啟章《夢華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版,原名為《The Catalog》,(香港)三人出版1999年版。
[13] Jay David Bolt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The MIT Press,2000. 該書尚未有中譯本。
[14] 參見[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76頁。
[15] 參見[美]瑪麗-羅爾·瑞安《文本、世界、故事:作為認知和本體概念的故事世界》,第四屆敘事學國際會議暨第六屆全國敘事學研討會大會主題發言稿,2013年11月7日,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
[16] Arjun Appadurai,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le Culture Economy. Theorizing Diaspora.轉引自張松建《文心的異同——新馬華文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頁。
[17]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頁。
[18] 參見何宗丞《媒介敘事的未來:沉浸、交互和整合、影響》(http://www.ifanr.com/137901),轉引自Latitude 研究公司《敘事的未來》報告的觀點。
[19] 參見黃鳴奮《新媒體與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學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407頁。
[20] Dan Gillmor, 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O'Reilly Media,2006.
[21] 參見周曉虹《自媒體: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2011年8月1日,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27512/227513/15300464.html)。
[22] 參見[美]弗朗斯·約翰松《美第奇效應》,劉爾鐸、楊小莊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The Medici Effect:What Elephants and Epidemics Can Teach Us About Innovation Paperback,by Frans Johanss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First Trade Paper Edition edition,October 1,2006.
[23] 參見凌逾《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 參見凌逾《跨媒介:港臺敘事作品選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5] 參見凌逾《跨媒介香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26] 參見王瑛《跨媒介敘事的風姿》,《文藝報》2016年8月5日第3版。王瑛《練文以析其辭,觀象以綜其理:評凌逾〈跨媒介香港〉》,《華文文學》2017年第4期。古遠清《別開生面的香港文學研究》,《北京晨報》2016年3月20日第A15版(http://www.morningpost. com. cn)。古遠清《別開生面的香港跨界文化研究——讀凌逾新著〈跨媒介香港〉》,《梅州日報》2016-05-27(http://mzrb.meizhou.cn/html/2016-05/27/content_107804.htm)。徐詩穎《跨媒介敘事研究的新突破——評凌逾新著〈跨媒介香港〉》,《香港文學》2016年11月號。彭瑞瑤《究跨越之風,辟逾常之路》,短文見于《文學報》2016年7月21日,長文見于《語言文化研究》2016年第6輯(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html/2016-07/21/content_215512. htm)。廖靖弘《聚焦港派敘事創意,引領文學跨界新路——評凌逾新著〈跨媒介香港〉》,《華文文學評論》第四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香港作家》2016年第6期。
[27] [美]白璧德:《論創新》,收入《文學與美國的大學》,張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頁。
[28] 參見凌逾《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