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學》第一學案:親民還是新民

華杉詳解

我們繼續講解這句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接下來說“三綱”的第二綱“在親民”。

程頤注解說,親,當作新;親民,實為新民。而朱熹說,新,就是革新其舊。我自己“明明德”了,就應該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去其自染之污。

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之后呢,就要帶動別人,帶動全國人民自新,這就是修齊治平的邏輯了。修身,是明明德,日日自新;齊家,是新一家人;治國,是新一國之人;平天下,是新全天下之人。

有一份報紙叫《新民晚報》,當初就是取《詩經·大雅》中的“作育新民”之意。這也是同一個意思,總之就是開啟民智,涵養民德,新其民風,建設善良和諧的社會。

不過,到了明朝,有一個人不同意程頤、朱熹“篡改”的《大學》,他說,親民就是親民,你怎么一句話“親,當作新”,就說是“新民”呢?這個人,就是王陽明。

這是《大學》一開篇的第一大學案,我們要詳細講解一下《傳習錄》中的記載: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徐愛問:“‘在親民’,朱熹說應該是‘新民’,而不是‘親民’。后文中也有‘作新民’相呼應,似乎很有依據。現在先生認為朱熹錯了,應該以舊本為準,寫作‘親民’,先生也有依據嗎?”

舊本孔穎達注:“在親民者,言大學之道在于親愛于民。”這意思本來簡單明白。但是程頤說“親”字錯了,應該是“新”,朱熹也說應該是“新民”。

朱熹說舊本錯了,有什么依據呢?至少,沒有考古學證據。并不是哪里出土了竹簡,上面寫的“在新民”,而是他自己“認為”舊本錯了,就改了原文,從治學來講,這是注家的大忌。至于“親”是不是“新”的通假字,好像也沒聽說過,這個問題留給語言學家去研究吧。

徐愛也在《大學章句》中找到朱熹改為“新民”的理由。《大學》的第二章引用了商湯在洗澡盆上刻的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日日自新的座右銘。又引用了《周書·康誥》,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舊地民眾的命令:“作新民。”朱熹注:“鼓之舞之謂之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還有《詩經》:“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朱熹注:“能新其德以及于民。”

朱熹說,這《大學》的第二章,就是解釋前面的“新民”。這樣從邏輯上就能自圓其說了。我基本信服朱熹的邏輯。

下面是王陽明對徐愛的回答: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如《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王陽明回答說:“《康誥》里的‘作新民’,是要殷商舊地的民眾振作起來,做個自新之民,做周朝的新人民。朱熹老師說的‘在新民’,不是要人民自新,而是自己去使人民新,這兩個‘新’,含義是不同的,怎么能作為憑據呢?”

我們來仔細探討一下《康誥》的“新民”是什么意思,先看看《康誥》的歷史背景。康叔是文王第九子、周公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滅商之后,商國人發動了叛亂,周公平叛后,就將康叔封在殷商故地,建立了衛國。康叔就是衛國第一任君主。在他就國赴任之前,周公起草了《康誥》,作為給他的政治指導。“作新民”這一句是這樣的: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意思是:好了,你還很年輕,應該弘揚周王的期望,保護殷商舊民,也算是幫助周王順應天命,讓人民振作起來,“作新民”。

看起來,這里的“作新民”,不論是讓那些曾經反叛的人民振作自新,做一代新人,還是讓康叔去振作他們,以自己的明明德去新他們,其實都可以說得通。

這段公案,我覺得可以用王陽明在另一個場合對弟子的教導來解決:有弟子引用了一些先賢大德所說的、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定義和意見,問他誰對誰錯。王陽明回答說:“你還管人家圣人的對錯?圣人說話,各有不同角度,你就切己體察,放自己身上、行動上踐行便是。

王陽明接著說:“‘作’字雖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

“作新民”這一句,和前面的“在親民”沒關系,是兩碼事,不能因為后面有“作新民”,就說前面應該是“在新民”。而“在親民”的下文“治國平天下”等,和“新民”也沒關系,怎么能改成“新”呢?

我覺得呢,也不能說沒關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自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新民,關系也可以說很大。只能說是角度不同吧!

王陽明接著引經據典講“親民”的依據: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這是親。

這一句,也是《大學》的內容,君子尊敬賢德的人,親愛自己的親人。君子親愛自己的親人,風行草偃,老百姓也會跟著親愛自己的親人,這樣天下就親愛和睦了。

“如保赤子。”這一句也是《康誥》里的,是說要像愛護嬰兒一樣愛護人民,這是親。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這句也是《大學》里的,人民喜歡的我就喜歡,人民厭惡的我就厭惡,這就是民之父母。就像我們現在講的“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這些都是“親”字的意思。

“親民”,就猶如《孟子》說的“親親仁民”,親愛自己的親人,然后由近及遠,就能對人民仁愛,“親之”就是“仁之”。

這一句有點區別,對自己家人叫“親”,對天下百姓叫“仁”,對自己家人親的,才能對天下人民仁,如果一個人跟自己家人都不親,他就不可能對別人仁。所以王陽明引用孟子的“親親仁民”來作論據,有點不搭,因為“親親仁民”所體現的,正是儒家愛有等差的價值觀,對親人是親,對人民是仁,親比仁要高一等,兩者是不一樣的。“親親”,就不可能“親民”,必須降一等,變成“仁民”。如果你說親和民都相等,沒區別,那就是墨家的“兼愛”思想了,那是儒家反對的。“親親仁民”這里的“親”,語境不一樣。

上面王陽明引用那一句“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大家要注意,“君子”在儒家語境里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我們現在通常理解的道德含義,有德之君子;另一層是指上層領導者、統治者,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主要是后一層含義。同樣,“小人”也是兩層含義,一層是道德上的小人,一層是被統治的普通老百姓。所以儒家很大程度上講的是領導力。“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這里的“君子”就是統治者,統治者對賢能的人要尊德禮賢,要任用;對自己的親屬要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王陽明以這個為論據的話,恰恰說明了是“新民”,而不是“親民”。親是親人之間的話,而民夠不上親,不是一家人,不說一家話。

“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當時世風敗壞,“百姓不親,五品不遜”,老百姓家里都不親睦。舜就任命契為司徒,主管教育,恭敬地推行五種倫理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是讓百姓相互能親。

所以這里的“百姓不親”,不是指“親民”,而是說百姓自己家里親人之間相互親不親。

《堯典》里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從“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里的“百姓”不是老百姓,而是百官族姓。“平章”,“平”是分辨,“章”是彰明。堯能發揚才智美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惡。百官的善惡辨明了,又使各諸部落協調和順,天下從此也就友好和睦了。

親九族,還是跟自己的親屬親,然后對天下人民仁。

又如孔子說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親民”本身就包含有教養、教化的意思,改成“新民”,反而把范圍縮小了,跑偏了。

那么,現在咱們是“親民”還是“新民”呢?《新民晚報》是“新”,“親人解放軍”是“親”,到了“淘寶”,全國人民都是“親”。

不過,讀了王陽明的解釋,我更信服“新民”的解讀了。至于到底是“新民”還是“親民”,讀者可以自己切己體察,事上琢磨。

王陽明說過:圣人講話,都是因病發藥,所以不同場合對不同人說的話都不一樣,你不要拿來比對。你不是那個病,就不要吃那個藥。

那我們就對自己的癥,下自己的藥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孟州市| 连江县| 漠河县| 兰西县| 漳平市| 新蔡县| 建始县| 台江县| 西藏| 海淀区| 永济市| 衢州市| 鸡西市| 上栗县| 玉门市| 昂仁县| 锡林浩特市| 共和县| 靖边县| 灌云县| 兰坪| 阿合奇县| 平武县| 河曲县| 亚东县| 岱山县| 荣昌县| 滦平县| 城口县| 白水县| 合江县| 肇东市| 大石桥市| 江川县| 东辽县| 临澧县| 安陆市| 米泉市| 鄂托克前旗| 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