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止于至善,就是沒有私心

華杉詳解

我們繼續講解這句非常重要的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我們來說說“三綱”的最后一綱“止于至善”。

朱熹說,止,就是到這兒就不走了。張居正說得很形象,他說這就好像到家了一樣,到家了,你還往前走嗎?不走了,就在這兒住下了。

居仁行義,首先要居于仁。仁就是家,就是至善,是事理當然之極。就是說,你明明德、新民,要到什么程度呢?朱熹說:“就到那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這就是“存天理、滅人欲”。盡天理到了極致,恰到好處,而人欲呢,完全沒有!

怎么體會這種境界呢?其實很容易!

“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止于至善”。那什么是“存天理、滅人欲”呢?朱熹說,吃飯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我又把這個觀點修正了一下,美食也是天理,但吃多了就是人欲。朱熹老師平時也喜歡喝點小酒,那我們再修正一下,美食美酒都是天理,但暴飲暴食,吃胖了,吃出糖尿病,吃出三高,喝醉了,喝吐了,喝傷了,這就是人欲。這樣,你就每頓飯都可以修煉一下“存天理、滅人欲”,修煉一下“止于至善”了。前面講了,修煉要抓住發端處擴充放大,這每頓飯的止于至善,就是一個發端處,你抓住這個發端處,把它擴充放大到你的每一件事情上面,就是止于至善了。所以說儒家之學,就是日用常行。就像修行禪宗要挑水砍柴,是一個道理。

我們把這個道理擴充放大到實際的工作中:為客戶做好服務,這是天理;希望客戶明年還能和我續合同,這就是人欲。存天理、滅人欲,就是完全不考慮他明年給不給我續合同,一切只按怎么把事兒做好為標準。這樣,就不會為了續約而迎合客戶,而實際卻做了傷害客戶利益的事。這也符合《孫子兵法》說的將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不要為了求名而去改掉人家本來有價值,但不是你做的東西,也不怕因為沒聽客戶的意見而得罪他,造成不能續約。一切只為了客戶的事業成功,只為了客戶的利益。這就是止于至善。

我們說四書是從《大學》入門,到《中庸》畢業。從《大學》到《中庸》,其實也就是反復學“止于至善”這四個字。或者說,“四書”其實就是一本書,就是反復學一樣的東西。

止于至善,就是中庸。

那什么是中庸呢?很多人看到一個“庸”字就會產生誤解,會想到平庸,以為“中庸”就是差不多就行,所以喊出了“拒絕中庸”的口號。

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處地走在正中間;庸,是永恒不變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絕對正確,極致完美,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還是以吃飯為例。假如吃七分飽是絕對正確,那中庸就不是6.99分飽,也不是7.01分飽,而是正好七分飽,絲毫不差,恰到好處,止于至善。

從民眾的貧富差距來說,國家稅收多了,貧富差距太小,福利太好,能干的人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就沒了,國家養懶人,遲早要出問題;稅收少了,貧富差距太大,又會危及社會的公平和安定。而中庸之道呢,就是找到這恰到好處的正中間,找到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約數。到了這兒,就止于至善了,多收一分則太多,少收一分則太少,極致完美。

但是這能做得到嗎?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那說它做什么呢?因為這是一個標準,你知道了這個標準,才能照這個標準去做,隨時檢查自己。

這里的不可能,就像高等數學微積分的極限值,你不可能達到,但可以無限趨近。

再講講這個“無一毫人欲之私”,就是完全沒有私心。

人怎么能沒有私心呢?沒有私心怎么能做到呢?

你有私心又怎樣?有私心,這世界就能滿足你的私欲嗎?

地球并不圍著你轉。人謀之上,還有天謀,你要合乎天謀,才能進步,如果你私心太重,就看不見天謀,干不成事。

人不僅要沒有私心,還要更進一步——無我。放下了自我,打開了自我,才能連接他人,連通世界,連通宇宙,這就是化育天地、厚德載物的境界,這是我們講到《中庸》時要學的。

心底無私天地寬,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寬。

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沒有私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江县| 沐川县| 赤城县| 远安县| 枣阳市| 富顺县| 丰顺县| 垫江县| 伊宁县| 长顺县| 株洲县| 方城县| 崇明县| 南华县| 内乡县| 定州市| 泸水县| 南京市| 丰原市| 吉安县| 辽源市| 普格县| 方山县| 稻城县| 玉田县| 大悟县| 石泉县| 三门县| 高尔夫| 江孜县| 新乡县| 佛教| 确山县| 达州市| 平远县| 怀集县| 剑阁县| 万盛区| 田东县| 田林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