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1978~2018)
- 蔡昉等
- 3170字
- 2019-06-26 19:34:13
一 1978~1996年:抑制經濟過熱和遏制通貨膨脹
這個階段宏觀經濟總量失衡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膨脹、供給不足。在近20年的時間里,除了少數年份外,大多數年份都面臨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從經濟體制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效率低下,預算軟約束嚴重,國民經濟表現為較為嚴重的短缺經濟。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看,發展水平十分落后,各方面都有強烈的加快發展愿望和投資沖動。這一時期,宏觀經濟失衡集中表現為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先后發生了1985年(CPI上漲9.3%以上)、1988年(CPI上漲18%以上)和1994年(CPI上漲24%以上)三次嚴重的通貨膨脹(見圖1),宏觀政策主要采取從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抑制經濟過熱和遏制通脹。

圖1 1978~1996年GDP、固定資產投資和CPI增速變化
(一)改革開放初期:“十年規劃”和經濟調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長期被壓抑的發展熱情重新釋放,從上到下都憋著一口氣,要把被“四人幫”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但在指導思想上沒有充分考慮經濟結構嚴重扭曲的實際情況,出現了脫離實際、急于求成的傾向,使國民經濟逐步走向過熱。1977年編制的《十年規劃綱要(1976—1985年)》提出,1978~1985年,要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包括十大鋼鐵基地、九大有色金屬基地、八大煤炭基地、十大油氣田、30個大電站等,比較典型地反映了當時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傾向。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決定從1979年到1981年進行3年經濟調整。1979年3月成立的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針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物資缺口過大等經濟過熱帶來的問題,采取了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和基本建設項目、壓縮國防經費和行政管理費用、加強銀行信貸管理、凍結企業存款等措施。在這些政策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勢頭開始降溫,并于1983年回落到較為合理的區間。
(二)20世紀80年代中期:第一次經濟過熱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到20世紀末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1984年9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進一步激發了各方面熱情。一些地方開始為“翻兩番”而大幅增加投資,經濟過熱的苗頭隨之顯現,貨幣供應迅速增加。1984年,銀行信貸總額比上年增長28.8%,現金(M0)發行比上年增長49.5%。1985年第一季度末現金(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9%、39%和44%。從1985年第二季度開始,物價迅速上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9.3%。
這一輪經濟過熱,主要是一些地方為了提前實現“翻兩番”,紛紛擴大投資規模造成的。按照原定部署,前10年是打基礎,后10年實現騰飛,但一些地方競相攀比,層層加碼。與此同時,信貸和工資獎金發放失控,造成投資和消費需求“雙膨脹”。1985年上半年開始,政府實行財政、信貸“雙緊”政策,嚴格控制工資和獎金發放。1985年9月,鄧小平在中央一次會議講話中指出:“速度過高,帶來的問題不少,對改革和社會風氣也有不利影響,還是穩妥一點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不要把基本建設的攤子鋪大了”。到第四季度,經濟過熱態勢才有所緩解。值得指出的是,從1984年末到1985年,經濟學界對于經濟是否過熱、是否要采取緊縮政策有過激烈爭論,而1985年9月召開的“宏觀經濟管理國際討論會”(又稱“巴山輪會議”)
形成的意見,對堅定實施“雙緊”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20世紀80年代后期:第二次經濟過熱
1986年上半年,“雙緊”政策使工業和經濟增長出現下滑跡象,一些地方和企業紛紛要求放松信貸控制。經濟學界對此也有爭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只是抑制經濟過熱時出現的暫時現象,用不著驚慌失措,但也有一些經濟學者以經濟“滑坡”為由,主張放松信貸。從1986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央銀行大幅度增加貨幣信貸投放,加之1984年農業大豐收后部分地區出現“賣糧難”現象,對農業問題產生盲目樂觀情緒,導致農業主要是糧食生產三年徘徊,而加工業快速發展又使能源、原材料供給不足的矛盾凸顯出來,農產品和能源原料價格開始上漲,1987年通貨膨脹再次抬頭。在這樣的背景下,1988年5月上旬中央又決定在此后5年中實現價格和工資改革“闖關”,通貨膨脹預期迅速形成。1988年下半年價格指數迅速攀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8.8%,城市普遍出現了商品搶購風潮,進一步使經濟問題轉化為社會問題。
為了控制爆發性的通貨膨脹,1988年9月中央工作會議決定實行“強行著陸”的宏觀調控。1988年第三季度開始急劇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停止審批基本建設項目;清理整頓公司,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強化物價管理,對重要生產資料實行最高限價;嚴格控制貸款規模,提高存款準備金并調整利率。隨后,1989年到1991年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治理整頓”,緊縮財政金融、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抑制需求過快增長。一系列強硬的緊縮措施雖然使通貨膨脹率迅速回落,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89年第三季度,貨幣供應量指標下降到谷底,M1和M2年增長率下降到-1%和13%,市場需求疲軟、工業生產下滑、企業開工不足,就業壓力增大,財政狀況惡化,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經濟低迷狀況。
(四)20世紀90年代初期:第三次經濟過熱
1991年底中國經濟開始走出低谷。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能搞市場經濟,再一次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全國掀起新一輪改革和發展浪潮。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由上年的9.1%提高到1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3.8%提高到44.4%,工業增加值由14.4%提高到21.2%。1993年上半年,投資和消費需求迅速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1%,其中國有單位增長7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1.6%。投資和消費“雙膨脹”的直接后果是,貨幣超經濟發行,通貨膨脹壓力明顯加大,1992年M1和M2分別增長35.7%和31.3%,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40%以上,35個大中城市居民生活費用價格指數上升17.4%。
為了制止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保持經濟發展的好勢頭,1993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即1993年“中央6號文件”),宣布采取16項措施來穩定經濟,包括:(1)嚴格控制貨幣發行,穩定金融形勢;(2)堅決糾正違章拆借資金;(3)靈活運用利率杠桿,大力增加儲蓄存款;(4)堅決制止各種亂集資;(5)嚴格控制信貸總規模;(6)專業銀行要保證對儲蓄存款的支付;(7)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強化中央銀行的金融宏觀調控能力;(8)投資體制改革要與金融體制改革相結合;(9)限期完成國庫券發行任務;(10)進一步完善有價證券發行和規范市場管理;(11)改進外匯管理辦法,穩定外匯市場價格;(12)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宏觀管理,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13)強化稅收征管,堵住減免稅漏洞;(14)對在建項目進行審核排隊,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15)積極穩妥地推進物價改革,抑制物價總水平過快上漲;(16)嚴格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的過快增長,加強集團購買力的控購管理工作。這一系列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扭轉了經濟生活中突出矛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穩定了經濟局勢。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隨后相繼推行了財稅、金融、投資、外貿等領域的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新的宏觀調控框架初步建立,利率、稅率、匯率等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逐步增強,長期制約經濟增長的供給數量“瓶頸”逐步消除,從而總體上結束了“短缺”時代,國內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
到1996年,中國經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7%,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1995年的17.1%回落到1996年的8.3%,到1997年進一步回落至2.8%,外匯市場匯率穩定在1∶8.7,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1050億美元,并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這次宏觀調控的成功實踐,對中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有效減緩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實現人民幣不貶值,起到了重要作用。